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1714e+09
1703061714
1703061715 【原文】昔者,尧之治天下,其导民也,水处(1)者渔(2),山处者木(3)(山处者木作林处者采),谷处者牧(4),陆处(5)者田,地宜其事,事宜其械(6),械便其人。如是,则民得以所有(7)易(8)所无,以所巧易所拙也。是以离叛者寡,听从者众,若风之过箭(9)(箭作萧)忽然感之,各以清浊(10)应矣,物莫不就其所利,避其所害。是以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车轨(11)不结(12)于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夫乱国若盛(13),治国若虚(14),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虚者非无人,各守其职也;盛者非多人,皆徼(15)于末也;有余者非多财,欲节(16)事寡也;不足者非无货,民躁(17)(躁作鲜)而费(18)多也。故先王之法,非所作(19)也,所因(20)也;其禁诛(21),非所为(22)也,所守(23)也,上德(24)之道也。
1703061716
1703061717 【注释】(1)水处:居住在水边或水中。(2)渔:捕鱼。(3)山处者木:或作“林处者采”。居住在山林地区的人,靠采木为生。采,砍伐。(4)牧:放牧。(5)陆处:居住在陆地上。(6)械:泛指器具。(7)所有:指领有的东西。(8)易:交换。(9)箭:或作“萧”,竹制管乐器。(10)清浊:音乐的清音与浊音。(11)车轨:行车的轨迹。(12)结:连接。这里指车不去千里之外。(13)盛:兴盛。(14)虚:萧条,虚弱。(15)徼:求取。(16)欲节:节制欲望。欲,贪欲。节,节制,管束。(17)躁:浮躁。(18)费:耗费。(19)作:创制,设立。(20)因:依照。(21)禁诛:禁诛之法。禁,含有禁戒性的规条及法令。诛,惩罚、责罚。(22)为:施行。(23)守:遵循,奉行,遵守。(24)上德:至德。
1703061718
1703061719 【译文】从前帝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他引导百姓,凡居住在江河湖海边的人,靠捕鱼为生;居住在山林地区的人,靠砍伐木材为生;居住在山涧谷地的人,靠畜牧业为生;居住在平川地区的人,靠种田为生。各类地区各有其适宜的事业,所从事的行业各有其适宜的工具,工具要便利于使用它的人。这样,百姓就能够用自己所有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用自己擅长制作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制作的产品。因此,离乡叛逃的人少,跟随、服从的人多。好像风吹过箫一样,箫感受到风的吹拂,各个孔会以清浊之音来作出回应。万物没有不趋利而避害的。所以相邻之国近得互相能看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听到,但人们不会踏入其他诸侯国的疆界,车马也不去千里之外,都是因为各国百姓都安居乐业的缘故。所以动乱不安的国家貌似兴盛,太平安定的国家看起来好像很萧条。将灭亡的国家好像总是财不足用,安定的国家物资总是供给有余。表面萧条,并非是没有人,而是人人各守其职,世无闲人;表面繁荣,并不是人多,而是人人都舍本逐末。物资供给有余,不是因为财物多,而是因为欲望得到节制,不必要的事情得以减少;财不足用,并不是没有财物,而是民心浮躁,奢侈浪费。所以上古贤明君王的治国之法,不是主观创造出来一套办法,而是遵循事物的规律并加以引导;所要禁止和惩罚的,也不是主观上想要有所作为,而是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这就是至德之君的治国之道。
1703061720
1703061721 【原文】以道治天下,非易民性(1)也,因(2)其有而条畅(3)之。故渎(4)水者因水之流,产稼(5)者因地之宜,征伐者因民之欲(6),能因即无敌于天下矣。故先王之制法,因民之性,而为之节文(7);无其性,无其养(养作资),不可使遵道(8)也。人之性有仁义之资(9),非圣王为之法度,不可使向方(10)也。因其所恶以禁奸,故刑罚不用,威行如神矣。因其性,即天下听从;咈(11)其性,即法度张(12)而不用。
1703061722
1703061723 【注释】(1)性:本性。(2)因:根据。(3)条畅:通畅。(4)渎:沟渠。此处当动词用,指开挖沟渠。(5)产稼:种植庄稼。(6)欲:愿望。(7)节文:拟定具体的细节条文。(8)遵道:遵循正道,亦以比喻遵循法度。(9)资:禀赋。(10)向方:归向正道。方,义方。(11)咈:音弗。违背。(12)张:设立。
1703061724
