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6676
1703056677
【原文】严延年(1)字次卿,东海下邳(2)人也。延年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虽子贡、冉有(3)通艺(4)于政事,不能绝(5)也。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皆亲乡(6)之,出身不顾,以是治下无隐情。然疾恶泰甚(7),中伤者多,尤巧为狱文(8),善史书,所欲诛杀,奏成于手,中主簿(9)亲近史不得闻知。奏可论死,奄忽(10)如神。冬月,传属县囚,会论(11)府上,流血数里,河南号曰“屠伯”(12)。令行禁止,郡中正清(13)。初,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14),到洛阳,适见报囚(15)。母大惊,便止都亭(16),不肯入府。延年出至都亭谒母,母闭阁不见。延年免冠顿首(17)阁下,良久,母乃见之,因数责延年:“幸得备(18)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爱教化,有以全安(19)愚民,顾(20)乘(21)刑罚多刑杀人,欲以立威,岂为民父母意哉?”延年服罪,重顿首谢,因自为母御,归府舍。母毕正腊(22),谓延年:“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23)东归,扫除墓地耳。”遂去,归郡,见昆弟宗人(24),复为言之。后岁余,果败(25),东海莫不贤知其母(26)。
1703056678
1703056679
【注释】(1)严延年: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8年。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彭祖兄。父为丞相掾,少学法律于丞相府。昭帝时,为侍御史。劾大将军霍光擅废立不道,为朝廷所敬惮。后又弹劾大司农田延年,不实,坐法至死,逃亡。宣帝神爵中,遇赦出,随许延寿征西羌,迁涿郡太守,继为河南太守。其治严酷,被称为“屠伯”。后为人所告,以诽谤朝廷罪,被杀。(2)东海下邳: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下邳,县名,在今江苏邳县西南。(3)子贡、冉有:孔子的两个弟子,精通政务。(4)通艺:犹精通。(5)绝:超过。(6)乡:乡饮酒礼的略称。郑玄注:“乡,谓饮酒也。”(7)泰甚:太甚,过甚。(8)狱文:判决狱讼的文书。(9)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主管文书,办理事务。(10)奄忽:疾速,倏忽。(11)会论:会同判决罪犯死刑。(12)屠伯:犹屠夫。多以指酷吏或惯于屠杀生灵的人。(13)正清:正肃清明,不邪乱。(14)腊:祭名。古代称祭百神为“蜡”,祭祖先为“腊”;秦汉以后统称“腊”。(15)报囚:判决囚犯。李贤注:“报,犹论也。立春阳气至,可以施生,故不论囚。”(16)都亭:都邑中的传舍。秦法,十里一亭。郡县治所则置都亭。(17)顿首: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18)备:充任;充当。常用作谦词。(19)全安:保全而使之平安。(20)顾:却,反而。高诱注:“顾,反也。”(21)乘:利用;凭借。(22)正腊:指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因是日为腊日,故称。(23)去女:离开你。女,通“汝”,你。(24)昆弟宗人:昆弟,兄弟。宗人,同宗之人。(25)果败:指严延年为人以诽谤朝廷罪所告,被杀一事。(26)贤知其母:称其母贤智。知,同“智”。
1703056680
1703056681
【译文】严延年,字逸卿,东海郡下邳县人。严延年身材短小,精明强干,办事灵活快捷,即使是历史上以精通政务著称的子贡、冉有等人,也未必能胜过他。郡府的吏员忠诚奉公的,严延年就会像自家人一样优待他们,亲近他们并一心为他们着想。居官办事,不顾个人得失,所以在他管辖的区域之内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不知道的。然而严延年痛恨坏人坏事太过,被他伤害的人很多。他尤其擅长写狱辞,又善于写官府文书,想要诛杀的人,就亲手写成奏摺,连专门掌管文书的主簿,以及最接近他的属吏,都无从得知。奏准判定一个人的死罪,迅速得就像神明一样。到了冬天行刑时,他就命令所属各县把囚犯解送到郡上,集中在郡府统一处死,一时血流数里,所以河南郡人都称他为“屠伯”。在他的辖区裹,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全郡上下一派清明。当初,严延年的母亲从束海郡来,打算与严延年一起行腊祭礼。刚到洛阳,正好碰上他在处决犯人。他母亲很震惊,便住在道旁的亭舍,不肯进入郡府。严延年出城到亭舍去拜见母亲,母亲关门不见。严延年在门外脱帽叩头,过了好一阵,母亲才见他,因此斥责他说:“你有幸当了一郡太守,治理方圆千里的地方,没听说你以仁爱之心教化百姓,以保全百姓使他们平安,反而利用刑罚大肆杀人,想以此来建立威信,难道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是该这样行事的吗?”严延年赶忙认错,重重地叩头谢罪。于是亲自为母亲驾车,一同回郡府去。正腊的祭祀完毕后,母亲对严延年说:“苍天在上,明察秋毫,岂有乱杀人而不遭报应的?想不到我人老了还要亲眼看着壮年的儿子身受刑戮!我走啦!离开你回到东边的家乡去,为你准备好葬身之地。”于是母亲就这样走了。回到本郡,见着兄弟本家之人,又把以上所言对他们说了。过了一年多,严延年果然出事了。东海郡人没有不称颂严母贤明智慧的。
