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808e+09
1703052808
1703052809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善言,但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定有勇,但有勇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1703052810
1703052811 【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1),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虽曰君子,犹未能备也。”
1703052812
1703052813 【注释】(1)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不仁,指违仁而言。君子也难免会有过失,但与小人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1703052814
1703052815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学仁而尚未成熟的人是有的。至于小人,未尝学仁,便谈不上仁了。(虽然称为君子,但德行还未能完备。)
1703052816
1703052817 【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1),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2)?公叔文子,卫大夫。”对曰:“以告者过也(3)。夫子时然后言(4),人不厌其言也;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也。”
1703052818
1703052819 【注释】(1)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公叔文子,据《论语集解》孔安国注,他是卫国大夫公孙拔,文是他的谥号。《礼记·檀弓》郑康成注说,文子是卫献公之孙。公明贾,也是卫国人,姓公明,名贾。或谓公明古读为公羊,贾读为高,即是公羊高。(2)取:指收取、受取财物等,即有所取的意思。(3)以告者过也:以告者,指传说此话的人。过,言过其实。(4)时然后言:说话适得其时,也就是应当说话时才说话。
1703052820
1703052821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及公叔文子,说:“听说他老先生不言、不笑、不取,这可信吗?(公叔文子,卫国的大夫。)”公明贾回答说:“这是传话的人言过其实了。他老先生该说时才说,所以别人就不讨厌他说话;真正欢乐时才笑,所以别人就不讨厌他笑;符合道义的才取,所以别人就不讨厌他取。”
1703052822
1703052823 【原文】子谓卫灵公之无道也(1),季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2)?”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3)?言虽无道,所任者各当其才,何为当亡也。”
1703052824
1703052825 【注释】(1)子谓卫灵公之无道也:孔子谈及卫灵公,说他无道。(2)奚而不丧:奚,何。奚而,可当“为何”讲。丧,指亡国。(3)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孔子答以卫灵公不亡国的原因:他有仲叔圉,即孔文子,办理外交;又有祝鮀,此人虽有缺点,但有办祭祀的特长,因此叫他办理宗庙之事;又有王孙贾,此人也有缺点,但有军事专长,因此叫他办理军旅之事。如此,那里会亡国呢?
1703052826
1703052827 【译文】孔子说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问:“既是这样,他为何不亡国?”孔子说:“他有仲叔圉办理外交,又有祝鮀办理宗庙之事,又有王孙贾办理军旅之事,这样,那里会亡国呢?(这是说君主虽然无道,但所任用的大臣各有专长,这样,怎么会亡国呢?)”
1703052828
1703052829 【原文】子路问事君(1)。子曰:“勿欺,而犯之(2)。事君之道,义不可欺,当犯颜谏争。”
1703052830
1703052831 【注释】(1)子路问事君:子路问事君的道理。(2)勿欺,而犯之:欺是欺骗。犯是犯颜,即冒犯君主的威严。之,指君主而言。为臣应当谏君,以阻止他的过失,假使他不高兴,甚至不惜犯颜而谏,但必须不欺君,才能犯颜谏争。这两句话,也可以这样解释:事君之道,不能欺君,然而君有不对的地方,可以犯颜谏之。
1703052832
1703052833 【译文】子路问事君的道理,孔子说:“必须不欺君,才能犯颜谏争。(臣子事君之道,不能欺君,为臣应当谏君,以阻止他的过失。假使他不高兴,甚至不惜犯颜谏诤。)”
1703052834
1703052835 【原文】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有人来,不逆之以为诈;不亿疑之以为有不信。然而人有诈不信,有以先发知之,是人贤逆诈亿不信(2),所以恨耻之也。”
1703052836
1703052837 【注释】(1)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逆,是逆料,预料。亿,是臆度、揣测。抑亦,转语词,有“反之”的意思。是,这。(2)贤逆诈亿不信:意即“以逆诈亿不信为贤”。
1703052838
1703052839 【译文】孔子说:“不可以预料他人会来欺诈,不可以揣测他人不能守信。反过来说,以预料揣测而得事先发觉他人的欺诈或不信者,这岂能算是贤者呢?(不可预料他人会来诈欺,不可揣测他人不能守信。但现实中总有人常常事先发觉他人的诈欺或不信,并觉得能事先预知别人欺诈、不守信用,是自己的高明之处。所以君子对这些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这本来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1703052840
1703052841 【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敬其身也。”曰:“如斯(1)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2)?病犹难也。”
1703052842
1703052843 【注释】(1)如斯:如此。(2)病诸:病,难。诸,“之乎”二字的合音字。
1703052844
1703052845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算君子。孔子说:“所谓君子,就是常怀着一颗虔诚、恭敬的心,来修正自己的不足。(以敬来修身。)”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正自己来让百姓得到安乐。修正自己进而令百姓得以安乐,这件事就是连尧、舜那样的圣君,恐怕也难做得周到呀!(病,是难的意思。)”
1703052846
1703052847 卫灵公
1703052848
1703052849 【原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1)?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2)。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也。”
1703052850
1703052851 【注释】(1)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而治的意思,是说舜自己不做什么事,而能平治天下。舜能做到无为而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举贤任能。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命禹作司空,平水土,命弃为后稷,播种百谷,命契作司徒,办教育,命皋陶作士,掌法律,命益作虞官,管山泽鸟兽。这些都足以说明他能知人善任。(2)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用了许多人才,而他自己“何为哉”,究竟做甚么呢?“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恭己,就是正己。正己方能化人。有贤才可用是外缘,能恭身正己是内因。因缘聚合,方可成事。
1703052852
1703052853 【译文】孔子说:“能够无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心存恭敬,对人对事一切恭敬,而自己庄严端正地在朝廷上面南而坐罢了。(这是说能够知人善任,那就可以无为而治。)”
1703052854
1703052855 【原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1),行乎哉?行乎哉,言不可行也。子张书诸绅(2)。绅,大带也。”
1703052856
1703052857 【注释】(1)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建制,后泛指乡里或本土。(2)绅:古代士大夫束于腰间,一头下垂的大带。
[ 上一页 ]  [ :1.7030528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