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318e+09
1703053180
1703053181 大 婚
1703053182
1703053183 【题解】这里的婚,指夫妇一伦,所谓大,指夫妇关系是影响君王为政的关键之一。夫妇一伦正了,就可以对内尽宗庙祭祀之礼,能得到天地祖宗的庇荫;对外就能以礼义治理天下,树立上敬下爱之风。孔夫子尤其举了圣王的例子: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都敬重自己的妻儿。因为,妻子是家里侍奉父母长辈、祭祀祖宗最重要的主人,孩子则是自己宗族的后代。知道了如此重要的关系,怎敢不敬他们呢?因此,中国古人有言:正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
1703053184
1703053185 【原文】孔子侍坐于哀公(1),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2)从之矣。内以治宗庙(3)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4)也;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也。夫妇正,则出可以治政言礼矣;身正,乃可以正人矣。物(5)耻,则足以振之;耻事不如礼,则足以振教之也。国耻,则足以兴(6)之。耻国不如,礼则足以兴起之。故为政先乎礼,礼其政之本与(7)。”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8)也。言百姓之所法而行。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9)于天下。忾,满也。
1703053186
1703053187 【注释】(1)哀公:鲁哀公(?—公元前468年)名蒋,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为鲁定公儿子,承袭鲁定公担任鲁国君主,公元前494—公元前468年在位,共在位二十七年。(2)庶物:众物,万物。指各种事物。《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3)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4)足以配天地之神:指宗庙是次于天地的神,能和天地之神相配。(5)物:人;众人。杨伯峻注引顾炎武曰:“物,人也。”(6)兴:兴起。孔颖达疏:“纵令更经三岁,亦不能兴起也。”(7)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8)百姓之象:指百姓会按照国君的做法去做。象,形貌,样子。旧注:言百姓之所法而行。(9)忾:音细,遍及。旧注:忾,满也。
1703053188
1703053189 【译文】孔子在陪伴鲁哀公坐着说话时,哀公问道:“请问人道的事情哪一个最重要?”孔子回答说:“人道的事情,政事最重要。所谓‘政’,就是正。君王行为‘正’,百姓就跟着正。君王的所作所为,就是百姓的榜样。君王不去做,百姓跟谁学呢?”哀公说:“请问该如何治理政事呢?”孔子回答说:“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信。这三者做到了,则凡事都会和谐顺利。对内尽宗庙祭祀之礼,能得到天地祖宗的庇荫;对外就能以礼义治理天下,树立上敬下爱之风。(夫妇这一伦正了,才可以出来谈论治理政事推行礼教;自己身正了,才能够端正他人。)人能知耻,他就能振作起来;国君能知耻,国家就能够振兴。所以治理国家,礼的教化要先行,礼是治理国家的根基啊!”孔子接着说:“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圣王,必定以恭敬慎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妻儿,这里面有大道理啊!妻子,侍奉父母长辈、祭祀祖宗是要以她为主的,孩子则是自己宗族的后代,怎敢不恭敬慎重地对待呢?因此,圣明的君王没有他不恭敬的人、事、物。所谓恭敬,以恭敬慎重地对待自己最重要。我们的身体就像父母的四肢,能够不爱护吗?不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成就自己的德行,就是伤害自己的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自己的根本;伤害了自己的根本,就如同大树伤了树根,其枝干也就随之枯死了。所以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信这三件事,是百姓效法的榜样(指百姓会按照国君的做法去做)。以爱护自己身体的心去爱护百姓的身体;以爱护自己孩子的心去爱护百姓的孩子;以敬爱自己妻子的心去尊敬百姓的妻子。君主做好这三件事,教化就可以通行于普天之下了。”
1703053190
1703053191 【原文】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1)则民作辞(2),过动则民作则(3)。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若是,则可谓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1703053192
1703053193 公曰:“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者,乃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孔子遂言曰:“为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不能乐天道也。不能乐天,则不能成身。”
1703053194
1703053195 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夫其行己不过于物(4),谓之成身。不过于物,合天道也。”
1703053196
1703053197 【注释】(1)过言:错误的言论。(2)辞:借口,口实。(3)则:仿效;效法。《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4)物:礼。《礼.祭统》“夫祭之为物大矣!”
