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908e+09
1703052908
1703052909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乱大谋(1)。巧言利口了,则乱德义;小不忍,则乱大谋。”
1703052910
1703052911 【注释】(1)巧言乱德,小不忍乱大谋:君子讷于言,敏于行。若是习惯于花言巧语之类的小聪明,只会有损自己的德行。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即是“小”,成就自己的德行才是“大谋”。
1703052912
1703052913 【译文】孔子说:“能把无理说得有理,而且动听,这种言语足以扰乱人的德行。如在小处不能忍耐,便会扰乱大计。(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足以扰乱别人的道德仁义之心。如在小处不能忍耐,便会扰乱大计。)”
1703052914
1703052915 【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1);众好之,必察焉(2)。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1703052916
1703052917 【注释】(1)众恶之,必察焉:大家都反对的人,不一定就坏,要考察以后才知道。(2)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喜欢的人,不一定就好,也要考察以后才知道。
1703052918
1703052919 【译文】孔子说:“大众厌恶某人,必须要去考察;大众爱好某人,也必须要去考察。(或许某人结党营私,而为他的同党所好。 或许某人孤高独立而不合群, 因而为众人所嫉。所以对于大众的毁誉,不可不细察其根由。)”
1703052920
1703052921 【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材大者道随大,材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也。”
1703052922
1703052923 【注释】(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里说的是人和道的关系。道最初是指供人行走的道路,人行走在道上,道也会越走越宽;人不在道上走,就会有种种坎坷和不测,道路纵然就在他身边,却一点也帮不上他的忙。皇侃《疏》引蔡谟说:“道者,寂然不动,行之由人。人可适道,故曰人能弘道。道不适人,故曰非道弘人也。”
1703052924
1703052925 【译文】孔子说:“人能把道弘扬光大,不是道能光大人。(人的德能愈大,道就会随之而光大,人的德能愈小,道就会随之而暗小,所以道不能弘扬人。)”
1703052926
1703052927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
1703052928
1703052929 【注释】(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能改过,便是大善。知错不改,才是真正的罪过。
1703052930
1703052931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有过却不改正,这就叫做过了。”
1703052932
1703052933 【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1),不如学也(2)。”
1703052934
1703052935 【注释】(1)以思,无益:《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此处“以思,无益”,是指只思不学而言。(2)不如学也:《论语·述而》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处“不如学也”,即是“好古敏以求之”的意思。“古”是指古书所载的古圣先王之道。
1703052936
1703052937 【译文】孔子说:“我自己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独自寻思,但无获益,还不如去求学好了。”
1703052938
1703052939 季 氏
1703052940
1703052941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归咎于季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1)。’周任,古之良史也。言当陈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言辅相人者,当能持危扶颠,若不能,何用相为也。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柙,槛也。椟,柜也。失虎毁玉,非典守者过耶?”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费,季氏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疾如汝言。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治之不均平。不患贫而患不安(2)。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国富。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政教均平,则不患贫矣;上下和同,则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夫如是,故(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4)之内也。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也。”
1703052942
1703052943 【注释】(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马融注:“周任,古之良史。言当陈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引此句为“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刘宝楠《论语正义》:“盖贫由于不均,故下文言均无贫。《论语》本错综其文,而《繁露》则依义引之,故不同也。”俞曲园《古书疑义》举例,以为寡贫二字传写互易,可据《春秋繁露》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3)故:副词。尚,还,仍然。(4)萧墙:郑康成注:“萧之言肃也,萧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皇侃《疏》:“臣朝君之位在萧墙之内也。今云季氏忧在萧墙之内,谓季氏之臣必作乱也。然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季氏是大夫,应无屏,而云萧墙者,季氏皆僭有之也。”方观旭《论语偶记》:“萧墙之内何人?鲁哀公耳。不敢斥君,故婉言之。”方氏以为,斯时哀公欲去三桓,季孙畏颛臾世为鲁臣,与鲁犄角以逼己,惟有谋伐颛臾,始能阻止哀公之企图。孔子指季氏忧在萧墙之内,意谓季氏非忧颛臾而伐颛臾,实忧鲁君而伐颛臾。此夫子诛奸人之心,而抑其邪逆之谋。刘宝楠《正义》同方氏之说。
