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9464e+09
1703059464
1703059465 【注释】(1)尚书左仆射:尚书仆射在秦汉时为少府属官,帮助尚书令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是很低阶的官员。后来,尚书开始管理机密,尚书仆射也日益重要。三国时开始分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据《晋书·刘毅传》,刘毅于公元284年担任此职,次年刘毅卒。(2)武库:泛指藏器物的仓库。(3)郑:春秋国名,姬姓,周宣王封弟友于此。在今陕西华县西北。(4)子产不贺:出自《左传》:昭公十九年,郑国发生大水灾,有龙在时门外的洧渊争斗,国人请求祭祀,子产不肯,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子产(?—公元前522年),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与孔子同时。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他自郑简公时(公元前554年)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子产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左传》、《史记》等书籍。(5)龙降夏廷:指有龙出现在夏代。这里用了一个传说典故:夏朝桀王时出现了两条龙,被桀王所杀,桀王将龙涎藏在木椟中,此后的天子都不敢打开木椟来看。可是六百四十多年后,周厉王打开木椟,结果导致褒姒的出生。褒姒最终成为周幽王的妃子,周幽王因为宠爱她而使西周遭亡国。(6)卜:卜人,卜官。(7)漦:鱼、龙之类的涎沫。《国语·郑语》:“(夏后)卜请其漦而藏之,吉。”韦昭注:“漦,龙所吐沫,龙之精气也。”(8)周幽王:帝号。姓姬,名宫涅,宣王子,生卒年不详。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废申后而立褒姒,又废太子宜臼改立伯服,申侯不服,引犬戎进攻而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在位十一年,谥曰幽。(9)祸舋乃发:褒姒为幽王所宠幸。性不好笑,幽王悦之万方不得,乃举烽火以召诸侯,诸侯急至,而无外敌入寇事,褒姒大笑。幽王遂数举烽火,以博褒姒之笑。后申侯与犬戎攻周,幽王又举烽火,诸侯以为戏,不至,幽王被杀。舋,仇隙、争端。(10)证据:证明,考证。(11)报:特指皇帝对臣下所上条陈、奏章等的批覆。(12)膺受:承受。(13)嘉祥:指祥瑞。(14)省:泛指观看、阅览。(15)来示:对他人来信的敬称。(16)瞿然:惊骇貌。(17)典义:即指经义。(18)动静:偏指行动、举止。(19)数:多次。
1703059466
1703059467 【译文】后来刘毅迁升为尚书左仆射。当时有龙出现在武库的水井中,武帝亲自坐车去观看,露出喜悦的神色。于是朝廷内外的官员建议应当庆贺,唯独刘毅上表说:“以前(春秋时),有龙降落在郑国时门之外,子产并不称贺。夏朝时,有龙降落在宫廷中,占卜者将龙吐的涎沫藏在盒子里。后至周幽王时,最终因为龙的涎沫流出来而酿成亡国的祸患。臣查证从前的典籍,没有庆贺飞龙降临的礼仪。”世祖颁诏说:“政事和德行都还没有修明,实在没有资格承受这样的祥瑞。我览阅了(刘毅的)上表,感到又惊又怕。庆贺之事,应审慎地依照经典大义,一举一动都要及时告知。”
1703059468
1703059469 【原文】上疏陈九品(1)之弊,曰:“臣闻立政(2)者,以官才(3)为本。官才有三难,而兴替之所由也。人物(4)难知,一也;爱憎难防,二也;情伪(5)难明,三也。三者虽圣哲(6)在上,严刑督(7)之,犹不可治。故尧求俊乂(8),而得四凶(9);三载考绩(10),而饕餮(11)得成。使世主虽有上圣(12)之明,而无考察之法,授(13)凡庸之才,而去赏罚之劝,则为开奸,岂徒(14)四族,侧陋(15)何望于时哉!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16),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公无考校(17)之负,私无告诉(诉作讦)(18)之忌,荣党横(19)越(20),威福擅行,用心百态(21),求者万端(22),廉让之风灭,苟且(23)之俗成。天下讻讻(24),但争品位,不闻推让。流俗之过,一至于此,窃为圣世耻之。愚心之所非者,不可以一槩论(25),辄条列其事。夫名(26)状(27)以当才(28)为清,品(29)辈以得实为平。治乱之要,不可不允(30)。清平(31)者,治化(32)之美;枉滥(33)者,乱败之恶也。不可不察。然人才异能,备体(34)者寡,器有大小,达(35)有早晚,是以三仁(36)殊涂而同归(37),四子(38)异行(39)而钧义。陈平(40)、韩信(41)笑侮(42)于邑里(43)。而收功于帝王,屈原、伍胥(44)不容于人主,而显名于竹帛,是笃论(45)之所明也。
