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9198e+09
1703059198
1703059199 【译文】昔日(商汤之孙)太甲有罪,被流放了三年,才想要悔过自新,(终于)成为殷商的一位明君。再如魏明帝曹睿因为母亲被废为庶人的缘故,自己也被贬为平原侯。此时朝廷给他安排家臣、老师、文学之士等,都选择有道德修养的正人君子,一起帮助他改正错误,结果他以孝顺侍奉父亲、以恭谨侍奉母亲而名闻天下,至今还被人们称道。李斯曾说:‘过于仁慈的母亲多教出败家子,家规严格的家庭不会有桀骜不驯的家丁。’由于陛下骄惯司马遹,才使他落到如此地步。但愿他接受惩处以来,能十分认真地反思己过,予以悔改。当今天下多忧患,周边的外族还没有平定,都想伺机作乱。国家册立太子是大事,不宜使太子之位空缺,应为大局着想不要再耽搁。对太子应先严加教诲,若太子还不悔改,再废掉他也不迟啊。臣出自寒门,从未在东宫任事,感情上并不偏袒太子。臣曾做过皇帝身边的近臣,职位和一般掌管宫门的侍者差不多。今诚恳上奏,都是着眼于国家大事。臣以死表示忠心,并带来了棺材,等待死刑的处置。”惠帝看了奏章后没有同意,又派遣前将军司马将太子押送到许昌宫囚禁起来。不久,贾后派黄门太鉴孙虑在许昌宫杀害了太子。
1703059200
1703059201 【原文】《干宝纪》云:“史臣(1)曰:世祖(2)正位(3)居体(4),重(5)言慎法,仁以原(6)下,宽(7)而能断(8)。故民咏(9)惟新(10),四海欢悦矣。聿修(11)祖宗之志,独纳羊祜(12)之策,役不二时,江湖(湖作湘)来同(13)。夷(14)吴(15)蜀(16)之垒垣(17),通(18)二方(19)之险塞(20),掩(21)唐。虞(22)之旧城(城作域),班(23)正朔(24)于八荒(25)。余粮委(26)亩(27),外关(28)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29)于道路(30),故于时(31)有天下无穷人之言。虽太平未洽(32),亦足以明(33),吏奉其法,民乐其生,百代(34)之一时矣。武皇既崩,陵土未干,而杨骏(35)被诛,母后废黜(36),朝士(37)旧臣,夷灭者数十族(38)。宗子(39)无维城(40)之助,而阏伯实沈(41)之隙(42)岁构。师尹(43)无具瞻(44)之贵,而颠坠(45)戮辱(46)之祸日有。民不见德,唯乱是闻,内外混淆,名实(47)反错。国政迭移(48)于乱人(49),禁兵(50)外散于四方。方岳(51)无钧石之镇(52),门关无结草(53)之固。李辰(54)、石冰(55),倾之于荆(56)扬(57);刘渊(58)、王弥(59),挠(60)之于青(61)冀(62)。二十余年,而河洛(63)为墟,戎羯(64)称制(65),二帝(66)失尊,山陵(67)无所。何哉?树立失权(68),托付(69)非才,四维(70)不张,而苟且(71)之政多也。
1703059202
1703059203 【注释】(1)史臣:史官。(2)世祖:晋世祖司马炎。(3)正位:中正之位。(4)体:事物的主要部分;主体。(5)重:慎重,谨慎。(6)原:宽恕,原谅。(7)宽:度量宽宏,宽厚。(8)断:判断,决断,决定。(9)咏:歌颂。(10)惟新:更新。(11)聿修:谓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聿本助词,后多训为“述”。(12)羊祜(公元221年—公元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西晋开国元勋。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吴将陆抗去世后,他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但是晋武帝执意采纳了羊祜的建议伐吴成功,统一了中国。(13)来同:犹言来朝。(14)夷:讨平(讨伐平定)。(15)吴:吴国。(16)蜀:蜀国。(17)垒垣:营垒和城墙。(18)通:打通。(19)二方:指吴、蜀两方。(20)险塞:犹要塞。(21)掩:盖过,超过。(22)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23)班:颁布。(24)正朔:谓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夏、殷、周、秦及汉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自汉武帝后,直至现今的农历,都用夏制,即以建寅之月为岁首。(25)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26)委:舍弃,丢弃。(27)亩:泛指农田,田地。(28)外关:对外的关口。(29)取资:取得资助。(30)道路:路上的人。指众人。(31)于时:其时,当时。(32)洽:达到。(33)明:证明,表明。(34)百代:指很长的岁月。(35)杨骏(?—公元291年):西晋大臣。字文长。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初为高陆县令,累迁至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因其女杨芷为晋武帝皇后,受武帝宠信,与弟杨珧、杨济权倾天下。在晋武帝驾崩后,杨骏一度和皇太后杨芷把持朝政,势倾天下。(36)废黜:废免罢黜。(37)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38)夷灭者数十族:晋武帝死后,其子惠帝登基,朝政一度由皇太后杨芷及其父杨骏把持。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不满,发动政变成功,遂导致皇太后杨芷被废为平民,杨家三族被诛灭,牵连被诛灭共有数十族。从此,皇后贾南风干政十年,并导致皇室各宗室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兴起。(39)宗子:皇族子弟。(40)维城:连城以卫国。(41)阏伯、实沈:阏伯,古代人名。后用为商星的别称。实沈,古代神话谓高辛氏的季子名实沈,是参宿之神。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42)隙:怨恨,仇隙。(43)师尹:指周太师尹氏。《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44)具瞻:为众人所瞻望。喻指宰辅重臣。(45)颠堕:坠毁。(46)戮辱:指杀戮污辱。(47)名实:名称与实质、实际。(48)移:转交。(49)乱人:违背正道或制造混乱的人。