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0614
1703060615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1)。公被狐白之裘(2),坐于堂侧阶(3)。晏子入见,立有间(4),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5)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6)矣。”乃命出裘发粟以与饥寒。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旧无能字。补之)行其所善。”
1703060616
1703060617
【注释】(1)不霁:雨雪未晴。(2)狐白之裘:《说文》:“裘,皮衣也。”狐裘的价值也并不一,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因而是最高级的。狐腋纯白,所以又称狐白裘。古书中提到这种裘的地方很多,都反映了服之者的高贵身份。(3)堂侧阶: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张纯一校注曰:“当依《群书治要》《北堂书钞》作坐于堂侧阶。纯一今从之。”(4)有间:有一定时间,有顷。(5)逸:安适,安逸。(6)闻命: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
1703060618
1703060619
【译文】景公在位期间,有一年接连三天大雪而不见晴。景公身披狐白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见景公,站立片刻后,景公说:“真奇怪呀!大雪纷飞下了三日,但天气却不寒冷。”晏子问道:“天气真的不寒冷吗?”景公笑了。晏子接着说:“据我所知,古代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时,便想到挨饿的百姓;自己穿暖时,便想到受冻的百姓;自己生活安逸时,便想到劳苦的百姓。而您现在却感觉不到啊。”景公听了后说:“说得有道理,我听从您的教诲。”于是,景公下令取出库中的皮衣,开放粮仓,救济那些挨饿受冻的百姓。孔子听说此事后称赞道:“晏子是能表明自己意愿的臣子,景公是能实施晏子仁政思想的君主。”
1703060620
1703060621
【原文】淳于(1)人纳女(2)于景公,生孺子荼(3),景公爱之。诸臣谋欲废公子阳生(4)而立荼。公以告晏子,晏子(不上当有曰字):“不可。夫以贱匹(5)贵,国之害也;置子(置子应作置大)立少(6),乱之本也。夫阳生长而国人戴(7)之,君其勿易(8)。夫服位有等(9),故贱不陵(10)贵;立子有礼,故孽不乱宗(11)。废长立少,不可以教下;尊孽卑宗,不可以利所爱。长少无等,宗孽无别,是设贼树奸(12)之本也。君其(13)图(14)之,古之明君,非不知繁乐也。以为乐淫则哀,非不知立(15)爱也,以为义失而忧。是故制乐以节(16),立子以道。若夫持谗谀(17)以事君者,不足以责信(18)。今君用谗人之谋,乱(19)夫之言,废长立少,臣恐后人之有因君之过以资(20)其邪,废少而立长,以成其利者。君其图之!”公不听。景公没,田氏(21)杀荼立阳生,杀阳生立简公(22),杀简公而取齐国。
1703060622
1703060623
【注释】(1)淳于:县名,在北海。地志云:“淳于,国名,在密州安丘县东三十里,古之州国,周武王封淳于国。”(2)纳女:谓献女于天子、诸侯等。《礼记·曲礼下》:“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埽洒。”(3)孺子荼: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489年,姜姓,吕氏,名荼。鲁哀公六年齐景公病重,命国惠子、高昭子立少子吕荼为太子,逐群公子,迁之东莱。不久田乞(陈乞)发动宫廷政变,迁晏孺子于骀,弑杀幼君吕荼,逐晏孺子母芮子,与诸大夫另立年龄较长的吕阳生为新君。晏孺子在位仅十个月而亡。(4)阳生:齐悼公,姜姓,吕氏,名阳生。田乞立齐悼公,开齐国田氏贵族专齐政的先河。齐大夫鲍牧与齐悼公有矛盾,悼公听信馋言杀鲍牧于路邑,立其子鲍息以存鲍叔牙之祀。田乞独相齐国。(5)匹:相配,相比,相当。(6)置子立少:废太子而立少子。置,废弃,舍弃。子,即太子。《国语·周语中》:“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7)戴:尊奉,推崇,拥护。《国语·周语上》“庶民不忍,欣戴武王。”(8)易:改变,更改。《书·盘庚(中)》:“今予告汝不易。”(9)服位有等:服饰及职位有等级的差别。