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964e+09
1703060964
1703060965 【原文】夫唯(1)无虑(2)而易于敌者,必禽(3)于人。故卒未附亲(4)而罚之,即不服,不服即难用也。卒已附亲而罚不行者,即不可用矣。故令之以文(5),齐之以武(6),是谓必取(7)。令素行(8)则民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9)也。
1703060966
1703060967 【注释】(1)唯:独,仅,只有。陈皞曰:“惟,犹独也。”(2)无虑:没有深谋远虑。杜牧曰:“无有深谋远虑,但恃一夫之勇,轻易不顾者,必为敌人所擒也。”(3)禽:“擒”的古字。俘获,被俘,制伏。(4)附亲:使之归附亲近。(5)文: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曹操曰:“文,仁也。”(6)武:刑罚。曹操曰:“武,法也。”李筌曰:“文,仁恩;武,威罚。”(7)取:容易地征服别国或打败敌军。(8)素行:一贯认真执行。梅尧臣曰:“素,旧也。威令旧立,教乃听服。”(9)相得:彼此投合。张预曰:“上以信使民,民以信服上,是上下相得也。”
1703060968
1703060969 【译文】只有那种既没有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才必然被敌人所俘虏。所以未得军心就施行处罚,士兵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以用他们去作战;士兵已经依附而不执行军纪刑罚,那么也无法用以作战。所以要用仁义道德来教导士兵,用刑罚来整治士兵,这样一定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命令一贯认真执行,人民便会信服。命令一贯认真执行,就能与众士兵相处彼此投合。
1703060970
1703060971 【原文】战道(1)必胜,主曰无战,必战;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2),唯民是保(3),而利全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4);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全(全作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恩不可专用,罚不可专任(5)。
1703060972
1703060973 【注释】(1)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2)退不避罪:退不逃避惩处。何氏曰:“进岂求名也?见利于国家、士民,则进也。退岂避罪也?见其蹙国残民之害,虽君命使进,而不进,罪及其身不悔也。”(3)保:安定。王皙曰:“战与不战,皆在保民利主而已矣。”(4)深溪:深峭的山谷,危险之地。(5)专任:单独依靠。
1703060974
1703060975 【译文】因此作战之道是:如果判定此战必胜,即使君主下令不战,主将一定要坚持开战;如果据战势权衡此战不能取胜,即使君主下令要战,主将也要坚持不战。总之,进不求战胜之名,退不避违命之罪,只求保全人民,又有利益于君主。这样的将帅,是国家的珍宝啊!爱护士兵像对待婴儿一样,那么士兵就可与他共赴深谷险境;对待士兵如同自己的爱子,那么士兵就愿意与他同生死共患难。如果厚待士兵而不能使之赴敌,爱兵如子而不能以令制之,违法乱纪而不加惩治,这就好像是骄纵的子女一样,是不能用来作战的(恩不可以单独使用,罚也不可以单独使用)。
1703060976
1703060977 【原文】知吾卒之可以击(1),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胜之半者,未可知也。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2);知天知地,胜乃可全(3)。
1703060978
1703060979 【注释】(1)击:攻打,进攻。杜牧曰:“可击者,勇敢轻死也;不可击者,顿弊怯弱也。”(2)不殆:不危险。《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3)全:保全。
1703060980
1703060981 【译文】确知我军之势强可以进攻作战,而不知此时的敌军之势亦强尚不可攻打,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知道此时敌军势弱可以去攻打,而不知道自己的军队此时(士气和时势都)不宜出击,胜利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知道此时的敌军可被攻击,知道自己的军队也可以作战,而不知地形不利于我军作战,胜利的可能性仍只有一半(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胜)。所以说,洞察敌军之虚实及我军之强弱,战则必胜而不会有危险;既通天时,又懂地利,战胜之功就可以保全。
1703060982
1703060983 【原文】明主虑(1)之,良将修(2)之。非利不赴(3),非得不用(4),非危不战。不得已而用兵。主不可以怒(5)而兴军,将不可以愠(6)而致战。合于利而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也。故曰:明王慎之,良将敬(7)之。此安国之道也。
1703060984
1703060985 【注释】(1)虑:思考,谋划。张预曰:“君当谋虑攻战之事,将当修举克捷之功。”(2)修:学习,研习。(3)赴:起兵,兴兵。李筌曰:“明主贤将,非见利不起兵。”(4)非得不用:无必胜把握就不可轻易用兵。贾林曰:“非得其利,不用也。”(5)怒:气愤,愤怒。(6)愠:含怒,怨恨。(7)敬:警戒,警惕。杜牧曰:“警言戒之也。”
1703060986
1703060987 【译文】贤明的君主定会慎重地考虑战争攻伐之事,贤良的将帅定会勤修作战制胜的策略。对国家和人民不利就不要兴师动众,无必胜把握就不要轻易用兵,不是形势危急就不要轻易开战(不得已而用兵)。君主不可因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随情绪而进行战争。有胜算之利才可以用兵,无胜算之利就停止用兵。愤怒可以转为欢喜,生气可以转为喜悦,然而国家亡了却无法复存,人死了也不可能再活过来。所以说,明智的君主用兵特别慎重,贤良的将帅要格外警戒而不轻战。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关键!
