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3302e+09
1703063302
1703063303 【原文】入孝(1)出悌(2),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3)也;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也;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4),孝子不从命,乃敬也。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5)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6),忠信(7)端悫(8)(慤旧作整。改之)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
1703063304
1703063305 【注释】(1)孝:孝顺,善事父母。(2)悌: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3)衷:忠诚。(4)修饰:指有道德修养,不违礼义。(5)不子:不合人子之道。(6)恭敬:谓虔诚敬肃。(7)忠信:忠诚信实。(8)端悫:悫,音确。正直诚谨。
1703063306
1703063307 【译文】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重尊长,这是做人的基本德行。对上敬顺,对下诚笃,这是做人的一般德行。顺从道义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不顺从父母,这是做人的最高德行。孝子不听从父母的命令原因有三:听从命令则亲人危险,不听从命令则亲人安全,此时孝子不听从命令是出于忠;听从命令则亲人受辱,不听从命令则亲人荣耀,此时孝子不听从命令是出于义;听从命令就沦为禽兽,不听从命令则不违礼义,此时孝子不听从命令是出于敬。所以可以从命而不从命,不符合为人子之道。不可以从命而从命,就是对父母不忠。明了从与不从的义理,而能努力做到恭敬,忠诚信实,正直诚谨,而且谨慎地行动,则可称为大孝。经传上说:顺从道不顺从君上,顺从义不顺从父亲。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1703063308
1703063309 性 恶
1703063310
1703063311 【题解】性恶,即人性是恶的。其实关于性善还是性恶的话题,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扬雄主张性善恶混,而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所说的性是指我们的本性,而孟子、荀子、扬雄所说的性是指我们凡夫的习性,从而可以息灭我们一般人的争论。本性寂然不动、圆满具足、纯净纯善,而习性就有善、恶、善恶混杂的现象,只要去掉习性,本性就会自然显现出来。《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性本善”的善不是善恶对待之善的意思,而是对我们本性的赞美和形容之词。综上所述,各家的主张就都能够贯通而没有冲突的地方了。
1703063312
1703063313 【原文】繁弱巨黍(1),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2),则不能自正。干将莫耶(3),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砺(4),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騄駬(5),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6)之制,后有鞭策(7)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驭,然后一日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8)而心辨智(9),必求贤师而事之,择贤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者,靡使然(10)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11)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12)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13)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
1703063314
1703063315 【注释】(1)繁弱巨黍:繁弱,是古代的一把良弓。它相传是中国上古夏朝的两位君主仲康和相时部落首领羿的配弓。巨黍,古代良弓名。(2)排檠:矫正弓弩的工具。檠,音晴。(3)干将莫耶:古之名剑。(4)砥砺:在磨石上磨。(5)骅骝騄駬:骅骝,周穆王的八匹良马之二。骅骝色如华而赤。杨倞注:“皆周穆王八骏名。”騄駬,马名。(6)衔辔:马嚼子和马缰绳。(7)鞭策:马鞭子。(8)质美:淳朴美善。(9)辨智:明辨事理,有才智。(10)靡使然:靡,引申为潜移默化,沾染。使然,使其如此;使它变得这样。(11)欺诬诈伪: 欺诬,欺罔。诈伪,弄虚作假。(12)污漫淫邪贪利:污漫,污秽,卑污。淫邪,邪恶,淫荡。贪利,贪求利益。(13)刑戮:亦作“刑僇”。受刑罚或被处死。
1703063316
1703063317 【译文】繁弱巨黍,是古时候最好的良弓,但是没有排檠来矫正,是不能自己矫正好的。干将莫邪,是古时候最好的宝剑,但是不经过磨石打磨就不能锋利,如果不依靠人力,就不能斩断东西。骅骝騄駬,是古时候最好的宝马,但是必须前有马嚼子和马缰绳,后有马鞭子之威吓,加上造父之驾驭之术,然后才能一日行千里。人虽然有淳朴美好的禀性和清醒明白的智慧,但一定要选择贤师学习,选择善友而交往。得到贤师而去学习,则所见闻的都是尧、舜、禹、汤的圣王之道;得到善友而交往,则所见闻的都是忠诚信实恭敬礼让之善行。自身日益进步于仁义之道而自己并不觉知,也是因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如此。现今与不善的人相处,则所听闻的都是欺骗巧诈虚伪之道。所见闻的都是污秽卑鄙、邪恶淫荡、贪图利益的行为。自身已经将受刑杀而不自知,也是因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如此。经传上说:不了解这个人,就观察他的朋友。不了解这位君主,就观察他的左右亲信。这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然啊!
