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714e+09
1703060714
1703060715 【注释】(1)庄公:此指齐庄公吕光(?—公元前548年)。姜姓,吕氏,名光,公元前553年到公元前548年在位。后因与大夫崔杼妻子棠姜私通,被崔杼联合棠无咎所杀,立其弟杵臼(景公)为君。(2)时邪:时运吗?时,时运。《左传·文公十三年》:“死之短长,时也。”邪,语气助词,表疑问。《庄子·至乐》:“夫子有忧色,何邪?”(3)死力:用最大的力量,拚死之力。指能不顾性命地为君主尽忠竭力。(4)禁暴:制止暴乱。(5)中听:听中正之言。《书·吕刑》:“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6)逆谏:拒谏,不听从谏阻。汉刘向《说苑·君道》:“楚庄王见天不见妖,而地不出孽,则祷于山川曰:‘天其忘予欤!’此能求过于天,必不逆谏矣。”(7)名实:犹名与利。《淮南子·精神训》:“郑之神巫相壶子林,见其征……壶子持以天壤,名实不入,机发于踵。”
1703060716
1703060717 【译文】庄公曾问晏子说:“威震当代而使天下臣服,是靠时运吗?”晏子答道:“是要靠自己的德行。”庄公问道:“是什么样的德行和作为呢?”晏子说:“能爱国内之民的人,就能使国外不善的人敬服;敬重士民中拼死效力的人,就能制止损害国家的邪恶势力;听中正之言而任用贤能的人,就能震慑诸侯;安于施行仁义之政,又乐于造福社会的人,就能使天下归服。反之,不能爱国内之民的人,就不能使国外不善的人敬服;轻慢士民中拚死效力的人,就不能制止损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不听从谏阻和傲视贤德的人,就不能威震诸侯;背弃仁义而贪图名利的人,不能成为威震当代而使天下敬服的人。这就是威震当代而使天下人归附的办法啊!”庄公没有听信晏子的话,而任用勇猛力强的人,又轻视臣下、奴仆的生死,用兵作战没有休止,导致国家疲困,人民受害。仅过了一年,齐国百姓大乱,庄公自己也遭到崔杼的杀害。
1703060718
1703060719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圣人之不得意也何如?”晏子对曰:“上(1)作事反天时(2),从政(3)逆鬼神,藉敛单(4)百姓;四时易序(5),神只(6)并怨;道忠者(7)不听,荐(8)善者不行;谀过者有赏,救失(9)者有罪。故圣人伏匿(10)隐处,不干(11)长上(12),静(静当作洁)身守道,不与世陷(13)于邪。是以卑(14)而不失义,蔽(15)(蔽当作瘁)而不失廉。此圣人之不得意也。”公曰:“圣人之得意何如?”晏子对曰:“世治政平,举事调乎天(16),藉敛和(17)乎民;百姓乐其政,远者怀(18)其德;四时不失序,风雨不降虐(19),天明象(20)而致赞(21),地育长而具物(22),神降福而不靡(23),民服教(24)而不伪;治无怨业(25),居无废民(26)。此圣人之得意也。”
1703060720
1703060721 【注释】(1)上:上位,指社会的最高层君王。《书·吕刑》:“穆穆在上,明明在下。”(2)反天时:违逆天道运行的规律。(3)从政:参与政事,处理政事。《左传·定公元年》:“子家氏未有后,季孙愿与子从政。”(4)藉敛单:搜刮民财殆尽,征收税赋。藉,通“籍”。单,通“殚”。尽,竭尽。(5)四时易序:四季失去正常次序。易,失常。孙星衍疏:“易者,《贾子·道术篇》云:缘法循理谓之轨,反轨为易。”曾运干正读:“按:易,失常也。”(6)神只:天神与地神。(7)道忠者:言忠言者。(8)荐:进献,送上。(9)救失:补救失误。《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0)伏匿:隐藏,躲藏。《楚辞·九辩》:“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11)干:干涉,干预。(12)长上:官长,上司。(13)世陷:世,世俗。陷,坠入、陷入。(14)卑:卑微。张纯一校注曰:“处卑微而好义。”(15)蔽:应作“瘁”,劳累。(16)举事调乎天:行事调和于天时。举事,行事、办事。调,调和、调配。(17)和:适中,恰到好处。《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杨树达注:“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18)怀:怀念,思念。(19)虐:灾害。《书·盘庚中》:“殷降大虐,先王不怀。”(20)象:征兆,迹象。(21)致赞:表达佐助。(22)具物:万物。(23)靡:尽。(24)服教:遵从教化,接受教诲。(25)怨业:积聚的事。怨同“蕴”,积聚。业,事。(26)居无废民:居民中没有游惰的百姓。
1703060722
1703060723 【译文】景公问晏子:“圣人不得志之时将会怎样?”晏子答道:“君主做事情违反天时,执政因私欲违逆鬼神,征敛赋税将百姓钱财搜刮殆尽;四季交替失去正常次序,天地神灵全都怨恨;讲忠言君主不愿听,进献良策君主不实行;奉承君主过错的人被奖赏,补救君主过失的人被治罪。因此,圣人伏藏隐居,不干预君上的政事,静身潜修德业坚守道义,不与混乱的世道同陷于邪私不义。这样,虽然处于卑微的地位,但不丧失道义;虽然生活劳苦,但不失贞廉。这就是圣人不得志时的情况。”景公又问:“圣人得志之时将会怎样呢?”晏子答道:“社会安定,政治清平,行事调和于天时,征收赋税适合于民力;人民欢喜赞许君主的政治清明,远方之人思念君主的道德;四季交替有序,风雨调顺不降灾害;上天显示祯祥之兆来表达对君王的赞许,大地孕育生长而万物齐备;神灵降福而无有止尽,人民服从教化而不弄虚作假;管理上没有积压的政事,居民中没有闲游怠惰的百姓。这就是圣人得志之时的情况。”