(10) 陵:超越,越过,凌驾。《礼记·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之摩。”(11)孽不乱宗:孽,庶子,妾子。宗,宗子,嫡长子。(12)设贼树奸:设,设置,安排。贼,伤害,祸害。树,树立,建立。奸,奸邪,罪恶。张纯一校注曰:“设、施也。贼、害也。树、植也。奸、乱也。”(13)其:副词,表示祈使,犹当,可。(14)图:考虑,谋划,计议。(15)立:建树,成就。《论语(16)为政》:“三十而立。”(17)制乐以节:遏制享乐以守节操。孔颖达解释:“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制事以节,其道乃亨。”节,操守,节操。(18)谗谀:谗,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左传·昭公五年》:“败言为谗。”谀,谄媚,奉承。《庄子·渔夫》“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谗毁、阿谀之言。(19)责信:信任。(20)乱:横暴无道。《管子·君臣下》:“为人君者,倍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21)资:资助,供给。(22)田氏:指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23)简公:即齐简公,原名姜壬,齐悼公之子。悼公被杀后继位,后为丞相田恒所杀。
1703060624
1703060625
【译文】淳于国的人献美女给景公,不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荼。景公很喜欢他。许多大臣便谋划废掉长子阳生,立荼为太子。景公将此事告知晏子,晏子说:“不可!荼地位低贱,阳生地位尊贵,以贱庶当嫡贵,是国家的祸患;废太子而立幼子,是混乱的根源。阳生年长且全国人民拥戴他,您还是不要改换太子吧!人的地位职务有等级,所以地位低贱者不可超越地位尊贵者;立太子也有礼法,所以妾子不可干扰嫡长子。若废长立幼,便不能教育下属,尊奉妾子而贬低嫡长子,不利于兄弟的亲爱,对所宠爱的孩子也不利。年龄长幼没有等次之分,嫡长子同妾子没有区别,这是留下灾害、种下祸乱的根源。您可要认真考虑!历代的英明君主,并非不懂得尽情享乐,而是认为沉溺于情欲享乐就会乐极生悲;并非不知道成就其所爱,而是认为丧失了道义就会出现忧患。所以要遏制享乐而应有所节度,立太子时也应依从礼法。至于那些用谗言、阿谀来侍奉君主的人,是不可以信任的。如今您若采纳进谗者的谋划,听信奸邪无道者的言论,从而废长子立幼子,我恐怕以后有人会利用君上的过错来助长其邪恶,通过废幼子而立长子来实现他们的利益。君上可要认真考虑!”景公不听。死后不久,田氏杀死国君荼,立阳生为国君;后来又杀死阳生,立简公为国君;再后来杀死简公,最终夺取了齐国政权。
1703060626
1703060627
【原文】景公燕(1)赏于国内,万钟(2)者三,千钟者五,命三出而职计筴(3)之(筴之当作莫之从三字)。公怒,令之(无之字)免职计(4),命三出而士师(5)筴(筴之作莫之从三字)之。公不悦。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6)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7)矣。”晏子曰:“婴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8)臣从谓之逆。今君赏谗谀(9)之臣,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爱,以亲(亲当作劝)善(10)也;其去恶(11),以禁暴(12)也。昔者,三代(13)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14),明所恶而邪僻灭(15),是以天下平治,百姓和集(16)。及其衰(17)也,行安简易(18),身安逸乐(19),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20),明所恶而贤良灭(21),离散(22)百姓,危覆(23)社稷(24)。君上不度(25)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26)之衰,逆政之行,有司(27)不敢争(28),以覆社稷,危宗庙(29)矣。”公曰:“寡人不知也,请从士师之策(30)。”
1703060628
1703060629