1703059470
1703059471 【注释】(1)九品:即九品中正制。开始于曹魏,晋沿用,是东汉末年名士品评官员人选的制度化。其运作流程是,朝廷先选定中正官,这些中正官将其所在地的人才,依据能力和家族背景两方面,定为九个等级,即九品,以供吏部选官参考。(2)立政:确立为政之道。(3)官才:亦作“官材”。按照才能授予官职,任用有才能的人为官。(4)人物:人的品格、才干。(5)情伪:真假,真诚与虚伪。(6)圣哲:指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这种道德才智的人。(7)督:责备,责罚。(8)俊乂:亦作“俊艾”,指才德出众的人。(9)四凶:此处指浑敦、穷奇、檮杌、饕餮四个恶人。后世多用以比喻凶狠贪婪的朝臣。(10)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11)饕餮: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12)上圣:犹至圣。指德智超群的人。(13)授:任用。(14)岂徒:难道只是,何止。(15)侧陋:处在僻陋之处的贤人或卑贱的贤者。(16)威福:语出《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孔颖达疏:“惟君作福得专赏人也,惟君作威得专罚人也。”原指统治者的赏罚之权,后多谓当权者妄自尊大,恃势弄权。(17)考校:犹考课,即官员政绩的考核。(18)告讦:责人过失或揭人阴私,告发。讦,音杰。(19)横:横暴,放纵。(20)越:僭越,不依次序超出。(21)百态:各种形态。(22)万端:形容方法、头绪、形态等极多而纷繁。(23)苟且:不循礼法。(24)讻讻:喧哗纷扰的样子。(25)以一槩论:同“以一概论”、“一概而论”,指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同样看待。(26)名:形容,称说。(27)状:指叙述人物生平行事的文字。汉以后多称为“行状”。(28)当才:才能与所任之事相当。(29)品:评价,衡量。(30)允:使人信服。(31)清平:廉洁公正。(32)治化:谓治理国家、教化人民。(33)枉滥:枉法恣肆。(34)备体:犹齐备、完整。(35)达:显贵,显达。(36)三仁:三位仁人,指殷末之微子、箕子、比干。(37)殊涂而同归:本谓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以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38)四子:义仲、羲叔、和仲、和叔。(39)异行:行迹不同。(40)陈平(?—公元前178年):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谥献。(41)韩信(?—公元前196年):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刘邦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42)笑侮:嘲笑戏弄。(43)邑里:指乡里的人民。(44)伍胥:指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45)笃论:犹确论、确切的评论。
1703059472
1703059473 【译文】刘毅上疏陈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奏疏中)说:“臣听说确立为政之道以量才授官为本。任用有才能的人为官有三种困难,而国家兴盛与衰败就由此产生:(候选人的)品格才干难以了解,这是第一难;(品评者)个人的爱憎(偏见)难以防备,这是第二难;(考察结果的)真假难以明辨,这是第三难。即使在上位者道德高尚、才智明达,并以严厉的刑罚来督促,以上这三方面的困难还是不易改变。所以,上古帝王唐尧访求才德出众的人,却还是让‘四凶’得以做官;虞舜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吏政绩,而饕餮(四凶之一)却能够成功地蒙混过关。