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2962e+09
1703062962
1703062963 【原文】兵(1)者,凶器也;战者,逆德(2)也;争者,事之末(3)也。王者所以伐暴乱而定仁义也,战国(4)所以立威侵敌也,弱国所以不能废。
1703062964
1703062965 【注释】(1)兵:兵器。(2)逆德:古代指勇、争、战、怒等有背慈善仁爱之事。(3)末:非根本的、次要的事,多与“本”对言。(4)战国:谓统治一方、互相交战的国家。
1703062966
1703062967 【译文】兵器,是杀人的凶器;战争,是有背于道德仁爱的行为;争夺,是最末等的事情。所以仁爱百姓的王者用它来讨伐暴乱,来确立仁义。互相交战的国家用它来树立权威,抵御外敌侵犯;弱小的国家用它来保卫自己,以免被灭亡。
1703062968
1703062969 【原文】兵者,以武为植(1),以文为种;以武为表,以文为里;以武为外,以文为内。能审此二者,知所以胜败矣。武者所以凌(2)敌分死生也,文者所以视利害(3),观安危;武者所以犯(4)敌也,文者所以守之也。兵用文武也,如响之应声也,如影之随身也。
1703062970
1703062971 【注释】(1)植:种植,栽种。(2)凌:冒着。(3)利害:指形势的便利与险要。(4)犯:进攻。
1703062972
1703062973 【译文】军事是以武力来“耕植”,以文德作为“种子”;以武力为“形式”,以文德为“内容”;以武力来“对外”,以文德来“安内”。能明白这两点,就能明白战争胜败的原因了。武力是用以对抗敌人、一决生死的,文德是用以观察事情利害安危的;武力是用以攻击敌人的,文德是为了守卫本土的。治军兼用文武之道,如同回音应和声响、影子随同身躯。
1703062974
1703062975 【原文】将有威(1)则生,无威则死;有威则胜,无威则败。卒有将则斗(2),无将则北(3);有将则死,无将则辱。威者赏罚之谓也。卒畏将(畏将之将下旧无甚字。补之)甚于敌者战胜,卒畏敌甚于将者战北。夫战而知所以胜败者,固称(4)将于敌也。敌之与将也,犹权衡(5)也。将之于卒也,非有父母之恻,血肤之属,六亲之私。然而见敌走之如归,前虽有千仞之溪(6),不测之渊(7),见入汤火如蹈者,前见全明之赏,后见必死之刑也。将之能制士卒,其在军营之内、行阵之间,明庆赏(8),严刑罚,陈(9)斧钺(10),饰(11)章旗(12),有功必赏,犯令必死。及至两敌相至,行阵薄近,将提枹(13)而鼓之,存亡生死,存枹之端矣。虽有天下善兵(14)者,不能图大鼓之后矣。
1703062976
1703062977 【注释】(1)威:尊严,威严。指表现出的使人敬畏的气势、态度。(2)斗:战斗;争斗。(3)北:动词,败、败逃。(4)称:权衡,比较。(5)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6)千仞之溪:千仞,形容极高或极深。古以八尺为仞。溪,深峭的山谷。(7)不测之渊:深渊。以喻危险之地。(8)庆赏:赏赐。(9)陈:陈列,排列。(10)斧钺:亦作“斧戉”。斧与钺。泛指兵器,亦指刑罚、杀戮。(11)饰:装饰。(12)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13)枹:击鼓槌。(14)善兵:善于用兵。
1703062978
1703062979 【译文】将领有威严则生,无威严则死;有威严则胜,无威严则败。士兵有善用兵的将领则勇于战斗,没有善用兵的将领则败逃;有善用兵的将领则拼死一战,没有善用兵的将领则会蒙受耻辱。所谓威严,就是指明赏和严罚。士兵敬畏将帅超过畏惧敌人,就能打胜仗;士兵畏惧敌人胜过敬畏将帅,就会打败仗。交战之前就能预知胜败,其原因一定在于衡量将帅与敌人。敌情与选用的将领,就如同秤锤和秤杆的关系。将帅对于士兵,没有像父母那样至诚恳切,没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也没有对待六亲那样的私情,然而士兵见到敌人就奋力追杀,其心情犹如急于归家一样,即使前面有千丈深谷、万丈深渊那样的险境,却见他赴汤蹈火,其原因是:前进有周全明确的奖赏,后退则有必死的处罚。将帅之所以能够统领士兵,是因为在他的军营之内和行军作战之间,都明确了奖赏、严明了处罚。陈设诛杀用的斧钺,装饰表彰用的旗帜,有功必赏,违令必杀。到了两军对垒,军阵相逼近,将帅手持鼓槌击鼓的时候,国家的存亡、将士的生死,全系在将帅手中的鼓槌之上!然而,即使天下最善于用兵的人,也不敢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擂鼓之后,而要立足于战前的严格治军之上。
1703062980
1703062981
1703062982
1703062983
1703062984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49]
1703062985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八
1703062986
1703062987 孙卿子
1703062988
1703062989 【题解】《孙卿子》又名《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一代大儒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与孟子并称为“孟荀”,他的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影响巨大,是先秦时期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荀子以孔子为圣人,认为子弓(孔子的弟子仲弓)与自己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其“性恶论”常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提并论。荀子主张君子励学,《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1703062990