【注释】(1)燕:通“宴”,宴饮,宴请。《诗·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2)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量名。张纯一校注曰:“问下十七章、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为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昭三年左傅杜注:‘钟六斛四斗’。”(3)职计筴:职计,掌财务的官吏。筴,“策”的异体字,箝制,莫之从。张纯一校注曰:“职计犹今言会计。孙云、职计、官名。俞云、职计莫之从、士师莫之从、文义甚明。令三出而莫之从、正见其持之。”(4)计:总计。(5)士师:官名,亦作“士史”,古代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古代兵刑不分,故用士或士师作为刑官之称。(6)疏: 疏远,不亲近。《荀子·修身》:“谄谀者亲,谏争者疏。”(7)君道:为君之道。张纯一校注曰:“君臣皆顺于道、是之谓君君臣臣。荀子《臣道篇》曰:‘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8)君僻:谓国君邪僻不正。僻,邪僻,偏离正道。张纯一校注曰:“君臣皆逆于道、是之谓君不君臣不臣。”(9)谗谀:谗毁和阿谀。(10)亲善:亲近友善,又作劝善,勉励为善。(11)恶:厌恶,讨厌,憎恨。(12)禁暴:亦作“禁虣”,制止暴乱,制止强暴。《周礼·地官·司市》:“以刑罚禁虣而去盗。”(13)三代:指夏、商、周。(14)贤良众:贤良,是指有德行或才能的人。众,许多的意思。(15)邪僻灭:邪僻,品行不端的人。灭,消失,丧失。《管子·正世》:“邪僻,乖谬不正。”(16)和集:同“和辑”。(17)衰:衰微,衰亡。《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18)简易:随便,不拘礼节,为人简易,无威仪。(19)逸乐:间适安乐,安逸享乐。(20)繁:多。张纯一校注曰:“孙云、繁当为緐。”(21)贤良灭:有德行的人减少。(22)离散:分离,分散。张纯一校注曰:“离则乖违而不和、散则逃亡而不集。”(23)危覆:倾覆。张纯一校注曰:“危、败也。覆、灭也。”(24)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25)度:图谋,谋划。(26)惰君:私欲炽盛,败国之君。惰,懒,懈怠,与“勤”相对。张纯一校注曰:“惰君私欲炽盛、与圣王反、故衰。”(27)有司:官吏。(28)争:同“诤”,强谏,规劝,谏诤。《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29)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30)策:计谋,谋略。
1703060630
1703060631
【译文】景公设宴对臣子进行赏赐。其中,受到万钟赏赐者三人,受到千钟赏赐有五人。尽管赏赐命令下达多次,可是掌管财物的职计官却不从。景公大怒,命令罢免职计官,但命令下达多次,掌管刑狱的士师也不听从。景公很不高兴。晏子拜见景公,景公对晏子说:“寡人听说主宰国家者,爱谁就能给谁利益,厌恶谁就会疏远谁。而今我喜爱谁却不能给谁利益,厌恶谁却不能疏远谁,这是失去当君的准则了。”晏子说:“我也听说,君主公正而臣子服从称为顺从;君主不正而臣子服从称为背叛。如今赏赐谗毁阿谀之人,却让职计官吏一定服从,那就是让君主失去其执政之原则,让臣子有失其职守了。先王确立其所爱,是为了鼓励善行,确立厌恶是以此禁止凶暴。昔日,夏、商、周三代兴盛之时,有利于国家之人,君主就喜爱他;对有害于国家之人,君主就厌恶他。所以,明确其所爱,天下贤良的人就增多;明确其所恶,邪僻的人就消失。因此,天下清明,百姓和谐安定。然而,到三代衰落之时,其君主行为安于放逸,不拘礼节,自身安于纵欲享乐。顺从自己意愿的人,君主就喜爱他;违背自己意愿的人,君主就厌恶他。所以,明确了所喜爱的,天下邪僻的人就多了;明确了所厌恶的,天下贤良的人就消失了。百姓流离失散,国家危亡。今天君上您既不思考圣贤君主兴盛的原因,又不观察怠惰君主衰亡的原因,以吸取经验教训;对违逆时政的行为,主管官吏们不敢诤谏,以至国家倾覆,危及宗庙。”景公听后说:“寡人不知道这些情况啊,请按照士师的建议办理吧。”
1703060632
1703060633
