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0114
1703060115
【译文】凡拥有国土、治理民众的国君,其要务在于依顺四季的农时督课农事,其职责在于保证粮仓的储备。粮仓充实,人民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人民才知道荣辱。在上者遵守礼法,六亲才能团结稳固;“四维”能够伸张,君主的政令才可顺利推行。“四维”不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立国有四维,其中一维断绝,国家就会倾斜;其中二维断绝,国家就会危险;其中三维断绝,国家就会翻覆;四维全都断绝,国家就会灭亡。倾斜了可以将它扶正,危险了可以使它安定,翻覆了可以将它兴起,灭亡了就无法再恢复了。
1703060116
1703060117
【原文】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政之所行(1)(本书行作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2),我逸乐(3)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4),我存安(5)之;民恶灭绝,我生育(6)之。能逸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恐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7)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与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1703060118
1703060119
【注释】(1)政之所行:王念孙云:“唐魏徵《群书治要》与《艺文类聚》治政部上及《御览》治道部五皆引作‘政之所行’,后人改‘行’为‘兴’,以对下文‘政之所废’耳,不知此四句本谓政顺民心则行,不顺民心则废,下文曰‘令顺民心则威令行’是其证。改之,则失其旨矣。”今译文从王说。(2)忧劳:忧虑劳苦。(3)逸乐:闲适安乐。(4)危坠:犹危亡。(5)存安:使之保全、平安。(6)生育:生长,养育。(7)上位:特指君位。
1703060120
1703060121
【译文】所谓“四维”,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政事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事所以会废弛,在于违逆民心。民众厌恶忧劳,我就使他们安乐;民众厌恶贫贱,我就使他们富贵;民众厌恶危险急难,我就使他们生存安定;民众厌恶牺牲绝后,我就使他们生养繁衍。国君如果能让民众安乐,民众就情愿为他忧劳;能让民众富贵,民众就情愿为他忍受贫贱;能让民众平安,民众就情愿为他冒险;能让民众生养繁衍,民众就情愿为他牺牲生命。所以刑罚不足以使民心畏惧,杀戮也不足以使民众心服。因此刑罚繁苛而民心不惧,那么政令就不能推行了;杀戮众多而民心不服,那么君主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顺从民众上述的四种愿望,远方的人自会前来亲附;实行民众厌恶的四种事情,亲近的人也会叛离。由此可知,施与民众就是取于民众,这是为政的法宝。
1703060122
1703060123
【原文】措(1)国于不倾之地,积(2)于不凋(3)(凋作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4)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措国于不倾之地,授有德也;积于不凋之仓,务五谷(5)也;藏于不竭之府,养桑麻(6)、育六畜(7)也;下令于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使民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信庆赏(8)也;不为不可成,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不强(9)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不偷(10)取壹世(11)也;不行不可复,不欺其民也。
1703060124
1703060125
【注释】(1)措:放置,安置。(2)积:积聚,贮藏。(3)凋:《管子》原文作“涸”。涸,竭;尽。(4)于:孙星衍云:“‘于’字当依《文子·精诚篇》作‘如’。”《史记·管晏列传》于此亦作“如”。今译文从“如”。(5)五谷:五种谷物。所指不一。(6)桑麻: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7)六畜:牛、马、猪、羊、鸡、狗。(8)庆赏:赏赐。(9)强:强迫,勉强。(10)偷:苟且。(11)世:何如璋云:“‘世’疑作‘时’,以音近而讹。”今译文从“时”。
1703060126
1703060127