(因此)即使当代的君主具备前代圣王那样的英明,但如果没有考察官员的正确方法,使平庸之人得以授官,赏罚也难收劝勉之效,这就等于为天下的奸恶之人打开方便之门,哪里仅仅只会是‘四凶’得到重用呢?这样一来,身处荒僻、地位低微的贤人还会有什么进身的希望呢?如今设立中正官,由他们将候选官员划分为九个等级,等级的高低由他们做主,士人的荣辱进退就落在他们手中。(他们)操控着唯君主才应有的赏罚之权,侵夺了朝廷的权势。候选人的好坏,取决于他们的爱憎,考察结果的真假也由他们的己见决定。于公没有被考课督责的压力,于私没有被人检举控告的顾忌。(结果使得)官员结党营私,威福自专。他们各怀目的,营求(官职)的方法多种多样,从而使廉直谦让的风气逐渐消失,不循礼法(求取官职)的恶俗日益形成。天下人纷纷攘攘,只是为了争夺品级官位,而再也听不到推贤让能的事情了。这种流俗竟恶劣到如此地步,臣实在为今天的圣明之世(还有如此恶劣的风气)而感到耻辱。臣心中所以为不当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于是分条列举这些事项。称说一个人的生平要与其才能相当才叫做清正,品评一个人要能够与他的实情相符合才叫做公平。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定还是混乱的关键,不可不(公平处理而)使人信服。清正、公平是治国化民的美事,枉法恣肆是乱法败政的恶事,对此不能不详察。然而,人各有所长,德能俱全的人很少见,人的才器有大有小,得志也有早有晚。所以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境遇、经历各不相同,但其贤名相同。义仲、羲叔、和仲、和叔的作为不同,而都能够体现道义。陈平、韩信都曾在其家乡被人耻笑侮辱,但后来都为帝王建立了功业。屈原、伍子胥也曾不为君主所容,但后来却扬名于青史。这些都是历史定论,向我们表明识人的不易。
1703059474
1703059475 【原文】今之中正,不精才实(1),务依党利,不钧(2)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举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3)。前鄙后修(4)者,则引古以病今;古贤今病者,则考虚以覆过(5)。质直(6)者,罪以违时(7);阿容者,善其得和;度远者,责以小检(8);才近者,美其合俗;齐量(9)者,以己为限。高下逐(10)强弱,是非随爱憎,凭(11)权附党(12),毁平从亲,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13)。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14)必达,守道困悴(15)。无报于身,必见割夺(16);有私于己,必得其欲。凌弱党强,以植后利。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17)时,实为乱源(18)。昔在前圣之世,欲敦风俗,镇静(19)百姓,隆乡党之义,崇六亲(20)之行,人道贤否,于是见矣。然乡老(21)书其善,以献天子;司马(22)论其能,以官于职;有司考绩,以明黜陟(23)。故天下之人,退而修本,州党(24)有德义,朝廷有公正,天下大治,浮华邪佞,所无容厝(25)。今(旧无今字。补之)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给役(26)殊方(27),面犹不识,况尽其才力?而中正知与不知,其当品状,采誉于台府(28),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29)乱其度。既无乡老纪行之誉,又非朝廷考绩之课(30)。遂使进官之人,弃近求远,背本逐末,位以求成,不由行立。故状无实事,谐文浮饰(31);品(32)不校(33)功,党誉(34)虚妄。上夺天朝考绩之分,下长浮华朋党之事。凡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其能则成,失其能则败。今品不状才能之所宜,而以九等为例。以品取人,则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若状得其实,犹品状相妨,所疏则削其长,所亲则饰其短,徒结白论(35),以为虚誉。以治风俗,则状无实行;以宰官职,则品不料能。百揆(36)何以得理?万机何以得修?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自魏立以来,未见其得人之功,而生雠(37)薄(38)之累。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更(39)立一代之美制,愚臣以为便也。”
