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564e+09
1703060564
1703060565 【原文】管子入复(1)桓公曰:“终岁(2)之租金(3)四万二千金,请以一朝素赏(4)军士。”桓公即(即作曰):“诺。”期于泰舟之野朝军士,桓公即(5)坛(6)而立,管子执枹(7)而揖(8)军士曰:“谁能陷阵(9)破众者,赐之百金。”三问不对。有一人秉剑(10)而前,问曰:“几何(11)人之众也?”管子曰:“千人之众。”曰:“千人之众,臣能陷之。”赐之百金。管子又曰:“兵接弩张,谁能得卒长(12)者,赐之百金。”问曰:“几何人卒之长也?”管子曰:“千人之长。”“千人之长(旧无千人之长四字。补之。千人上疑脱曰字),臣能得之。”赐之百金。管子又曰:“谁能听旌旗(13)之所指,而得执将(14)首者,赐之千金。”言能得者累千人(15),赐之人千金;其余言能外(16)斩首者,赐之人十金。一朝素赏四万二千金,廓然(17)虚。
1703060566
1703060567 【注释】(1)入复:马非百曰:“入复,犹今言向上汇报。”(2)终岁:终年,整年。(3)租金:出租者所收或承租者所付的租赁田地房屋之类的代价。(4)素赏:预先行赏。(5)即:乘;登。(6)坛:高台。古代祭祀天地、帝王、远祖或举行朝会、盟誓及拜将的场所,多用土石等建成。(7)枹:鼓槌。(8)揖:拱手行礼。(9)陷阵:攻入敌人的营垒或阵地。(10)秉剑:意谓持剑。(11)几何:犹若干,多少。(12)卒长:古代军队百人为卒,其长官称卒长。(13)旌旗:旗帜的总称。(14)执将:主将。(15)千人:何如璋云:“‘千人’当作‘十人’。”今译文从何说。(16)外:安井衡云:“外,出列迫敌也。”(17)廓然:空虚貌。
1703060568
1703060569 【译文】管子向桓公报告说:“全年的地租收入有四万二千金,请用一个早晨预先赏给军士。”桓公说:“可以。”于是约定在泰舟之野召集军队。桓公登坛站立,管子拿着鼓槌向士兵们拱手行礼说:“谁能冲锋陷阵,击败敌众,就赐给他百金。”问了三遍无人应答。有一人持剑向前,问道:“多少人的敌众呢?”管仲说:“一千人的敌众。”此人说:“一千人的敌众,臣能攻破。”于是赐给他百金。管仲又说:“在短兵相接、弓弩大张的激战中,谁能擒获敌军卒长,就赐给他百金。”一人问:“多少人的卒长?”管仲说:“一千人的卒长。”此人说:“一千人的卒长,臣能擒获他。”于是赐给他百金。管仲又说:“谁能按旌旗所指的方向,取回敌军主将的首级,就赐给他千金。”说自己能做到的共有十人,于是赏赐每人千金。其余自报能杀敌斩首的,赐给每人十金。一个早晨的预先行赏,四万二千金一扫而空。
1703060570
1703060571 【原文】桓公惕然(1)大息(2)曰:“吾曷以识此?”管子曰:“君勿患,且使外为名于其内,乡为功于其亲,家为德于其妻子。若此,则士必争名(3)报德,无北(4)之意矣。吾举兵而攻,破其军,并其地,则非特(5)四万二千金之利也。”公曰:“诺。”
1703060572
1703060573 【注释】(1)惕然:惶恐貌,忧虑貌。(2)大息:亦作“太息”。大声长叹,深深的叹息。(3)争名:争名望或争名誉。(4)北:败逃。(5)非特:不仅,不只。
1703060574
1703060575 【译文】桓公忧虑地叹息说:“我如何理解这种赏赐呢?”管子回答说:“君主不要担心,只须对外显扬他们的名声于国内,在乡里为他们的父母记功,在他们的家中给他们的妻子施予恩德。这样,士兵们必然会争取名声,报答君恩,就没有临阵败逃的想法了。我们举兵进攻,打败敌军,占领敌国土地,那就不仅仅是四万二千金的利益了。”桓公说:“好。”
1703060576
1703060577 【原文】乃戒大将(1)曰:“百人之长,必为之朝礼;千人之长,必拜而送之。降两级,其有亲戚者,必遗(2)之酒四石、肉四鼎;其无亲戚者,必遗其妻子酒三石、肉三鼎。”行教半岁,父教其子,兄教其弟,妻谏其夫。曰:“见礼(3)若此,不死列阵,可以反(4)于乡乎?”