(50)禁兵:犹禁军。(51)方岳:指州郡。(52)钧石之镇:指指重兵护守。钧和石,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53)结草:扎草。(54)李辰:人名。(55)石冰(?—公元304年):西晋时蛮族起义军将领。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张昌发动荆州汉、蛮各族人民起义,派他分兵东攻扬州,击败刺史陈徽,占领扬州诸郡,不久攻破江州,临淮(今江苏盱眙)人封云起兵响应,进攻徐州。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陈敏所败,被迫北依封云,与封云同为叛徒张统所杀。(56)荆:荆州。(57)扬: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58)刘渊:汉太祖光文皇帝(约公元251年—公元310年),字元海,新兴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为五胡十六国时代中,汉国(后改为前赵,亦作汉赵)的开国君王。刘渊是西汉冒顿单于的后代,本姓栾提,因汉高祖刘邦嫁公主给冒顿单于和婚并约为兄弟而改姓刘。刘渊亦是东汉末年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部元帅刘豹子。刘渊在父亲死后接掌其部属,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伐,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五年后称帝。(59)王弥(?—公元311年):东莱郡人。曹魏将领王颀之孙。西晋末年的叛民领袖,后归附汉赵为将,官至大将军。后被另一将领石勒所忌而被杀。(60)挠:扰乱。(61)青:青州。州府名。汉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隋废。(62)冀:冀州。(63)河洛: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64)戎羯:戎和羯,古族名,泛指西北少数民族。(65)称制:即位执政,称帝建制。(66)二帝:晋怀帝、晋愍帝。(67)山陵:帝王或皇后的坟墓。(68)树立失权:治国方略失策,谋略不当的意思。树立,建立;建树。权,权衡。(69)托付: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70)四维: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纲,称为“四维”。(71)苟且:不循礼法。
1703059204
1703059205 【译文】干宝《晋纪》上记载:史臣说:“晋世祖司马炎正式登基获得帝位后,言语谨慎,慎用刑法,用仁爱之心宽恕臣下,气度宽宏而又能决断,所以人民拥护新政,四海之内民众欢欣喜悦。他秉承祖宗的志向,力排众议采纳羊祜伐吴的建议,战争没过多久,长江和湘江流域就归附晋朝。此后破除了吴国和蜀国的营垒和城墙,打通了险要的关塞,国土面积超过了唐尧、虞舜所治理的旧国疆域,向边远的地方颁布了新的历法。田地里有许多剩余的粮食,对外的关口不用关闭,大家在路上遇到都和亲人一样。有缺衣少粮的人,从旁人那里都能够得到资助,所以那时有天下没有穷人的说法。虽然没有达到太平盛世,但也可以显示出官吏们奉公守法,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数百年方能一遇的啊!晋武帝驾崩之后,陵墓上的土还没有干,顾命大臣杨骏就被诛杀,皇太后被废黜,朝堂上原有的臣子,有数十家都被灭族。皇室宗亲也不能互相扶助,反而彼此争斗;国家的重臣不能得到尊重和仰慕,反而被罢黜和杀戮凌辱的祸事却经常出现。百姓们看不到为政者的德政,所听到的都是朝政混乱的消息;国家分不清敌友,官员名实不符。国家的政权经常落入乱臣贼子之手,卫护皇城的禁卫军队则散乱四方。州郡没有有才能的人去镇守治理,关隘像草扎的一样很不牢固。李辰和石冰攻占了荆州和扬州,刘渊和王弥扰乱于青州、冀州一代。仅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原的河洛地区成为废墟,外族胡人建国称帝,怀、愍二帝因此失去了国君的尊严,祖先的陵墓也无处安置,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治国的方略违背了常道,政事托付于无才能的人,礼义廉耻的纲常道德没有得到宣扬,而不循礼法的政令又太多了。
1703059206
1703059207 【原文】夫作法(1)于治(2),其弊犹乱,作法于乱,谁能救之?于时(3)天下非蹔(4)弱也,军旅(5)非无素也。彼刘渊(6)者,离石(7)之将兵都尉(8);王弥者,青州之散吏(9)也。盖皆弓马(10)之士,驱走(11)之人,凡庸之才,非有吴先主(12)、诸葛孔明之能也;新起之寇,乌合之众(13),非吴蜀之敌也;脱耒(14)为兵,裂衣为旗,非战国(15)之器也;自下逆上,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群羊,举(16)二都(17)如拾遗(18)(遗下有芥字),将相侯王,连颈(19)受戮,乞为奴仆,而犹不获(20),后嫔妃主,虏辱于戎卒(21),岂不哀哉!夫天下,大器(22)也;群生(23),重畜(24)也。爱恶相攻,利害相夺,其势若积水于防(25)、燎火于原,未尝蹔静也。器大者,不可以小道(26)治;势重者,不可以争竞(27)扰。古先哲王(28)知利(29)百姓,是以感(30)而应(31)之,悦而归之,如晨风(32)之郁(33)北林、龙鱼(34)之趣(35)渊泽也。然后设礼文(36)以理之,断刑罚以威之,谨好恶以示(37)之,审(38)祸福以喻(39)之,求明察(40)以官(41)之,笃(42)慈爱以固(43)之。故皆乐其生而哀其死,悦其教而安(44)其俗。
1703059208
