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0664
1703060665
【译文】景公建成路寝台后,逢于何遭遇丧事,行路中碰到晏子,在晏子马前拜了又拜说:“我母亲去世了,可我家祖坟的边界就在路寝台的台基下,望您恳求君主允许将我母亲与父亲合葬。”晏子说:“唉!这事难啊!但即使很难,我也会为您向君主禀报此事。”晏子于是朝见景公,说:“有个名叫逢于何的,他母亲刚去世,可他家坟地的界域却恰好在路寝台的台基下。他希望您允许他让其母与父合葬。”景公脸色突变,很不高兴地说:“自古及今,您曾听说过请求将人埋葬在君主宫室旁的事吗?”晏子回答道:“历代君主,建造其宫室时都加以节制,不侵占活人的住处;建造其台榭时都加以约束,不毁坏死人的坟墓;所以不曾听过请求将死人埋葬在宫室旁边的事。如今,您肆意修建宫室,侵占人家的住处;您广修台榭,损坏人家的坟墓。这是让活着的人忧愁,不能安居;让死了的人尸骨离散,不能合葬。您现在尽情地游玩作乐,对活人死人全都轻视,这不是仁德之君应有的行为。您用权力满足私欲,不顾百姓疾苦,这也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做法。况且我听说,活人不能安居,称之为聚积忧虑;死人不能安葬,称之为聚积悲痛。聚积忧愁的人怨恨您,聚积悲痛的人危害您。您不如答应他吧。”景公说:“那就这么办吧!”晏子离开后,梁丘据对景公说:“从古至今,不曾听过请求将死人埋葬于君主宫殿边上的事情,您为何答应呢?”景公解释道:“侵占人家的住处,损毁人家的坟地,傲视人家的丧事,又禁止人家合葬,这对活着的人是不施恩惠,对死去的人是不讲礼仪。《诗经》中讲:‘活着不能住一屋,死后也要葬一墓。’我怎敢不答应呢?”于是,逢于何便将他母亲埋葬于路寝台的台基旁,脱去孝服,穿上布衣,戴上黑帽,只行踊礼(跳动),但不啼哭,使劲捶胸,却不跪拜。埋葬完毕后,才流着鼻涕眼泪离去。
1703060666
1703060667
【原文】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1)其葬,高大(2)其垅(3)。”晏子曰:“敢问据之所以忠爱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4),有司(5)未能我供也,则据以其财供我,吾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之,必存(6),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7);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妒(8)。为臣道君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义于诸侯,谓之忠也。为子道(9)父以钟爱(10)其兄弟,施行于诸父(11),以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也。为妻使众妾皆得欢欣(12)于夫,谓之不妒也。今四封(13)之民,皆君之臣也,而唯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14),皆君之有也,而唯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15)邪?据之防塞(16)群臣,壅(17)蔽(18)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19),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垅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20),群臣陈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悦。
1703060668
1703060669
【注释】(1)丰厚:犹言丰盛隆厚。(2)高大:使高大,增高加大。《易·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3)垅:坟墓。《礼记·曲礼上》:“适墓不登垄。”郑玄注:“垄,冢也。”(4)玩好:供玩赏的奇珍异宝。《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5)有司:指官吏。(6)存:在。张纯一校注曰:“存,在也。”(7)臣专其君、谓之不忠:专,独占。张纯一校注曰:“君之分事,在于善群。臣当俌君,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故君非一臣所得专也。”(8)妒:因为别人好而忌恨。(9)道:先导,引导。《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10)钟爱:特别喜爱。(11)诸父: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大夫,皆尊称为“父”,多数就称为“诸父”。指伯父和叔父。(12)欢欣:快乐而兴奋。(13)四封:四境之内,四方。(14)货: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书·洪范》:“一曰食,二曰货。”(15)寡:少。(16)防塞:防卫堵绝。(17)壅:障蔽,遮盖。《韩非子·难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18)蔽:蒙蔽,壅蔽。《左转·襄公二十七年》:“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杨伯峻注:“蔽,塞也,壅也。”(19)微子:微,非,不是。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20)责:惩处、处罚。司马贞索隐:“督者,察也。察其罪,责之以刑罚也。”
1703060670
1703060671
