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494
1703052495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足恭,便僻貌也。左丘明耻之(2),丘亦耻之。丘明,鲁大史也。”
1703052496
1703052497
【注释】(1)足恭:过度谦敬,以取媚于人。(2)左丘明耻之:左丘明,鲁太史,知《春秋》义理。见巧言、令色、足恭之人通身是假,故耻之。
1703052498
1703052499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的表情,谦恭过度,只是为了取媚于人(足恭,谄媚逢迎的样子)。这种做法,不光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某也认为是可耻的(左丘明,鲁国的太史)。”
1703052500
1703052501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1)。讼犹责也,言人有过莫能自责也。”
1703052502
1703052503
【注释】(1)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包咸注:“讼,犹责也。言人有过,莫能自责。”《松阳讲义》:“天下有一种人,全不知道自己差了,将差处都认作是处。此是不能见其过。有一种人,明知自己差了,却只管因循牵制,甘于自弃,或只在口头说过。此是不能内自讼。这有三件,一是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一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所以不能无过者,由此三件。所以有过而不能见、不能自讼过者,亦由此三件。”朱熹《语类》:“问‘程子曰: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今有学者幸知自讼矣,心胸之悔,又若何而能不留耶?’曰:‘改之便无悔。’”自讼其过,改之则无悔,心归于净。此意甚好。
1703052504
1703052505
【译文】孔子说:“罢了,我还未见过有人能够清楚地洞察自己的过失,并勇于在内心深处严厉责备自己的人啊!(‘讼’等于责备。即人有过失,但不能自我责备。)”
1703052506
1703052507
雍 也
1703052508
1703052509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吗,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颜回,孔子弟子也。迁者,移也。不贰过,有不善未尝复行也。
1703052510
1703052511
【注释】(1)不迁怒:何晏注:“迁,移也。”不迁怒,指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不会迁怒于别人。一说怒是一种烦恼。移,有移易延长之意。普通人发怒之后,其怒气延续升高,难以制止,是为迁怒。颜子好学,是指学道而言。任何烦恼皆是学道的障碍。烦恼起时,须有忍辱的功夫制止之。孔子称赞颜子“庶几”、“有不善未尝不知”。因此,颜子动怒时,即自知其为烦恼,能以忍而止之,不使怒气续发,是为不迁怒。此解亦通。朱熹《论语集注》:“迁,移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此说浅显,似不足以明颜子之修养。(2)不贰过:过,过失。颜子如犯某种过失,一经发觉,即不再犯。古人以为学以致用,才是真实学问。若一错再错,与不学无异,何谈“好学”?
1703052512
1703052513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好学者?”孔子回答说:“有个名字叫颜回的,是个真正好学的人,他能够做到凡事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不迁怒于别人,并且犯过的错误不会重犯。不幸,他已短命而死(颜回,孔子的学生。迁,移易。不贰过,指虽有过失,但不会重犯)。”
1703052514
1703052515
述 而
1703052516
1703052517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1),学之不讲(2),闻义不能徙(3)也,不善不能改也,是吾忧也(4)。”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也。
1703052518
1703052519
【注释】(1)德之不修:修德以明道。德不修,则道不明。(2)学之不讲:学,学问。讲,明白、知晓。《礼记·礼运》:“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一说讲即讲求,亦通。(3)闻义不能徙:闻,指知道、明白。徙即“迁徙”之意。明白道理后,当去恶迁善,如义而行。一本“徙”作“从”,亦通。(4)是吾忧也:此励学者之辞,设使学者不修不讲不徙不改,则教而不化,故孔子引以为忧。
1703052520
1703052521
【译文】孔子说:“当今学者不注重道德修养,不明白学问的真谛(以修身为本),或者虽然明白了道义之所在却不能身体力行,有了过失不能勇于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呀(孔子常常因为这四件事而忧虑啊)!”
1703052522
1703052523
【原文】子之所慎(1):齐(2),战,疾(4),慎齐,尊祖考;慎战,重民命;慎疾,爱性命也。
1703052524
1703052525
【注释】(1)子之所慎:《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独能慎之。”(2)齐:即斋戒。《礼记·祭统》曰:“及时将祭,君子乃斋。”又曰:“君子之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斋七日以定之,致斋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斋。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皇侃《疏》:“齐之言齐也。人心有欲,散漫不齐,故将接神,先自宁静,变食迁坐,以自齐洁也。时人漫神,故于斋不慎,而孔子慎之也。”(3)战:《说文》:“战,斗也。”王道不侵人,‘但御人之入侵,故不免于战。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慎战,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礼器》云: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此之谓也。”(4)疾:疾病。有病最惧误于庸医,乱投药石。《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1703052526
1703052527
【译文】孔子所慎重的有三件事:斋戒,战斗,疾病。(谨慎斋戒,这是尊重祖先。谨慎战争,这是重视民众的生命。谨慎疾病,这是爱惜生命。)
1703052528
1703052529
【原文】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1)。”
1703052530
1703052531
【注释】(1)常师:固定的老师。
1703052532
1703052533
【译文】孔子说:“我们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缺点就自我反省,加以改正。(说的是我们三个人同行,原本没有什么贤明与愚昧的区别。看到别人好的表现就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就想到自己身上的毛病,尽快予以改正。所以对于好学的人来说,老师无处不在,不必非得有特定的老师。)”
1703052534
1703052535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仁道不远,行之则是。”
1703052536
1703052537
【注释】(1)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亦可作“我们”解。仁不在远。人有求仁之心,这一念本身便是仁。
1703052538
1703052539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我们刚刚有了求仁之心,这就意味着‘仁’已经出现在我们的心中了。(仁道不遥远,一念行仁,仁就已经出现了。)”
1703052540
1703052541
泰 伯
1703052542
1703052543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葸,畏惧之貌也。言慎而不以礼节之,则常畏惧。勇而无礼则乱(3),直而无礼则绞(4)。绞,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5)。兴,起也。能厚于亲属,不遗忘其故旧。行之美者也,则皆化之,起为仁厚之行,不偷薄。”
[
上一页 ]
[ :1.7030524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