1703059476
1703059477 【注释】(1)才实:指真正的人才。(2)钧:通“均”。均衡,均匀。(3)吹毛以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语出《韩非子·大体》:“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4)修:端正恭谨。(5)覆过:遮掩过失。(6)质直:朴实正直。(7)违时:谓违背当时的形势或时代的趋势。(8)小检:犹小节、小的操守。(9)齐量:犹等同。(10)逐:随,跟随。(11)凭:依托,依仗。(12)附党:阿附,偏私。(13)旬日异状:旬日,十天时间,指很短的一段时日。异状,不同的情态。(14)附托:依附寄托。(15)困悴:贫困愁苦。(16)割夺:贬抑,削减。(17)罔:蒙蔽,欺骗。(18)乱源:亦作“乱原”。祸乱的根源。(19)镇静:安定。(20)六亲:泛指亲属。具体所指历来说法不一:《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管子·牧民》:“上服度,则六亲固。”尹知章注:“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另汉贾谊《新书·六术》篇,以父、昆弟、从父昆弟、从祖昆弟、从曾祖昆弟、族兄弟为“六亲”。此外,尚有其他说法。(21)乡老:《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22)司马:官名。(23)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24)州党:犹言乡里。(25)容厝:亦作“容措”,犹措置、安放。(26)给役:供应使役。(27)殊方:远方,异域。(28)台府:指中央政府机构。(29)人事:说情请托,交际应酬。(30)课:评判等次,考试评定。(31)浮饰:虚夸文饰。(32)品:等级,等第。(33)校:考核,考察。(34)党誉:袒护称赞。(35)白论:犹空言。(36)百揆:百官。(37)雠:仇恨,怨恨。(38)薄:虚假刻薄,不诚朴宽厚。(39)更:副词,另外。
1703059478
1703059479 【译文】“当今的地方中正官,选用人不精察其真才实学,致力于依据私党之利取舍;不按同一标准衡量人才,而是随自己的主观爱憎来判断。对想抬举的人,就采用不真实的材料来成就其美誉;对想贬低的人,则吹毛求疵加以压制。对曾经为人鄙陋而后来变得端正恭谨的人,就援引其过去的事例来损害他今天的形象;对过去贤德而现在有瑕疵者,就在考查中弄虚作假来掩盖其过错。对质朴正直的人,就以不识时务加以谴责;对迎合取容的人,则称赞其能谦和待人。对襟怀远大者,便责备其不拘小节;对才识浅近者,则赞美其合乎世俗;对才识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以自己为限度。评价的高低随被考察者的势力强弱而定,对是非的判断由个人的爱憎来决定。(他们)倚仗权势,依附私党,毁损公平,任人唯亲。随着家世的兴衰(来评定人才)而不看本人的真才实学,势衰者就贬低他,势盛者就抬高他。同样是一个人,很短的时间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评判。有的人通过行贿而获取自己的显达,有的人通过苦心钻营而升级做官。依附权势的人一定会飞黄腾达,遵守道义的人只能穷困潦倒。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人,必然会贬抑他;对自己有好处的人,就一定让他的欲望得到满足。欺凌弱势者,偏袒强势者,来谋求今后的利益。因此上等品级中没有寒门之士,下等品级中没有势族子弟。有时出现反常情况,那也是另有别的原因。这些人轻慢君主、欺骗社会,实在是世道混乱的根源。以前在(三代)圣王之世,(为政者)为了使社会风气能够敦厚、百姓生活能够安定,(必定首先)推崇乡邻族人之间的道义,倡导家庭成员崇尚六亲之间的人伦德行。这样则一个人的为人是否贤德,便可(在他日常的敦伦尽分中)看到了。然后,乡老记录他们的善行呈献给皇帝,由司马评议他们的才能,让其在相应的职位为官,然后由主管的官吏考核他们的政绩来明确对其是贬退还是提升。所以天下之人,都退回到修身立德的本分中,从而使州郡乡里讲求德行道义,朝廷用人得以公正,天下为之大治。而浮华邪佞的人,再也无容身之处了。