1703059209 【注释】(1)作法:谓创制法律、典章等。(2)治: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乱”相对。(3)于时:当时,其时。(4)蹔:同“暂”。少顷;短暂。(5)军旅:部队。(6)刘渊:见前注。(7)离石:即现在山西吕梁地区。(8)都尉:官名。战国时始置。秦灭六国,遂以其地为郡,置郡守、丞、尉。尉典兵,是比将军略低的武官。(9)散吏:闲散的官吏。指有官阶而无职事的官员。(10)弓马:骑射。(11)驱走:犹役使。驱遣奔走。(12)吴先主:指三国吴主孙权。(13)乌合之众:形容一时聚集,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14)耒:古代一种可以脚踏的木制翻土农具。(15)战国:谓统治一方、互相交战的国家。(16)举:攻克;占领。(17)二都:吕延济注:“二都,洛阳、长安也。”(18)拾遗:拾取他人的失物。比喻轻而易举。(19)连颈:犹言一个人挨一个人。(20)不获:不得,不能。(21)戎卒:兵士。(22)大器:《庄子·让王》:“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成玄英疏:“夫帝王之位,重大之器也,而不以此贵易夺其生,自非有道,孰能如是!”因以大器比喻国家、帝位。(23)群生:指百姓。(24)重畜:大牲畜。这里用来代指财产,财富。(25)防:堤岸,堤坝。(26)小道: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27)争竞:谓为名利而争逐奔走。亦泛指互相争胜。(28)哲王:贤明的君主。(29)利:给予利益和好处。(30)感:感化。(31)应:响应。(32)晨风:鸟名。(33)郁:音玉,丛集茂密。《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毛传:“郁,积也。”孔颖达疏:“郁积而茂盛者,彼北林之木也。”(34)龙鱼:即龙鲤。一说指鲵鱼,人鱼。(35)趣:趋向;归向。(36)礼文:指礼乐仪制。(37)示:教导。(38)审:详究;细察。(39)喻:晓谕;告知;开导。(40)明察:原指观察入微,不受蒙蔽。(41)官:管理。(42)笃:诚笃。(43)固:稳固;安定。(44)安:谓对某种环境、事物感到安适或习惯。
1703059210
1703059211 【译文】法制政令用在太平盛世,都会产生弊端和变化,用在乱世,有谁还能挽救其弊呢?当时的国力并不是暂时薄弱,军队也非训练无素。那刘渊不过是离石县领兵的都尉,王弥不过是青州闲散的官吏,都是平常只会骑射、被人驱使指挥的人,才能也很平庸,并不是像东吴先祖孙权与诸葛亮那样有才能的人。这些刚刚兴起的叛乱之人,都是些乌合之众,远远比不上当年东吴和蜀汉的军队,他们随便放下农具就成为兵士,把衣服撕破就做为旗帜,不是正规训练的军队;以臣下而反逆主上,也没有敌国那样的势力。即便是这样,却迅速取得了成功,扰乱天下就像在赶一群羊,攻占东西二都就像拾取他人的失物一样容易。将相王侯,一起被杀戮,连祈求成为奴仆都不被获准;后宫的嫔妃,被普通的士兵掳走凌辱,这难道不悲哀吗?天下,是最大的宝器;百姓,是最大的财富。面对这两者,多少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互相攻击,为了利害得失而互相争夺,这形势就好比在堤坝上里蓄水,在平原上放火,不曾有一刻安宁。国家如此之大,不能以礼教之外的普通方法来治理;百姓如此众多,不可以争夺之心去妄加侵扰。古代的先哲圣王知道必须要利益百姓,所以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召臣民,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顺,就像晨风鸟聚向茂密的北林,龙鲤趋向深渊水泽。人民归附后,再制定礼教仪制来规范他们,决断刑罚来威慑他们,慎重好恶来教导他们,告知民众辨明祸福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访求明察之士来管理他们,设法增进大家的慈爱之心来安定他们。所以,圣王在世,人们感到非常快乐;当他不在世时,人们都非常悲哀,人们愿意接受他的教化并乐于遵守他所倡导的淳朴风俗。
1703059212
1703059213 【原文】君子勤(1)礼,小人尽力。廉耻笃(2)于家闾(3),邪僻(4)消于胸怀(5)。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6),而不求生以害义(7)。又况奋臂(8)大呼聚之,以干纪(9)作乱之事乎?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理节(10)则不乱,胶结(11)则不迁(12)。是以昔有天下者之所以长久也,夫岂无僻主?赖道德典刑(13),以维持之也。故延陵季子(14)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15)、短长之期者,盖民情(16)风教(17),国家安危之本也。晋之兴也,其创基立本(18),异于先代,又加之以朝寡纯德(19)之士,乡乏(20)不二(21)之老,风俗淫僻(22),耻尚失所。学者以庄(23)、老(24)为宗,而黜(25)六经(26);谈者以虚荡(27)为辩,而贱名检(28);行身(29)者以放荡(30)为通(31),而狭(32)节操(33);进仕(34)者以苟得(35)为贵,而鄙居正(36);当官者以望空(37)为高,而笑勤恪(38)。刘颂(39)屡言治道(40),傅咸(41)每纠(42)邪正,皆谓之俗吏。其倚仗虚旷,依阿(43)无心者,皆名重(44)海内。由是毁誉(45)乱(46)于善恶之实,情慝(47)奔于货欲之涂,选者为人择官,宦者为身择利。而秉钧当轴(48)之士,身兼官以十数,大极其尊,小统其要,机事(49)之失,十恒八九。而世族贵戚之子弟,凌迈(50)超越(51),不拘资次(52)。悠悠风尘(53),皆奔竞(54)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55)之举。
1703059214
1703059215 【注释】(1)勤:致力于。(2)笃:笃信,笃行。(3)家闾:谓家族及邻里。(4)邪僻:乖谬不正。(5)胸怀:犹心中。(6)见危以授命:见危授命,谓在危难关头,勇于献身。《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7)求生以害义:同“求生害仁”。谓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8)奋臂:振臂而起。常指举大事。(9)干纪:违犯法纪。(10)理节:谓政教有条理、节度。(11)胶结:如胶之凝结。常喻事物不易分解。(12)迁:离散。(13)典刑:常刑。(14)延陵季子:指春秋时吴公子季札。相传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或称谒)、余祭、余眛(一作夷昧)、季札。季札贤,寿梦欲废长立少。季札让不可。寿梦卒,诸樊立,与余祭、余眛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迭为君,欲终致国于季札。季札离国赴延陵(一说封于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世称延陵季子。