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0864
1703060865
【注释】(1)相:古官名,百官之长,后通称宰相。(2)论人:选拔人才。论,通“抡”。《墨子·所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3)进:推荐,引进。
1703060866
1703060867
【译文】晏子作为景公的宰相,他选拔人才的原则是:遇到贤德之人就推荐他,不迎合君主的喜好;看到不贤德的人就罢免他,不避开君主所宠爱的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无私心,规劝君主直言不讳。
1703060868
1703060869
【原文】景公游淄(1),闻晏子卒(2),公乘而驱(3)。自以为迟,下车而趋(4);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5)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伏尸(6)而号(7)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8)。寡人犹且淫逸而不收(9),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10)寡人而加之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乎?”
1703060870
1703060871
【注释】(1)淄:水名。即今山东省的淄河。《书·禹贡》:“嵎夷既略,潍淄其道。”(2)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3)驱:鞭马前进。孔颖达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4)趋:疾行,奔跑。(5)比至:及至,到。(6)伏尸:伏在尸体上。《战国策·燕策》:“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7)号:哭,大声哭。(8)尺寸:形容事物些许、细小或低微。(9)收:约束,控制。张纯一校注:“收,敛也。”(10)不加:不予。
1703060872
1703060873
【译文】景公出游淄水,听说晏子逝世,急忙驱车返回。景公自以为车行得慢,便下车奔跑,发现奔跑不如坐车快时,又上车急驰。及至到达都城后,他先后四次下车奔跑。边走边哭,赶到晏子家,趴在晏子的尸体上痛哭,说:“大夫,您白天黑夜劝谏寡人,大小事都不放过,尽管如此,寡人仍然奢侈放纵而不知收敛,使百姓的怨恨累积深重。如今,上天降灾于齐国,不降到寡人身上,却先降到夫子身上。齐国的江山危险了,百官中还有谁能指出我的过失呢?”
1703060874
1703060875
【原文】晏子没(1)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2),堂(3)上唱善(4),若出一口(5)。公作色大息(6),播(7)弓矢。弦章(8)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矣,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唱善者如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智(9)不足以知君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然而有一焉。臣闻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尺蠖(10)食黄其身黄,食苍(11)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12)人之言乎?”公曰:“善。”
1703060876
1703060877
【注释】(1)没:通“殁”,死。(2)出质:射出的箭未中箭靶。(3)堂:殿堂上,正厅上。《仪礼·聘礼》:“堂上八豆,设于户西西陈。”(4)唱善:称善。犹叫好。(5)一口:一人之口。(6)大息:同“太息”,大声长叹,深深地叹息。(7)播:分散。引申为抛洒。(8)弦章:春秋齐人,名宾胥无,字弦章,桓公时为大司理(主管狱讼)。(9)智:智慧。《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10)尺蠖:蛾的幼虫,生长在树上,颜色像树皮色,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11)苍:多指灰白色或植物的青色。以此引申出苍老、苍凉等会意词。(12)谄:奉承,献媚。《礼记·少仪》:“颂而无谄,谏而无骄。”
1703060878
1703060879
【译文】晏子死后十七年,景公请诸位大夫饮酒。景公酒后射箭脱靶,殿堂上饮酒的诸位大夫高喊“射得好”,喊声整齐,若出一人之口。景公脸色大变,大声叹息,抛掉了弓箭。这时弦章入见,景公说:“弦章啊!自从我失去晏子,至今十七年了,未曾听到谁说我有不对之处。今天我射箭脱了靶,大喊‘射得好’者如出一人之口。”弦章答道:“这是诸臣不成材呀!以他们的智慧,不足以发现君主的过错;以他们的勇气,不敢触犯国君而当面谏言。这样便出现了众口一词的情况。我听说,君主喜欢穿的,臣子们便乐意穿;君主喜欢吃的,臣子们便乐意吃。尺蠖吃了黄叶,身体就发黄;吃了青叶,身体就发青。君主大概还是喜欢听谄媚者的话吧!”景公说:“你说的太好了!”