1703053198
1703053199 【译文】哀公说:“请问怎样才叫恭敬慎重地对待自己?”孔子回答说:“君子言语错误不当,百姓就会将它作为做错事的借口;君王如果做错了事情,则百姓也会起而效法。因此,君子的言语谨慎而没有错误,行为慎重而不违背礼义,老百姓就会恭恭敬敬地听从他的命令。如果这样,就可以说是恭敬慎重地对待自己了。能恭敬慎重地对待自己,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亲人(此处特指父母)。”
1703053200
1703053201 哀公说:“什么叫做‘成就自己的亲人’呢?”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就是成就了名望的人。百姓送给他一个尊称,叫作‘君子’,就是成就了他的亲人成为‘君’,而自己是‘君’的儿子。”孔子接着说道:“治理国家而不能够爱护百姓,就不能成就自身;不能成就自身,就不能安定他的国家;不能安定国家,就不能乐行自然之道;反过来说,不能乐行自然之道,也就不能成就自身。”
1703053202
1703053203 哀公说:“请问什么是‘成就自身’?”孔子回答说:“使自己的立身行事都不违背常理,就称之为成就自身。立身行事不违背常理,就是合乎自然之道。”
1703053204
1703053205 问 礼
1703053206
1703053207 【题解】《礼记》中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不如马上死了好。《孝经》也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可见礼对于为人、治国的重要;也告诉了我们礼的本质就是‘敬’。本篇中,鲁哀公向孔夫子问礼,孔夫子不仅讲述了礼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如何践行礼的关键,那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懂得为人着想,才会懂得恭敬,才能因为有礼而受人尊敬;有礼则社会和谐,国家兴旺。本篇又见于《礼记·哀公问》和《大戴礼·哀公问孔子》。
1703053208
1703053209 【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1)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2)闻之,民(3)之所以生(4)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5)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6)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为之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示百姓。卑其宫室(7),节其服御(8),车不雕玑(9),器不雕镂(10),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之行礼也如此。”
1703053210
1703053211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11),以遂其心,以怨其政,(政下有以忤(12)其众四字)以伐(13)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言苟求得当其情欲而已。虐杀刑诛,不以其理。夫昔之用民也由前,用上所言。今之用民也由后,用下所言。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1703053212
1703053213 【注释】(1)大礼:隆重的礼仪。(2)丘:因避讳夫子名,故念作某。(3)民:人,泛指人类。《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颖达疏:“民者,人也。”(4)生:生存;活。《汉书·韩信传》:“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5)节事:谓行事有节制,使合乎准则。《国语·越语下》:“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韦昭注:“节,制也。”(6)疏数:稀疏和密集。这里指亲疏。(7)卑其宫室:使君王的寝宫简朴不奢侈,吃穿节俭。(8)节其服御:节省日常的用度。服御,指服饰车马器用之类。(9)雕玑:刻画漆饰成凹凸花纹。(10)雕镂:雕刻。(11)固民是尽:固执地搜刮尽人民的财物。固,坚持。(12)忤:逆,不顺从。(13)伐:征讨。
1703053214
1703053215 【译文】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什么是大礼?为什么您一说到礼,总是那么尊崇呢?”孔子说:“我曾听说,百姓之所以能够正常生活,礼是最重要的保障。没有礼,就无法按照一个合适的标准来祭祀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秩序;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君王对此十分重视,带头恭敬奉行,然后以自己率先所做出来的样子来教化百姓,使他们顺礼而行。居住简易的宫室,穿戴节俭的衣服饰物,乘坐的马车不加雕饰,使用的器物不精雕细刻,饮食不讲究美味,心里面也没有过分的奢望,使自己与万民百姓有福同享。古代贤明君王就是这样恭敬行礼的啊!”
1703053216
1703053217 哀公说:“当今的君王,为什么不能这样去做呢?”孔子回答说:“当今的君王追求利益,贪得无厌,荒淫奢侈无度,懒惰怠慢,游手好闲,一味地搜刮百姓的钱财来满足其贪心,使百姓抱怨朝政;违背众人的意愿,去征讨政治清明的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违背政令(指无原则地求取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任意使用暴虐刑杀的手段残暴地对待人民,而不依据正常的法度。从前君王治理和役用百姓是按前述的做法去做,现在君王则是按后面的做法来做,可见,当今的君王不懂得修明礼教了。”
1703053218
1703053219 五 仪
1703053220
1703053221 【题解】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知人善任,而老子教诲我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人说:“欲知人者先自知”,自知后方可知人。这一篇正是鲁国国君向孔夫子求教怎样自知、知人,怎样用人。
1703053222
1703053223 孔夫子首先向鲁哀公介绍了五种人的标准,就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这个标准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清楚看到自己属于哪个位次的人。鲁哀公是个聪明人,当然用不着夫子评价他。夫子告诉哀公这五种人,既能帮助这位国家领导人认清、识别人才,又给了他一把衡量自己的尺子。
1703053224
1703053225 鲁哀公生长于深宫后院,他虽然明白了上述标准,但很担心自己还不知人间哀、忧、劳、惧、危的情感,恐怕不能用好这些方法,所以再次请教夫子,该怎么办。孔夫子就从哀公每天面对的事情,启发他学习体会这五种情感,让我们领略到夫子圣人的智慧和仁慈:应机教化,让人体会生活处处皆学问。最后还讲出了“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千古名句。
1703053226
1703053227 接着哀公又问取人之法,夫子强调取舍之要,无不是先德后才。尤其强调,没有德行而又非常聪明能干的人,就像豺狼一样,这样的人不可以接近。
1703053228
1703053229 最后哀公问道,一个国家的存亡祸福,是天命支配,而非人力所能改变,对吗?孔子肯定地回答,存亡祸福,都是由自己决定的。还告诉我们,天灾与怪异的现象胜不过良好的政治;不好的梦兆胜不过良好的品行。
[ 上一页 ]  [ :1.703053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