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594e+09
1703052594
1703052595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实在挑不出他的毛病了。禹王自己饮食简单,而祭祀的祭品却很丰富;平日他只穿质地粗劣的衣服,而临朝和祭祀的礼服却十分庄严;他自己宫室卑陋,而尽力来为农民办理沟洫水利。对于禹,我确实无话可批评了。(间,非议。菲,微薄。致孝于鬼神,即祭祀的祭品丰盛整洁。黻,祭祀的礼服。冕,祭祀的礼帽。)”
1703052596
1703052597 子 罕
1703052598
1703052599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篑,土笼也。此劝人于道德也。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而与之。”
1703052600
1703052601 【注释】(1)篑:盛土的竹筐。
1703052602
1703052603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积一座山,尚未圆满完成,只差最后一筐土,如果就此止住,这说明我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啊(篑,盛土的竹筐。这是劝勉人修养道德。虽然堆土成山的人用的功夫已经很多,如果尚未完成,只欠缺最后一筐土,而中途止住,我不会因为他之前用的功夫很多而赞许他。我看见他不能善始善终地完成自己的志向,所以不给予他赞许)!又譬如在平地上,虽然刚刚覆下一筐土,若能这样继续下去,这说明我正在努力呀(在平地上不断堆土,虽然他初时只倒下一筐土,我也不会因为他现前用的功夫少而轻视他,反而我会凭着他有进取之心而称赞他)!”
1703052604
1703052605 颜 渊
1703052606
1703052607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约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在己不在人。曰:“请问其目。”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2)矣。敬事此语,必行之。”
1703052608
1703052609 【注释】(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皇侃《疏》:“人君若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民咸归于仁君。”史载周文王为西伯时,虞、芮二君争田,相与朝周,请其评理,待入其境,所见朝野人士无不相让,二人自惭而返,天下闻而归周者四十余国。这可以算是“天下归仁”的一个佐证了。(2)请事斯语:意思是遵照孔子的话去奉行。
1703052610
1703052611 【译文】颜渊问如何是仁。孔子说:“凡事能约束自己,使言行都回归到礼,这就是仁(克己,是指约束自身)。即使是一天时间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当下就回归于仁了(自己一日行‘仁’,就能见到天下都归‘仁’,何况一生行‘仁’呢)。行仁全在自己,还靠别人吗(行善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颜渊说:“请问具体有哪些(知道行‘仁’一定有细目,所以进一步请教)?”孔子说:“不符合礼的眼睛不要看,不符合礼的耳朵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念头不动(这四条,是克己复礼的纲目)。”颜渊说:“回虽愚钝,也要遵照您的话去奉行(颜回说要恭敬奉事老师的这番话,即意味着必定会依教奉行)。”
1703052612
1703052613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仁之道,莫尚乎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为诸侯,在家为卿大夫。”
1703052614
1703052615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皇侃《疏》引范宁说:“大宾,君臣嘉会也。大祭,国祭也。”见大宾必须敬,承大祭必须诚,诚与敬即可为仁。(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字当“加”字讲,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加于他人之身。这是恕道。能行恕道,即可为仁。
1703052616
1703052617 【译文】仲弓问如何行仁。孔子说:“出门与人见面犹如接见大宾,使用民力犹如承奉大祭(行仁之道,没有不注重诚敬的)。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加于他人之身。治理邦国,不让百姓有抱怨;治理家族,不使家人有抱怨(在邦是指诸侯,在家是指卿大夫)。”
1703052618
1703052619 【原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1),不行焉,可谓明也已。子张,孔子弟子颛孙师也。谮人之言,如水之浸润,以渐成之。肤受,皮肤外语,非其内实也。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无此二者,非但为明,其德行高远,人莫之及也。”
1703052620
1703052621 【注释】(1)浸润之谮,肤受之诉:谮也是诉。谮与诉都有谗言的意思。意思是,有的谗言如水般渐渐滋润,令人接受而不自知;有的谗言如皮肤之受尘垢,当时不觉,时间久了才会发现。郑玄注:“谮人之言,如水之浸润,渐以成之。”皇侃《疏》:“诉者,相诉讼谗也。拙相诉者,亦易觉也。若巧相诉害者,亦日日积渐稍进,为如人皮肤之受尘垢,当时不觉,久久方睹不净。故谓能诉害人者,为肤受之诉也。”
1703052622
1703052623 【译文】子张问怎样才算是明。孔子说:“如水般滋润的谗言,如肤垢般隐蔽的谗言,都在他前面行不通,这人可算是明白人了(子张,孔子的学生颛孙师。诽谤别人的言语,就像渐渐渗透的水,能令人逐渐接受。肤受,皮肤以外的谗言,都是浮泛不实的)。如水般滋润的谗言,如肤垢般隐蔽的谗言,在他前面都行不通,这人可算是有远见了(这两种谗言都对这个人行不通,那他不但是明白人,也是德行高远的人,没有人能比得上了)。”
1703052624
1703052625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1),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
1703052626
1703052627 【注释】(1)足兵:“兵”字原指武器而言,后来持用武器的人也叫做兵,此处所说的“兵”字含有国防的意思。
1703052628
1703052629 【译文】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粮食要充足,国防要充足,要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那就去掉国防吧。”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在其余的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那就去掉粮食吧。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一死,如果老百姓不信赖政府,国家就不能安立(死亡,是古今不变的定律,人人都免不了。治理国家不可以失去人民的信心)。”
1703052630
1703052631 【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1),用不足,如之何?”对曰:“盍彻乎?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也。”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二,谓什二而税。”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703052632
1703052633 【注释】(1)年饥:谷物收成不好。
1703052634
1703052635 【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费用不足,应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原来的十分之一的税制呢(盍,即为什么不。周朝的税法,规定农民缴十分之一的税,这称为‘彻’)?”哀公说:“征十分之二的税,我尚感不足,怎么能恢复十分之一的税制呢(二,指抽取十分之二的税)?”有若说:“只要百姓的用度足,君王怎么会不足?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君王又怎能求自足?”
1703052636
1703052637 【原文】子张问崇德辨惑。辨,别。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1)。徙义,见义则徙意从之。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2)。爱恶当有常。欲生之。一欲死之。是心惑也。”
1703052638
1703052639 【注释】(1)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忠是忠实,信是不欺骗人,徙是迁徙,义即道义。人能以忠信为原则,凡事合乎道义,便是崇德。崇德合道,方为不惑。(2)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喜爱一个人时,即欲其生,后来怨恨他时,即欲其死。对于同一个人,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当然是糊涂了。意思是说,为人不能崇德,即不以忠信为原则,不是依据道义,而是凭感情用事,就必然会陷于迷惑了。
1703052640
1703052641 【译文】子张问如何提高德行、辨别迷惑。(辨,辨别的意思。)孔子说:“以忠实诚信为主,知道有合乎道义的事就立即跟着去做,这样就能提高德行了(徙义,见义即改变心意而从之)。(为人若不能立足于忠信、道义,单凭感情用事,那么)喜爱这个人的时候,便想要他生,怨恨这个人的时候,便想要他死,对于同一个人,既想要他生,又想要他死,这便是迷惑了(爱恶应当要有准则,如果前一念想要这个人长寿,后一念却想要这个人短命,这是人心迷惑了)。”
1703052642
1703052643 【原文】子曰:“听讼(1),吾犹人。与人等。必也,使无讼乎?化之在前。”
[ 上一页 ]  [ :1.7030525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