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15)数:天命;命运。(16)民情: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17)风教:《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18)创基立本:创立基业,建立根本。(19)纯德:纯粹的德行。(20)乏:缺少。(21)不二:不变心,专一。(22)淫僻:邪恶不正。(23)庄:庄子。战国时哲学家。(24)老: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聃,故亦称老聃。著《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家的经典著作。(25)黜:摈弃。(26)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27)虚荡:谓浮夸而不切实际。(28)名检:亦作“名俭”。名誉与礼法。(29)行身:立身处世。(30)放荡:放纵,不受约束。(31)通:通达。(32)狭:小看;轻视。(33)节操:气节操守。(34)进仕:进身为官。(35)苟得:不当得而得。(36)居正:谓遵循正道。(37)望空:犹言望白署空(谓为官者只署文牍不问政务)。《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吕延济注:“望空谓不识是非,但望空署白而已。”(38)勤恪:勤勉恭谨。(39)刘颂(?—公元300年):字子雅,西晋时司法官。西晋初期历任尚书三公郎、议郎守廷尉、三公尚书等司法官,秉公执法,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张释之。他强调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判案,断罪应以法律条文为依据,没有法律条文,就应根据刑名和法例,法律条文和名例都用不上,就不能定罪。他极力反对司法官吏迎合君主意志,迁就社会舆论,借口具体情况,“看人设教”“随时之宜”,以致撇开法律条文不用,量刑畸轻畸重。他说,如果认为法律条文不尽妥当,可以修改;如果认为法律条文完善,就必须严格执行,不许枉法。(40)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41)傅咸(公元239年—公元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西晋文学家。傅玄之子,仰慕季文子和仲山甫。泰始九年(公元273年)任太子洗马,咸宁初年(公元275年)袭父爵,迁任尚书右丞,不久出任冀州刺史,为官峻整,主张“并官省事”,直言敢谏,被司徒魏舒弹劾,降任车骑司马。(42)纠:或作纠。(43)依阿:曲从附顺。(44)名重:名声显赫。(45)毁誉:诋毁和赞誉。(46)乱:混淆。(47)慝:音特,邪恶。(48)秉钧当轴:犹言秉钧持轴,比喻执政掌权。(49)机事:指国家枢机大事。(50)凌迈:超越。(51)超越:越级提升。(52)资次:资历的次第,年资等次。(53)风尘:宦途,官场。(54)奔竞:奔走竞争,多指对名利的追求。(55)让贤:让位于贤者。
1703059216
1703059217 【译文】君子致力于礼制的建设和维护,普通人则尽心尽力做好本分,家族邻里笃信礼义廉耻,心中不再有邪恶怪僻的想法。所以民众见到国家有危难,能够献出生命去保护,决不会为了求生存而有损道义。如此又怎么会出现振臂一呼便群起作乱的事情呢?房子地基广阔就难以倾倒,树木根基深厚就难以拔起,政教有条不紊就不会混乱,人心像胶凝结在一起就不会涣散,这就是以往一些朝代拥有天下而能够长治久安的原因。那时也不是没有邪僻不正的君主,但仍能依赖道德和刑律来维持安定。延陵季札听到音乐就能够知道诸侯国兴亡的变数,存亡时间的长短,是因为民情风俗和教化,才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晋朝兴起,它的立国基础,和之前的朝代不同,又加上朝堂中很少有纯正道德的人,乡野里缺乏忠贞不二的里老,风俗邪僻淫佚,社会的荣辱价值观颠倒了。士人一味推崇老子、庄子的玄谈,而摒弃对儒家六经的学习;谈论世事以浮夸不切实际为明辨,而轻视名誉礼法;为人处世以放荡为通达,而不屑于气节操守。谋求做官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鄙视遵循正道;为官的人以应付公文为高明而嘲笑勤勤恳恳做事的人。刘颂多次进言治国大道,傅咸常常纠正正邪之失,他们却都被讥讽为俗吏;而那些故弄玄虚、曲从附顺而无定见的人,反而受人推崇,名重一时。正因如此,社会誉论的诋毁和赞誉不符合善恶的实质,人们都以邪恶之心为了财富贪欲四处奔走。负责铨选的官员只任命亲信,当官的只为自己搜刮钱财。那些朝中显要,一人身兼十多个官职,其中大的职位必是尽力显示自己的尊贵,小的职位必是尽力抓住要害部门,国家机要大事十有八九都处理失当。名门望族、皇亲国戚的子弟,常常得到破格提拔,而不管资历的深浅。官场上都是竞相奔走追求名利的人,朝中成百上千的官员,从未见让位于贤的举动。
1703059218
1703059219 【原文】子真(1)著《崇让》(2),而莫之省(3);子雅(4)制‘九班’(5),而不得用;长虞(6)直笔(7),而不能纠(8)。其妇女庄饰(9)织絍(10),皆取成于婢仆,未尝知女功(11)丝枲(12)之业、中馈(13)酒食之事也。先时而婚,任情(14)而动,故不取(取作耻)淫逸(15)之过,不拘妒忌之恶。有逆于舅姑(16),有反易(17)刚柔(18),有杀戮妾媵(19),有渎乱(20)上下,父兄弗之罪(21)也,天下莫之非(22)也,又况责(23)之,闻四教(24)于古,修贞顺(25)佐于今,以辅佐君子者哉!礼法刑政(26),于是大坏。如水斯积,而决其堤防;如火斯蓄,而离其薪燎(27)也。国之将亡,本必先颠(28),其此之谓乎?故观阮籍(29)之行,而觉礼教崩施(30)之所由;察庾纯(31)、贾充(32)之争,而见师尹(33)之多僻(34);考(35)平吴(36)之功,而知将帅之不让(37);思郭钦(38)之谋,而寤戎狄(39)之有亹(40);览傅玄(41)、刘毅(42)之言,而得百官之邪;核(43)傅咸之奏、钱神(44)之论,而睹宠赂(45)之彰(46)。民风国势如此,虽以中庸(47)之才、守文(48)之主治之,辛有(49)必见之于祭祀,季札(50)必得之于声乐,范燮(51)必为之请死,贾谊(52)必为之痛哭。又况我惠帝(53),以荡(上荡作放)荡之德,而临之哉!故贾后(54)肆虐(55)于六宫(56),韩午(57)助乱于内外,其所由来渐(58)矣,岂特(59)系(60)一妇人之恶乎?”