1703060724
1703060725 【原文】景公问求贤,晏子对曰:“通(1)则视其所举(2),穷(3)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以此数物(4)者取人,其可乎?”
1703060726
1703060727 【注释】(1)通:显达,亨通。《庄子秋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2)举:推荐,选用。(3)穷:特指不得志。穷,与“达”相对。《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数物:几个事类。
1703060728
1703060729 【译文】景公问晏子访求贤能的事。晏子回答说:“得志时,就观察其所推举的人;不得志时,就观察其所不做的事;富裕时,就观察其是否与人分享;贫穷时,就观察其是否不苟且取财。最贤者难于受聘入朝,但却容易辞去;次一等者容易受聘入朝,但也容易辞去;下等者容易受聘入朝,但却难于辞去。凭借这几个方面事类选择人,也就足够了!”
1703060730
1703060731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对曰:“地不同宜,而任之以一种,责(1)其俱生,不可得也。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焉。责焉无已,知者有不能洽(2)(洽作给)矣;求焉无餍(3),天地有不能赡(4)矣。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5)乎左右,阿党(6)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7),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8)也。”
1703060732
1703060733 【注释】(1)责:索取,求取,要求。《墨子·公孟》:“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2)洽:应作“给”,供给、供养。《庄子·让王》:“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饘粥。”(3)餍:满足。《左传·哀公十六年》:“吾闻之,以险徼幸者,其求无餍。”(4)赡:满足。(5)迩:近。(6)阿党: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于下,结党营私,是谓阿党。《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7)工:擅长,善于。《韩诗外传》卷二:“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8)大略:大概,大要。
1703060734
1703060735 【译文】景公问晏子:“古代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君主,他们如何任用人才?”晏子曰:“土地适宜种的作物各不相同,却不加选择种植同一种作物,要求它们都能生长,这是做不到的;人们的才能各不相同,却委任同样的职事,不可能要求其都能干好。如果对人的要求无穷无尽,就算有才智的人也有不能供给的时候!如果贪求永无止尽,就是天地也有不能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因此英明的君主任用人才,不让阿谀谄媚之人近在身边,不让结党营私之人在朝为官;用人之长,不勉强其所短,发挥人擅长的方面,不勉强其做不擅长之事。这就是任用人才大的方面的原则。”
1703060736
1703060737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1)则民富,中听(2)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
1703060738
1703060739 【注释】(1)节欲:克制欲念。(2)中听:判断讼事恰当适中。
1703060740
1703060741 【译文】景公问晏子道:“让百姓富裕、万民安定,难吗?”晏子答道:“容易。君主节制私欲,人民就会富裕;处理诉讼公正,人民就会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可以了。”
1703060742
1703060743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1)其民,而陨失(2)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3),智薄而好专(4);尚(5)谗谀(6)而贱(7)贤人,乐简慢(8)而轻百姓;国无常法(9),民无经纪(10);好辨(11)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12)而忘国,好兵(13)而忘民;肃(14)于罪诛,而慢(15)于庆赏(16);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17),政不足以匡(18)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仇,此古之离其民陨(19)其国常行也。”
1703060744
