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3352e+09
1703063352
1703063353 【题解】君子,即指有道德的人。本篇提出“赏贤使能、贵贱有等、亲疏有别、长幼有序”这四项原则,如果一个人能够分辨、遵从、落实、保持这四项原则,那他就是一个道德完备之人。
1703063354
1703063355 【原文】圣王(1)在上,分义(2)行乎下,则士大夫无沉淫(3)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4)百姓无奸怪(5)之俗,无盗贼之罪,莫敢犯上之禁;天下晓然(6)皆知夫盗窃之不可以为富也,皆知夫贼害(7)之不可以为寿(8)也,皆知夫犯上(9)之禁不可以为安也。由其道,则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则必遇其所恶焉。是故(10)刑罚(11)甚省,而威行如流也。故刑当罪(12)则威,不当罪则侮(13);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
1703063356
1703063357 【注释】(1)圣王:古指德才超群达于至境之帝王。(2)分义:谓遵守等级关系的准则,为所宜为。(3)沉淫:原意是水鸟浮游貌。意指随波逐流,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浮沉。(4)众庶:众民;百姓。(5)奸怪:奸邪不正。(6)晓然:明白貌。(7)贼害:残害。(8)寿:久远;使之久远。(9)犯上:冒犯或违抗尊长。(10)是故:连词。因此;所以。(11)刑罚: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以金钱赎罪。后泛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12)当罪:谓罚当其罪。(13)侮:轻慢,轻贱。
1703063358
1703063359 【译文】圣帝明君处于上位,倡行礼仪,使所有人遵守名分,为所宜为。这样,士大夫就不会出现沉迷、过分的行为,一般大小官吏也就不会怠慢于工作,广大老百姓也没有狡诈、怪异的恶习,偷盗、残害的罪行,没有人敢去触犯君主的禁令。天下人都明白,从事盗窃活动不可能致富,残害别人不可能长寿,违反君主的禁令不可能得到安宁。遵循圣帝明君的法令规定,人们就能获得他所喜好的;反其道而行之,就必定会遭遇到自己所不愿遇到的恶事。因此,刑罚虽很简略,但其威严的传布却如同流水,无处不到。所以说,惩罚与罪行相符合就有威信,反之人就会怠慢;爵位与贤德相称,人就会崇尚,反之就会轻贱。
1703063360
1703063361 【原文】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故杀其父而臣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1);刑罚不怒罪,爵赏不逾德。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2);威行如流,化易(3)如神。乱世不然,刑罚怒罪,爵赏逾德,以族(4)论罪,以世(5)举贤。故一人有罪,而三族(6)皆夷;虽德如舜,不免刑均(7),是以族论罪也。先祖(8)贤,子孙必显;行虽如桀,列从(9)必尊,此以世举贤也。以族论罪,以世举贤,欲无乱,得乎?
1703063362
1703063363 【注释】(1)杀其父而臣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荀子集解》:杨曰:谓若殛鮌兴禹,杀管叔封康叔之比。(2)沮:终止;阻止。(3)化易:教化施行。(4)族:宗族。(5)世:门第。(6)三族:父族、母族、妻族。(7)刑均:受到同样的刑罚。杨倞注:“均,同也。谓同被其刑也。”(8)先祖:祖先。(9)列从:行列相从。指后继人。杨倞注:“列从,谓行列相从。”
1703063364
1703063365 【译文】古时候,贤明的君主惩罚人,不超过其所犯的罪行,赐予爵位,不超过所具的德行。所以,虽杀死有罪的父亲却可以任用他的儿子,杀死有罪的哥哥却可以任用他的弟弟;量刑处罚不因怒而加罪,赏赐爵位不超过相应的德行。因此行善事者得到勉励,做坏事者就会沮丧;威信传布如同流水,风气改变似有神助。乱世就不是这样。其刑罚超过所犯罪行,封爵赏赐超过相应德行;按宗族来判定罪行,凭门第来选拔贤能。所以,一人有罪,父、母、妻子三族都会被诛灭,即使其族有德行如舜那样的人,也不免受到同样的刑罚,这就是按宗族来判罪。先祖曾经贤良,后代子孙必然显贵,即使其后代有行为如桀那样残暴的,等级地位也一定会尊贵,这就是凭门第选拔贤能。以宗族来判定罪行,凭门第来选拔贤能,还希望社会不乱,可能吗?