1703061725 【译文】用道来治理天下,并不是要改变人内在的性情,而是顺其性情并加以正确疏导,使之更加畅通。所以开渠引水的人要顺应水的自然流势,种庄稼的人要因地利而选择适宜的谷物。出兵征战的人,对于人民的欲求因势利导,能这样,就能顺应民心而无敌于天下。所以古代帝王制定法度,是根据百姓的性情来拟定细节条文的。不随顺他们的性情,不考虑他们生活的保障,就不能使他们遵从法度。虽然人性具有仁义的禀赋,但没有圣明君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就不可能使其合乎规范。凡是人们所痛恨的就加以禁止,是为了防止邪恶发生,这样虽然刑罚没有使用,而(君王的)威慑力却如神明一样。顺应人的本性,就能够使天下人顺服;违背人的本性,即使法度建立也难以发挥作用。
1703061726
1703061727 【原文】帝者贵(1)其德也,王者尚(2)其义也,霸者迫(3)(迫作通)于理也。道狭然后任智(4),德薄然后任刑,明浅(5)然后任察。
1703061728
1703061729 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循(6)任下,责成(7)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弗好憎,赏罚不喜怒;其听治(8)也,虚心弱志(9)。是故群臣辐凑(10)并进,无愚智不肖,莫不尽其能。君得所以制(11)臣,臣得所以事(12)君,即治国之道明矣。
1703061730
1703061731 智而好问者圣,勇而好同(13)者胜。乘(14)众人之知(15),即无不任(16)也;用众人之力,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乌获(17)不足恃也;乘众人之势,天下不足用也。故圣人举事,未尝不因其资(18)而用之也。有一功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即举者不重(19)也;能胜其事,即为者弗难也。圣人兼而用之,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20)矣。
1703061732
1703061733 【注释】(1)贵:崇尚。(2)尚:尊崇。(3)迫:应作“通”,懂得、通晓。(4)任智:依据策略。任,凭依,依据。智,计谋,策略。(5)明浅:明智不足。明,圣明,明智。(6)因循:道家谓顺应自然。(7)责成:指令专人或机构负责完成任务。(8)听治:处理政事。(9)弱志:谓虚心下气。(10)辐凑:车轮上的辐条都集中于毂上,比喻人心聚集为一。群臣辐转.形容群臣像辐条都集中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共事一君。(11)制:约束。这里指驾驭。(12)事:侍奉,供奉。(13)同:和谐。(14)乘:利用。(15)知:“智”的古字,聪明,智慧。(16)任:指胜任。(17)乌获: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后为力士的泛称。(18)资:才质。(19)重:繁重,沉重。(20)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矣:语出《老子》第二十七章。意思是说,因其材而使用,没有不各尽其材的,因其能而使用,没有不各尽其能的。
1703061734
1703061735 【译文】称帝者珍视美德,称王者崇尚正义,称霸者通晓事物的规律。所行之道偏狭才凭借智谋,恩德不厚才凭借刑罚,圣明不足才凭借考察。
1703061736
1703061737 用仁义来治理天下的君王,主张顺应自然而治,施行德政感化人民,顺应事物的规律来引导百姓,责求其成功却不会使其劳累,谋划政事没有失策,行动没有过错,进退都合乎时宜,动静都合乎理义,赞美与憎恶都不按照个人的好恶,奖赏与惩罚也不按照自己的喜怒。其处理政事,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因此群臣像辐条集中于车轮中心的圆木一样,齐心协力协助君主,不管是贤与不贤之人,没有不尽其才能的。君主掌握用臣之道,臣下知晓事君之法,则治国之道就显明了。
1703061738
1703061739 有智慧而又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就能成为大智大慧的圣人;有勇气而又善于团结众人的人,就能战无不胜。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担当的。利用众人的力量,就能无往而不胜。利用众人之力的人,乌获之类的力士也抵挡不住;凭借众人之势的人,天下就没有什么事是办不成的。因此圣人做事,没有不根据众人的资质而用其所长的。有某一项功绩的人就担任某一级的官位,有某种才能的人就从事某种事情。力量超过所担负的东西,就能够举重若轻;才能超过所做的事情,做起事来就不感觉困难。圣人善于使用人之长处,所以人没有无用之人,物没有可弃之材。
1703061740
1703061741 【原文】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迫而不应(1),感而不动,坚滞(2)而不流,卷握(3)而不散也。谓其私志(4)不入公道,嗜欲不枉(5)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6)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圣人不耻身之贱,恶(7)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8)也。故常虚(9)而无为,抱素见朴,不与物杂。
