打字猴:1.703051304e+09
1703051304
1703051305 【译文】(子夏接着说)“郑国的音乐轻佻淫滥,使人心志放荡;宋国的音乐纤柔妩媚,使人心志沉溺;卫国的音乐促迫急速,使人心志烦乱;齐国的音乐傲慢乖僻,使人心志骄恣。这四个地方的音乐都偏于声色而损害人们的德性,所以祭祀大典都不用这类音乐(说的是以上这四个国家都奏出了使人沉溺放纵的音乐)。因此作为一国之君,所要做的无非就是要谨慎自己的好恶而已。君王所喜好的,臣下一定会效仿;上面的人做什么,下面的百姓都会跟着去做。《诗经》上说:‘引导民众其实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诱,引导。孔,很。人民顺从君王的喜好,因而引导他们去行善,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1703051306
1703051307 【原文】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1)。致乐以治心,乐由中出,故治心也。致礼以治躬(2)。礼自外作,故治身也。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鄙诈入之,谓利欲生也。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3)之心入之矣。易,轻易也。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则和,礼极则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是故乐在宗庙(4)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5)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1703051308
1703051309 【注释】(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斯须,须臾、俄顷、片刻。去,离开。孔颖达疏:“言礼乐是治身之本,不可斯须去离于身也。”(2)致礼以治躬:致,深审。治躬,治身,调整身体与言行。(3)易慢:轻忽怠慢。(4)宗庙:朝廷国家的代称。(5)闺门:宫苑、内室的门。借指宫廷、家庭。
1703051310
1703051311 【译文】君子说:“人们不可片刻离开礼乐。致力于乐,是为了陶冶心性(乐从内心发出,所以能陶冶心性);致力于礼,是为了调整身体与言行(礼是外在行为,所以能修正身行)。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片刻不和顺不喜乐,那卑劣而虚妄的念头就会趁机而入(卑鄙而虚妄的念头趁机而入,也就是说利养贪欲就会产生)。外貌如果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那轻忽怠慢的念头也会趁虚而入(易,轻易的意思)。所以说乐是调理人的内心,礼是规范人外在的行为。音乐至美能使人和畅,礼仪至善能使人恭顺。内心和畅而外貌恭顺,则人们望见他的外貌神情,就不会起与他抗争之心;看见他的仪容风度,便不会有轻视侮慢的念头。因此先王之乐在宗庙中奏响,君臣上下一同聆听,就会感情融洽而互相尊敬;在宗族乡里之中奏乐,长幼一同聆听,就会感情和谐而互相依顺;在家门之内奏乐,父子、兄弟一同聆听,就会感情和睦而互相亲爱。所以音乐能够融洽父子、君臣的感情,而使万民归附亲顺,这是古圣先王立乐的宗旨之所在。”
1703051312
1703051313 祭 法
1703051314
1703051315 【题解】本篇名为“祭法”。“以其记有虞氏至周天子以下所制祀群臣之数也”(郑玄语)。圣明君主制定祭法的原则是其有功于百姓。而历代有益于百姓的圣人皆在祭祀之列。
1703051316
1703051317 【原文】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1),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2)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3)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4),能殖百谷;夏后氏(5)之衰,周弃继之(6),故祀以为稷(7);共工氏之霸九州也(8),其子曰后土(9),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10)。帝喾(11)能序星辰,尧能赏均刑法(12),舜能勤众事(13),鲧鄣洪水(14),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15),颛顼(16)能修之,契(17)为司徒(18)而民成,冥(19)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祀典,谓祭礼也。