1703059220
1703059221 【注释】(1)子真:刘实。字子真,平原高唐人。刘实官高位显,崇俭尚素,食蔬衣布,居无宅第,所得俸禄,赡养亲故。自少及老,笃学不倦,尤精《三传》,撰有《左氏牒例》二十卷,《春秋公羊达义》三卷、《春秋条例》二十卷、《集解春秋序》一卷、《文集》二卷。详见后文《传》。(2)崇让:辞赋名,《崇让论》。(3)省:觉悟;醒悟。(4)子雅:刘颂,字子雅。见前注。(5)九班:晋代考核官吏的一种制度。(6)长虞:傅咸,字长虞。见前注。(7)直笔:指史官据事直书,无所避忌。(8)纠:纠正;矫正。(9)庄饰:妆饰;装饰。(10)织絍:指织作布帛之事。絍同“纴”。(11)女功:谓妇女从事的纺织、刺绣、缝纫等。(12)丝枲:生丝和麻。枲,音洗。(13)中馈:指家中供膳诸事。(14)任情:任意;恣意。(15)淫逸:淫荡,淫乱。(16)舅姑:称夫之父母。俗称公婆。(17)反易:颠倒。(18)刚柔:阴阳。(19)妾媵:古代诸侯贵族女子出嫁,以姪娣从嫁,称媵。后因以“妾媵”泛指侍妾。(20)渎乱:混乱。(21)罪:惩罚;治罪。(22)非:非议。(23)责:谴责,责备。(24)四教:旧时的四项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对象而异。一.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人的四要目。二.指儒家所传授的四门学科:诗、书、礼、乐。三.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里文中主要谈及妇女的教育,所以此处“四教”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25)贞顺:指妇女的专一婉顺。(26)礼法刑政:礼法,礼仪法度。刑政,刑法政令。(27)薪燎:柴木。(28)颠:颠倒。(29)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魏诗人,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30)崩施:施同“弛”。涣散,败坏。(31)庾纯:约公元265年前后在世,字谋甫,颖川鄢陵人,庾峻之弟。博学有才义,为世儒宗。初补郡主薄,累官黄门侍郎,历中郎令、河南尹。时贾充专政自恣,纯怒叱曰:“天下凶凶,由尔一人!”充左右欲执纯,赖羊琇、王济佑之得免。充惭而怒,上表解职。纯惧,亦上表自劾,免官。后拜少府,卒。(32)贾充(公元217年—公元282年):字公闾,平阳郡襄陵县(今山西襄汾县)人,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三国后期至西晋时人物,历仕曹魏及西晋。贾充深得司马昭和晋武帝司马炎信任,又与皇室结有姻亲关系,地位显赫,是一时的权臣。(33)师尹:各属官之长。(34)多僻:多邪僻。(35)考:考核官吏的成绩。(36)平吴:平定吴国。(37)不让:不逊让;不推辞。(38)郭钦:人名。(39)寤戎狄:寤,同“悟”。醒悟,觉悟。戎狄,亦作“戎翟”,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40)亹:同“舋”。征兆。(41)傅玄(公元217年—公元278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曾任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被封鹑觚男。入晋历任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曾上疏议改屯田二八分制。曾参撰《魏书》,著有《傅子》。(42)刘毅(公元216年—公元285年):字仲雄,东莱掖县人。西汉城阳王刘章的后代,曹魏及西晋官员。刘毅公正刚直,喜欢评论人物,后来任官更多次弹劾大小官员,又提议废除九品中正制。刘毅直谏晋武帝卖官入私门,连东汉时期的桓灵二帝都比不上。(43)核:核定。(44)钱神:谓金钱之力,如同神物。晋元康之后,纲纪大坏。鲁褒著《钱神论》一文,刺世风之贪鄙,见《晋书·隐逸传·鲁褒》。(45)宠赂:私宠与贿赂。(46)彰:盛。(47)中庸: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48)守文:本谓遵循文王法度。后泛指遵循先王法度。(49)辛有:姒姓,辛氏,名有,周朝太史。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的时候,辛有到了伊川,见到有披着头发的人在野外祭祀,说:“不到一百年,这里就要变成戎人居住的地方!礼仪已经先消亡了。”公元前638年秋季,秦国和晋国把陆浑之戎迁到伊川。(50)季札:见前注。(51)范燮(?—公元前574年):春秋时代晋国军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字叔,谥号文。又称范文子。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爆发。范燮对此次战争极力反对,认为留下一个敌国可以使自己的国家不懈怠。结果晋军最终胜利,范燮看到晋厉公对战胜楚共王十分自满,不愿看见晋国局势进一步恶化,范燮说:“君骄侈而克敌,是天益其疾也。难将作矣!爱我者唯祝我,使我速死,无及于难,范氏之福也。”很快就死去了。(52)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由于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生、贾长沙。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53)惠帝:晋惠帝司马衷,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灭亡。(54)贾后:贾南风(公元256年—公元300年),平阳郡襄陵县(今山西襄汾县)人。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的三女(亦是其平妻郭槐的长女),西晋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在皇后位十年,其间因惠帝懦弱无能而得以专权,直至在政变中被废杀。其专权与失势是引发八王之乱并最终导致战乱升级的导火索之一,对西晋和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5)肆虐:恣意残杀或迫害。(56)六宫:古代皇后的寝宫,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57)韩午:人名。(58)渐:缓进;逐步。(59)岂特:哪里,只是。(60)系:涉及;关系。
1703059222
1703059223 【译文】刘子真虽然著了《崇让论》,却不能让人们醒悟;刘子雅虽然制定了考核官吏的制度,也不能得到施行;傅长虞据事直书,也无法纠正这种情况。官宦人家妇女的装饰、穿戴之物,都出自于女仆之手,从来不知道纺织、刺绣和养蚕缫丝的职业以及供膳和做饭烧菜这些(持家本分的)事情。尚未成年就结婚,凡事任性而为,所以不以荒淫逸荡为过错,也不约束嫉妒忌恨的恶念。有的忤逆夫家公婆长辈;有的颠倒阴阳不能柔顺守礼;有的随意杀戮侍妾;有的搞乱尊卑上下的次序。即便如此,父亲和兄长都不罪责她们,世人也不认为这样不合乎女德,又谈何责令她们学习古时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并在她们之间推广贞节温顺的女德教育,使她们能够辅佐夫君呢?礼仪与法度,刑罚与政令,就这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恶果犹如储水而决其堤坝,储藏的火种将要引燃木柴一样危险啊!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根基必然先会颠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所以看阮籍的行为举止,就能知道礼教崩塌的原因;观察庾纯、贾充的争斗,就明白各级长官行为的邪僻了;看看平定东吴之后论功行赏时的情况,就知道将帅之间互不谦让;回想郭钦的远虑,就知道戎狄外族蓄谋已久;观览傅玄、刘毅的言论,就能知道官场充斥着不正之风;审阅傅咸的奏章、《钱神论》的论述,就能看到偏宠贿赂有多幺盛行。社会风气和国家情势败坏到如此地步,即使让具备中庸之德,能够坚守先王法度的君主来治理,贤臣辛有也一定能从祭祀的礼仪上看出国之将亡的征兆,王子季札也一定能从音乐中听出亡国之音,忠臣范燮一定会因为痛心于国难将至而请求赐死,明哲贾谊必定会哀伤亡国而痛哭流涕,又何况是我朝的晋惠帝以骄纵放荡的品行来治理天下呢?所以贾皇后在后宫中肆虐,韩午在朝廷内外助其作乱,这样的局面是慢慢形成的,哪里只是跟贾皇后这一个女人的邪恶有关呢?