【译文】梁丘据去世后,景公召见晏子说:“梁丘据忠诚热爱于我,我想将其丧事办得隆重些,将其坟墓建得高大些。”晏子说:“请问为什么说梁丘据忠于您、热爱您,能让我听听吗?”景公对答:“我喜爱的玩物,官吏们不能供奉给我,而梁丘据就将他自己的物品奉献给我,因此,我说他忠诚于我;每当刮风下雨之日,即便夜里找他来,他也一定会来问安,因此,我说他热爱我。”晏子听完景公的陈述后说:“如果我回答您,便会有罪;如果不回答您,则是没有尽职。我怎敢不回答呢?我听说,臣子独受君主偏宠,是不忠;儿子独受父亲喜欢,是不孝;妻子独受丈夫偏爱,是嫉妒。为臣子者,引导君王对父兄亲近,对群臣有礼,对百姓施与恩惠,对诸侯有信义这叫做忠。为人子者,要引导父亲对他的弟兄钟爱,并让他们同样的对待所有的长辈,慈爱、施惠于所有子女,对他的朋友诚信,称为孝;为人妻者,让所有的妾全都获得丈夫的喜爱,称为不嫉妒。如今齐国境内所有百姓,均为您的臣民,只有梁丘据竭尽其力来热爱君主,为何热爱您的人这么少呢?齐国四方封疆之内的财货,都是君主所有,却只有梁丘据以私人财物来表示对君主的忠诚,为何忠诚于您的人这么少呢?梁丘据阻断众臣的忠诚与热爱,堵塞、遮蔽君主的视听,恐怕再没有比这更厉害了吧?”景公说道:“您说得太好了!如果不是您的分析,我还真想不到梁丘据的行为用心竟到了如此地步。”于是下令停止为梁丘据修墓的工程,废除厚葬的命令,让官吏依据法制来惩处,命令群臣陈述君主的过失以示劝谏。所以,此后官吏没有不执行法律的,臣子们没有不竭忠尽力的,于是百姓非常喜悦。
1703060672
1703060673
问 上
1703060674
1703060675
【题解】本篇通过晏子与庄公、景公的问答,阐述了君子之行、为臣之道、治国之道;讲述了君主如何才能富国安民,“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指出君王治国应“以仁爱为根本,以道义为准绳”。
1703060676
1703060677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1)曷若(2)?”对曰:“衣冠不中(3),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4),不敢以要君;身行不顺(5),治事不公,不敢以莅(6)众。衣冠中,故朝无奇僻(7)之服;所言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8)之义。三者,君子常行也。”
1703060678
1703060679
【注释】(1)常行:指平时的行为准则,永久实行的准则。汉东方朔《答客难》:“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2)曷若:什么样,怎样。《荀子·强国》:“如是则齐必断而为四,三国若假城然耳,必为天下大笑,曷若?”(3)不中:不正。(4)不义:不合乎道义。《国语·周语中》:“佻天不祥,乘人不义。”。(5)身行不顺:自身行为不顺理。(6)莅 :临视;治理。《易·明夷》:“明夷,君子以莅众。”(7)奇僻:亦作“奇辟”,奇特,异常。(8)阿党: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于下,结党营私。
1703060680
1703060681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君子素常的行为应该如何?”晏子说:“假如衣冠不正,就不敢进入朝廷;假如言谈不符合道义,就不敢以此要求君主;假如自己行为不顺理、处事不公正,就不敢面对众人。衣冠符合礼仪规定,因此朝堂上就不会有奇装异服;言谈符合道义,因此下属便不会有欺骗上级的报告;自己的行为顺理,处理政事公正,因此国内就不会有结党营私的现象发生。这三个方面,是君子素常应有的行为。”
1703060682
1703060683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请问臣道。”对曰:“见善必通(1),不私其利(2),荐(3)善而不有其名。称身(4)居位,不为苟(5)进;称事(6)受禄,不为苟得。君用其言,人得其利,不伐(7)其功,此臣道也。”
1703060684
1703060685
【注释】(1)通:通报,传达。(2)不私其利:不把利益据为己有。私,谓占为己有,利己。(3)荐:推荐,介绍。(4)称身:谓衡量自己的才德。(5)苟:苟且。(6)称事:与事功相当。《礼记·中庸》:“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称,权衡,比较。(7)伐:自我夸耀。《易·系辞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1703060686
1703060687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请问为臣之道当如何?”晏子答道:“遇到有道德的人,必予奏报,不图个人私利;举荐贤人而不求自己出名;衡量自己才德而居官位,不求苟且升官;衡量自己功业而接受俸禄,不求苟且获取;君主采纳其建言,可使大家得到利益,而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这就是为臣之道。”
1703060688
1703060689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对曰:“明其教令而先(1)之以行,养民不苛(2)而防之以刑;所求于下者,不务(3)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下从其教也。称事以任民,中听(4)以禁邪,不穷(5)之以劳,不害之以罚(6),上以爱民为法,下以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违(7)也。此明王之教民也。”
1703060690
1703060691
【注释】(1)先:率先,先行。(2)苛:苛刻,狠虐,严厉。(3)不务:必务。张纯一校注曰:“‘不务’当作‘必务’,此涉上下文诸‘不’字而误也。治要亦作‘不务’,则唐初本已然。案:‘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谓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求于下者,必务于上’,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也。则当作‘必务’明矣。”(4)中听:指治狱得当。孔传:“民之所以治,由典狱之无不以中正听狱之两辞。”(5)穷:尽,完。(6)不害之以罚:不用刑罚害民。(7)相违:彼此违背。《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
