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764e+09
1703060764
1703060765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历代仁德之君主,他们的行为如何呢?”晏子回答道:“他们自己日常享用很薄俭,而给百姓的则很丰厚;他们不役于物,保全本性之善,而能广施于世间。他们居于高位,足以使政治清明、教化推行,而不以权势武力威慑臣下和百姓;他们收取财物,是为平衡有无,调剂贫富,而不用所得的钱财满足自己的私欲嗜好;惩处不避权贵,赏赐不漏贫贱;不过分享乐,不沉迷于哀伤;竭尽才智引导人民向善,而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为民事日理万机,但不向人民责求回报;政治崇尚互惠互利,所以下层不会有相互对立伤害的行为;教化崇尚互相仁爱,所以人民不以互相丑化毁谤来争名;施行刑罚符合法律,罢免无德能者并推举贤德的人为官、纠正错误平反冤屈都顺应民心。因此,贤德之人居高位而重实行,不浮华,不成材的人甘处于下而不怨恨。普天之下,君臣同心同德,(仁德君主)在世时有厚利给予当时的人民,死去后有遗教永垂于后世。这就是仁德君主的所作所为。”
1703060766
1703060767 问 下
1703060768
1703060769 【题解】《问下》篇借晏子与景公对话的形式,指出国家要想强大、统率天下,必须依靠君主的德行与群臣的德能,政令必须顺民,同时要具备完整的管理体系。
1703060770
1703060771 【原文】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循(1)海而南,至于琅邪(2),寡人何修(3)以则(4)夫先王之游(5)也?”晏子曰:“婴闻之,天子之(6)诸侯为巡狩(7),诸侯之天子为述职(8)。故春省耕(9)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10)。夏语(语作谚)曰:‘吾君(11)不游,我曷以休(12)?吾君不豫,我曷(13)以助?壹游壹豫,为诸侯度(14)。’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而下有粮食二字)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高(15)历时而不反谓之流,从下历时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从乐而忘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16)之游,无荒亡(17)之行。”公曰:“善。”令吏出粟(18)以与贫者三千钟(19),公所身见老者七十人,然后归。
1703060772
1703060773 【注释】(1)循:沿着,顺着。《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2)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海滨。(3)修:效法,遵依。(4)则:仿效,效法。(5)游:特指帝王春季巡行。《管子·戒》:“先王之游也,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6)之:往,至。(7)巡狩:亦作“巡守”,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候天子五年一巡守。《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8)述职: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9)省耕:古代帝王视察春耕。(10)豫:古代专指帝王秋天出巡。(11)君:天子,君王。《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12)休:修整。(13)我曷:我何。(14)诸侯度:诸侯的法度。巡游视察,成为诸侯的榜样。(15)从高:游山。(16)流连:耽于游乐而忘归。(17)荒亡:谓沉迷于田猎酒色之类,纵欲无度。(18)粟:谷物名,北方通称“谷子”。(19)钟:古容量单位。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1703060774
1703060775 【译文】景公外出游玩,问晏子道:“我想沿着海岸往南走,一直到达琅琊山,我该怎样才能遵从效法先王的出游呢?”晏子说:“我听说,天子到诸侯那里去,称为巡狩;诸侯朝于天子,称为述职。所以,春天视察耕种情况,对无力耕种的百姓给予帮助,叫做游;秋天视察收割情况,对收成不好的农户给予补助,叫做豫。夏朝有句谚语:‘我们天子春天不出游,我们怎么能得以休整?我们天子秋天不出游,我们怎么能得到财物的救助?天子春秋各出游一次,行恩布德,可以成为诸侯的法度。’现在您出游却不是这样。人马所到之处消耗大量的粮食,贫困的百姓得不到补助,劳苦的百姓得不到休息。纵情游山经久不回叫做流,纵情玩水经久不回叫做连,追逐猎物不愿返回叫做荒,纵情享乐忘记返回叫做亡。历代的圣贤君主游山玩水不流连忘返,没有沉迷于狩猎酒色荒废政事的行为。”景公感叹道:“您说得好啊!”于是,命令官吏从粮库取出三千钟粮食分给贫民。景公亲自拜见了七十余名老人,然后才返回。
1703060776
1703060777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1)衰,身甚病。今吾欲具珪璧(2)牺牲(3),令祝宗(4)荐(5)之乎上帝宗庙(6),意者(7),礼(礼疑祀)可以干福(8)乎?”晏子对曰:“婴闻之,古者先君之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乎神;节(9)宫室,不敢大斩伐(10),以无逼(11)山林;节饮食,无多田渔(12),以毋逼川浦(13)(浦作泽);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祈求也。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14)。今君政反于民,而行悖(15)乎神;大宫室,多斩伐,以逼山林;羡饭食,多田渔,以逼川浦(浦作泽),是以神民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16)荐至(17)(荐至作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乎?”公曰:“寡人非夫子无所闻此,请革心易行(18)。”于是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以时,田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19);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祈求焉。