【原文】景公观于淄上(1),喟然(2)而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子孙,岂不乐哉?”晏子对曰:“婴闻之,明王不徒(3)立(4),百姓不虚至(5)。今君以政乱国(6),以行弃民(7)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8)能终善者也。诸侯(9)并立(10),能终善者为长(11);列士(12)并立,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13)而赞德之时,亡国(14)恃以存(15),危国(16)仰以安(17),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18)其德;行远征暴(19),劳者不疾(20);驱海内使朝天子,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21)之行,不能进(22)焉。及其卒而衰,怠(23)于德而并于乐,身溺(24)于妇侍(25),而谋因于竖刁(26)。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宫(27)而不举(28),虫出而不收(29)。当是时也,桀纣(30)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31)。’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32)(国当作君)。今君临民若寇雠(33),见善若避热(34),乱政而危贤,必逆(35)于众,肆欲(36)于民,而虐诛(37)其下,恐及于身矣。婴之年老,不能待君使矣,行不能革(38),则持节(39)以没世矣。”
1703060634
1703060635
【注释】(1)观:观察,察看,观赏。(2)淄上:在淄河边上。淄,今山东省内的淄河。(3)喟然:形容叹气的样子,感叹、叹息貌。(4)不徒:不白白地。《墨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5)立:立身,立足。《易·恒》:“君子以立易方。”(6)不虚至:谓百姓不会凭空来归附。(7)乱国:搞乱国家。张纯一校注曰:“信用谗侫、赏无功、罚不辜、是之谓以政乱国。”(8)弃民:抛弃民众。张纯一校注曰:“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苛百姓、是之谓以行弃民。”(9)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10)并立:同立,同时存在。《庄子·则阳》:“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11)长:君长,领袖,首领。《孟子·梁惠王下》:“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12)列士:即元士,古称天子之上士,别于诸侯之士。列士,有志于建功立业之士。《国语·鲁语下》:“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13)任贤:委用德才兼备的人。《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14)亡国:将亡之国。(15)恃以存:恃,依赖,仗着。以存,得以人活着,保留,留下。(16)危国:谓局势不安宁,面临危急的国家。《战国策·东周策》:“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17)仰以安:国家依靠它得以安定。仰,依赖,依靠。《管子·君臣上》:“夫为人君者,荫德于人者也。为人臣者,仰生于上者也。”(18)高:尊崇,推崇。(19)征暴:征,用武力制裁,讨伐。暴,指强暴凶恶的人或行为。(20)不疾:不怨恨。张纯一校注曰:“本大义征不义、故虽劳不怨。”(21)盛君:圣明的君主。(22)进:超过。张纯一校注曰:“卢云、言不能有加也。”(23)怠:懈怠,懒惰。《书·大禹谟》:“汝惟不怠,总朕师。”(24)溺:沉湎,无节制。(25)妇侍:宫中奉侍帝王的妇女。(26)竖刁:生卒不详,又名竖刀,春秋时齐国宦官。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谀事桓公,颇受宠信。桓公卒,诸公子争立,寺人貂等恃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无亏,齐国因此发生内乱。后世用“竖刁”或“竖刀”蔑称寺人貂。亦以泛指阉宦奸臣。(27)胡宫:寝宫,亦偁寿宫。张纯一校注曰:“孙云、史记正义引颜师古云、身死乎寿宫、胡之言胡寿、盖一宫二名。纯一案胡宫、即齐先君胡公静之宫。胡公寿考、故亦偁寿宫。”(28)不举:此处指不发丧。(29)虫出而不收:齐桓公死六十天不安排下葬,那些尸虫都已经繁殖成堆,爬出了房间外而不收。(30)桀、纣: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3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32)不遂其国:不能功成善终君王之位。