1703052944
1703052945 【译文】季氏准备攻伐颛臾。冉有、子路来见孔子,孔子说:“求,这恐怕是你的过失吧?”冉求说:“这是季氏想攻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都不想攻伐(归罪于季氏)。”孔子说:“求,古时周任说过:要量度自己的能力,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告退(周任,古代一位贤良的史官。在所任职位上应当恪尽职守,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担任职位,不能做就应告退)。否则,见人危险而不能维持,见人颠倒而不能扶起,那个人又何需你做他的辅相呢(辅相的人,应当能够扶持危局不至颠倒,如果不能,又何必需要任用辅相)?而且你说:‘季氏想攻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都不想攻伐。’你这话错了。譬如猛虎、犀牛从笼子里逃了出来,神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这究竟是谁的过失呢(柙,槛。椟,柜。老虎逃出,宝玉毁坏,难道不是看守者的过失吗)?”冉有说:“现在颛臾的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封邑费城很近(固,城墙坚牢,武器锋利。费,季氏的采邑)。今天不攻取它,将来必定是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厌恶冉求所说的话),明明是季氏贪图颛臾之地,你避而不说,却非要捏造一些花言巧语来为他掩饰(不说自己贪图利益,却偏要捏造一些谎言,这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我听说过,拥有邦国的诸侯,拥有世家的卿大夫,不怕地少人稀,就怕不公平(不怕土地人民太少,怕的是为政失去公允,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怕贫穷,就怕人心不安定(担心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民安而后才能国富)。这是因为政教公平,百姓收入基本平均,就不存在贫穷(无贫富悬殊之弊);社会和谐,就不会人少(自有远方的人来归附);民心安定,国家就不致倾危(政令教化都能公平合理,就不担心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了;全国上下同心同德,这样就不用担心人民太少了;上下安宁,大事小事都会得到妥善治理,国家便不致倾危了)。能做到这样,如果远方之人还不能来归附,再通过加强礼乐道德的教化来感召他们。他们来了,就要令他们安心。如今仲由与冉求你们两个同时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服,而不能修明礼乐道德来感召他们,国内人心分崩离析,连自身都难保,还要出兵讨伐本国的附庸,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就在他自己家中啊!(“萧”即是肃,“墙”即是屏风。君臣相见的礼节,人臣至此屏风,便会更加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后来季氏的家臣阳虎果然囚禁了季桓子。)”
1703052946
1703052947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1),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便辟,巧避人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面柔者也。友便佞,损矣。便,辩也。谓佞而辩。”
1703052948
1703052949 【注释】(1)友直:正直的朋友。友,亦可当“交友”讲。友直,意即交为人正直的朋友。
1703052950
1703052951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损的朋友有三种。交正直的朋友,交诚实的朋友,交博学多闻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交恭谨周旋的朋友(便辟,是指机巧地避开别人所顾忌的事情,以求谄媚别人),交善于面柔的朋友(阿谀奉承的人),交巧于言辞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都会有损于自己的德行(便,善辩。即巧言而善辩)。”
1703052952
1703052953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动则得礼乐之节。乐道人之善(2),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3),恃尊贵以自恣。乐佚游(4),佚游,出入不节。乐宴乐(5),损矣。宴乐,沈荒淫黩(6)也。三者,自损之道。”
1703052954
1703052955 【注释】(1)乐节礼乐:乐,前面的读“洛”音,指快乐;后面的读“悦”音,指音乐。节 ,法度、法则,这里是符合的意思。以言行举止合乎礼乐的法度为乐事。一说节当“节制”讲。一个人以礼来节制自己的言行,以乐来调和自己的七情,以此为乐事,亦通。(2)乐道人之善:道,称道、宣扬、赞叹的意思。君子“言人之善,若己有之”,故以此为乐。一说道作“导”字讲,以导人向善为乐事,亦通。(3)骄乐:骄纵享乐。(4)佚游:逸游。放纵游荡而无节制。(5)宴乐:宴饮欢聚。(6)沈荒淫黩:沈荒,亦作“沉荒”。指迷于逸乐,荒废事务。淫黩,亦作“淫渎”,指超越分际而亵渎轻慢,或淫指淫乱放荡。
1703052956
1703052957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乐事有三,有害的乐事有三。以言行举止合乎礼乐法度为乐事(言行都能得到礼乐的节制),以宣扬称道他人的嘉德善行为乐事,以多得贤友为乐事,这就是有益的了。以骄纵享乐为乐事(恃凭尊贵而自我放纵),以放纵游荡而无节制为乐事(佚游,作息没有节度),以宴饮欢聚吃喝玩乐为乐事,这就是有害的了(宴乐,迷于逸乐荒淫。这三样都是损害自己的事情)。”
[ 上一页 ]  [ :1.7030529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