【译文】把国家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仓廪,把物资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下达政令就像水从源头流下一样,派遣民众从事互不相争的行业;明示百姓犯罪必死的道路;向百姓开启有功必赏的大门;不做不能成功的事;不求不能得到的东西,不处在难以持久的位置,不去做不可重复的事情。把国家建立在不倾覆的基础上,就是要授权给有道德的人,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仓廪,就是要致力于五谷的生产,把物资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就是要种植桑麻,饲养六畜;下达政令像水从源头流下一样,是要使政令顺应民心;派遣民众从事互不相争的行业,就是让民众各自都能发挥所长;明示百姓犯罪必死的道路,就是要严格执行刑罚;敞开有功必赏的大门,就是要奖赏有信;不做不能成功的事,就是要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不求不能得到的东西,是指不强迫民众去干他们厌恶的事;不处在难以持久的位置,是说不苟安于一时,而要有长久打算;不去做不可重复的事情,是说不要欺骗民众。
1703060128
1703060129
【原文】如地如天,何私(1)何亲?如月如日,维君之节。御人之辔,在上之所贵(2);导民之门,在上之所先(3);召(4)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5)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无蔽汝(6)恶,无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7),不足以固守;兵甲勇力,不足以应敌;博地(8)多财,不足以有众,唯有道者,能备患(9)于未形(10)也。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人(人作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11),无私者可置以为政(12),审(13)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14)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1703060130
1703060131
【注释】(1)私:张文虎云:“‘私’疑‘疏’之误。《韩子·扬榷篇》‘若地若天,孰疏孰亲’,语本此。”今译文从“疏”。(2)御人之辔,在上之所贵:尹知章注:“言人从上之所贵,若马之从辔”。御人,驾驭他人。辔,指驾驭马的缰绳。贵,重视。(3)先:教导,倡导。(4)召:丁士涵云:“‘召’,‘诏’之假字。《尔雅·释诂》:‘诏,道也。’”(5)嗜:爱好,喜爱。(6)汝:指国君。(7)城郭沟渠: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沟渠,此指为防守而挖的水道。(8)博地:广阔的土地。(9)备患:防备祸患。(10)未形:谓事情尚未显出迹象、征兆。(11)长:指长官。(12)政:通“正”。长官,官吏。(13)审:察知,知道。(14)吝:吝啬。
1703060132
1703060133
【译文】要像天覆地载一样,没有亲疏的分别;要像日月一样普照万物,这才是君主治国的准则。统御万民的关键,在于君主所重视的;引导百姓的门户,在于君主所提倡的;引导万民的途径,在于君主所爱好和厌恶的。所以,君主追求之物,臣下就想得到;君王爱吃的美味,臣下就想尝试;君王喜好的事情,臣下就想实行。不要隐藏你的过错,不要擅改你的法度,否则,贤者将不会帮助你。在室内讲话,要让满室人都听到;在堂上讲话,要让满堂人都听到,能这样开诚布公,才称得上是圣明的君王。仅凭城墙和护城河,不足以坚守城池;仅凭武器精兵,不足以应对敌人;仅凭地广财多,不足以拥有百姓;只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防患于未然。天下不怕没有良臣,只怕没有明君去任用他们;天下不怕没有财货,只怕没有贤德的人去分配它们。因此,知时务者,可以立为长官;没有私心者,也可以立为长官;通晓天下时势、懂得国家财用,又能任用官吏者,可以奉为国君。做事怠惰的人,总是落后于形势;吝啬财物的人,就会失去他的亲信;信任小人的人,往往会失去贤士。
1703060134
1703060135
形 势(1)
1703060136
1703060137
【题解】“形势”,本指地之势因形而成、人之势因权位而定。全篇讲的是管理政事的规律。强调必须按天道办事,掌握了天道,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功,得民心才能形盛而势固。本书所选一节,说明为君者的言行举止都应考虑长远。
1703060138
1703060139
【原文】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2)也。
1703060140
1703060141
【注释】(1)形势:指事物存在的形态和发展的趋势。本篇旨在通过广泛列举事物形态和趋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哲学的角度,对治国理民的规律性进行探讨。(2)大禁:指最大之禁忌。
1703060142
1703060143
【译文】说一次而不可再说的话,君主就不说;做一次而不可再做的事,君主就不做。凡是不可重复的话,不可再做的事,都是君主最大的禁忌。
1703060144
1703060145
权 修(1)
1703060146
1703060147
【题解】“权修”意为以权治国之道。“修”意为“治”。本篇论述执政者应慎重使用权柄,国君、官吏应如何惜民力、薄赋敛、明赏罚、实仓廪、重教化。
1703060148
1703060149