1703059224
1703059225 【原文】成皇帝(1)讳衍,字世根,明帝(2)太子也。咸和(3)七年,诏除诸养禽之属(4)无益者。集书令史(5)夏侯盛(6)表(7)曰:“伏闻明诏(8)悉除养熊虎之费,举朝增庆,咸称圣主。伏惟(9)陛下,未观古今成败之戒,而卓尔(10)玄览(11),明发自然(12),遣除无益,务(13)在啬民(14),诚可谓性(15)与天道(16),生而知之。孔子十五志学(17),四十不惑(18)。陛下年在志学之后(19),而思洞(20)不惑之前(21)。三代(22)之兴,无不抑损(23)情欲(24);三季(25)之衰,无不肆(26)其侈靡(27)。陛下不学其兴,而与兴者同功;不览(28)其衰,已去(29)衰者之弊。道侔(30)上哲(31),德迈(32)中古(33),吐丝发(34)之言,著如纶之美(35)。臣闻”将顺其美,匡救其恶”(36),故人主之言,则右史(37)书之。陛下此诏,既当等(38)之史籍,又宜宣布天下。
1703059226
1703059227 【注释】(1)成皇帝:晋成帝,名司马衍(公元321年—公元342年),字世根。晋明帝的长子。成帝在位十七年,病死,终年二十一岁,葬于兴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是东晋第三个皇帝。(2)明帝:即晋明帝司马绍(公元298年—公元325年),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之子,庙号肃宗。生来像鲜卑人,为人豪爽,在位期间曾经中兴,可惜在位仅四年早死。在位期间曾平定王敦叛乱。(3)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第一个年号(公元326年—公元334年),共计九年。(4)属:类。(5)书令史:古代佐理案牍的官吏。晋、南朝宋有内台书令史,九品。隋诸省府寺各有令史、书令史、书吏之属。(6)夏侯盛:人名。(7)表: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请谢贺。(8)明诏:英明的诏示。(9)伏惟:下对上的敬词。多用于奏疏或信函。意为念及,想到。(10)卓尔:形容超群出众。(11)玄览:远见;深察。(12)明发自然:性德的光明自然显现。明,指“明德”之明。(13)务:致力。(14)啬民:亦作“啬人”。农夫。啬,通“穑”。(15)性:秉性。(16)性与天道:秉性合于天道。与,同。天道,天地自然的大道。(17)志学:专心求学。语本《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8)不惑:谓遇事能明辨不疑。《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9)志学之后:十五岁之前。后,此处用反义。(20)思洞:犹洞察。(21)不惑之前:指四十岁以前。(22)三代:指夏、商、周。(23)抑损:减少;限制。(24)情欲:欲望,欲念。亦指七情五欲。即“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以及“财、色、名、食、睡”五欲。(25)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即夏桀王、商纣王以及周幽王。《国语·晋语一》:“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韦昭注:“季,末也。三季王,桀、纣、幽王也。”(26)肆:不受拘束;纵恣。(27)侈靡:奢侈浪费。(28)览:观看;考察。(29)去:除去。(30)侔:齐等;相当。(31)上哲:具有超凡的道德、才智的人。(32)迈:超越;超出。(33)中古: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一说指商周之际;二说指夏虞之际;三说指战国;四说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把两汉包括在内者。(34)丝发:犹丝毫。形容细微。(35)如纶之美:典出《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纶,青丝绞合而成的带。古代低级官吏用以系印。(36)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典出《孝经·事君》:“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意思是君主有美善,臣子就顺而行之,君主有过恶,臣子就正而止之,这就是上下级能够融洽相处的原因。(37)右史:古代史官名。(38)等:等同;同样。
1703059228
1703059229 【译文】晋成帝司马衍,字世根,是明帝司马绍的太子。咸和七年(公元332年),下诏废除蓄养鸟兽这类无益的事情。集书令史夏侯盛上表说:“臣恭闻陛下明诏,要求全部去除蓄养熊虎的费用开支,满朝官员为之庆贺,都称道陛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臣念及陛下您尚未看到古今成败的经验教训,却有超乎凡人的高瞻远瞩,能够阐发自然之道,废除无益之事,务求体恤农民疾苦,这真可以说陛下本性与天道相合,有与生俱来的智慧。孔子十五岁专心求学,到了四十岁遇到事情方能明辨不疑。陛下的年龄还不到孔子立志学问时的十五岁,而洞察事理的能力却达到不惑(四十岁)之年的程度。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兴盛,无不是因为对人的七情五欲加以节制;三代末期的衰败,无不因肆意奢侈浪费。陛下虽未学习三代的兴国之道,却能做到与三代兴国一样的事情;您虽没有考察三代末期的衰亡,却已经摒除了末代时期的弊病。您这样的治国之道比得上古代圣哲,这种圣德也超过了中古时期的帝王。您(的诏书)虽然谈论的是件小事,但是它却产生了广大深远的正面影响。臣听说:‘做臣子的应该随顺君主的美德之举,纠正补救君主不善之处。’所以君主的言语,由右史记载下来。陛下这一诏书,既足以彪炳史册,又应该广布天下。