现在一个地方的读书人多达千余,有的漂泊迁徙于异方,有的供职服役于他乡,(地方的中正官)连他们的长相都不知道,更何况要尽知其才能呢!而中正官不管自己了解与否,在划定人才品级的时候,或者依据中央政府机构的赞誉,或者听从流言舆论的诋毁。(这样的品评)如果依据自己的意见决定人选等级的高低,则会造成不了解情况(而妄断)的弊病;如果听从接受他人的意见,又会因意见不一而有失偏颇。对于所认识的人,会因品评中带有个人的爱憎而有失公平;对不认识的人,又会因人事关系而扰乱了(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像这样既没有乡老记载其品行的好坏,又没有朝廷考核其政绩的评定。于是就会使想加官进爵的人,舍近求远,背本逐末,官职靠钻营而得到,而不是由品行的好坏而决定。所以对其生平的陈述没有事实,不过只是浮夸粉饰之辞;对其品位的划定也不比照功绩,偏私的称誉多为虚假捏造。这样一来,对上剥夺了朝廷考核官吏功过的职分,对下助长了华而不实、结党营私的风气。一般说来,官吏的职事各不相同,人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才能胜任职位就能成功,才能不胜任职位就会失败。当今的品级,不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才能适合什么样的职位,而只是把划定九品等级作为成例。如果以品级来选取官员,就会无法展现他所擅长的才能;如果按才能情况来选取官员,则会受到其人品级的限制。即使对其生平的陈述符合他的实际,品级和实际才能仍会互相妨碍。(甚者)对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就削减他的长处,对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就掩饰他的短处,虚构空谈一番,作为其人虚假的声誉。像这样以中正官的品评结论来整治社会风气,却是陈述的内容无法表现人的实际行为;以此来管理封官、定职之事,却是品级不能反映其才能的真实情况。如此,怎能管理好百官,怎能处理好众多的国家事务呢?这些人的官职名称叫做‘中正’,实际上却是奸诈之官。其所做之事名为‘九品’,而实际有八种害处。自魏设立‘九品中正制’以来,没有看到它在选用人才方面有什么成效,却反而造成仇恨、浮薄之风的患害。愚臣以为朝廷应该停设‘中正’官,废除‘九品’法,抛弃曹魏的有害法度,另创建一套堪为当代所用的好制度,愚臣认为这样才会对国家有利。”
1703059480
1703059481 【原文】张华(1),字茂先,范阳人也。领中书令(2),名重一世。朝野拟为台辅(3),而荀勖(4)、冯紞(5)等,深忌疾之。会世祖问华:“谁可付以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6)。”既非上意所在,微为忤旨(7),间(8)言得行,以华为都督幽州(9)诸军事,领护乌桓(10)校尉。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11)。朝议欲征华入相。冯紞干没(12)苦陷,以华有震主之名,不可保必,遂征为太常(13),以小事免官。
1703059482
1703059483 【注释】(1)张华(公元232年—公元300年):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司空。晋惠帝执政时期,八王之乱暴发,张华被赵王司马伦杀害。(2)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直接向皇帝送呈密奏“封事”,在西汉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其权力一度超过丞相。三国魏文帝时,中书令掌握机要。晋沿设,在张华任中书令的时代,这个官职已经声望很高,常用有文学才望者任职。(3)台辅:三公宰辅的职位。(4)荀勖(?—公元289年):字公曾,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司空荀爽的曾孙。因为生前封济北公,后人称之为“荀济北”。又因为善识音律,号称“暗解”。(5)冯紞(?—公元286年):字少冑,安平(今河北省冀县)人。西晋时期官员。(6)齐王攸:即司马攸,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晋武帝向张华谘询继承人,发生在公元282年。这一年司马炎病重,而张华的回答,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官员和宗室的共同意见。