1703051318
1703051319 【注释】(1)法施于民则祀之:法施于民,《汉书·韦贤传》引作,“法”当作“功”,指有功于民众的应祭祀。(2)捍:保护防卫,抵挡。(3)厉山氏:即炎帝,中华始祖之一。因起于厉山而名厉山氏,或名烈山氏。(4)农:即神农氏。孔颖达疏:“农,谓厉山氏后世子孙,名柱,能殖(栽种)百谷。故《国语》云:‘神农之名柱,作农官,因名农是也。’”(5)夏后氏:夏禹,以其国号夏,故名,又称夏后,指禹所建的夏朝。(6)周弃继之:弃,周的始祖,后稷之名。尧使居稷官,因教民稼穑耕种有功,封于邰,号曰后稷。孔颖达疏:“以夏末汤遭大旱七年,欲变置社稷,故废农祀弃。”(7)稷:谷神。(8)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共工氏,姜姓,炎帝后裔,曾为九州霸主。《淮南子·天文》记载,共工氏曾与颛顼夺帝位,怒而触撞不周山,竟使天崩地裂。郑玄注:“共工氏无录而王谓之霸,在大昊、炎帝之间。”(9)后土:原为官名,职掌整治国土,共工氏之子即以官名为名,后奉为整治九州五土之神。(10)社:土神。(11)帝喾:音库,古帝名,黄帝曾孙,号高辛氏,都西亳(河南偃师县西),在位七十年。有四妻四子。姜嫄生弃,为周的祖先;简狄生契,为商的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见《史记·五帝本纪》)。帝喾据星辰运转而定旬、月、年纪时之法,以十日为旬,三旬为月,十二月为一年,而使人民耕作和休息有一定的时间可遵循,使农业生产不失时节。(12)尧能赏均刑法:赏,赏善。赏均,公平行赏。刑法,罚恶用刑不失法度。孔颖达疏:“尧以天下位授舜,封禹、稷官得其人,是能赏均平也。五刑有宅,是能刑有法也。”(13)舜能勤众事:舜,古帝名,姓姚,名重华,祖先建国于虞,号有虞氏。性至孝,尧王任用他,使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孔颖达疏:“舜征有苗,仍巡守陟方而死苍梧之野,是勤众事而野死。”(14)鲧鄣洪水:指鲧堵截洪水没有成功。鲧,音滚,夏禹的父亲,居于崇,号崇伯。鄣,同“障”,防堵。(15)黄帝正名百物:黄帝,即轩辕氏,中华始祖。古代文字、历法、养蚕、舟车、音律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正名百物,确定百物名称。(16)颛顼:音专需,黄帝之孙。年十岁,辅佐少昊帝,二十岁即帝位。初封于高阳,故号称高阳氏。后都于帝丘,在位七十八年,为五帝之一。(17)契:虞舜的大臣,为商王朝的祖先。(18)司徒:古时候掌管教育的官员,主管五伦的教化,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19)冥:契的六世孙,任水官,称玄冥。后以治水殉职。
1703051320
1703051321 【译文】古代圣王制定祭法的原则是:有功于民众的应祭祀,为操劳国事而死的应祭祀,有安邦定国勋劳的应祭祀,为大众防御重大灾害的应祭祀,能保卫民众抵抗重大外患的应祭祀。因此当厉山氏(炎帝)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儿子叫做农,因为能指导人民种植各种农作物,受到后人的祭祀。直到夏朝后期,才改祭因教民稼穑耕种有功的周国始祖后稷,他们都先后被当作谷神来祭祀。当共工氏征服了九州,他的儿子后土,能区划九州的国土(使人民各得其所),所以被奉为土神而加以祭祀。帝喾能观察星辰,订下了记旬、月、年的方法(使人民有劳作、休息的秩序);尧能公平地赏善罚恶;舜能为国事而不辞辛劳;鲧堵截洪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能改正鲧堵截的错误,而治水成功;黄帝能辨正百物名称,而颛顼能加以补充修订;契担任舜王的司徒之官,使人民普遍受到教化;冥尽忠于水利之官的职守而殉职于水中;成汤以宽和的政令治国,而革除了夏桀的暴政;文王以礼乐法度治国,武王以武力平定了天下,为百姓铲除了祸害。凡此种种都是有勋劳和功业留给人民的。又如日、月、星、辰,是人民所瞻仰和尊崇的,山林、川谷、丘陵,是人民生活资源所在的地方(所以也祭祀)。至于不属于这一类的,则不被列入祭祀的范围(祀典,祭祀的礼仪)。
