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664
1703061665
【原文】相坐之法(1)立,即百姓怨;减爵(2)之令张(3),即功臣叛。故察于刀笔之迹(4)者,即不知治乱之本;习于行陈(5)之事者,即不知庙战(6)之权(7)。圣人先见(8)福于重关(9)之内,虑患于冥冥之外(10);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亡于彼。故仁莫大于爱人也,智莫大于知人也。爱人即无冤刑,知人即无乱政。
1703061666
1703061667
【注释】(1)相坐之法:谓一人有罪,连坐他人,相,音象。(2)减爵:削减群臣的爵禄。爵,爵位。(3)张:实施。(4)刀笔之迹:指刻写出来的法令条文。刀笔,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5)行陈:“陈”同“阵”。行阵,指挥军队、布阵势。(6)庙战:朝廷对于战事的筹划和决策。(7)权:谋略。(8)先见:预见。(9)重关:谓重深的关塞。(10)冥冥之外:高远的空际,这里引申为尘世境界之外。
1703061668
1703061669
【译文】一个人犯法要株连其他人的法规确立后,百姓必会怨恨;减少爵位俸禄的法令出台,功臣就会反抗。所以精通法律条文的人,不懂得国家治乱的根本;熟悉行兵布阵的人,不懂得朝廷拟定作战方案的权谋。圣人能在重重障碍之内预见大福,能考虑到遥远将来的忧患。愚昧的人被小利所迷惑而忘记了大害。所以有利于小的事情,就会妨害于大的事情;仅于此有所得,而于彼就有所失。因此,仁义没有比爱别人更大的了,智慧没有比了解别人更大的了。爱别人,就不会有冤枉人的刑罚;知人善任,就不会出现腐败的政事。
1703061670
1703061671
【原文】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居(1)知所为,行(2)知所之(3),事知所乘(4),动知所止,谓之道。言出于口,不可止于人(5);行发于近,不可禁于远。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凡人皆以轻小害,易微事(6),以至于大患也。
1703061672
1703061673
【注释】(1)居:安定,安居,平素家居。(2)行:去,离开。(3)所之:所去的地方。(4)事知所乘:做事知道凭借的是什么。乘,利用、凭借。(5)不可止于人:不可禁止别人的评说。(6)易微事:轻视小事。易,轻视。
1703061674
1703061675
【译文】见本而知末,掌握根本之道而应对千变万化,叫做术。安居时知道要干的事,行路时知道要去的地方,做事时知道该依靠什么,行动时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这就是道。言语出于口,没有谁能够禁止人们评说;行动发于身边,却不可禁止其影响流散到远方。事情成功难而容易失败,名誉建立难却容易毁废。一般的人都轻视小害、小事,最后酿成了大的灾祸。
1703061676
1703061677
【原文】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1)。夫使患无生,易于救患。今人不务使患无生,而务于救之,虽神圣人,不能为谋也。患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2),故圣人深居以避害,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3),动作(无作字)而陷于刑,虽曲(4)为之备(5),不足以全身(6)。故上士(7)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从事于无形之外,而不留心尽虑(无尽虑二字)于已成之内。是以患祸无由(8)至,非誉(9)不能尘垢(10)也。
1703061678
1703061679
【注释】(1)无生:不发生。(2)万万无方:没有固定的规律,比喻无法预防。万万,指极大的数目。无方,无定法,无定式。(3)门:事物的起点。(4)曲:多方面。(5)备:防备。(6)全身:保全生命或名节。(7)上士:高明之士。(8)无由:没有门径。(9)非誉:非议和称誉。指事情已经发生之后众人的反应。(10)尘垢:犹污染。
1703061680
1703061681
【译文】积累仁爱会带来福报,积累憎恨会招致祸患。人们都知道如何解救祸患,却不知道如何避免祸患产生,让祸患不产生比解救祸患容易。现在的人不致力于使祸患不产生,而是尽力消除它,即使是神仙也不能为之谋划啊。祸患的产生,没有固定的方向,所以圣人深居简出以躲避患害,虚静沉默以等待时机。识见浅狭的人不知道祸福从何而来,行动往往触犯刑罚,虽然多方设法防备,但仍不足以保全其身。所以高明之士先远离祸患而后追求利益,先远离耻辱而后追求名誉。所以圣人常常在灾祸尚未显露之时就已留心,而不会等到事情已经发生再竭尽智虑,因此祸患无从降临,众人的非议和称誉也不能沾污其身。
1703061682
1703061683