1703060745 【注释】(1)离散:分离,分散。《逸周书·时训》:“鸿雁不来,远人背叛。玄鸟不归,室家离散。”(2)陨失:丧失,失落。(3)好大:喜好做大事。《管子·侈靡》:“贱寡而好大,此所以危。”。(4)专:专断,擅自行事。(5)尚:尊崇,重视。《易·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6)谗谀:谗毁和阿谀。(7)贱:轻视,鄙视。(8)简慢:轻忽怠慢。(9)常法:固定的法律、制度。(10)经纪:纲常,法度。(11)好辨:亦作“好辩”,谓喜欢与人辩论。《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12)流湎:沉溺于酒。(13)好兵:爱好战阵攻杀之事,好战。(14)肃:严峻,严格。(15)慢:轻忽,怠忽。《书·咸有一德》:“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16)庆赏:赏赐。(17)怀人:使人怀念,安抚人。(18)匡:救,帮助,挽救,救助。(19)陨:失去,丧失。《诗·大雅·绵》:“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
1703060746
1703060747 【译文】景公又问:“历代造成百姓流离失散,以致丧失其国家的人,他们素常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困却好大喜功,才智匮乏却独断专行;重视谗佞谄谀之人而轻视贤德之人,喜欢傲慢轻浮却不重视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人民没有可遵循的纲纪;以能言善辩者为智慧,将刻薄待百姓者看作忠臣;沉湎于饮酒作乐而忘记国家大事,喜好用兵而忘记人民的疾苦;严急于惩罚诛杀而轻忽于奖励赏赐,将自己的快乐和利益建立在别人的哀痛和危难之上;恩德不足以让人怀念,政令不足以帮助百姓;赏赐不足以鼓励人做好事,刑罚不足以防止人作奸犯科:这些是导致国家灭亡的行为。如今人民听到君主的命令,就如同遇见盗匪仇敌一样,这就是历代造成百姓流离失散、丧失其国家之人的一贯行为。”
1703060748
1703060749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谋必得,事必成,有术(1)乎?”对曰:“有。”公曰:“其术何如?”晏子曰:“谋度(2)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反义(3)而谋,背民而动,未闻存者也。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于义,事必因于民;及其衰也,谋者反义,兴事伤民。故度义因民,谋事(4)之术也。”
1703060750
1703060751 【注释】(1)术:方法,手段。《礼记·祭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2)谋度:考虑揆度。《国语·晋语三》:“郭偃曰:‘善哉,夫众口祸福之门,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3)反义:反,翻转、颠倒。义,道义。(4)谋事:谋划事情。《左传·襄公元年》:“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
1703060752
1703060753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要使谋划的事情一定实现,所做的事一定成功,有什么方法吗?”晏子回答说:“有。”景公问:“有哪些方法?”晏子答道:“谋划与道义相合的就能实现,办事顺于民心的就能成功。违反道义来谋划,违背民意来行事,从未听说过能长久的。以前,夏、商、周三代兴盛之时,谋划必定考虑是否符合道义,做事必会依照人民的意愿。到他们衰败的时候,所谋划的办法违背道义,所兴办之事伤害百姓。所以符合道义、依照民意,是谋划和做事的正确方法。”
1703060754
1703060755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治国之患,亦有常乎?”对曰:“谗夫佞人之在君侧者,好恶良臣(1)而行与(2)小人,此治国之常患也。”公曰:“谗佞之人,则亦诚(3)不善矣。虽然,则奚(4)曾为国常患乎?”晏子曰:“君以为耳目而好谋事,则是君之耳目缪(5)也。夫上乱君之耳目,而下使群臣皆失其职,岂不诚足患哉?”公曰:“如是乎,寡人将去之。”晏子曰:“公不能去也。”公不悦,曰:“夫子何少(6)寡人之甚也?”对曰:“臣非敢矫(7)也。夫能自用于君者,材能(8)皆非常也。夫藏大不诚于中者,必谨(9)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入则求君之嗜欲能顺之,君怨良臣,则具其往失而益之(10),出则行威以取富。夫可密近(11),不为大利变,而务与君至义者,此难得而其难知也。”公曰:“然则先圣奈何?”对曰:“先圣之治也。审见宾客,听治(12)不留(13),患日不足,群臣皆得毕(14)其诚,谗谀安得容(15)其私?”公曰:“然则夫子助寡人止之,寡人亦事勿用矣。”对曰:“谗夫佞人之在君侧者,若社(16)之有鼠也,不可熏去。谗佞之人,隐君之威以自守(17)也,是故难去也。”
1703060756