张纯一校注曰:“言不能终其君之位”(33)寇雠:亦作“寇仇”,仇敌,敌人。《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后因以“视为寇雠”比喻极端仇视。(34)避热:谓天气炎热时暂居凉爽之地。(35)逆:违背,拂逆。《书·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36)肆欲:犹极欲,任情。(37)虐诛:严其责罚,残暴地杀害下属。虐,残暴,凶残。(38)革:告诫。张纯一校注曰:“孙云、仓颉篇革、戒也。说文諽、更也。革省文。”(39)持节:保持节操。
1703060636
1703060637
【译文】景公到淄河边观赏,叹息着说:“哎!假如国家可以长期存在,并传给子孙后代,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晏子答道:“我听说过,英明的君主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百姓也不是凭白无故就来归附的。如今,您因为施政有误使国家混乱;因为行为失当抛弃百姓已有很长时间了,却想保有国家,不是很难吗!我听说,能够保持国家长久者,是能自始至终行善政的人。诸侯并立于世,自始至终能行善政者可为首领;众多士人并立于朝,自始至终能行善事者,可以为师。过去先王桓公,初期任用贤才、崇尚道德的时候,将亡之国依靠他得以恢复,面临危急的国家依仗他得以安定;因此百姓喜欢他的政策,世人推崇他的道德。他出兵远征讨伐残暴之人,人民劳苦并不痛恨他;驱使天下诸侯去朝拜周天子,诸侯也都不怨恨他。在那个时期,盛名君主的德行都不能超过他。到他最终衰败时,懒于修德而纵情享乐,自身沉湎于女色侍从之中,谋划、决策依靠奸臣竖刁。因此,百姓苦于他的政令,世人也都责备他的行为,所以最后他死在寝宫都无人为之发丧,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仍没有人收殓。按当时这种情况,即使夏桀和商纣的死亡,也没有糟糕到这种程度啊!《诗经》中记载:‘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不能从始至终行善政的人,是不成功的国君。如今您治民就如同面对雠敌一样;看到善行就如同躲避炎热一般;既搞乱政治,又危害贤良,这样必然违背民心,极尽私欲搜刮民财;并残暴地杀害下属,恐怕要祸及自身了。我已经年迈,不能久事君上了,君上若不能改行更正,也应当有所节制保持到终身啊!”
1703060638
1703060639
【原文】景公出游,北面望睹(1)齐国(2),曰:“呜呼!使(3)古而无死,如何?”晏子曰:“昔上帝(4)以人之没(5)为善(6),仁者息焉(7),不仁者伏(8)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9)(丁公下有太公二字)将有齐国,桓、襄、文、武(10),将皆相之,吾君将戴笠(11)、衣褐(12),执铫耨(13),以蹲行畎亩(14)之中,孰暇患死(15)!”公不悦。无几何,梁丘据乘(乘作御)六马(16)而来,公曰:“据与我和(17)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君甘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不悦。无几何,公西北(北作面)望,睹篲星(18),召伯常骞(19)使攘(20)而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21)也,以诫不敬。今君若设文(22)而受谏,虽不去篲星,将自亡。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23)而宽于小人,近谗(24)好优(25),何暇在(在疑去)篲,茀(26)又将见矣。”公不悦。无几何,晏子卒,公出屏而立(27)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孰责寡人哉?”
1703060640
1703060641