1703063318
1703063319 哀 公
1703063320
1703063321 【题解】哀公,指鲁哀公。这一段话告诉我们用人要不计较个人恩怨。
1703063322
1703063323 【原文】桓公用其贼(1),文公用其盗(2)。故明主任计(3)不信怒(4),暗主信怒不任计。计胜怒则强,怒胜计者亡。
1703063324
1703063325 【注释】(1)桓公用其贼:指齐桓公任用管仲。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管仲当时辅助公子纠,为阻止小白回国,在边境阻击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倒地装死,得以逃脱。于是公子纠慢慢回国,而公子小白先一步回国,夺得了国君之位。而后他听从鲍叔牙的劝告,任用仇人管仲为相,齐国大治,齐桓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故说“用其贼”。(2)文公用其盗:指晋文公任用勃鞮和里凫须。勃鞮,春秋时晋国宦官,一作履鞮、寺人披。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他两次奉命追杀重耳,均未得逞。重耳归国为君(晋文公),未杀他。晋大臣吕甥、却芮欲焚宫室以杀文公,他揭露此举以赎前罪,使晋文公平定了叛乱。公子重耳从动乱的晋国出逃,有一个叫里凫须的人乘机偷了重耳的财宝逃走了。等到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晋文公),里凫须上门拜谒他。这时文公刚在沐髪,侍者禀告文公,文公握髪而应答。“我是里凫须。”“你还有面目再来见我吗?”侍者把文公的话传报给里凫须,里凫须答道:“臣听说,洗头发的人心思会被蒙蔽,被蒙蔽了说话就糊涂。您说的话怎么这般糊涂啊。”侍者把他的话传给文公,文公就接见里凫须,说:“你偷了我的财宝而逃,我说你怎么还有面目来见我呢?你却说‘君怎么这般糊涂’,这是什么意思呢?”里凫须说:“我是这样说的。您回到晋国,晋国有一半人心中不安,您愿意放弃一半人呢,还是想要得到全晋人的拥戴呢?”文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里凫须说:“得罪于国君的,没有人比我更厉害了。请您赦免我,还要让我公开出行而成名。这样,人们就会说:像里凫须犯了那么重的罪,国君还赦免了他,何况我们的罪要比里凫须轻的呢?”晋文公听罢恍然大悟地说:“我懂得了!”于是赦免了里凫须。第二天,晋文公出巡,让里凫须坐在车右。这样一来,晋国上下安定。晋文公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3)计:计策;谋略。(4)怒:生气。引申为个人的情感。
1703063326
1703063327 【译文】齐桓公任用过去伤害过自己的仇贼管仲,晋文公任用偷盗和伤害过他的勃鞮和里凫须,所以贤明的君主用人注重其谋略而不信由自己的情感。昏庸的君主信由自己的情感而不听信其谋略。对谋略的重视胜过对个人情感的重视则强大,对个人情感的重视胜过对谋略的重视就会灭亡。
1703063328
1703063329 大 略
1703063330
1703063331 【题解】大略,即指治国的方略。本篇主要告诫治国者应该懂得如何做是让国家人民有福,如何做可以消除和避免祸患,并提出了“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的重要观点。
1703063332
1703063333 【原文】天子即位(1),上卿(2)进曰:“如之何忧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则为贼。”授(3)天子一策(4)。中卿进曰:“配天(5)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6),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7),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后(8)之(后之作谓之后),后之则事不举(9);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10)。庆者在堂,吊者在闾(11)。祸与福邻,莫知其门。务(12)哉务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1703063334
1703063335 【注释】(1)即位:亦作“即立”。指开始成为帝王、皇后或诸侯。(2)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3)授:给予;交付。(4)策:古代用以记事的竹、木片,编在一起的叫“策”。亦借指书简,簿册。(5)配天:谓受天命为天子。(6)接:音杰。迅速;敏捷。(7)豫:预备,先事准备。(8)后:落在后面。(9)举:成功。(10)敬戒无怠:敬戒,警戒;戒备。怠,懈怠;懒惰。(11)闾:泛指门户。(12)务:必须;一定。