1703062991 荀子的弟子非常多,著名的有公孙尼子、浮邱伯、张苍,再传弟子有申公、楚元王刘交、贾谊等等,汉朝有许多传经的人都是荀子的后学。李斯和韩非子都出于荀子门下,但二人都没有继承荀子的儒学,而是都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后李斯将韩非子害死狱中,荀子十分悲痛,“为之不食”。因李斯的失德,荀子受到了历史上一些学者的抨击。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1703062992
1703062993 《荀子》全书论说面极广,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以及语言学、文学都有精论,实为先秦时期一大思想宝库。《汉书·艺文志》称《孙卿子》,著录有三十三篇。西汉刘向整理时,在《叙录》中则题为“荀卿新书三十二篇”。《隋书·经籍志》及《旧唐书·经籍志》均沿用汉志的旧称,仍称为《孙卿子》。《新唐书·艺则》又称为《荀卿子》,另著录“杨倞注荀子二十卷”,始改用《荀子》。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二十二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五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五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也是《荀子》一书的主体。
1703062994
1703062995 《荀子》自来无解诂善本,唐大理评事杨倞所注已为最古,而亦颇有舛误。至晚清之时,一代学术大家王先谦先生采集各家之说,发挥己见,编成《荀子集解》。此书为当今注解《荀子》的最好版本。
1703062996
1703062997 《群书治要》卷三十八的内容均节录自《荀子》一书,内容主要偏重于《荀子》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以及关于为君治国之道方面的论述。认为君主要修习德行、任用贤能、运用礼法,采取王道治国,国家才能强盛。提出了“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的经济学说,以及君舟民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英明论断与魏徵本人的政治主张相一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则说明为君者治理国家,要遵循天道。并指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强调要注重道德伦理的教化,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太平。在诸子百家中,《群书治要》节录《荀子》的内容篇幅不少,不难看出,魏徵等人对荀子的治国思想是非常重视的。
1703062998
1703062999 【作者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荀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贞索隐云:“避西汉宣帝(刘询)讳改也。”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又胡文仪《郇卿别传》云:“荀子为周郇伯公孙之后,故又氏孙,称孙卿子。生于周赧王时(约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
1703063000
1703063001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晚年在兰陵著书教学,死于兰陵。
1703063002
1703063003 劝 学
1703063004
1703063005 【题解】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觉也。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故以《劝学》为篇首。而且告诉学人,应善加利用外在的有利因素不断地用功,积善成德,方能成圣成贤。
1703063006
1703063007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青(2)取之蓝(3)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木受绳(4)则直,金就砺(5)则利。君子博学而日三省(6)乎己,则知明(7)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8),不知学问之大也。于越夷貊(9)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10),教使之然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1)之所学;吾尝跂(12)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3)也,而闻者彰(14)。假(15)舆马(16)者,非利足(17)也,而致千里;假舟檝(18)者,非能水也,而绝(19)江河。君子生(20)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21),所以防邪僻(22)而近中正(23)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圣心备(本书备作循)焉。故不积跬步(24),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25)。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26)不枯。为善积也,安(27)有不闻者乎?