【注释】(1)睹:看见,观看。(2)国:指国都。(3)使:假使。《国语·吴语》:“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4)上帝:远古的帝王。《素问·六节藏象论》:“歧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王冰注:“上帝,谓上古帝君也。”(5)没:通“殁”,死。张纯一校注曰:“没亦死也。”(6)善:吉祥,好,美好。(7)仁者息焉:有德行的人休息了。(8)伏:隐藏,埋伏,休息寝伏。(9)丁公:齐丁公(?—公元前976年),姜姓,原名吕伋,齐太公之子。为西周初期的齐国君主,是齐国始祖齐太公的儿子和继任者。(10)桓、襄、文、武:齐桓公、秦襄公、秦文公、秦武公。(11)戴笠: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笠,竹编雨帽。(12)衣褐:粗布或麻制的短衣,借指贫贱者。(13)执铫耨:执,拿,持。铫耨,亦作“铫鎒”,铫和耨,锄田的用具。(14)蹲行畎畆:蹲行,屈两腿如坐、臀部不着地。畎畆,田亩,农田。(15)孰暇患死:哪里还有闲暇忧患生死呢?孰,疑问词,怎么,哪里。暇,闲暇,空闲。(16)乘六马:乘,作御,驾驭车马。周时为六艺之一。六马,谓驾车之马众多。孔颖达疏:“经传之文,惟此言六马。汉世此经不传,余书多言驾四者。”古代等级制度规定,天子才可以驾六匹马拉的车,诸侯可驾四马,如果景公驾六马,大夫驾四马,皆为僭越。现在梁丘据驾六马,更是违犯制度。(17)和:同,适中,恰到好处。(18)篲星:俗称扫帚星,古代被认作妖星。《管子·轻重丁》:“国有篲星,必有流血。”(19)伯常骞:生卒不详,字伯常,名骞。齐祝官。张纯一校注曰:“孙云、伯常骞、字伯常名骞。”(20)攘:除掉,清除。《广韵》:“攘,除也。”祈祷以求福除灾。(21)天教:上天示意,以为教诲。(22)设文:谓借助天象以自警惕。(23)饰:整治,整顿。《管子·四称》:“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竞称于义,上下皆饰。”(24)谗:指奸邪之人。(25)优: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26)茀:孛星。《谷梁传·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孛之为言犹茀也。”(27)屏而立:屏,照壁,对着门的小墙。立,亦作“泣”。
1703060642
1703060643
【译文】景公外出游览,向北仰望,看到齐国都城,感叹道:“啊!假如自古以来没有死亡,该如何呢?”晏子说:“以前,将人的死亡看成好事,仁德之人可得以休息了,不仁德者也终于藏伏了。假如自古以来没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将永远享有齐国,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将辅助他,君主您也就只能戴着斗笠,穿着布衣,手持大锄小锄蹲行、劳作于田野之中,哪里还有功夫忧虑死亡呢?”景公很不高兴。没有多久,梁丘据乘着六马大车从远处赶来。景公说道:“梁丘据是与我很和谐的人啊!”晏子说:“这只是气味相投。所谓和谐,用口味做比方,君主如果尝出甜味,臣子就应尝出其中的酸味;君主觉得味淡,臣子就应尝出其中的咸味。就梁丘据而言,君主说是甜味儿,他就说是甜味儿,此称为气味相投,怎能称为和谐呢?”景公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景公向西望去,看见了彗星,便召见伯常骞,叫他进行祈祷除灾祸,让彗星隐去。晏子说:“不可,这是上苍在教诲人们,用以警诫不恭敬的行为。现在您如果修文德、纳谏言,即使不祈祷彗星隐去,它也会自行消失。而您现在好酒贪杯且连日作乐,不整改朝政,却宽容小人、亲近谗佞、喜欢伶人歌舞,岂止彗星出现,连孛星也会出现了。景公更不高兴。此后没有多久,晏子就去世了。景公走出门外,背靠照壁而立,叹息说:“以前先生伴我出游,一天之内三次责备我,如今有谁来责备我呢?”
1703060644
1703060645
【原文】景公射鸟,野人(1)骇(2)之,公令吏诛(3)之。晏子曰:“野人不知也。臣闻之,赏无功谓之乱(4),罪(5)不知谓之虐(6),两者先王之禁也。以飞鸟犯先王之禁,不可。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无仁义之心,是以从欲(7)而轻诛也。夫鸟兽固人之养也,野人骇之,不亦宜(8)乎?”公曰:“善。自今以来,弛(9)鸟兽之禁,无以拘(10)民。”
1703060646
1703060647
【注释】(1)野人:泛指村野之人,农夫。(2)骇:惊起,兴起。张纯一校注曰:“孙云、惊鸟令去也。”(3)诛:杀戮。《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4)乱:无秩序,混乱。《逸周书·武称》:“岠崄伐夷,并小夺乱。”(5)罪:惩罚,治罪。(6)虐:残暴。《尚书·汤诰》:“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7)从欲:从,亦读纵,纵欲。放纵自己的私欲。《左传·僖公二十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8)宜:应当,应该。《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不宜有怒。”(9)弛:解除。张纯一校注曰:“孙云、弛、太平御览作未有。”(10)拘:束缚,拘束。《孙子·九地》:“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1703060648