(7)微为忤旨:即稍微有些触犯了皇帝。过去,晋文帝司马昭在立储的问题上一直在司马炎和司马攸之间徘徊,最终在司马昭临去世前半年,方定下司马炎的储君地位。即便如此,司马攸因为他的德学,在朝廷中声望一直非常高。武帝对其心存疑忌。(8)间:离间。(9)幽州: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魏晋以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至北魏时仅领燕、范阳、渔阳三郡。(10)乌桓:亦作“乌丸”,古时北方少数民族名。(11)无虞:没有忧患,太平无事。(12)干没:投机图利。如湻曰:“豫居物以待之,得利为干,失利为没。”(13)太常:官名。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
1703059484
1703059485 【译文】张华,字茂先,范阳郡人。(武帝在位时)官居中书令,名声显赫一时,朝廷和民间百姓都认为他会出任宰相职位,而荀勖、冯紞等人非常忌恨他。恰好武帝询问张华:“(我死之后)可以把天下大事交付给谁?”他答称:“若论贤明仁德、关系最亲的人选,没有人能胜过齐王司马攸(武帝胞弟)。”立齐王并非是晋武帝的心意,此言便有点违忤皇上的意旨,攻击张华的言论便乘虚而入。武帝于是外派张华都督幽州诸军事,兼任护乌桓校尉。(张华戍边时期,)边远的外族臣服于晋朝,四方边境平安无事,朝廷又议论想征召张华入朝为宰相。而冯紞盘算自己的利害得失,竭力陷害张华,说他有声名震主之嫌,不能保证其一定会忠诚于君主。于是张华被征召为太常,后来又因小事被免了官。
1703059486
1703059487 【原文】世祖崩,迁中书鉴(1),加侍中(2)。遂尽忠救匡,弥缝补阙(3),虽当暗主虐后(4)之朝,犹使海内晏然(5)。迁司空(6),卓尔(7)独立,无所阿比(8)。赵王伦(9)及孙秀(10)等,疾华如雠。伦、秀舋(11)起,遂与裴頠俱被害,朝野之士,莫不悲酸(12)。
1703059488
1703059489 【注释】(1)中书鉴:官名。三国魏始置,与中书令职务相等而位次略高,受君主信任。(2)侍中: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3)弥缝补阙:弥缝,补救。补阙,匡补君王的缺失。(4)暗主虐后:即指晋惠帝司马衷以及皇后贾南风。晋惠帝是著名的白痴皇帝,政事实际由皇后贾南风把持。但是贾南风残暴,引发晋室内部诸王的争斗(即八王之乱),后被废。暗主,昏昧的君主。(5)晏然:安定貌,平安貌。(6)司空:官名。周时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后去大字为司空,历代因之,明废。(7)卓尔:形容超群出众。(8)阿比:偏袒勾结。(9)赵王伦:赵王司马伦(?—公元301年),字子彝,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10)孙秀(?—公元301年):字俊忠,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世奉五斗米道,为道徒。少为司马伦小吏,善谄媚,作书疏得伦意,因而得宠。为司马伦谋划,以离间计废太子,杀贾后,登帝位。玩弄权术,贪残污秽,睚眦必报。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新野公司马歆、河间王司马颙等起兵反司马伦、孙秀,后广陵王司马漼、左卫将军王舆入宫,攻杀孙秀于中书省。(11)舋:仇隙,争端。(12)悲酸:悲痛辛酸。
1703059490
1703059491 【译文】武帝去世后,(惠帝启用张华)做中书鉴,兼任侍中。他便忠心耿耿拯救国家,弥补政事缺失,尽管处于昏庸的惠帝和残暴的贾后执政的朝代,仍能使海内平安无事。后来,张华又升迁为司空。他卓然独立于朝堂,不迎合结党,不偏袒勾结。赵王司马伦和孙秀等人,疾恨张华如同仇人。他们同谋作乱,张华遂与裴頠一起被害,朝野有识之士,无不感到悲痛辛酸。
1703059492
1703059493 【原文】裴頠(1),字逸民,河东人也。迁尚书左仆射侍中。元康七年(2),以陈准子匡(3)、韩蔚子嵩(4),并侍东宫。頠谏曰:“东宫之建,以储皇极(5),其所与游接,必简(6)英俊(7),宜用成德(8)贤邵(9)之才,匡嵩幼弱,未识人理(10)立身(11)之节(12),东宫实体夙成(13)之表,而今有童子侍从之声,未是光阐(14)遐风(15)之弘理也。”
1703059494