1703060880
1703060881
司马法
1703060882
1703060883
【题解】“司”是掌管,“马”是马匹,掌管马匹名为“司马”。军政中最急的事,古时为马匹,所以掌军政的官古称“司马”。本篇称《司马法》,就是国家军政的法律。本书系周初(前1140年后)草稿,迄今已有三千余年,相传原作是姜太公及周公所做。孙星衍说:“古有黄帝兵法、太公六韬、周公司马法”。据《史记·卷六四〇·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法》,同时也把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的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于公元前378年后成书。周武王本此原则伐灭商纣王。周公本此原则以东征平乱,建立周朝八百年基业。齐桓公、齐景公、齐威王本此原则成就霸业。有很多人用本书文句注证《孙子兵法》。
1703060884
1703060885
《司马法》这本书是治国、平天下的书,所以《汉书·艺文志》把此书列为礼部书而不视作兵法。汉志著录《司马法》一百五十五篇,隋、唐诸志皆著录三卷。该书亡佚情况严重,今残存《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等五篇。
1703060886
1703060887
本书第一篇首先指出“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说明治国要以仁慈博爱为出发点,用义来治国。《群书治要》所录的是《仁本》《天子之义》两篇的部分内容,认为治国治军都应以仁为根本以义为宗旨,而对其中关于军法军规的内容则较少涉及,足见魏徵等人与古人观点一致,强调以仁义治国、平天下。
1703060888
1703060889
【作者简介】姜太公(约前一一二八-约前一〇一五),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司马法》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战国时已散失。
1703060890
1703060891
【原文】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治之谓正(1)。治民用兵,平乱讨暴(2),必以义。是故杀人安(3)人,杀之可也。以杀止杀,杀可以生(4)也。攻(5)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除民害,去乱君也。以战去战(6),虽战可也。故仁(7)见亲(8),义见悦,智见恃(9),勇见方(10),信见信(11)。将有五材(12),则民亲悦恃方而信之也。故内(13)得爱焉,所以守(14)也;外得威(15)焉,所以战也。利加于民则守固,威加敌民则战胜。
1703060892
1703060893
【注释】(1)正:合乎法度、规律或常情。(2)讨暴:讨伐、惩治暴乱。(3)安:使安定。(4)生:生存,活。与“死”相对。(5)攻:攻击,进攻。(6)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7)仁:慈仁。(8)亲:被亲近。(9)恃:依赖,凭借。(10)方:法式,取法,效法。(11)信:信从,相信。(12)五材:亦作“五才”,指忠、信、仁、智、勇。(13)内:指朝廷。(14)守:守卫,防守,把守。(15)威:显示的使人畏惧慑服的力量。《老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703060894
1703060895
【译文】古人以仁爱为根本,用合乎道义的方法来治理国家,这种治理的方法叫做常法(治民用兵,平乱讨暴,必定要合乎道义)。因此,杀掉坏人而使大众得到安宁,杀人是可以的(杀人是为防止更多的杀戮。如此杀人可以让更多人活下来);攻打别的国家,是为了爱护它的民众,攻打是可以的(为民除害,去除乱君);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虽然去战争,也是可以的。因此,君主施行仁道民众会亲近,坚持道义会使民众悦服,有智慧会使民众有所依靠,勇敢会为民众所效法,以诚信取信于民(将领有五种德性—仁、义、智、勇、信,则人民会亲近、会喜悦、会有所依靠、会有所效法,并能信任他)。所以,在国内得到人民的爱戴,所以可以守卫国土;在外具有威慑力量,所以能战胜敌人(利益给予人民,则可以固守国土;威慑力量加于敌人,则能战胜敌人)。
1703060896
1703060897
【原文】故战道(1),不违(2)时(3),不历(4)民病(5),所以爱吾民也;春秋兴师(6)为违时,饥疲(7)不行(8),所以爱己(本书己或作民)也。不加丧(9),不因凶(10),所以爱其民也;敌有丧饥疲不加兵(11),爱彼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大寒甚暑,吏士懈倦,难以警戒;大寒以露,则生外疾;甚暑以暴(12),则生内疾。故不出师,爱己彼之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春搜(13)秋狝(14),振旅(15)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1703060898
1703060899
【注释】(1)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2)违:违背,违反。(3)时:指天时。(4)历:选择。(5)民病:民众的苦难。(6)兴师:举兵,起兵。(7)饥疲:饥饿疲乏。(8)不行:不行进,不前进。(9)丧:指祸难。(10)凶:灾荒,收成坏。(11)加兵: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12)暴:通‘曝”。晒。(13)春搜:帝王春季的射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14)狝:秋天打猎。(15)振旅:整顿部队,操练士兵。