1703063336
1703063337 【译文】天子登基即位,上卿进奏说:“(您为天下安危所系)所忧甚为长远,能去除忧患则为有福,不能去除则为祸害。”交给天子第一道策书。中卿进奏说:“君上承天命以为天子,而有天下之国土,在事情没来之前考虑处理事情,在忧患没生之前考虑治理忧患,先于事情的发生而考虑称之为‘接’,‘接’就能够让事情圆满完成。先于忧患的产生而考虑称之为‘豫’,‘豫’则祸患不生,事情已经来临而后考虑这是‘后’了。‘后’则事情不能成功。忧患已经出现而后考虑的,称之为‘困’,‘困’则无法抵挡祸患的到来。”交给天子第二道策书。下卿进奏说:“时刻警戒不要有懈怠。喜事庆贺的人还在堂上,丧事吊唁的人就已经在门口,祸福相邻,同此一门不知何时出入,一定要警戒,一定要警戒,万民的期望在您一身啊。”于是,交给天子第三个策书。
1703063338
1703063339 【原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1)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1703063340
1703063341 【注释】(1)妖:邪恶的人。
1703063342
1703063343 【译文】口能陈说圣贤之道,身能够落实圣贤之道,这样的人是国家的至宝。口不能陈说圣贤之道,但身能落实圣贤之道,这样的人是国家的重器。口能陈说圣贤之道,但身不能落实圣贤之道,这种人只是国家的用具。口中说的好听,身行的都是恶事,这种人是国家中最邪恶之人。能使国家大治的圣明君主敬重其国宝,爱护其重器,运用其用具,铲除最邪恶的人。
1703063344
1703063345 【原文】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1),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2)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3),利克义者为乱世(4);上重义(5)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6),诸侯不言利害(7),大夫不言得丧(8),士(9)不能通货财(10)。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11)而耻积藏(12),然后(13)(后作故)民不困,则(14)(则作财)贫窭(15)者有所窜(16)其中矣。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譬之若货财粟米(17)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
1703063346
1703063347 【注释】(1)欲利:欲念与私利。《韩非子·解老》:“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2)不克:不能战胜。(3)治世:太平盛世。(4)乱世:混乱不安定的时代。(5)重义:谓以道义为重。(6)多少:多与少,数量上的比较。(7)利害:利益与损害。(8)得丧:犹得失。(9)士: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10)货财:亦作“货材”。货物,财物。(11)分施:施舍。(12)积藏:亦作“积臧”。积存储藏。(13)后:作故。(14)则:作财。(15)贫窭:贫乏,贫穷。窭,音具。(16)窜:容纳。(17)粟米:泛指粮食。
1703063348
1703063349 【译文】“义”与“利”,两者都是人人都有的欲求。虽圣明的尧帝、舜帝也不能去除人民的想要得到利益之心,但是能使其想要得到利益的心,不能胜过其乐于奉行道义之心。虽然是残暴如夏桀和商纣也不能够去除掉百姓乐于奉行道义之心,但是能使其乐于奉行道义之心,敌不过他们想要得到利益的心。所以义胜过利的时候就是太平盛世,利克制住义的时候就是动荡不安的时代。君上以道义为重则义能克制利,君上以利益为重则利克制义。所以天子不谈数量多少,诸侯不谈利害损失,大夫不谈得失,士不可以做买卖交易,从士以上百官,都以谈利为耻而不与百姓去争夺盈利的事业,乐于施舍而耻于积蓄,于是百姓不穷困,贫困的人也有供他们可以出力谋生的地方。仁爱、道义、礼仪、美德对于人来说,就如同钱财物品粮食等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样重要,拥有的多就富足,拥有的少就贫乏,一点都没有就穷困至极。
1703063350
1703063351 君 子
[ 上一页 ]  [ :1.7030633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