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394
1703052395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让民众服从呢(哀公,是鲁国国君的谥号)?”孔子对道:“举用正直为公的人,放置在邪曲自私的人上面,民众便服了(错,是安置的意思。推举正直的人使用,废弃邪枉的人,这样,民众就会服从上位的人)。举用邪曲自私的人,放置在正直为公的人上面,民众便不服了。”
1703052396
1703052397
【原文】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2)?”康子,鲁卿季孙肥也。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庄,严也。君临民以严,则民敬上也。孝慈,则忠;君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则民忠矣。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
1703052398
1703052399
【注释】(1)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谥康。(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鲁卿三家,世袭专政,民心不服。康子乃问孔子,如何使民对上恭敬尽忠,以及劝勉为善。
1703052400
1703052401
【译文】季康子问:“如何使民众对上恭敬尽忠,以及劝勉为善(康子,鲁哀公时的正卿季孙肥)?”孔子说:“在上位者能够恭敬庄严地面对民众,就会使他们敬重(庄,庄严。国君庄严面对民众,人民就会尊敬在上位的人)。”“在上位者能躬行孝道,并能以仁慈待民,就能使他们尽忠(做君主的对上能孝敬双亲,对下能慈爱人民,那么民众就会忠于君主)。在上位者能举用善人,并教导帮助弱者,民众自然就能得到劝勉(提拔善人,而又教育能力弱的人,民众就会相劝而善)。”
1703052402
1703052403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无信,其余终无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1),其何以行之哉?”大车,牛车。輗,辕端横木以缚轭者。小车,驷马车。軏,辕端上曲钩衡者也。
1703052404
1703052405
【注释】(1)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大车,指牛车。小车,指驷马车。据郑玄注及《说文》,大小车皆有辕,以为牛马引车之用。辕端接一横木,此横木在大车名为“鬲”,在小车名为“衡”。辕端与横木相接处,各凿圆孔相对,以金属物贯穿之,使辕端与横木能活动自如。此金属贯穿物,大车称为“輗”,小车称为“軏”,是大小车行动之关键。《说文》段玉裁注引戴东原说:“大车鬲以驾牛,小车衡以驾马。其关键则名輗軏。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孔子以輗軏喻信。”
1703052406
1703052407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若无信用,我不知他还能做些甚么(没有信用,其他的终究是不可行的)!正如车上的辕端与横木相接处,若没有了个金属贯穿物,试问大小车如何能行动呢(大车,牛拉的车。輗是大车车辕前端和横木衔接的关键,用来套在牲口脖子上。小车,四匹马拉动的一辆车,軏是小车上置于辕前端与横木衔接的关键)?”
1703052408
1703052409
八 佾
1703052410
1703052411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1),林放,鲁人。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2)。易,和易。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也;丧失于和易(3),不如哀戚。
1703052412
1703052413
【注释】(1)林放问礼之本:林放请问礼的根本。郑康成注:“林放,鲁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朱彝尊《经义考》,谓《蜀礼殿图》以林放为孔子弟子。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凶礼是丧事等。孔子略举礼与丧,为林放解答根本之问。(2)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平和。包咸注:“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3)和易:温和平静。
1703052414
1703052415
【译文】林放请问礼的根本(林放,鲁国人)。孔子说:“礼,与其失之奢侈,宁愿节俭。若是丧礼,与其失之平和,宁愿哀戚(易,温和平静。礼的根本意义,失于奢侈则不如俭约,丧葬礼仪失于平和则不如悲痛伤感)。”
1703052416
1703052417
【原文】“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1)。”谓祭百神。
1703052418
1703052419
【注释】(1)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有竭诚地祭祀,才能感得鬼神来享。
1703052420
1703052421
【译文】“祭祀的时候,要真诚恭敬,就好像所祭祠的祖先就在眼前(对待已去世的父母祖先,要像对待父母祖先生前一样恭敬)。祭祀百神的时候,就好像所祭的神灵就在眼前(指的是祭祀众神时)。”
1703052422
1703052423
【原文】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鲁君谥。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703052424
1703052425
【注释】(1)定公:孔安国注:“定公,鲁君谥。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邢昺《疏》引《史记· 鲁世家》说,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
1703052426
1703052427
【译文】鲁定公问:“君指使臣,臣奉事君,应当如何呢?”(定公,是鲁国国君的谥号。)孔子回答说:“君王指使臣子靠的是礼敬,臣子事奉君王靠的是忠诚。”
1703052428
1703052429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1)?”
1703052430
1703052431
【注释】(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宽者,郑玄注谓度量宽宏。居上位者,不宽则不得众。《曲礼》云:毋不敬。又云:临丧则必有哀色。不敬、不哀,皆失其本,其人何如,可知也。故曰:“吾何以观之哉。”谓不足观也。
1703052432
1703052433
【译文】孔子说:“居上位者,度量不宽宏,行礼不恭敬,亲临丧事没有哀色,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1703052434
1703052435
里 仁
1703052436
1703052437
【原文】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造次,急遽也。颠沛,僵仆也。虽急遽僵仆,不违仁也。”
1703052438
1703052439
【注释】(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终食之间,就是吃一顿饭的时间。违仁,即是离开仁。造次,马融说是急遽,郑玄说是仓卒。造次就是“仓卒”二字的转音。邢昺《疏》说,急遽、仓卒,皆是迫促不暇之意。颠沛,马融注为偃仆。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在偃仆之际,即使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此为君子须臾不可离仁之义。
1703052440
1703052441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哪怕是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过仁。迫促不暇之时,其心亦必在仁,遭遇危险之际,其心亦必在仁。(造次,仓促之意。颠沛,仆倒之意。即使是在仓卒之间或危难之际,他的心都不会稍稍离开仁。)”
1703052442
1703052443
【原文】子曰:“民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1)。此党,谓族亲也。过厚则仁,过薄则不仁也。”
[
上一页 ]
[ :1.7030523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