1703059495 【注释】(1)裴頠(公元267年—公元300年):西晋政治家、思想家,著有《崇有论》,以反对当时谈玄务虚的社会风气。(2)元康:是惠帝司马衷的第三个年号。元康七年即公元279年。(3)陈准子匡:陈准来自高门颍川陈氏。其子陈眕是当时与外戚贾谧交游的“二十四友”之一,这二十四友都是贵族豪门的公子,由此可见当时陈氏家族的奢华家风。陈匡是陈眕的弟弟,元康中被命陪同太子读书,而裴頠认为世家子陈匡不适合陪同太子。(4)韩蔚子嵩:陈匡、韩嵩皆由贾后指定陪太子读书。(5)皇极:指皇帝。(6)简:选择,选用。(7)英俊:指才智出众的人。(8)成德:盛德。(9)邵:通“劭”,美好。(10)人理:做人的道德规范。(11)立身:处世,为人。(12)节:气节,节操。(13)夙成:早成,早熟。(14)光阐:发扬光大。(15)遐风:影响深远之教化。指仁义道德之类。
1703059496
1703059497 【译文】裴頠,字逸民,河东郡人。官职升迁到尚书左仆射、侍中。晋惠帝元康七年(公元297年),陈准之子陈匡、韩蔚之子韩嵩在东宫陪侍太子。裴頠上书劝谏说:“东宫的设置,是为王朝培养储君的。与太子交往接触的人,一定要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士,应该任用盛德贤明的人选。而陈匡和韩嵩年纪小,还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节操。东宫皇太子应该具有聪慧早熟的仪表和气度, 如今却有让未成年的孩子做他的侍从的名声,这不合乎光大道德教化的根本道理啊!”
1703059498
1703059499 【原文】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魏末以来,转更增甚。何晏(1)、阮籍(2),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3),不遵礼法,尸禄(4)耽宠(5)仕,不事事(6)。至王衍(7)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8)自婴,遂相放效(9),风教(10)陵迟(11)。頠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世虽知其言之益治(12),而莫能革也。朝廷之士,皆以遗事(13)为高。四海尚宁,而有识者知其将乱矣。而夷狄遂沦中州者,其礼久亡故也。伦秀(14)之兴舋(兴舋疑倒),頠、张华俱见害,朝纲(15)倾弛(16),远近悼之。
1703059500
1703059501 【注释】(1)何晏(?—公元249年):字平叔,三国魏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好老庄之言,与夏侯玄、王弼等竞尚清谈,士大夫效之,遂成一时风气,后为司马懿所杀。(2)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国时魏尉氏人,为竹林七贤之一。有隽才,性放诞,好老庄而嗜酒,反名教,旷达不拘礼俗。因遭时多忌,故借酒自废,以避祸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称为“阮步兵”。因有贤名,世称为“大阮”,与其侄阮咸齐名。(3)浮虚:指魏晋清谈的虚无玄理。(4)尸禄:谓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5)耽宠:贪恋荣宠。(6)事事:治事,做事。(7)王衍(公元256年—公元311年):字夷甫。他是魏晋高门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之一,名士。曾任尚书令等要职,官至太尉。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但是为官时不理政务而终日玄谈,体现了当时政坛颓败的风气。(8)物务:事务。(9)放效:模仿,效法。(10)风教:《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11)陵迟:败坏,衰败。(12)益治:裨补政事。(13)遗事:谓弃置不管世事。(14)伦秀:司马伦和孙秀。(15)朝纲:朝廷的纲纪。(16)倾弛:倒塌残破。
1703059502