1703060988
1703060989 【原文】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1),公家之奉,日千金(2);内外骚动(3),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4)。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师下有举字),不事不耕(不耕作耕稼)者凡七十万家也。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5)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6)也,非胜之主也。故明王圣主、贤君胜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7)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祷祀以求也。不可象(8)于事也,不可以事类求也。不可验(9)于度(10),不可以行事度也(不可以行事度也作不可以度数推),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1703060990
1703060991 【注释】(1)费:财用,费用。(2)千金:极言钱财多。(3)骚动:动荡,不安宁。(4)七十万家:春秋时期兵制基于井田,一家从军,七家从事后勤任务,因此兴师十万就有七十万家不能正常从事耕作。李筌曰:“古者,发一家之兵,则邻里三族共资之,是以不得耕作者七十万家,而资十万之众矣。”(5)爵禄:官爵和俸禄。(6)佐:指辅佐者。(7)先知: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8)象:类推,类比。杜牧注:“象者,类也,言不可以他事比类而求。”(9)验:征兆,征象。梅尧臣曰:“不可以度数验也,言先知之难也。”(10)度:推测,估计。
1703060992
1703060993 【译文】举兵十万,出征千里之外作战,人民所负担的费用和公家的开支,每日要花费千金,国家因而不能安心从事耕作的有七十万家(古代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供奉。十万之师去打仗,而导致不耕地不做事的有七十万家)。敌我相持好多年,为的是争取最后有胜利的一天,如果因吝惜官爵、俸禄、金钱,(不使用间谍刺探敌方虚实)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是最不仁慈的事!此类人不是领兵高明的将帅,不是以仁义辅佐君主的贤臣,也不是克敌制胜一方的主导者。所以圣明的君主以及贤德的将帅,之所以行动必稳操胜券,成就的功绩远超众人,就在于他们事先洞察敌情。想要预先知晓敌情的人,不可通过求鬼神而获知敌情,不可以凭借类似事物的比较推断敌情,也不能用征兆去估计揣测敌情,必须通过谋略或间谍取得对方情报,才能知晓敌情。
1703060994
1703060995
1703060996
1703060997
1703060998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45]
1703060999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四
1703061000
1703061001 老 子
1703061002
1703061003 【题解】《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为老子在函谷关前所作。《老子》《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第三十八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1703061004
1703061005 《老子》阐述天地的大道是生养万物而不加以干涉,令万物各得其所;提出了圣明的君主应当效法天地之德,远离欲望与名利,以清静心去教化万民,则天下自然归于太平的“无为而治”的重要思想。
1703061006
1703061007 《老子》全文围绕这一思想,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和论证,观点鲜明而论证精辟,内容丰富而富于哲理,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几千年来,《老子》的思想光辉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象征,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群书治要》节录了河上公注本《老子》的五十段,成为魏徵进谏唐太宗“偃武修文”“居安思危”的重要理论依据。
1703061008
1703061009 【作者简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老聃,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吏”(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哲之一,被道教尊为始祖。
1703061010
1703061011 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舍之间,互有同异。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群书治要》节录的正是这一注本。
1703061012
1703061013 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
[ 上一页 ]  [ :1.7030609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