1703059230
1703059231 【原文】自丧乱(1)已来,四十余载,涂炭(2)之余,思治(3)久矣。陛下智成当年(4),而运值(5)百六(6),德音(7)之诏,发自圣德。愿复触类而长(8)之,广求其比(9),无使朝有游食(10)费禄之臣,野有逋窜(11)不徭(12)之民。使居官者,必有供时之赋,则何患仓廪(13)之不实,下土(14)之不均(15)?凡修此术,易于反掌耳。臣诚总猥(16),官自朝末(17),不足对扬(18)盛化(19),裨(20)广(21)大猷(22),然自睹(23)圣美,心悦至教(24),自忘丛细(25),谨拜表(26)以贺。
1703059232
1703059233 【注释】(1)丧乱: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此处指晋惠帝执政时期,由于太子被冤杀而政局不稳,出现了皇室成员互相争斗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彻底消耗了晋室的国力,最终导致不敌少数民族外患而南渡长江,成立了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2)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遇。(3)思治:向往治世。(4)当年:即壮年。指身强力壮的时期。(5)运值:运,命运;运气。值,遇到;碰上。(6)百六:古代以为厄运。(7)德音:用以指帝王的诏书,用于施惠宽恤之事,犹言恩诏,至唐宋,“德音”成为诏书的一个独立文体。(8)触类而长: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意谓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9)比:类;辈。(10)游食:游手好闲,不劳而食。(11)逋窜:逃亡,逃窜。(12)徭︰劳役,力役。(13)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14)下土:四方、天下。(15)不均:不均匀。(16)猥:鄙陋。(17)朝末:朝班的末位。为朝官的谦词。(18)对扬:古代常语,屡见于金文。凡臣受君赐时多用之,兼有答谢、颂扬之意。(19)盛化:昌明的教化。(20)裨:增添,补助。(21)广:推衍。(22)大猷:谓治国大道。(23)睹:看见。(24)至教:谓极其高明的道理和见解。(25)丛细:繁多琐碎。(26)拜表:上奏章。
1703059234
1703059235 【译文】自从王朝发生宗室相争、政局混乱以来,到现在四十余年了,人民在遭受困顿苦难之余,早就希望国家恢复和平安定。陛下的智慧如同壮年人士,然而国运正值最衰微的时刻,这一至善施恩的诏书,来自于陛下圣明的德行。臣更希望陛下能触类旁通,将圣德广泛运用于执政的方方面面,不让朝廷有不勤于政事而空耗俸禄的臣子;不使民间有逃亡藏匿不服徭役的平民。使做官者,每年必定时向国家缴纳赋税,这样一来,何愁国家仓禀储备不足、天下百姓分配不均呢?为人君只要为政以德,要想治理好国家真是易如反掌啊!臣之所见的确琐碎、鄙陋,且官职低微,不足以颂扬陛下昌明的教化,以增益推广治国的大道,然而由于亲自目睹圣上美善之举,内心为此至圣的教化而欣喜,因而忘记了自己言语琐碎,谨向陛下呈上奏章表示祝贺。”
1703059236
1703059237 【原文】简文皇帝(1)讳昱,字道万,元帝(2)少子也。咸安(3)二年,诏曰:“夫敦本(4)息末(5),抑绝(6)华竞(7),开忠信公坦之门,塞(8)浮伪(9)阿私(10)之路,询名检实(11),致之以道,使清浊(12)异流(13),能否(14)殊(15)贯,官无粃政(16),士无谤讟(17),不有惩劝(18),则德礼(19)焉施。且强寇未殄(20),劳役未息,每念民疲力单(21),则中夜(22)忘寝。若不弘政以求(23)民瘼(24),简除(25)游(26)烦(27)以存俭约,将何以纾(28)之耶?今自非军国(29)戎(30)祀之要,其华饰(31)烦费(32)之用,可除者皆除之,宜省者皆省之。其鳏(33)、寡(34)、穷、独、癃、残(35)六疾(36),不能自存,皆生民之至艰,先王之所愍(37),宜加隐恤(38),各赈赐(39)之。若或孝子贞妇(40),殊行(41)异操(42)之人,皆以状(43)条列(44),当有以甄明(45)其节。
1703059238
1703059239 【注释】(1)简文皇帝:司马昱(公元320年—公元372年),字道万。元帝少子,桓温立他为帝,谥简文帝。在位二年,病死,终年五十三岁。葬于高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西南方)。(2)元帝:晋元帝司马睿(公元267年—公元323年),东晋的第一代皇帝。字景文,为司马懿的曾孙。晋怀帝即位后,司马睿被封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公元311年晋怀帝被俘遇害后,晋愍帝即位,晋愍帝封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晋愍帝被俘后,司马睿于公元317年称晋王,公元318年即帝位,为晋元帝。(3)咸安:是东晋皇帝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年号(公元371年11月—公元372年),共计两年。咸安二年七月晋孝武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宁康元年。(4)敦本:注重根本,即重视农业。本,古时多指农业。(5)末:古代指工商业。与为“本”的农业相对。(6)抑绝:遏止,断绝。