1703060778
1703060779 【注释】(1)意气:精神,神色。《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2)珪璧:古代祭祀朝聘等所用的玉器。《墨子·尚同中》:“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3)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4)祝宗:古代主持祭祀祈祷者。(5)荐:祭祀时献牲。《易·观》:“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6)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7)意者:表示测度。大概,或许,恐怕。(8)干福:求福。(9)节:适,适度。《礼记·文王世子》:“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世子。”(10)斩伐:砍伐。(11)逼: 逼迫,威胁。《国语·晋语四》:“于是吕甥、冀芮畏逼,悔纳文公,谋作乱。”(12)田渔:打猎和捕鱼。(13)浦:应作“泽”,聚水的地方。(14)纳禄:致福。《书·禹贡》:“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垅。”(15)行悖:违逆,违背。《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6)司过:掌纠察过失的官。(17)荐至:应作“荐罪”。荐罪,司过。(18)革心易行: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汉书·严助传》:“ 南越王甚嘉被惠泽,蒙休德,愿革心易行,身从使者入谢。”(19)羡:超过。司马相如《上林赋》:“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1703060780
1703060781 【译文】景公对晏子说:“寡人精神渐衰,身体多病。现在,寡人打算备好珪璧和牛羊牲畜等祭品,让祝宗官献给天帝和祖宗神灵,心想用祭礼来求福,可行吗?”晏子答道:“据我所知,历代君主求福的做法是:政事一定要符合民心,行为一定要顺应神意;修建宫室加以节制,不敢大量砍伐树木,以便不掠夺性地开发山林;饮食必有节制,不敢频繁打猎捕鱼,以便不掠夺性地开发川泽湖沼。他们让祝官、宗官祭祀,只是悔过谢罪,不敢祈求福寿。因此神灵、百姓都顺从君主的意愿,高山河流献出自己的财富。目前,您的政事违背民心,行为违背神意;扩大宫室,大量砍伐,以致掠夺性地开发山林;羡慕美食佳肴,频繁地打猎捕鱼,以至掠夺性地开发川泽湖沼。因此神灵、百姓都怨怒,高山河湖将收回应赐之福。司过官举出您的大错,祝官、宗官却为您祈福,我想这不是互相抵触吗?”景公说:“假如没有先生,寡人就听不到这些道理,请允许寡人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吧。”于是,景公下令:取消去公阜游览的计划,停止地方进献海味,砍伐树木者要遵循时节规律;打猎捕鱼要限制数量、居住饮食须有节制而不要过于豪华、奢侈;祝官、宗官祭祀之时只向神灵悔过谢罪而不敢有所祈求。
1703060782
1703060783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可乎?”对曰:“婴闻之,国有具官(1),然后其政可善。”公作色不悦,曰:“齐国虽小,则可谓官不具乎?”对曰:“昔吾先君桓公,身体惰解,辞令不给,则隰朋(2)昵侍(3);左右多誉(誉作过),狱谳不中(4),则弦宁(5)昵侍;田野不修,民萌(6)不安,则宁戚(7)昵侍;军士惰,戎士(8)肆,则王子城甫昵侍;居处逸怠,左右慑畏(9),则东郭牙(10)昵侍;德义不中,意行衰怠,则管子昵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11)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胙(12)焉。今君之过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官不具’。”公曰:“善。”
1703060784
1703060785 【注释】(1)具官:配备应有的官员。(2)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齐庄公曾孙。与管仲、鲍叔牙等辅佐齐桓公,齐国大治。(3)昵侍:在旁奉侍。(4)狱谳不中:刑狱议罪不适合。(5)弦宁:齐桓公臣,生卒年不详,官任大理,掌管刑法。(6)萌:开始,产生。(7)宁戚:齐桓公臣,生卒年不详,姬姓,宁氏,名戚。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主管农业生产。(8)戎士:兵士。《左传·成公二年》:“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9)慑畏:畏惧。《国语·吴语》:“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10)东郭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谏臣,齐桓公时期的五杰之一,由齐国名相管仲所推举。管仲在推举东郭牙时曾说:“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11)续:继续,接着。(12)致胙:古时天子祭祀后,将祭肉赏赐。
1703060786
1703060787 【译文】景公问晏子:“寡人想听从先生意见,将齐国的政事处理好,可以吗?”晏子答道;“据我所知,国家有齐备的官吏,然后才可以治理好。”景公变了脸色,不高兴地说:“齐国虽然小,但为何说官吏不齐备呢?”晏子说:“以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在其身体懈怠、言辞迟钝时,则有隰朋在旁奉侍,来提醒他;当左右近臣有了过错、刑狱议罪不公时,则有弦宁在旁奉侍,来纠正他;当田地不能整治、百姓心存不安时,则有宁戚在旁奉侍,来提醒他;当军吏怠惰、士兵肆意妄为时,则有王子成甫在旁奉侍,为他谋划;当桓公身处安逸,追求享乐,左右侍臣畏惧时,则有东郭牙在旁奉侍,向他当面谏诤;当他道德信义有所不当、意志衰弱怠惰时,则有管仲在旁奉侍开导他。先王能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用别人的厚重弥补自己的衰薄,因此诸侯因其善德来拜见他,周天子也把祭祀用过的肉送给他。而今,您的过失太多,可是没有一个人把您的过失告诉您,所以我说官吏尚未齐备。”景公说:“您说得在理啊!”