1703063008
1703063009 【注释】(1)已:停止。(2)青:指靛青。一种从蓝草中提炼的染料。(3)蓝:植物名。有多种。如蓼蓝、松蓝、木蓝、马蓝等,叶可制蓝色染料。(4)绳:木工用以测定直线的墨线。(5)砺:磨;磨治。(6)省:反省;检查。(7)知明:知同智。聪明;智慧。明:懂得;了解;通晓。(8)先王之遗言:先王:指上古贤明君王。遗言:犹古训。(9)于越夷貊:于,通“邘”。古国名。越,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地域极广,有百越、百粤之称。夷,古代指东方少数民族。貊,古代北方部族。(10)异俗:风俗不同。(11)须臾:片刻,短时间。(12)跂:音“歧”,踮起脚跟。(13)疾:激扬;宏大。(14)彰:明显;显著。(15)假:凭借;依靠。(16)舆马:车马。(17)利足:善于行走;善于奔走。(18)舟檝:檝同“楫”。泛指船只。(19)绝:横度,越过。(20)生:应为性。泛指天赋,天性。(21)就士:就,靠近,士,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22)邪僻:亦作“邪辟”。乖谬不正。(23)中正:正直;忠直。(24)跬步:半步,跨一脚。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25)不形:不显露。(26)崖:崖谷。(27)安: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岂”。
1703063010
1703063011 【译文】君子说:修学之道是不可以半途自止的,一定要坚持不懈,勇猛精进。就好比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取而出,颜色却青于蓝色。冰是由水冻结而成的,却比水寒冷。所以说木材按着绳墨来加工才能笔直,刀剑经过磨砺才会锋利。君子要广博求学,而且要(效法曾子那样)每日三次反省自己的身心行为有无过错,照这样下去,就能够成为一个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失的人了。如果不登高山,就不会知道天有多高远;如果不入深谷,就不会知道大地有多深厚;如果不学习古圣先王的教诲,就不知道圣贤学问之道的博大。邘国、南越、东夷、北貊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之后风俗完全不同,这是后来接受的教化不同的缘故。我曾整天的思考,不如片刻学习获益更多;我曾踮起脚跟向远处遥望,不如登上高处见得更多看得更远。登上高处而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更远的人能看得到了;顺着风向呼喊,声音没有更加激扬,但是听者能听得更清楚了。乘着车马出行的人,并非自己善于极快捷的行走,却能够到达千里之远,乘着船只出行的人,并非自己懂得游水,却能渡过江河到岸。君子并不是天生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而是善于凭借于外境。所以君子的住处必定要选择好的乡村,游学必定要选择有贤德的士人,这是为了防止受到邪僻的影响,而让自己靠近正道。当堆积的土石而形成了高山,就会兴起风雨;当凝积水滴而形成深潭,就会生长蛟龙;当厚积善行成就德业,就养成了圣人的心怀。所以不是坚持步步前行,就没有办法远至千里;不汇聚小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形成壮阔的河海。所以声响无论多么微小,没有不被听到的;行为无论多么隐匿,没有不表露出来的。山中埋藏着宝玉,草木都会受到润泽;深渊中生有珍珠,山崖就不会变的苍凉贫瘠。一个人日积月累地行善,怎么会有不显达的时候呢?
[ 上一页 ]  [ :1.7030629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