1703060692
1703060693
【译文】景公问晏子:“英明的君主是怎样教化人的?”晏子答道:“阐明教义和政令,且自己率先履行;教育人民不用苛政,不以刑罚来预防犯罪。要求臣民做到的,君王必须要先做到。但禁止百姓做的事情,自己绝不能去做。因此,下属就会听从其教导。要估量事情的轻重来使用民力,要恰当地处理诉讼来禁止邪恶;不使百姓因过度劳役而筋疲力尽;不用惩罚来伤害百姓;在上者以爱护百姓为准则,在下者以相亲相爱为道义。这样,天下之人就不会互相背离。这就是英明的君主教育人民的方法。”
1703060694
1703060695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1)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2)而富(富当作封)之,疏爵(3)而贵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4)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5)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6)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
1703060696
1703060697
【注释】(1)出亡:出逃,逃亡。《墨子·非命上》:“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送,此上之所罚,百姓之所非毁也。”(2)裂地:划分土地。《汉书·黥布传》:“臣请与大王杖剑而归汉王,汉王必裂地而分大王,又况淮南,必大王有也。”(3)疏爵:分封爵位。(4)谋:劝谏。(5)妄死:谓无意义的死。(6)纳善:接纳善言。《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
1703060698
1703060699
【译文】景公问晏子:“忠臣应当如何辅佐君主?”晏子答道:“君主有危难时不为他送死,君主出逃时不去送行。”景公很不高兴地说:“君主分封土地使臣子富足,分封爵位使臣子显贵,君主有灾难却不舍身拼死,出逃却不送行,这种说法是何道理?”晏子答道:“忠臣的谏言如果被采纳,君主终身都不会有难,忠臣怎么会死呢?忠臣的计谋如果被采用,君主终身都不会出逃,忠臣怎么会送君主出逃呢?如果言语不被采纳,君主有危难,忠臣即使为君主殉难,那也是白白送死;计谋如果不被采用,君主出逃,忠臣却去送他,这是虚伪欺诈的行为。所谓忠臣,是能给君主出谋划策,使君主接纳善言,而不是和君主同陷于危难境地的臣子。”
1703060700
1703060701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对曰:“选贤进能,不私乎内(1);称身就位,计能受禄;睹(2)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3)君以为行,不称位(4)以为忠;不掩贤以隐长,不刻(5)下以谀上;顺(6)即进(7),否即退,不与君行邪。”
1703060702
1703060703
【注释】(1)内:亲近。(2)睹:看见,观看。《礼记·礼运》:“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3)权:称量,衡量。(4)称位:与职位相符。(5)刻:刻薄,苛刻。《吕氏春秋·处方》:“齐令周最趣章子急战,其辞甚刻。”(6)顺:顺理,合乎事理。(7)进:进仕,出仕。进奏,进言。
1703060704
1703060705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忠臣的行持应是怎样的?”晏子答道:“推荐贤良选拔有能力的人,而不偏向自己亲近的人;衡量自己的德能来担任适当的官职,估量自己的才能来接受合适的俸禄;遇到贤人,自己的职位不超越他,接受的俸禄不超过贤者;不权衡君主的好恶去做事,不计量自己的地位去尽忠;不遮蔽贤才而埋没其长处,不苛刻地对待下属而奉承、讨好上级;能顺遂自己的志向就入朝为官,否则就隐退,不与君主一起做邪恶之事。”
1703060706
1703060707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临国(1)莅民(2),所患何也?”对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无狱(3)(无狱作同欲),而百姓无恐(恐作怨)也。”
1703060708
1703060709
【注释】(1)临国:谓治理国事。《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2)莅民:管理百姓。莅,临视,治理。《易·明夷》:“明夷,君子以莅众。”(3)无狱:作同欲,同心,同一愿望。
1703060710
1703060711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最应忧虑的是什么呢?”晏子答道:“应忧虑之事有三点:忠臣得不到信任,这是忧虑之一;受信任的臣子不忠,这是忧虑之二;君臣不同心同德,这是忧虑之三。英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没有忠臣不受信任的,没有受信任却不忠君的,所以君臣之间同心同德,百姓也就没有什么埋怨了。”
1703060712
1703060713
【原文】庄公(1)问晏子曰:“威当世而服天下,时邪(2)?”对曰:“行也。”公曰:“何行?”对曰:“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3)者,能禁暴(4)国之邪;中听(5)任圣者,能威诸侯;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不能爱邦内之民者,不能服境外之不善;轻士民之死力者,不能禁暴国之邪;逆谏(6)傲贤者,不能威诸侯;背仁义而贪名实(7)者,不能威当世而服天下者。此其道已。”公不用,任勇力之士,而轻臣仆之死,用兵无休,国疲民害。期年百姓大乱,而身及崔氏祸(旧无祸字。补之)。
[
上一页 ]
[ :1.7030606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