1703060788
1703060789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从车(1)三百乘(2),九合诸侯(3),一匡天下(4)。今吾从车千乘,可以逮(5)先君桓公之后乎?”对曰:“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鲍叔(6),右有仲父(7)。今君左为倡(8),右为优(9),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先君桓公之后乎?”
1703060790
1703060791 【注释】(1)从车:扈从之车,跟从的车。《周礼·夏官·驭夫》:“驭夫尝驭贰车、从车、使车。”(2)乘:车子。春秋时多指兵车。(3)九合诸侯:诸侯多次会盟。《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邢昺疏:“言九合者,《史记》云: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谷梁传》云:衣裳之会十有一。”一说谓纠合。朱熹《论语集注》:“九,《春秋传》作‘纠’,督也,古字通用。”(4)一匡天下:使天下得到匡正。匡,安定。(5)逮:赶上,追上。(6)鲍叔: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善于知人著称。(7)仲父:即管仲,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仲父是齐桓公对他的尊称。(8)倡: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9)优: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1703060792
1703060793 【译文】景公向晏子问道:“以前,我们的先君桓公,率领兵车三百辆,多次盟会诸侯,使天下得到安定。如今我率领兵车一千辆,可以在先君桓公之后成就霸业吗?”晏子答道:“桓公之所以能率领兵车三百辆,多次盟会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是因为左有鲍叔,右有管仲。如今您左右都是歌舞乐人,进谗言之人在前,谄媚奉承之人在后,又怎能赶上先君桓公而成就霸业呢?”
1703060794
1703060795 【原文】高子(1)问晏子曰:“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三君一心耶?夫子之心三耶?”对曰:“婴闻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心也,而婴之心,非三心也。”
1703060796
1703060797 【注释】(1)高子:齐景公大臣。
1703060798
1703060799 【译文】高子问晏子说:“您相继侍奉灵公、庄公及景公,他们都尊敬您。这是三位君主的心志一样呢,还是先生您的心志有三样呢?”晏子回答说:“我听说,一心一意可以侍奉百位君主,三心二意不可侍奉一位君主。所以说,三位君主的心意并不一样,我的心意也不是三样。”
1703060800
1703060801 杂 上
1703060802
1703060803 【题解】《杂上》篇以具体事例描述了晏子作为臣子如何劝谏君主,启发君王当行仁爱之政,表现了其明辨是非、坚持原则、遵守礼仪、尽忠职守的高尚品德。
1703060804
1703060805 【原文】景公使晏子为阿(1)宰(2),三年而毁(3)闻(4)于国。公不悦,召而免(5)之。晏子谢曰:“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6)必闻于国。”公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公悦。召而赏之,辞而不受。公问其故,对曰:“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7),急(8)门闾(9)之政(10),而淫民(11)恶之;举俭力(12)孝悌,罚偷窳(13),而惰民恶之;决狱(14)不避贵强,贵强(15)恶之;左右(16)之所求,法则与,非法则否,而左右恶之;事贵人(17)体(18)不过礼(19),而贵人恶之。是以三邪(20)毁乎(21)外,二谗(22)毁乎内,三年而毁闻乎君也。今臣更之,不筑蹊径而缓门闾之政,而淫民悦;不举俭力孝悌,不罚偷窳,而惰民悦;决狱阿(23)贵强,而贵强悦;左右所求言诺,而左右悦;事贵人体过礼,而贵人悦。是以三邪誉(24)于外,二谗誉乎内,三年而誉闻于君也。昔者,婴之所以当诛(25)者宜赏,而今之所以当赏者宜诛,是故不敢受。”景公乃任以国政焉。
1703060806