【原文】万乘之国(2),兵不可以无主;土地博大,野(3)不可以无吏;百姓殷众(4),官不可以无长(5);操民命,朝不可以无政。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6)也;民众而兵弱者,民无取(7)也。故末产(8)不禁,则野不辟;赏罚不信,则民无取。野不辟,民无取,外不可以应敌,内不可以固守。地辟而国贫者,舟舆(9)饰,台榭广也;赏罚信而兵弱者,轻(10)用众,民使劳也。民劳则力竭,赋敛(11)厚则下怨上,民力竭则令不行。下怨上,令不行,而求敌勿谋(12)己,不可得也。
1703060150
1703060151
【注释】(1)权修:即指修治权力。意谓执政者当重视权力,善为运用,巩固和加强君主政权。本篇主要论述了修重权力、巩固政权、管理人民、治理国家的途径和方法,体现了作者重视农业、爱惜民力、教化百姓、崇尚法治的思想。(2)万乘之国: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亦泛指国家。(3)野:泛指村野。(4)殷众:众多。(5)长:君长,首领。(6)辟:开垦。(7)无取:何如璋云:“‘取’读如督趣之趣。《释名》:‘取,趣也。’‘民无取’者,谓兵无主以督趣之,乃众而弱。下文‘赏罚’云者,所以趣之也。”(8)末产:指手工业、商业。(9)舟舆:船和车。(10)轻:轻率;不慎重。(11)赋敛:田赋,税收。(12)谋:图谋,算计。
1703060152
1703060153
【译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其军队不可以没有主帅;国土辽阔广大,其乡野不可以没有官吏;百姓众多,百官不可以没有首长;掌握人民的命运,朝廷不可以没有法令制度。土地辽阔但国家贫困,是因为荒野还没有开辟;百姓众多但军队不强,是因为百姓无人督促。所以,不限制工商业,荒野就得不到开辟;赏罚无信,百姓就得不到督促。荒野得不到开辟、百姓得不到督促,对外不能抵御敌人,对内不能固守疆土。土地已开辟而国家依旧贫困,是因为君王的车船过于雕饰,楼阁台榭过于繁多;赏罚有信而兵力依旧不强,是因为随便役使民力,使百姓劳苦不堪。百姓劳苦则民力衰竭。赋税繁重,百姓就会怨恨君主;民力衰竭,政令就不能推行。百姓怨恨君主,政令也不能推行,如此而想要敌国不图谋侵犯自己,是不可能的。
1703060154
1703060155
【原文】欲为(1)天下者,必重(2)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力。无以畜(3)之,则往(4)而不可止也;无以牧(5)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壹(6),则有以牧之也。见其可也,喜之有征(7);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
1703060156
1703060157
【注释】(1)为:治理。(2)重:珍惜,珍重。(3)畜:容纳,容留。(4)往:引申为逃亡。尹知章注:“往,谓亡去也。”(5)牧:统治,驾驭。(6)壹:统一,一致。(7)征:证明,证验。尹知章注:“征,验也。必有恩锡以验,见喜无空然矣。”
1703060158
1703060159
【译文】想要治理天下者,必须珍惜本国的国力;想要治理国家者,必须珍惜本国的国民;想要治理百姓者,必须珍惜民力,不能用尽。没有土地来收留人民,人民就会离去而不可阻止;没有办法治理百姓,百姓留下来也不能被役使。远方的人来归附而不离去,是因为有收留他们的土地;百姓众多而可以步调一致,是因为有管理他们的方法和制度。见到民众行为正当,感到欢喜就应该给予赏赐;见到民众行为不正当,感到厌恶就应该予以惩罚。君主对他所见到的能够赏罚分明,那么即使君主看不到,那些不被看到的人还敢为非作歹吗?见到民众行为正当,感到高兴却不予赏赐;见到民众行为不正当,感到厌恶却不予惩罚。对所见到的都不能赏罚不明,却希望他看不到的人受到教化,是不可能的。
1703060160
1703060161
【原文】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1)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2)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正(3)(正作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无正(正作止),国虽大必危。身者,治之本也。故上不好本事(4),则末产不禁;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5)而轻地利(6);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商贾(7)在朝,则货财上流;妇言(8)人事,则赏罚不信;男女无别,则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9)(安下有难字),兵士之死节(10),不可得也。
1703060162
1703060163
【注释】(1)度量:限度。(2)疾:嫌怨,怨恨。(3)正:《管子》传世诸本均作“止”。(4)本事:古代指农业。(5)时事:指合于时节而应做的事。多指农时农事而言。(6)地利: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土地条件。(7)商贾:商人。(8)妇言:后妃妻妾之言。(9)安:《管子》原文作“安难”。今译文从“安难”,谓不避祸难。(10)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
[
上一页 ]
[ :1.7030601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