1703060757 【注释】(1)良臣:忠良贤臣。(2)行与:结交,亲附。(3)诚:真正,确实。《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4)奚:疑问词,犹何、为何、为什么。《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5)缪:错误,乖误。郑玄注:“缪,误也。”(6)少:轻视,鄙视。《战国策·赵策三》:“君安能少赵人而令赵人多君?”(7)矫:拂逆,违背。《管子·君臣上》:“是以上及下之事谓之矫,下及上之事谓之胜。为上而矫,悖也;为下而胜,逆也。”(8)材能:才智和能力。(9)谨:通“勤”。尽力多做,不断地做。(10)益:增加。《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11)密近:指帝王左右亲近信用之人。(12)听治:断狱治事。《周礼·天官·太宰》:“王视治朝,则赞听治。”(13)留:拖延,搁置。《后汉书·郑太传》:“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14)毕:竭尽,用尽。(15)容:容许,许可。(16)社:社坛。古代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之树,以为祀社神之所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伐鼓于社。”(17)自守:保护,自为守卫。《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
1703060758
1703060759 【译文】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也有常存的忧患吗?”晏子回答说:“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而常在君主身边的这些人,喜欢诽谤忠良的大臣,同时结交小人。这是治理国家常存的忧患。”景公继续问:“谗佞之人,也的确不是善良之辈。然而,他们何尝是国家常存的忧患呢?”晏子说:“君主把他们当作耳目亲信之人,喜欢和他们谋划国事,这便使君主的耳目出现了错乱。他们对上淆乱君王的视听,对下让群臣都失去其职守。难道不值得忧虑吗?”景公说:“原来如此啊!我将让他们离去。”晏子说:“君主不可能让其离去。”景公很不高兴地说:“先生为什么这样轻视寡人呢?”晏子答道:“臣怎敢拂逆轻视您呢?凡是能仅凭自己的力量就被君主任用的人,才能均不一般。那些内心包藏着极大虚伪不忠的人,外表必定勤于小事上的诚实,以便实现他们的奸伪大不忠。他们入宫则搜求君主的欲望嗜好并尽力随顺满足,如果君主埋怨忠良的大臣,他们就将忠良的大臣以往之错一一列举出来,以增加其罪状;出朝在外,他们就假借君主之威敛贪财富。那些能和君主亲近的、不为有大的利益而改变气节且极力引导君主实行道德仁义的人,则难以得到,也难以知其真正的面目啊。”景公说:“既然这样,那先前的圣人是如何对付谗谀之人的呢?”晏子答道:“先前的圣人治理国家审慎地对待宾客,断案理政从不搁置,惟恐时间不够用,所以群臣都能够尽其忠诚,谗谀之人的私欲还怎么能得逞呢?”景公说:“既然如此,那先生帮寡人杜绝这些谗佞之人,寡人办事也不任用他们了。”晏子回答说:“邪恶谗佞之人和善进谗言之人在君主身边,就如同土地庙里有了老鼠,却不能用烟火熏走它。谗佞之人,隐身于君主的权威之下来保护自己,因此难以除去。”
1703060760
1703060761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古之盛君(1),其行何如?”对曰:“薄(2)于身而厚(3)于民,约(4)于身而广(5)于世。其处上也,足以明政(6)行教,而不以威(7)下;其取财也,权(8)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9);诛(10)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11),不遁(12)于哀;尽智道民(13)而不伐(14)焉,劳力事民而不责(15)焉;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为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刑罚中于法,废罪(16)顺于民。是以贤者处上而不华(17),不肖(18)者处下而不怨,四海之内,一意同欲(19),生有厚利,死有遗教。此盛君之行也。”
1703060762
1703060763 【注释】(1)盛君:圣明的君主。张纯一校注曰:“盛君,有德之君。”(2)薄:俭。张纯一校注曰:“薄身,身为者轻。俭也。”(3)厚:丰厚。与“薄”相对。(4)约:俭约。张纯一校注曰:“约于身者,自奉极约,不役于物,所以全性之真也。”(5)广:宽宏。《诗·鲁颂·泮水》:“济济多士,克广德心。”(6)明政:使政治清明。(7)威:震慑,威慑。(8)权:平均,平衡。郑玄注:“权,平也。”(9)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10)诛:惩罚,责罚。(11)淫于乐:过度无节制的享乐。(12)遁:同“循”,沿着,顺着。(13)道民:引导人民。(14)不伐:不自夸耀。《易·系辞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15)劳力事民而不责:劳力以治民,而不加督责。(16)废罪:指官吏的任免,退其不能者,举贤而置,纠正错误,平反冤屈。废,停止、不再使用(罢免,革除)。(17)不华:奢侈,浮华,奢华。(18)不肖:品行不好,不成材,不正派。(19)同欲:同心,同一愿望。
[ 上一页 ]  [ :1.7030607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