1703061742
1703061743 【注释】(1)应:响应。(2)坚滞:比喻固执不动,拘泥不化。坚,谓牢固坚硬之物,此指甲胄。滞,局限、拘泥、固执。(3)卷握:拳握。比喻凝滞,不流动。(4)私志:私情。(5)枉:违背。(6)因资:凭借才质。因,用、凭借。资,禀赋、才质。(7)恶:畏惧。(8)穷:困窘。(9)虚: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
1703061744
1703061745 【译文】所谓无为,不是说招之不来,推之不去,强制不予反应,有所感受而不被打动,固执不通,拘泥不化,而是说不以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公众意愿之上,不以自己的爱好去歪曲合理的策略,根据事物的规律行事,凭借现有的条件来建功立业,按照自然形势而行。圣人不以屈身低贱为耻辱,怕的是道义不能实行;不担心自己生命的短暂,忧心的是百姓的穷困。所以圣人总是虚静而无为,保持质朴的本性,不受外物的污染。
1703061746
1703061747 【原文】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之践位(1)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之民强掩(2)(掩作陵)弱,众暴寡,诈者欺愚,勇者侵怯,又为其怀智诈(3)不以相教,积财货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4)之。为一人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5)之;为绝国(6)殊俗(7)不得被泽(8),故立诸侯以教诲之。是以地无不任,时无不应(9),官无隐事(10),国无遗利(11)。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息(12)劳倦,无不以(13)也?。神农(14)形悴,尧瘦癯(15),舜梨黑(16),禹胼胝(17),伊尹负鼎而干汤(18),吕望鼓刀而入周(19),百里奚传卖(20),管仲束缚(21),孔子无黔突(22),墨子无暖席(23),非以贪禄慕位(24),将欲起(25)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也。自天子至于庶人,四体(26)不勤,思虑(27)不用,于事赡者,未之闻也。
1703061748
1703061749 【注释】(1)践位:即位。(2)掩:应作“陵”,陵、侵犯。(3)智诈:俞樾认为“诈”系衍字。(4)齐一:一致。(5)辅翼:辅助。(6)绝国:极其辽远的邦国。(7)殊俗:风俗习惯不同的地方。(8)被泽:蒙受君主的恩泽。被,蒙受。(9)地无不任,时无不应:土地没有不被利用的,耕种没有不合乎时令的。(10)隐事:隐蔽见不得人之事。(11)遗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12)息:休息。(13)无不以:无不各得其所。(14)神农:传说中的太古帝王名。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也称炎帝。(15)瘦癯:清瘦。癯,音渠。(16)梨黑:黑里带黄的颜色。(17)胼胝:音便(二声)支。皮肤等的异常变硬和增厚。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18)伊尹负鼎而干汤:伊尹背上熬美味之汤的鼎去求见商汤。伊尹,商汤大臣,奴隶出身,后协助汤攻灭夏桀,建立商朝。干,求取。(19)吕望鼓刀而入周:吕望敲着屠夫的割肉刀进入周朝。吕望,即姜太公。鼓刀,谓摆弄刀子发出响声。宰杀牲畜时敲击其刀,使之发声,故曰鼓刀。周,周朝。(20)百里奚传卖:百里奚以五张羊皮被转卖。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传卖,转卖。《战国策·秦策二》:“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21)管仲束缚:管仲曾被鲁人捆缚于囚车。管仲,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束缚,指管仲曾被鲁人束缚送交齐国。(22)孔子无黔突:孔子终生汲汲行道奔走天下,很少在家吃饭,故烟囱不黑。黔,黑色。突,烟囱。黔突,因炊爨而熏黑了的烟囱。(23)墨子无暖席:指墨子亲自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急急而来,匆匆而去,坐席不待暖就离开。墨子,即墨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24)贪禄慕位:贪求俸禄地位。贪禄,贪恋禄位。慕位,思慕权位。(25)起:兴起。(26)四体:四肢。(27)思虑:犹心智、心思。