1703051322
1703051323 祭 义
1703051324
1703051325 【题解】本篇名为“祭义”,“以其记祭祀斋戒荐羞之义也”(郑玄语)。祭祀的礼节不可以太繁琐,太繁琐就会使人倦烦而失去恭敬心;也不可以太疏简,太疏简就会使人怠慢而容易淡忘。所以圣人依据天道人心的自然规律,选择在春秋两季祭祀先祖。因为进入秋季万物凋零,活着的人心有所感,自然就会思念起远去的先人;进入春天万物复苏,人心也自然就会如有所动,似乎在想象着逝去的亲人是否也能随着春天重返人间。祭祀前之所以要沐浴斋戒,是为了收摄身心,心中时刻想念亲人的起居,想念他们的音容笑貌、志趣爱好以及饮食习惯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亲人在自己的心中重活,祭祀时才会如临其境,甚至连亲人的叹息声都能听到!祭祀的宗旨在于落实孝道。孝道不仅体现在祭祀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孝道分小孝、中孝与大孝三种。小孝靠的是体力,中孝靠的是德行,将仁爱之德发挥到极至才是大孝。一个真正的孝子心中是没有自己的,连自己的身体也只是从父母那里遗留下来的一部分,是完全属于父母的。所以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德行上都会处处小心谨慎,不敢对其有丝毫损伤。孝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本,也是一个真正文明社会的根本。在这一章中,我们对此将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1703051326
1703051327 【原文】祭不欲数(1),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2)。忘与不敬,违礼莫大焉。合于天道,因四时之变化,孝子感时而念亲,则以此祭之也。霜露既降,君子履(3)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4),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5),如将见之。非其寒之谓,谓凄怆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乐以迎来,哀以送往(6)。
1703051328
1703051329 【注释】(1)数:屡次,频繁。(2)春禘秋尝:禘,诸侯春祭之名。春禘是夏朝和殷商的祭礼,周朝把春祭改名为“祠”。尝,尝新谷之祭。按照季节的变化,春天举行禘祭,秋天举行尝祭。(3)履:踩,踏。(4)濡:润泽。(5)怵惕之心:恐惧警惕的心理。(6)乐以迎来,哀以送往:孔颖达疏:“不知鬼神来去期节,故祭初似若来,故乐;祭末似去,故哀。据孝子之心,虽春有乐及钟鼓送尸,孝子之心,祭末犹哀也。”
1703051330
1703051331 【译文】祭祀的礼节不可以太繁琐,太繁琐就会使人倦烦;有了倦烦情绪,就会失去恭敬心。祭祀的礼节也不可以太疏简,太疏简就会使人怠慢;心生怠慢就会容易淡忘。所以君子顺应天时季节的变化,春天举行禘祭,秋天举行尝祭(最严重的悖礼行为,莫过于怠慢淡忘和没有恭敬心。合乎天道,孝子随顺季节的变化而感念失去的亲人,所以就选择这个时候祭祀他们)。秋天霜露覆盖着大地,君子跨入这样的季节,自然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不是因为寒冷,而是为思念着失去的亲人而生起的。春天雨露沾润了大地,君子到了这样的季节,自然有一种惊醒的感觉,思念故去的亲人,似乎他们也能像春天一样重回人间(“非其寒之谓”的意思,是说悲凉与惊惧的感觉,都是由于感念失去的亲人而生起的。”)。祭祀之初,人们心怀欢喜,如同迎接亲人将要到来;祭祀结束又如同送别亲人远去,不禁满怀悲哀。
1703051332
1703051333 【原文】致斋于内,散斋于外(1)。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见其所为斋,思之熟也。祭之日,入室,僾然(2)必有见乎其位;周旋(3)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4)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5),心志嗜欲不忘乎心,安得不敬乎?