(7)华竞:争尚浮华的风气。(8)塞:堵塞;填塞。(9)浮伪:虚伪。(10)阿私:偏私,不公道。(11)询名检实:同“循名责实”。按其名而求其实,要求名实相符。询同“循”。(12)清浊:清水与浊水。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13)异流:水分开流动。比喻不相来往。(14)能否:有才能与否。(15)殊:区分,区别。(16)粃政:粃同“秕”。不良的政治措施。(17)谤讟:怨恨毁谤。讟,音毒。(18)惩劝:即惩恶劝善,指惩罚邪恶,劝勉向善。(19)德礼:道德与礼教。(20)殄:灭绝;绝尽。(21)单:通“殚”。尽,竭尽。(22)中夜:半夜。(23)求:询问。(24)民瘼:指民众的疾苦。(25)简除:谓减免废除。(26)游:游乐,游荡。(27)烦:指烦多的事务。(28)纾:解除,排除。(29)军国:统军治国。(30)戎:战争,征伐。(31)华饰:华丽的装饰。(32)烦费:大量耗费。(33)鳏:指成年无妻或丧妻的男子。(34)寡:专指妇人丧夫。(35)癃残:衰老病弱,肢体残废。癃,音隆。(36)六疾:六种疾病即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后用以泛指各种疾病。(37)愍:怜悯,哀怜。(38)隐恤:哀怜抚恤。(39)赈赐:赈救赐与。(40)贞妇:旧指从一而终的妇女。(41)殊行:卓异的操行。(42)异操:独特的节操。(43)状:文体名。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44)条列:分条列举。(45)甄明:辨明,明察。甄,音真。
1703059240
1703059241 【译文】简文帝司马昱,字道万,是元帝司马睿的小儿子。咸安二年(公元372年),颁发诏书说:“要注重农业根本,限制工商末技,就能遏制浮华奢侈,大开忠诚、信义、公正、坦直之门,堵塞浮夸、诈伪、阿谀、循私之路,检查名实是否相副,使之符合道义,善恶区分,贤愚有别,官无弊政,士人没有怨恨诽谤。如果不惩恶劝善,道德与礼教怎能得以实施?况且,当今强敌未灭,百姓劳役不断。朕每每念及老百姓穷困力竭,就会夜半难眠。如不弘扬德政,了解民间疾苦,免除放荡游乐与繁多的事务来保持节俭,怎么可以舒缓当前困难的局面呢?从现在起,除军需和祭祀的开支以外,其他用于奢华装饰的费用,能免则免,该省就省。至于鳏夫、寡妇、穷困、孤独、老病、残疾以及重病的人,他们不能独立生活,都是民众当中生活最艰苦的,先朝帝王常顾念怜悯,应对他们加以哀怜抚恤,给以赈济。如果还有孝子、贞妇以及具备卓越和独特操行的人,都应该分条目列出呈上来,以此审查明辨他们的节操并予以表彰。
1703059242
1703059243 【原文】夫肥遁(1)穷谷(2)之贤、汨泥扬波(3)之士,虽抗志(4)于玄霄(5)之表,潜默(6)于幽岫(7)之里,贪(8)屈(9)高尚之道,以隆协赞(10)之美,使惠风(11)流于天下,膏泽(12)被(13)于万物,孰与(14)独足山水,栖迟(15)丘壑(16),殉(17)匹夫之洁(18),而忘兼济(19)之大?古人不借贤于曩代(20),朕所以虚想(21)于今日。内外百官,剖符(22)亲民,各勤(23)所司(24),使善无不达,恶无不闻。退食自公(25),平情(26)以道,令诗人无素飡(27)之刺,而吾获虚心(28)之求,岂不善哉!其各宣摄(29),知朕意焉。”
1703059244
1703059245 【注释】(1)肥遁:同“肥遯”。退隐的意思。(2)穷谷:深谷,幽谷。(3)汨泥扬波:同“滑泥扬波”。谓和光同尘,不标新立异,是一种道家退隐的观念。后亦指同流合污,随俗浮沉。汨,音密。(4)抗志:高尚其志。(5)玄霄:高空,云霄。(6)潜默:缄默,无动静。(7)幽岫:深山中的岩洞。常为隐者所居之处。(8)贪:欲,希望。(9)屈:使屈服,屈服,折节。(10)协赞:协助,辅佐。(11)惠风:用以比喻仁爱、仁政。(12)膏泽:比喻恩惠。(13)被:遍布,满。(14)孰与: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15)栖迟:游息,游玩与嬉戏。(16)丘壑: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亦指代隐逸。(17)殉:追求。(18)洁:谓清白不污。(19)兼济:谓使天下民众、万物咸受惠益。(20)曩代:前代。(21)虚想:犹悬念。(22)剖符:犹剖竹。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因以“剖符”“剖竹”为分封、授官之称。(23)勤:勤勉。(24)司:主管;职掌。(25)退食自公:表示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后因以指官吏节俭奉公。(26)平情:公允而不偏于感情。(27)素飡:“飡”同“餐”。无功受禄,不劳而食。(28)虚心:一心向往。(29)摄:佐理,辅助。
1703059246
1703059247 【译文】至于那些隐居深谷的贤者,和光同尘的志士,虽然力守其高尚志节于云天之外,潜藏沉默于深山之中,(朕)希望(他们能够)委屈(他们所持的)高尚之道,前来辅佐协助朝政,使德政之美兴盛,使朕之仁政流布天下,朝廷恩泽普施万物。这样比起自己独步山水之间,游息隐居于山陵溪谷之中,为了追求一个人的清白节操,而忘了惠利服务天下苍生的大义,岂不是更好。古人不会借前代的贤人(来治国),朕因而挂念当今天下的贤臣。朝廷内外各级官员,既得以授官就应亲民爱民,各自勤勉做好本职工作,使善德畅达,恶行昭彰。臣子能够做到操守廉洁,依从道义而秉公办事,从而使诗人笔下不再有官员白吃俸禄的讽刺之词,也使我得以开辟一直向往的治世,这难道不是很好的事吗?请各位宣讲朕的诏谕并加以辅助,使天下人了解朕的心意啊!”
[ 上一页 ]  [ :1.7030591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