1703061750
1703061751 【译文】古代设立帝王,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欲望。圣人登上帝王之位,并不是为了使自己安逸快乐,而是因为天下的百姓中存在着以强凌弱、以众欺寡、奸诈者欺骗愚笨者、勇猛者侵犯怯懦者的现象,又因为少数人胸怀智谋却不能够教导百姓,积聚财富却不能够惠及别人,所以,设立天子来对这些矛盾加以整治统理。因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能普照四海,所以又设立三公九卿的爵位来辅佐天子。又因为边远各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天子的恩泽无法泽被到各地,所以设立诸侯王来进行教诲。因此,土地没有不被合理使用的,耕种没有不合乎时令的,官吏没有不可告人的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以此来使寒者有衣、饥者有食,赡养老人、养育幼童,使疲倦、劳累的人得以休息,无不各得其所。神农帝一心为百姓而容貌憔悴,尧帝辛勤为政而身体清瘦,舜帝为治国而面色发黑,夏禹为治水而手掌、脚底都生出了老茧,伊尹背上熬汤的鼎去求见商汤,吕望曾在周朝鼓刀为屠,百里奚曾被晋秦转卖,管仲曾获罪被鲁人捆缚于囚车,孔子因忙于使天下响道而炊米未熏黑家里的烟囱,墨子游说各国来去匆匆而坐席不待暖就离开。他们都不是贪求俸禄和地位,而是想要为天下人谋求利益,解除万民的灾祸。自天子到百姓,四肢不勤劳、头脑不思考,而能把事情处理圆满的人,还没有听说过。
1703061752
1703061753 下 德
1703061754
1703061755 【题解】下德,即德之下者。《老子》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者不彰显德名,所以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无德,故不足以为治。治身之根本不在于养体,而在于养神。治世之根本不在于端正法令,而在于端正人心。治世的关键,在于懂得祸乱的根源而化解之,而非逞能施威以为治。
1703061756
1703061757 【原文】治身(1),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2)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3)(开作供)嗜欲,养生之末也。治国,太上养化(4),其次正法(5),民交让(6),争处卑,财利争受(7)少,事力争就劳(8),日化上(9)而迁善(10),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赏(11)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于上,百姓服于下,治之末也。上世(12)养本,而下世(13)事末。
1703061758
1703061759 【注释】(1)治身:修养身心。(2)百节:指人体各个关节。(3)开:应作“供”,供给。这里指满足。(4)养化:谓致力于道德教化,转变人心、风俗,使其归于自然。(5)正法:依法制裁、办理。(6)交让:相互谦让。(7)受:接受。(8)劳:操劳,劳动。(9)日化上:百姓逐渐被君主感化。日,一天天。化,受感化、受感染。上,君主。(10)迁善:改过向善。(11)利赏:利,利益、好处。利赏,奖赏。(12)上世:处在繁荣发展时期的社会。(13)下世:处在衰落时期的社会。
1703061760
1703061761 【译文】修身养性,最主要的是调养心神,其次是保养形体。心神清静平和,肢体安宁,是养生的根本;养得身体肥胖,吃得既饱又好,满足个人嗜欲,都是养生的枝末小事。治理国家,最主要的是进行道德教化,其次是依法制裁、办理。使民众互相谦让,争相处于卑下,对于财利争相拿少的部分,对于工作争相干劳累的事情,每天受到君王的感化,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向善,这是实现国家安定的根本。用利益奖赏来劝人为善,百姓畏惧刑罚而不敢为非作歹,从而君王的法令公正严明、百姓服从,这是治理国家的次要之事。处在向上发展时期的社会重视根本,处在衰落时期的社会只注重枝末。
1703061762
1703061763 【原文】欲治之主不世出(1),可与治之臣(2)不万一(3),以不世出求(4)不万一,此至治(5)所以千岁不一(6)至,霸王之功不世立也。顺其善意,防其邪心,与民同出一道(7),即民性可善,风俗可美矣。所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作刑也,贵其知乱之所生也。若纵之放僻淫逸(8),而禁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天下,不能禁其奸矣。
[ 上一页 ]  [ :1.7030617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