【原文】凡人之道,心欲小(1),志欲大,智欲圆(2),行欲方(3),能欲多,事欲少。所谓心小者,虑患(4)未生,戒祸慎微(5),不敢纵其欲者也;志大者,兼包万国(6),一齐(7)殊俗,是非辐凑(8),中为之毂(9)也;智圆者,终始无端(10),方流四远(11),深(深作渊)泉(12)而不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挠(13),素白而不污(14),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15)也;事少者,执约(16)为治广,处静以持躁(17)也。故心小者,禁于微(18)也;志大者,无不怀(19)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20)也。故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行;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行不用巫祝(21),而鬼神不敢先,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22)而有成。
1703061684
1703061685
【注释】(1)小:细。这里指谨慎。(2)圆:灵活。(3)方:守规矩。(4)虑患:忧虑祸患。(5)慎微:谨慎及于细微之处。(6)兼包万国:包容天下。兼包,相容并包。(7)一齐:统一。(8)辐凑:聚集。辐,指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上的直木。凑,指会合、聚集。(9)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古人常以榖与辐比喻君与臣的关系。(10)无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11)四远:四方边远之地。(12)深泉:深作“渊”,渊泉,泉水很深。(13)挠:屈服。(14)污:玷辱。(15)中仪:符合礼节。(16)执约:持守要领。执,持守。(17)持躁:戒躁。持,约束。躁,浮躁。(18)微:微细之处。(19)怀:包容。(20)持:持守。(21)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22)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
1703061686
1703061687
【译文】大凡一个人的处事之道,内心要谨慎,志向要远大,智虑要圆满,行为要方正,才能要多,所为之事要少。所谓内心要谨慎,是说在祸患尚未产生之前,谨慎自持,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志向要远大,是说要包容天下,各种风俗都一视同仁,是非来集,要像辐条集中于车轴那样为其确定不偏不倚的标准;智虑要圆满,是说思维周流无碍,能及于遥远的事情,像深满的渊泉一样永不枯竭;行为要方正,是说要立身正直,不屈不挠,朴素高洁而没有染污,不得志也不会改变操守,得志也不会随心所欲;才能要多,是说要文武兼备,行为举止都非常得体;所为之事要少,是说要持守简约的要领来处理繁多的问题,处于宁静的状态来控御外界的躁动。所以内心谨慎的人,在祸患微小的时候就知道加以防备;志向远大的人,胸怀宽广,无所不包;智虑圆满的人,无所不知;行为方正的人,有所不为;才能多的人,样样事情都能处理;所为之事少的人,持守的东西简约。因此,圣人对于善事,再小也要做;对于过错,再小也要改正。圣人行动不用去求问巫婆神汉,鬼神也不敢作祟,可以说是非常尊贵了。虽然如此,圣人还是战战兢兢,时刻小心翼翼,因此虽没有刻意作为,却成就了功业。
1703061688
1703061689
【原文】有功,离(1)仁义者即见疑;有罪,不失仁心(2)(不失仁心作有仁义)者必见信。故仁义者,事之常顺(3)也,天下之尊爵也。虽谋得计当(4),虑患而患解(5),图国(6)而国存;其事有离仁义者,其功必不遂(7)矣;言虽(言虽字倒)无中(8)于策,其计无益于国,而心周(9)于君,合于仁义者,身必存矣。故曰:“百言百当,不若舍趣(10)而审(11)仁义也。”
1703061690
1703061691
【注释】(1)离:违背。(2)不失仁心:应作“有仁义”,有仁爱和正义之心。(3)常顺:谓自然之性。(4)计当:计策得当。(5)解:消除。(6)图国:为国谋利。这里指谋立国之事。(7)遂:成功。(8)中:符合。(9)周:忠信。(10)舍趣:舍弃其追逐的。趣,趋向、归向。(11)审:详究。
1703061692
1703061693
【译文】有功劳却丧失了仁义之心,就会被怀疑;有罪过却没有丧失仁义之心,一定会得到信任。所以,仁义是事物的自然之性,是天下最为尊贵的品德。虽然计谋得当,事先考虑如何预防祸患而祸患也得以消除,谋划着立国而国家也得以建立,但是如果所做的事有违背仁义的地方,其功业一定不会圆满实现。出言虽然不能提出好的策略,计谋也对国家没有什么帮助,但只要心是忠于君主的,而且合乎仁义之道,他自身一定会得以保全。所以,与其每次言语都得当,不如看他是否合乎仁义。
1703061694
1703061695
【原文】教(1)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泽(2);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即通功易食(3)而道达矣。人多欲即伤义,多忧即害智。故治国(4)乐其所以存,亡(5)(亡作虐)国乐其所以亡。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6)而聪明,君不与臣争功而治道(7)通。故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而枝叶茂者,未之有也。