1703060649
【译文】景公打猎,正准备射一只鸟,却被一个农民惊飞了。景公便命令官吏将其处死。晏子急忙说道:“这个农民不知道您在射鸟啊。我听说过,赏赐无功劳的人,是混乱;惩处不知情的人,是暴虐。这两样,均为先王所禁忌。因为一只飞鸟便违犯先王禁忌,是不可以的。如今您未牢记先王的制度,而没有仁爱之心,所以才随心所欲,轻易杀人。鸟兽,原本并不是人所养的,百姓惊飞了它,不是也很正常吗?”景公听后说道:“您说得好!从今以后,解除有关捕捉鸟兽的禁令,不要以此来限制百姓。”
1703060650
1703060651
谏 下
1703060652
1703060653
【题解】本篇承接上文,晏子以具体事例劝谏齐景公行仁政,远小人。晏子以楚灵公因不惜民力最后身死乾溪,告诫景公当“仁爱”,少劳役;以逢于何为父母合葬之事告诫君王应依“礼”行事;以梁丘据为例,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忠臣、孝子,使景公明白了真伪善恶,劝谏君王当远小人以防蔽听。
1703060654
1703060655
【原文】景公筑路寝之台(1),三年未息;而又为长庲(2)之役(3),二年未息,又为邹(4)之长途(5)。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6)矣,君不息(7)乎?”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对曰:“君屈(8)民财者,不得其利;穷民(9)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10)作为顿(顿作顷)宫(11),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12)之台,五年未息也;而又为乾溪(13)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灵王死乾溪,而民不与归。今君不道(道作遵)明君之义,而修(14)(修作循)灵王之迹,婴惧君之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公曰:“善。非夫子,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于是令勿(15)收(16)斩板(17)而去之。
1703060656
1703060657
【注释】(1)路寝之台:古代帝王诸侯治事的宫室。张纯一校注曰“孙云、公羊传路寝者何、正寝也。”(2)长庲:屋舍。景公修建长大的房舍。刘师培云:“原本玉篇,部引埤庲仓云:‘长庲,台,齐景公作也。’”(3)役:劳役,役作之事。(4)邹:周朝国名,邹国,在今山东邹县一带。(5)长途:道路。《孙子兵法·军争》:“故迂其长途而诱之以利。”(6)勤:劳苦。张纯一校注曰“勤、劳苦也。”(7)息:停止,停息。张纯一校注曰“言当息事以恤民力。”(8)屈:竭尽,穷尽。张纯一校注曰“屈者、竭也。见吕氏春秋慎势篇注。言君竭民之财、将以求利也、而必不得其利。”(9)穷民:穷尽百姓之力。《书·微子之命》“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10)楚灵王:本名围(?-公元前529年),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即位后改名熊虔。偏爱细腰美女,“楚王好细腰,一国皆饿死”,就是指楚灵王。(11)顿宫:高大巍峨的宫殿。顿,作顷,形容其十分高大,望之欲倾坠,故称。张纯一校注曰“顷作顿。纯一案顿是讹字。”(12)章华:章华台,亦名乾奚台,又称汝阳台。在今商水县城关镇北章华台村下。(13)乾溪:乾溪台,楚国台名。《公羊传·昭公十三年》:“灵王为无道,作乾溪之台,三年不成。”(14)修:作循,沿着,顺着。《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15)令勿:令勿委坏也。张纯一校注曰:“景公为邹之长涂、须征委壤土。今罢役、故令勿委坏也。”(16)收:收,敛也。(17)斩板:谓斩断约束筑土板的绳索,亦指筑土之板。
1703060658
1703060659