1703059503 【译文】裴頠深深担忧社会风气的放荡不拘、不遵从儒家的学说思想。从曹魏末年以来,这种风气更是与日俱增。(当年)何晏、阮籍一向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们谈论虚无玄理,行为不守礼法,空享俸禄却不能尽职尽责,心中贪恋荣宠,为官却无所事事。至于王衍之流,他们的声誉太盛,官位很高,势力很大,不把公务放在心上。结果天下的人都竞相仿效,风俗教化颓废败坏。(为此)裴頠撰写了《崇有论》,以阐释这种风气的弊端,但是世人虽然知道裴頠的言论有利于国家治理,但却没人能够真正革除这种颓废的风气。朝廷官员都把能够不理会本职事务作为清高的表现。当时天下还算平静,但有识之士却预料将要出现动乱。后来夷狄(五胡)攻陷中原,就是因为礼仪道德久已丧失的缘故。到了赵王司马伦和孙秀起而作乱,裴頠和张华同时被害,朝廷纲纪倾倒废弛,远近人士无不悼念他们。
1703059504
1703059505 【原文】傅玄(1),字休奕,北地人也。性刚直果劲(2),不能容人之非。世祖受禅(3),加驸马都尉,与皇甫陶(4)俱掌谏职(5)。玄志在拾遗(6),多所献替(7),上疏曰:“前皇甫陶上事,为政之要,计民而置官,分民(8)而授事。陶之所上,义合古制。前春,乐平太守胄志上欲为博士置史卒,此尊儒之一隅(9)也,主者奏寝之,今志典(10)千里。臣等并受殊宠,虽言辞不足以自申,意在有益,主者请寝,多不施用。臣恐草莱(11)之士,虽怀一善,莫敢献之矣。”
1703059506
1703059507 【注释】(1)傅玄(公元217年—公元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2)果劲:果敢强劲。(3)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4)皇甫陶:人名。(5)谏职:谏官之职。(6)拾遗: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7)献替:即“献替可否”。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谓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8)分民:古时分封土地,其地居民随同划归受封者管辖,谓之分民。(9)一隅:用以比喻事物的一个方面。(10)典:任职。(11)草莱:犹草野。乡野,民间。
1703059508
1703059509 【译文】傅玄,字休奕,北地郡人。他性格刚直果敢,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晋武帝司马炎接受曹魏的禅让后,加封傅玄为驸马都尉,与皇甫陶共同执掌劝谏的职务。傅玄志在补正朝政的过失,常常对武帝劝善规过。(他曾)上疏说:“前次皇甫陶上书称,治理国家的要点在于按照百姓的数量来设置官吏,分封土地以管理各地的居民。皇甫陶的上疏,内容合乎古代的制度。前年春天,乐平县太守胄志上奏,建议为博士设置‘史卒’(即助手)一职,这是尊崇儒学的一种表现。主管官员上奏,请求对此提议搁置不理。而今胄志在千里之外做地方官。臣等同受陛下恩宠,尽管言辞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用意在于使国家有益。而主管官员却请求搁置提议,大多不采用施行。这样一来,臣恐怕民间的有识之士,即便心中有了好的建议,也不敢进献给您了。”
1703059510
1703059511 【原文】诏曰:“凡关言于人主,人臣之所至难。而人主苦不能虚心听纳,自古忠臣直士所忼慨(1)也。其甚者,至使杜口结舌(2),每念于此,未尝不叹息也。故前诏,敢有直言,勿有所拒,庶几(3)得以发蒙(4)补过,获保高位。喉舌(5)纳言(6)诸贤,当深解此心,务使下情必尽。苟言有偏善(7),情在忠益(8),不可责备于一人。虽文辞有谬误,言语有得失,皆当旷然(9)恕之。古人犹不拒诽谤,况皆善意,在可采录乎?近者孔晁綦毋和,皆案以轻慢之罪,所以皆原(10),欲使四海知区区之朝,无讳言之忌也。又每有陈事,辄出付主者。主者众事之本,故身而所处,当多从深刻(11),至乃云恩贷(12)当由上出,出村(13)(村字可疑)外者,宁纵刻峻(14)。是信耶?故复因此喻意(15)。”玄迁侍中。
1703059512
1703059513 【注释】(1)忼慨:感叹。忼,同“慷”。(2)杜口结舌:犹言杜口吞声,闭口不敢作声。形容极度害怕。(3)庶几:或许,也许。(4)发蒙:启发蒙昧。(5)喉舌:比喻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重臣。后亦以指尚书等重要官员。(6)纳言:古官名。主出纳王命。(7)偏善:谓局部完善。(8)忠益:犹忠效。(9)旷然:豁达。(10)原:原谅。(11)深刻:苛刻严峻。(12)恩贷:施恩宽宥,多用于帝王。(13)村:疑为“付”。(14)刻峻:苛刻严酷。(15)喻意:表明意思。
[ 上一页 ]  [ :1.7030594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