1703060578
1703060579 【注释】(1)大将:古代军队中的中军主将。亦指主帅。(2)遗:给予,馈赠。(3)见礼:受到礼遇。(4)反:还归,回。
1703060580
1703060581 【译文】于是告诫军中主将说:“统领百人的军官来进见,一定要向他施以朝礼参拜;统领千人的军官来进见,一定要下两级台阶拜而相送。对那些有父母的,一定要送给他们酒四石、肉四鼎;对那些没有父母的,一定要送给他们的妻子酒三石,肉三鼎。”这种办法推行了半年,父亲教导儿子、兄长教导弟弟、妻子劝告丈夫,都说:“我们受到国家如此的礼遇,如果不死战于阵前,还有面目返回家乡来吗?”
1703060582
1703060583 【原文】桓公终举兵攻莱(1),战于莒(2),鼓旗(3)未相望,而莱人大遁(4)。故遂破其军,兼其地而虏其将。故未列地(5)而封,未出金而赏,破莱军,并其地,禽(6)其君。此素赏之计也。
1703060584
1703060585 【注释】(1)莱:古国名。今山东省黄县东南有莱子城,即古莱国旧址。(2)莒:西周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省莒县。(3)鼓旗:鼓和旗。古代军中用以指挥战斗的工具。(4)遁:逃跑。(5)列地:犹列土。谓分封土地。(6)禽:“擒”的古字。俘获,被俘,制伏。
1703060586
1703060587 【译文】桓公终于发兵攻打莱国,交战于莒地。在双方还未互相看到旗鼓时,莱国人就大肆溃逃了。于是趁势击破了莱国的军队,兼并了莱国的土地,俘虏了莱国的将领。因此,国家还没有裂地封爵,也没有出钱行赏(因为攻占莱国后所得不止四万二千金),就攻破了莱国的军队,吞并了莱国的土地,擒获了莱国的君主。这就是“素赏”之计(国家实际上不付出赏金的计策)。
1703060588
1703060589
1703060590
1703060591
1703060592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44]
1703060593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三
1703060594
1703060595 晏 子
1703060596
1703060597 【题解】《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言行活动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西汉刘向曾对其加以整理,分为内篇六卷和外篇二卷,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清末苏舆、张纯一分别著有《晏子春秋校注》,现代吴则虞著有《晏子春秋集释》。今本《晏子春秋》共八篇,分二百一十五章,每章记述一事。其中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居多。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劝,发人自省,表现了一位国家重臣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崇高责任感。此类篇章大多以记言为主,而略于记事。书中较富于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表明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懮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大臣。
1703060598
1703060599 晏婴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他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而称道于齐国。晏子尚“礼”,反对齐君对人民的掠夺和榨取,反对统治者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主张省刑薄赋,提倡节俭廉政、仁爱惠人,这些都值得后世之人借鉴。其对为君为臣之道的论述,指出为君者要以仁德为政,为臣的要选拔推举贤能之人,均为至论。
1703060600
1703060601 《群书治要》节录《谏上》七章,《谏下》三章,《问上》十五章,《问下》五章,《杂上》八章,《杂下》四章,合计四十二章内容,从中可见晏子形象之一斑。
1703060602
1703060603 【作者简介】晏婴(公元前595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六年(公元前556年),继其父晏弱任齐卿,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前后从政五十六年,声名显于诸侯,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内辅国政,主张修文德,要求齐君善理政事,多关心人民疾苦。对外他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出使不受辱,使楚时曾舌战楚王,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晏子生活节俭,谦恭下士,闻过则喜。孔子赞他是“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头脑机灵,能言善辩。他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活到九十五岁。