1703056682
1703056683
货殖传
1703056684
1703056685
【原文】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1)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2)也。
1703056686
1703056687
【注释】(1)直道:正路。沿着直的道路走。比喻办事公正。(2)大略:大概;大要。
1703056688
1703056689
【译文】在上位的领导者要用伦理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制来统一民众的思想,所以民众就会有廉耻感而且又有诚敬心,会重视仁义而轻视财利。这就是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人人行事公正),不需要采用严酷的政治而能让天下大治的治国方略。
1703056690
1703056691
【原文】秦杨以(1)田农而甲一州,翁伯(2)以贩脂而倾县邑,张氏以卖酱(3)而隃侈,质氏(4)以洒削而鼎食(5),浊氏以胃脯(6)而连骑,张里以马医而击钟(7),皆越法矣。然常循守事业,积累赢利,渐有所起。至于蜀卓、宛孔、齐之刀间,公擅山川铜铁鱼盐市井之入,运其筹策,上争王者之利,下锢(8)齐民之业,皆陷不轨奢僭之恶。又况掘冢(9)搏掩(10),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11),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1703056692
1703056693
【注释】(1)以:凭借。依靠。(2)翁伯:《史记》作“雍伯”。(3)酱:《史记》作“浆”。(4)质氏:《史记》作“郅氏”。(5)鼎食:列鼎而食。古代贵族饮食的排场。(6)胃脯:煮羊胃为脯。(7)击钟:打钟奏乐。形容生活奢华。(8)锢:意谓专取。(9)掘冢:掘坟盗墓。(10)搏掩:谓抢夺财物。或谓“搏”当作“博”,博掩,赌钱。(11)齿列:并列。指恶人与善良之人并列。
1703056694
1703056695
【译文】秦杨凭借拥有大片田地而富甲一州;翁伯凭借贩卖油而成为县邑的首富;张氏靠卖酱致富,生活奢侈,超越礼制;质氏靠磨刀发家,列鼎而食;浊氏靠卖肉干富家,侍从的车骑前呼后拥;张里凭借医马而打钟奏乐,生活奢华。他们的生活都超越了礼法的规定。但是他们通常还都是固守自己的事业,一点点地积累盈利,逐渐发家致富。至于蜀人卓氏、宛人孔氏、齐人刀闲,他们公然占有山川、铜铁、鱼盐市场的收益,运筹谋划,上同帝王争利,对下专有平民的生业,他们都陷入了违法、奢侈、犯上的邪恶。更何况那些通过盗墓、赌博、抢劫、犯法奸诈而致富的人,如曲叔、稽发、雍乐成之流,他们依然和善良的人齐齿并列,不受惩罚,这是败坏风俗,损伤教化,导致社会大乱的行径啊。
1703056696
1703056697
游侠传
1703056698
1703056699
【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1)。”百官有司奉法承令,以修所职,失职有诛,侵官(2)有罚。夫然,故上下相顺,而庶事理焉。
1703056700
1703056701
【注释】(1)“天下有道”二句:见《论语·季氏篇》。此谓政权不下移。(2)侵官:越犯他人的职守。
1703056702
1703056703
【译文】孔子说:“天下太平,国家的政权就不会下移到大夫的手中。”百官都能够遵法听命,各司其职,为官失职会得到查处,侵犯他人职权会得到惩罚。这样一来,全国上下的关系就能够通顺,各种事情都能够得到治理。
1703056704
1703056705
【原文】楼护字君卿,齐人。父世医(1)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2),长者咸爱重之,共谓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学乎?”由是辞其父,学经传,为京兆吏(3)数年,甚得名誉。初,护有故人吕公,无子,归护。护身与吕公、妻与吕妪(4)同食。及护家居,妻子颇厌吕公。护闻之,流涕责其妻子曰:“吕公以故旧穷老托身于我,义所当奉。”遂养吕公终身。
1703056706
1703056707
【注释】(1)父世医:陈直曰:秦汉医士,分齐秦两派,齐派由阳庆传仓公,楼护之父世业医,盖与仓公有关。(2)护诵医经……句:陈直曰:今之《本草》,所述药材产地,皆西汉郡县之名,楼护所诵,当与今本同。古代书少,诵读数十万言,即比较一般人为多,东方朔上书自夸,亦仅四十四万字。(3)京兆吏:京兆尹的属吏。(4)吕妪:吕公之妻。