1703060900
1703060901
【译文】作战的原则是:不违背天时气象,不选择民众苦难时兴兵,以爱护自己的民众(春季与秋季举兵,为不合时令。饥饿疲乏不前进。这都是为了爱护百姓);不乘敌人祸难时去进攻它,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进攻它,以爱护敌国的民众(敌人有祸难或饥饿疲乏,不以武力进攻,以爱护敌国的民众);不在冬夏两季兴兵作战,以爱护敌我双方的民众(大寒大暑,吏士松软疲困,难以警戒。大寒暴露,则生外疾;大暑以晒,则生内疾。故不出师,以爱护敌我双方的民众)。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定危险。天下既已平定,每年春秋两季还是要用打猎来进行军事演习,整顿和训练军队,这都是为了不忘备战。
1703060902
1703060903
【原文】古者,逐奔(1)不远(2),从绥(3)不过三舍(4),不穷(5)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6)而鼓(7),是以明其信也(旧无是以明其信也六字。补之)。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8)服(9),是以明其勇也。知始知终,是以明其知(10)也。五德(11)以时合散(散作教(12)),以为民纪(13),古之道也。仁义勇智信,民之本。随时而施舍(14),为民纲纪(15),古之所传政道(16)也。
1703060904
1703060905
【注释】(1)逐奔:追逐逃跑者。奔,败北。《谷梁传·隐公五年》:“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2)不远:古时追击战败逃跑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远,遥远、距离长。(3)从绥:从,追逐。绥,退军。(4)三舍: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5)穷:困厄,使陷于困境。《礼记·儒行》:“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6)成列:形成队列,排成行列。(7)鼓:指击鼓使进。《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8)舍:开释,赦免。《周礼·秋官·司圜》:“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9)服:顺从,降服。(10)知:“智”的古字。聪明,智慧。《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11)五德: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玉有仁、智、义、礼、信五德。(12)教:教育。《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3)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礼记·祭义》:“致物用,以立民纪也。”(14)施舍:给人财物。(15)纲纪:法度,纲常。《荀子·劝学》:“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16)道:方法,途径。
1703060906
1703060907
【译文】古时候,不穷追战败逃跑的敌人,追逐退却的敌军不超过九十里。不使失去战斗能力的敌人陷于困境,并哀怜敌方的伤病人员,这显示出他的仁爱精神;等敌人布阵完毕再发起进攻,这是为了表明他的诚信;争礼义而不争利益,这是为了表明他的正义;还能赦免已降服的敌人,这是为了显示他的勇气;能知道战争开始时的形势并预知其结局,这是显示他的智慧。五德(此指仁、信、义、勇、智)按相应的时机实施教育,把它作为人民行为的准则,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仁、义、勇、智、信这五德是人民行为的根本依据。随时因机施教于人民,当作人民生活的法度,这是古时候所传下来的为政方法)。
1703060908
1703060909
【原文】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1)地之宜(2),官人(3)之德,而正名(4)治物,正者,正官名也。名正则可法(5)。立国(6)辨职(7),立国治民,分守境界,各治其职。诸侯悦(8)怀(9),海外来服(10),服从己也。狱(11)弭(12)而兵寝(13),圣德(14)之治(治作至)也。
1703060910
1703060911
【注释】(1)设:适合。(2)宜:正当的道理,适宜的事情或办法,适当的地位。(3)官人:选取人才,给以适当的职位。(4)正名:使名分与事实相符。(5)法:仿效,效法。(6)立国:分封诸侯国。(7)职:职位,亦指任职的处所。(8)悦:悦服。(9)怀:指心内、心中。(10)来服:顺服。(11)狱:争讼。(12)弭:止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13)寝:止息,废置。(14)圣德: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
1703060912
1703060913
【译文】从前的君王治理天下,顺应天道,因地制宜,任用贤德的人为官吏,明确各自的名分,管理相应的事务(正的意思,是辨正官位名称,使名实相符。名正则可为人民效法);分封诸侯,区分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职责(立国治民,分守疆界,各司其职)。使诸侯心悦诚服,海外诸国也来归附(指服从自己),国内诉讼止息,监狱一空,战争停息。这是圣德君主至高无上的治理方法和成效。
[
上一页 ]
[ :1.7030608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