【译文】景公下令修建路寝台,三年没有停止;又因为长庲之劳役,两年不曾停息;接着又修筑通往邹国的长途道路。晏子劝谏说:“民力已经用尽了,您不考虑停下来吗?”景公说:“这条路将要修成了,等修成后再停息吧!”晏子说:“君主如果竭尽民财,最终会得不到利益;如果竭尽民力,最终亦得不到快乐。以前楚灵王修建寝宫,三年没有停止;后修建章华台,又是五年不曾歇息;后来又因为建乾溪台劳民苦役八年,老百姓因力不从心,自行停止,楚灵王死于乾溪,百姓不将其尸体运回。而今您不遵循英明君主之道义,而重蹈楚灵王之覆辙,我担心您有残害人民之行为,会看不到长庲宫室建成之时的快乐了,不如停止徭役吧”。景公听后说:“好,如果不是先生,我还真不知自己已深深地得罪了天下百姓。”于是,命令不要收拾筑路夹板,让服徭役之百姓都回家去。
1703060660
1703060661
【原文】景公成路寝之台,逢于何(1)遭(2)晏子于涂(3),再拜于马前曰:“于何之母死,兆(4)在路寝之台牖下(5)。愿请合骨(6)。”晏子曰:“嘻!难矣!虽然,婴将为子复(7)之。”遂入见公曰:“有逢于何者,母死,兆在路寝,当牖下,愿请合骨。”公作色(8)不悦曰:“自古及今,子亦尝闻请葬人主宫者乎?”晏子对曰:“古之君治其宫室节,不侵生人(9)之居;其台榭(10)俭,不残(11)死人之墓,未尝闻请葬人主宫者也。今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是生者愁忧,不得欢(欢当作安)处;死者离析(12),不得合骨。丰乐(13)侈(14)游,兼傲死生,非仁人(仁人当作仁君)之行也;遂欲满求,不顾细民(15),非存之道也。且婴闻之,生者不安,命之曰蓄(16)忧;死者不葬,命之曰蓄哀。蓄忧者怨,蓄哀者危。君不如许之。”公曰:“诺。”晏子出,梁丘据曰:“自古及今,未尝闻求葬公宫者也,若何许之?”公曰:“削(17)人之居,残人之墓,凌(18)人之丧,而禁其葬,是于生者无施,于死者无礼也。且《诗》曰:‘谷(19)则异室(20),死则同穴(21)。’吾敢不许乎?”逢于何遂葬路寝台之牖下,解衰(22)去绖(23),布衣玄冠(24),踊(25)而不哭,躃(26)而不拜,已乃涕洟(27)而去之。
1703060662
1703060663
【注释】(1)逢于何:生卒无考,姓逢,名于何。路寝台之当地百姓。张纯一校注曰“孙云、姓逢名于何、古人有逢蒙。”(2)遭:逢,遇到。张纯一校注曰:“《北堂书钞》(九十二):作‘逢于何遭晏子。’”《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3)涂:同“途”。(4)兆:指墓地。《左传·哀公二年》:“素车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杜预注:“兆,葬域。”(5)牖下:户牖间之前,窗下。(6)合骨:既合葬。张纯一校注曰:“孙云,请与其父合葬也。”(7)复:告诉,回答,回覆。《管子·中匡》:“管仲会国用,三分之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8)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郑玄注:“作,犹变也。”(9)不侵生人:不侵夺活着的人。(10)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11)残:毁坏,破坏。(12)离析:分裂,离散,分离。《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13)丰乐:岁丰熟,民安乐。亦谓富饶安乐。(14)侈:放纵,放肆。《齐桓晋文之事》:“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15)细民:平民。(16)命之曰蓄:张纯一校注曰:“苏云,命名也。”蓄,积聚,储藏。(17)削:侵削,剥削。《左传·昭公元年》:“封疆之削,何国蔑有。”(18)凌:侵犯,欺侮。《史记·游侠列传》:“豪暴侵凌孤弱。”(19)谷:生,活着。《国语·晋语七》:“若禀命而弃之,是焚谷也;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20)异室:不同居室。高亨注:“异室,不得同居一室。”(21)同穴:夫妻合葬。亦用以形容夫妇相爱之坚。(22)衰:古代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在胸前。(23)绖:古代丧服所用的麻带。扎在头上的称首绖,缠在腰间的称腰绖。(24)玄冠:古代朝服冠名,黑色。(25)踊:向上跳,跳跃,以脚顿地貌。(26)躃:同“擗”,捶胸顿足,哀痛貌。(27)涕洟:涕泪俱下,哭泣。
[
上一页 ]
[ :1.7030606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