1703056708
1703056709
【译文】楼护,字君卿,齐国人。家族世代为医。楼护少年时跟随父亲在长安行医,经常出入于权贵人家。楼护能够背诵医经、本草、方术近十万余字,长者见到他没有不器重他的,都对他说:“以你的才学,怎么不去学习,以后做官呢?”于是,楼护就辞别父亲,去学习经传,后来担任京兆尹的属吏多年,很有名誉。当初,楼护有一个老朋友叫做吕公,吕公没有子嗣,便在楼护家寄住。楼护与吕公、楼妻与吕公的老伴在一起吃饭。等到楼护免官居家后,楼护的妻子就很厌烦吕公在家里吃住。楼护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便哭泣着责怪他的妻子说:“吕公因为故旧之情和孤苦穷老而寄住到我们家里,从朋友的道义上来说我们应该奉养他们。”于是,他们夫妻俩就奉养吕公终身。
1703056710
1703056711
佞幸传
1703056712
1703056713
【原文】石显字君房,济南(1)人。少坐法腐刑,为中黄门(2),以选为中尚书(3)。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4)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初元(5)中,前将军萧望之(6)及光禄大夫周堪(7)、宗正刘更生(8)皆给事中(9),望之领尚书事,知显专权邪辟,建白(10)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11)。”元帝不听,由是大与显忤。后皆害焉,望之自杀,堪、更生废锢(12),不得复进用。
1703056714
1703056715
【注释】(1)济南:郡名,治东平陵(在今山东章丘西北)。(2)中黄门:宦官。(3)中尚书:官名,掌文书奏章。(4)诡辩:颠倒是非或似是而非的辩论。(5)初元:汉元帝年号,共五年(公元前48年—公元前44年)。(6)萧望之:《群书治要》第十九卷节录其传。(7)周堪:和萧望之同为元帝的师傅。(8)刘更生:即刘向。(9)给事中:侍从皇帝左右。(10)建白:提出建议的报告。(11)古不近刑人:《礼》有“刑人不在君侧”之说。(12)废锢:罢官后,不再任用。
1703056716
1703056717
【译文】石显,字君房,济南人;年轻时受过腐刑,后来担任中黄门官职,又被选为掌管文书章奏的中尚书。石显为人机灵聪明,深谙事理,能够揣摩到皇帝的心思,内心极其狡诈,常用颠倒是非的言论暗中打击别人,一点小事就记恨于人,让人受到严酷的刑法处置。初元年间,前将军萧望之和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都担任给事中。萧望之主管尚书之事,知道石显是一个专权奸邪的小人,就向元帝陈述其意见说:“(传递章折奏书的)尚书是百官的根本,国家政权的关键,应该要让公正通明的人担任这一职务。过去,武帝日夜游宴于后宫,所以才重用宦官,这是不符合古制的。应该罢免担任中书之职的宦官,顺应古代的礼制,不能让受过腐刑的人在君王之侧。”元帝没有采纳萧望之的建议,因此萧望之惹得石显非常恼怒。后来,萧望之等人都遭到石显的迫害,萧望之被逼自杀,周堪、刘更生被罢黜官职,不再任用。
1703056718
1703056719
【原文】初,显闻众人匈匈(1),言己杀前将军萧望之。望之当世名儒,显恐天下学士姗(2)己,病之。是时,明经著节士琅邪贡禹(3)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显因荐禹天子,历位九卿,至御史大夫,礼事之甚备。议者于是称显,以为不妒谮(4)望之矣。显之设变诈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类也。
1703056720
1703056721
【注释】(1)匈匈:扰攘不安貌。(2)姗:通“讪”,讥讽,诽谤。(3)贡禹:生于公元前127年,卒于公元前44年。字少翁,琅邪(今山东诸城)人,“以明经洁行著闻”。元帝即位后,深闻其贤,征为谏大夫,后迁光禄大夫、长信少府、御史大夫等。(4)妒谮:谗害妒嫉。
1703056722
1703056723
【译文】当初,石显听到众人对他议论纷纷,说他杀了前将军萧望之。萧望之是当世的大儒,在全国很有影响。石显恐惧天下饱学之士都来讥讽自己,为此而患了心病。这时,明了经典而且品行高洁的琅邪人贡禹担任谏大夫,石显趁机派人向贡禹问好,拉拢贡禹。石显因此把贡禹推荐给皇帝,让贡禹先后位列九卿,官至御史大夫,礼节非常完备。议论的人因此而称颂石显,认为石显并没有谗害萧望之。石显就是如此的处心积虑玩弄阴谋诡计,来解除自己的祸患,以取得皇帝的信任的。
1703056724
1703056725
【原文】元帝晚节(1)寝疾,定陶恭王(2)爱幸,显拥祐(3)太子颇有力。元帝崩,成帝初即位,迁显为长信(4)中太仆,秩中二千石。显失倚,离权数月,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徙归故郡,忧满不食,道病死。诸所交结,以显为官,皆废罢。
[
上一页 ]
[ :1.7030566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