1703060604
1703060605 谏 上
1703060606
1703060607 【题解】本篇主要通过晏子对齐景公的谏言告诫君王:欲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礼”不可废;存“仁爱”之心以行“仁政”;亲“贤德”而远“小人”,以“德”治国;日“三责”己身以反躬自省。“礼”坏则国将崩,失“仁爱”则民怨将积,亲“小人”则国将蔽矣。如此国乱将至矣。
1703060608
1703060609 【原文】景公(1)饮酒数日,释(2)衣冠(释衣冠原作去冠被裳),自鼓盆瓮(3),问于左右(4)曰:“仁人(5)亦乐此乐(6)乎?”梁丘据(7)对曰:“仁人之耳目犹人(8)也,夫何为独不乐此乐也?”公令趋驾迎晏子,晏子朝服(9)以至。公曰:“寡人甚乐,欲与夫子同此乐,请去礼。”对曰:“群臣皆欲去礼以事君,婴恐君之不欲也。今齐国小童,自中以上,力皆过,又能胜君,然而不敢者,畏礼义也。君(君应作上)若无礼,无以使下;下若无礼,无以事上。夫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其一(原无一字)邦(10);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1)?’故礼不可去也。”公曰:“寡人不敏(12),无良(13)左右,淫蛊(14)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晏子曰:“左右无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矣。”公曰:“善。”请易衣冠,粪洒改席(15)。召晏子。晏子入门,三让升阶(16),用三献礼(17)焉,再拜而出。公下拜送之,彻酒去乐,曰:“吾以章(18)晏子之教也。”
1703060610
1703060611 【注释】(1)景公:齐景公(?—公元前490年),姜姓吕氏,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共五十八年,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2)释:解也。(3)瓮:盛酒的坛子。(4)左右:近臣,侍从。(5)仁人:有德行的人。(6)亦乐此乐:第一个乐,喜爱,喜欢。第二个乐,快乐,欢乐。(7)梁丘据:生卒年无考,名丘据,字子犹,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很受齐国君主齐景公的宠信。(8)犹人:谓如同别人。(9)朝服:古时君臣朝会时所穿的礼服,举行隆重典礼时亦穿着。(10)临其一邦:临,治,治理。一邦,古代诸侯的一个封国,亦指一方。(11)胡不遄死:胡,为什么。遄,迅速。(12)不敏:不明达,不敏捷。常用来表示自谦。(13)无良:没有好的。(14)淫蛊:惑乱。(15)粪洒改席:粪洒,洒扫。改席,改换座席,对客人表示尊敬的举动。(16)三让升阶:三让,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升阶,自堂下拾级而上。(17)三献礼:古代郊祭时,陈列好供品之后行三次献酒,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此即是三献礼的由来。(18)章:表彰,显扬。
1703060612
1703060613 【译文】景公嗜好饮酒,有一次竟连饮数日,尽兴之时,摘掉帽子脱去衣裳,亲自敲击酒坛子。他问身边的近臣:“仁德之人也喜好此乐吗?”梁丘据回答说:“仁德之人的耳朵眼睛,同别人都一样,他们为何偏偏不喜好此乐呢?”于是景公令下臣驾车去请晏子。晏子身穿朝服而来。景公说:“我今天很高兴,愿与先生共同饮酒作乐,请你免去君臣之礼。”晏子答道:“假如群臣都免去礼节来侍奉您,恐怕君主您就不愿意了。现在齐国的孩童,凡身高中等以上的,力气都超过我,也能胜过您,然而却不敢作乱,是因为畏服礼义啊!君主假如不讲礼义,就无法命令臣下;臣下如果不讲礼义,就无法侍奉君主。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就是因为有礼义啊!我听说,君主如果不讲礼义,就无法治理国家;大夫如果不讲礼义,底下官吏就会不恭不敬;父子之间不讲礼义,家庭就必有灾殃。《诗经》中说:‘人如果不遵守礼义,不如赶快去死。’可见礼义不可免除啊!”景公说:“我自己不聪敏,也没有好的近臣,加之他们还迷惑、引诱我,才至于如此,请处死他们!”晏子说:“身边的近臣没有罪。如果君主不讲礼义,那么讲究礼义之人便会悄然离去,不讲礼义之人就会纷至沓来;君主如果讲究礼义,那么讲究礼义之人就会纷至沓来,不讲礼义之人便会悄然离去。”景公听后说道:“先生说得是啊!”于是景公要求更换衣冠,并令下人洒扫庭院,更换坐席,然后重新召见晏子。晏子进入宫门,经过三次谦让,才登上台阶,采用“三献之礼”。随即,晏子再行拜别之礼,准备离去,景公以礼拜别,然后命令下人撤掉酒宴,停止音乐,并对身边臣子说:“我这么做是为了显扬晏子的教诲。”
[ 上一页 ]  [ :1.7030605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