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626e+09
1703052626
1703052627 【注释】(1)足兵:“兵”字原指武器而言,后来持用武器的人也叫做兵,此处所说的“兵”字含有国防的意思。
1703052628
1703052629 【译文】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粮食要充足,国防要充足,要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那就去掉国防吧。”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在其余的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那就去掉粮食吧。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一死,如果老百姓不信赖政府,国家就不能安立(死亡,是古今不变的定律,人人都免不了。治理国家不可以失去人民的信心)。”
1703052630
1703052631 【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1),用不足,如之何?”对曰:“盍彻乎?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也。”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二,谓什二而税。”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703052632
1703052633 【注释】(1)年饥:谷物收成不好。
1703052634
1703052635 【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费用不足,应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原来的十分之一的税制呢(盍,即为什么不。周朝的税法,规定农民缴十分之一的税,这称为‘彻’)?”哀公说:“征十分之二的税,我尚感不足,怎么能恢复十分之一的税制呢(二,指抽取十分之二的税)?”有若说:“只要百姓的用度足,君王怎么会不足?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君王又怎能求自足?”
1703052636
1703052637 【原文】子张问崇德辨惑。辨,别。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1)。徙义,见义则徙意从之。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2)。爱恶当有常。欲生之。一欲死之。是心惑也。”
1703052638
1703052639 【注释】(1)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忠是忠实,信是不欺骗人,徙是迁徙,义即道义。人能以忠信为原则,凡事合乎道义,便是崇德。崇德合道,方为不惑。(2)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喜爱一个人时,即欲其生,后来怨恨他时,即欲其死。对于同一个人,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当然是糊涂了。意思是说,为人不能崇德,即不以忠信为原则,不是依据道义,而是凭感情用事,就必然会陷于迷惑了。
1703052640
1703052641 【译文】子张问如何提高德行、辨别迷惑。(辨,辨别的意思。)孔子说:“以忠实诚信为主,知道有合乎道义的事就立即跟着去做,这样就能提高德行了(徙义,见义即改变心意而从之)。(为人若不能立足于忠信、道义,单凭感情用事,那么)喜爱这个人的时候,便想要他生,怨恨这个人的时候,便想要他死,对于同一个人,既想要他生,又想要他死,这便是迷惑了(爱恶应当要有准则,如果前一念想要这个人长寿,后一念却想要这个人短命,这是人心迷惑了)。”
1703052642
1703052643 【原文】子曰:“听讼(1),吾犹人。与人等。必也,使无讼乎?化之在前。”
1703052644
1703052645 【注释】(1)听讼:听取双方所讼之辞,判定谁是谁非。即审理案件。
1703052646
1703052647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与别人相同)。如果一定要说我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能让他们之间不再有诉讼案件发生吧(以德化人在前)。”
1703052648
1703052649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1),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
1703052650
1703052651 【注释】(1)君子成人之美: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大戴礼·曾子立事篇》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君子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2)小人反是:小人与君子相反。是,这。
1703052652
1703052653 【译文】孔子说:“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则相反。”
1703052654
1703052655 【原文】季康子问政孔子(1)。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康子,鲁上卿,诸臣之帅。”
1703052656
1703052657 【注释】(1)季康子问政孔子: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把持政治,又治不好,因此问孔子,怎样把政治办好。
1703052658
1703052659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把政治办好。孔子回答说:“政就是公正无私的意思。只要你自己行得正,处处以身作则,谁敢不正?(康子,鲁国的上卿,是诸臣的表率。)”
1703052660
1703052661 【原文】季康子患盗,问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1)。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
1703052662
1703052663 【注释】(1)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苟,假如。子,你。人有欲心,即有盗心。上行下效,居在上位的人不欲,则在其下的人便会以欲为耻,所以纵然有赏也不愿作盗贼。
1703052664
1703052665 【译文】鲁国多盗贼,季康子为此而忧虑,问孔子有什么办法。孔子回答说:“如果你没有贪欲,就是奖赏他们,他们也不会去盗窃(这就是说上行下效,在下位者不服从在上位者的命令,而是顺从在上位者的喜好)。”
1703052666
1703052667 【原文】季康子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1)?就,成也。欲多杀以止奸也。”对曰:“子为政,焉用杀(2)?”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3)。亦欲康子先自正也。偃,仆也。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也。”
1703052668
1703052669 【注释】(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无道,指的是恶人。有道,指的是善人。(2)焉:何。(3)偃:倒下。
1703052670
1703052671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说:“如果杀掉恶人,来成就善人,怎么样?(就,指成就。想要通过多杀恶人来止住奸邪。)”孔子回答说:“你治理政事,为何要用杀人的手段呢?如果你像要满足贪欲那样要求自己为善,民众自然就善了。在上位的人,其德行好比风,在下位的人,其德行好比草,风加在草上,草必然会随风向而倾倒。(也是希望季康子先要自己行得正。偃,仆倒。草加之以风,必然仆倒,此即比喻在上位的人必能感化一般人民。)”
1703052672
1703052673 【原文】樊迟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1)。孔子弟子樊须也。慝,恶也。修,治也。治恶为善。”子曰:“先事后得,非崇德与(2)?先劳于事,然后得报。攻其恶,毋攻人之恶,非修慝与(3)?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4)?”
1703052674
1703052675 【注释】(1)慝:恶,邪恶,过恶。(2)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做事,后始想到所得的报酬,这不就是崇德吗?崇德,就是增进自己的德行。(3)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攻,改正。其,指自己。自己有恶,立即改正。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攻其恶。一个认真改恶的人,但见自己之恶太多,自攻之不暇,哪有时间攻人,所以说“无攻人之恶”。能如此,便是修慝。“慝”字从匿从心,修慝是修去心中之恶。(4)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前文说要修己之慝,不要攻人之恶,便是不惑。此处举例说明攻人之恶即为惑。一时忿起,不能自制,忘其后患,这是大惑。凡事悖德失道即惑,细论之则举不胜举。孔子因人施教,举其一而已。惟其如此,方令受教者不著名相,惟反观自身。如此教学,乃得实益。
[ 上一页 ]  [ :1.7030526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