1703061696
1703061697
【注释】(1)教:教化。(2)泽:恩惠。(3)通功易食: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4)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5)亡:或作“虐”,残暴。(6)下臣:这里指礼让臣下。下,居人之下、谦让。(7)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
1703061698
1703061699
【译文】教化出自于君子,小民享受到君子教化的好处;物资由小民创造,君子享受到小民的劳动果实。让君子和小民,各处于合适的位置,就能各有所持,互通有无,从而上下之间的“道”就畅通了。人如果贪欲甚多,就会损害正义(多欲之人不顾道义而苟取,故伤义);如果过分忧愁,就会损害智力。所以,太平安定的国家必定喜欢能使它存而不亡的事物,暴虐的国家则必定喜欢能导致它灭亡的事物。水往下流就会越来越广大,君王礼贤下士就会耳聪目明。君王不与臣下争功(君行君道,臣行臣道,人君无为,臣下有为),治国之道就会畅通。因此,君是树根,臣是枝叶,如果树根不粗壮,而枝叶会茂盛,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1703061700
1703061701
【原文】慈父之爱子也,非求报也,不可内解于心(1)。圣人之养民,非求为己用也,性不能已(2)也。及恃其力、赖其功勋,而必穷(3)矣。有以为,即恩不接(4)矣。故用众人之所爱,即得众人之力;举(5)众人之所善,即得众人之心。见所始,即知所终矣。
1703061702
1703061703
人之将疾也,必先不甘(6)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故疾之将死者,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者,不可为忠谋。古者亲近(7)不以言(8),来远(9)不以言,使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10)即和,与民同守(11)即固(12),与民同念(13)即智;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行有召寇(14),言有致祸。
1703061704
1703061705
【注释】(1)内解于心:在内心消除(慈爱之情)。(2)性不能已:本性就是如此情不自禁。(3)穷:困窘。(4)接:达到,遍及。(5)举:赞扬。(6)甘:以为甘美。(7)亲近:亲抚近邻。(8)不以言:不用言语。(9)来远:使远方的人来归附。(10)同欲:同心,同一愿望。(11)守:操守,节操。(12)固:稳固,安定。(13)念:念头,想法。(14)召寇:召,招引。召、招通用。
1703061706
1703061707
【译文】慈父爱子,并不是期求孩子报恩,而是源于内心的慈爱之情,这是人固有的天性;圣人养育百姓,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所用,而是出自于其仁爱的本性而不能抑止。到了要依靠百姓的力量、有赖其建功立业来成就自己,就一定会陷于困窘。互相有所希求,就会使父子、君臣之间的恩义丧失掉。所以用众人之所爱(来顺势利导),就会得到众人的力量;推崇众人所拥戴的东西,就可获得众人之心。因此看见事物的开始,就知道其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1703061708
1703061709
人要得病的时候,一定先厌食鱼肉之味;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君主必定是先厌恶忠臣的谏言。所以病入膏肓之时,良医也不能救治;国家将灭亡时,忠臣的谋略也是没有用处的。古时候,使身边的人亲近不是依靠言语,使远方的人来归附也不是依靠言语,能使身边的人高兴、远方的人来归附均因其德行深厚。与百姓愿望相同国家就会和谐,与百姓操守相同国家就会稳固,与百姓心念相同君主就会多智慧,得到百姓支持国家就会富足,得到百姓称誉君主就会声名显扬。行动不慎会招致盗寇的抢劫,言语不当能给人带来灾祸。
1703061710
1703061711
道自然(二十子全书无道字)
1703061712
1703061713
【题解】《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万物,不借助于人之力,而万物自然而然生长。贤明君主治国的方法,是顺应人的本性,遵循事物的规律,并加以引导,使其各得所宜。其心虚静而无为,保持质朴的本性,施行德政感化人民,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而天下大治。
[
上一页 ]
[ :1.7030616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