1703060807 【注释】(1)阿: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2)宰:古代官名。县宰,邑宰。(3)毁:毁谤,诋毁,詈骂。(4)闻:传布,传扬,传告。(5)免:辞职,解职。(6)誉:名誉,声誉。(7)蹊径:指小路。(8)急:重视。(9)门闾:城门与里门。指乡里、里巷。(10)政: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如家政、校政。(11)淫民:游乐怠惰的人。(12)俭力:节俭并勤于耕作。(13)窳:懒惰。张纯一校注曰:“窳,惰也。又器不坚致也。”(14)决狱:判决狱讼。(15)贵强:位尊势大者。(16)左右:身边的亲信,近侍。(17)贵人:显贵的人。(18)体:体统,体制。《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19)过礼:超过常礼。(20)三邪:三种邪恶的事。张纯一校注曰:“谓淫民、惰民、贵强。”(21)乎:张纯一校注曰:“乎,孙本作于。”(22)二谗:张纯一校注曰:“二谗谓左右与贵人。”(23)阿:徇私,偏袒。(24)誉:称赞,赞美。《论语·卫灵公》:“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25)诛:惩罚,责罚。
1703060808
1703060809 【译文】景公委派晏子任阿城的邑宰,过了三年,诋毁晏子的话传遍全国。景公很不高兴,便召回晏子欲将其罢免。晏子谢罪说:“我已知道我的过错了,请允许我再去治理阿城,三年之后,好名声必会传遍全国。”景公便又委派他去治理阿城。三年之后,好名声果然传遍全国。景公很高兴,召回晏子欲赏赐他,晏子推辞不受。景公问他为什么不愿受赏,晏子答道:“以前,我治理阿城的时候,修筑小路,加强住宅、里巷门户防务,以致游乐怠惰的人憎恨我;提倡生活节俭,力行孝顺父母、热爱兄长,惩罚苟且、懒惰的人,以致懒惰之人怨恨我;判决诉讼不包庇显贵、豪强,以致显贵豪强厌恶我;身边办事的人有所求,合法的就给予,不合法的就不给,以致身边之人讨厌我;接待地位显贵之人,规格不超过礼仪规定,因此地位显贵之人不喜欢我。于是,三种邪恶之人在外边毁谤,两种谗佞之人在内部毁谤。因此,三年内这些毁谤都传到您的耳边了。如今,我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停止修筑小路,放松住宅、里巷门户防务,游乐怠惰的人便高兴;不推崇生活节俭和尽力孝顺父母、亲爱兄长,不惩罚苟且懒惰之人,懒惰之人便高兴;判决诉讼时偏袒显贵豪强,显贵豪强便高兴;身边之人有所求,全都答应,身边之人高兴;接待地位显赫之人,规格超过礼仪规定,地位尊贵之人高兴。因此,三种邪恶之人在外部称赞,两种谗佞之人在内部称赞。于是三年内,我的好名声就传到您的耳边了。以前,我受到责备的那些事情,实际上应该受到奖赏。如今,我受到奖赏的这些事情,实际上应该受到责罚。所以我不敢接受赏赐。”景公听罢,深有所悟,于是委任晏子主持国政。
1703060810
1703060811 【原文】景公正昼(1),被发,乘六马(2),御妇人,以出正门,刖跪(3)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4)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5)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门,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6)之赐(7),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8)于刖跪,以羞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勿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惰君;民多讳言(9),君有骄行(10)。古者明君在上,下多直辞(11);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12),而刖跪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13)无征(14),时朝无事。
1703060812
1703060813 【注释】(1)正昼:犹言大白天。《史记·龟策列传》:“正昼无见,风雨晦冥。”(2)六马:谓驾车之马众多。周制天子乘六匹马驾的车,诸侯乘四匹马驾的车。齐侯以大国地位僭用天子的礼制。(3)刖跪:刖,砍掉脚或脚趾,古代酷刑之一。刖跪,同“刖危”,断足的人。(4)惭:羞愧。《易·系辞上》:“将叛者其辞惭。”(5)昔者:往日,从前,昨天。(6)大夫:古职官名。(7)赐:赏赐,给予。(8)戮:羞辱,侮辱。(9)讳言: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明说。(10)骄行:骄纵的品性行为。汉刘向《说苑·正谏》:“民多讳言,君有骄行。”(11)直辞:正直的言词。(12)君有失行:君上有错误的行为。(13)倍资:倍,加倍。资,货物、钱财。(14)征:指征收赋税。《左传·僖公十五年》:“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 上一页 ]  [ :1.7030607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