1703051334
1703051335 【注释】(1)致斋于内,散斋于外:致斋于内,指斋戒时调摄内在精神,思念祭祀物件。散斋于外,指隔绝对外交际及娱乐、房事等活动。(2)僾然:仿佛的样子。(3)周旋:指行步周旋以行荐俎酌献之礼。孔颖达疏:“谓荐馔时也。孝子荐俎酌献,行步周旋,必有悚息肃肃然,如闻亲举动容止之声。”(4)忾然:感慨貌;叹息貌。(5)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集解》:“方氏慤曰:‘色不忘乎目,常若承颜之亲也。声不绝乎耳,常若受命之际也。’先王事死如生,失亡如存,故其耳目之所接,心之所念,无时不在于亲,非特祭祀之时而已也。”
1703051336
1703051337 【译文】祭祀之前要内外斋戒。内斋就是调摄身心,外斋即所谓“散斋”(指隔绝对外一切交际及娱乐、房事等活动)。斋戒之日,要时刻想念死者生前的起居,想念死者的音容笑貌,想念死者的意趣志向,想念死者生前的嗜好口味。这样专心斋戒三天,就能把将要祭祀的亲人,活现在心里(看到一个人致斋的样子,就可以知道他思念亲人的程度如何)。祭祀当天,进入宗庙后,仿佛见到亲人就在神主所居的位置上;礼拜过后,荐馔致飨,行步周旋,直至礼毕,心中肃然,亲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门之后,耳边仿佛还听到亲人发出深深的叹息声。所以说到先世君王对亲人的孝敬,那是真正做到了亲人的面容从不曾离开眼前,亲人的声音从不曾离开耳边,亲人的志趣爱好从不曾离开自己的心间(平日无不如此,并非只是在祭祀的时候啊)。怎么会有丝毫的不恭敬呢?
1703051338
1703051339 【原文】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1),享,犹祭也,飨也。唯圣人为能飨(2)帝,孝子为能飨亲。谓祭之能使之飨之也。帝,天也。
1703051340
1703051341 【注释】(1)敬享:指祭祀。享,供祭品奉祀祖先。(2)飨:通“享”,在本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祭祀,祭献。二是指受祭者享用祭品。
1703051342
1703051343 【译文】君子对父母,活着时则恭敬地奉养,父母过世之后则恭敬地祭祀(享,祭享,祭祀祖先)。只有圣人才真正能够祭祀至尊的上天,只有孝子才真正能够祭飨自己的双亲(这里说的是只有圣人、孝子至诚地恭敬祭祀才真正可以使受祭者亲临祭坛享用祭飨。帝,在这指至尊的上天)。
1703051344
1703051345 【原文】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也,贵贵(1)也,贵老也,敬长也,慈幼也。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2);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言治国有家道也。
1703051346
1703051347 【注释】(1)贵贵:敬重有社会地位的人。第一个贵是动词,第二个贵是名词,指有社会地位的人。(2)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集解》曰:“德者,行道而有得于心。人有一德,虽未必遽尽乎道之全,然亦道之所散而见也,故曰‘近乎道’。”
1703051348
1703051349 【译文】古圣先王特别重视以下五项来治理天下:一是尊重有德行的人;二是敬重有社会地位的人;三是尊重年老的人;四是敬重比自己年长的人;五是爱护晚辈。这五项是先王用以安定天下的方法。尊重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接近于道;敬重地位尊贵的人,是因为他们近于大众拥戴的国君;尊重老人,是因为老人近似于父母;尊敬年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兄长;慈爱晚辈,是因为晚辈近似于子女(这是说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的道理是一样的)。
1703051350
1703051351 【原文】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1)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2)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3)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4),敢不敬乎?遂,犹成也。
1703051352
1703051353 【注释】(1)遗体:父母所遗留下来的身体。(2)莅官:担任官职。莅,临视、治理的意思。(3)战陈:“陈”通“阵”,即战阵,服兵役之事。(4)五者不遂,灾及于亲:遂,做到的意思。《集解》:“方氏慤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五者不遂,则灾及其身,是及其亲也,岂孝也哉?’”
[ 上一页 ]  [ :1.7030513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