1703063366
1703063367 【原文】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嫚(1)贤者亡,古今一也。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留;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2)成而有所休(3)。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4)此者也,节者(5)死生(6)此者也,忠者惇慎(7)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备矣。
1703063368
1703063369 【注释】(1)嫚:亵渎,轻侮。(2)捷:迅速;敏疾。(3)休:喜庆;美善:福禄。(4)分:这里是动词。(5)节者:尽心竭力,保全节操者。(6)死生:偏义复词。指死亡。(7)惇慎:敦厚诚信。
1703063370
1703063371 【译文】尊重圣人的君主会称王于天下;重视贤人的君主会称霸于诸侯;不怠慢贤人的君主,国家会存在;怠慢贤人的君主,国家就会灭亡,从古到今都是一样。所以,尊重贤人,使用能人,贵贱有等,亲疏有别,长幼有序,这些都是历代圣君治国的原则。因此,尊重贤人,使用能人,君主就尊贵,人民就安乐;贵贱有等,法令就将畅行无阻;亲疏有别,施予恩惠就不混乱;长幼有序,事业就能很快成功,而且能够获得吉庆和福禄。所以,有仁德者,就是保持“尚贤使能、贵贱有等、亲疏有别、长幼有序”四项原则的人;行道义者,就是能辨别这四项原则的人;守节操者,就是宁愿死亡都遵从这四项原则的人;尽忠诚者,就是勤勉谨慎于这四项原则的人。这四项原则全能做到,道德就算完备了。
1703063372
1703063373
1703063374
1703063375
1703063376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50]
1703063377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九
1703063378
1703063379 吕氏春秋
1703063380
1703063381 【题解】《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所编撰,但基本上反映了主持人吕不韦的思想。
1703063382
1703063383 《吕氏春秋》提倡儒家德治、仁政学说、修身齐家和有关教育、音乐等理论,强调人君“以爱利民为心”,并对人民进行道德和音乐感化;重视耕战和赏罚必信的思想,同时吸取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提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清平盛世;提出虚君实臣,指出只有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臣各行其道,国家才能昌盛。还提出君主治其身、反诸于己在于修养身心,即人君需先治己、治身,方能治国。而公正无私则是为君的首要条件,治天下的人必须秉公办事,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得到治理。除此之外,人君治其身还在于自知,自知才能反躬自责,有所戒慎。另外还要求君主求贤用贤,尊贤使能,听言纳谏,正名审分,立官必使之方。
1703063384
1703063385 《吕氏春秋》还提倡忠孝礼乐,认为孝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忠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之上。同时阐述了教育和音乐对治国的重要作用。强调教育的目的,即通过教育使人懂得理义,做到忠孝,而要接受教育就应尊师,要求领导者应以尊师重道为荣。与此同时也十分重视音乐移风易俗的作用,因为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功效,所以一国的政治风化如何,只要考察一下它的音乐就可知道。
1703063386
1703063387 作为仁政德治的补充,《吕氏春秋》主张顺应民心的义兵亦不可忽视,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正义。《群书治要》从《吕氏春秋》全书一百六十篇中,剪裁取舍,前后辑录了四十六段,包括原注,不足万字。辑录内容“惟主治要,不事修辞”,惩恶劝善,言简意赅,堪称精华中的精华。原文中的注解,依据汉高诱《吕氏春秋训解》本原注剪裁。
1703063388
1703063389 【作者介绍】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旨在综合百家之学,总结历史经验,为行将出现的统一全国的专制中央政权提供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东汉高诱曾为其作注,认为该书“大出诸子之右”。
1703063390
1703063391 贵 公
1703063392
1703063393 【原文】先圣王(1)之治天下也,必先公(2)。公则天下平(3)。平,和。尝(4)观(5)于上志(6),上志古记。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7)。偏私不正。凡主(8)之立也生于公,故《洪范》(9)曰:“无偏无党(10)。王道(11)荡荡(12)。”荡荡,平易。阴阳之和(13),不长(14)一类,露(15)时雨(16),不私(17)一物,万民之主,不阿(18)一人。桓公(19)行公去私恶(20),用管子(21)而为五伯长(22),行私阿所爱,用竖刁(23),而虫出于户(24)。五子争立无主,丧六十日乃殡,至使虫流出户也。人之少(25)也愚(26),其长(27)也智,故智(28)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用私以败,用公则齐(29)。
1703063394
1703063395 【注释】(1)圣王:古指德才超群达于至境之帝王。(2)公:公正。(3)平:意为“和”,平和。这里指太平安和。(4)尝:曾经。(5)观:观览。这里指阅读(古书记载)。(6)上志:意为“古记”,指古代的典籍记录,记载古事的书籍。(7)偏:意为“偏私不正”,偏私为袒护私情,不公正。(8)立:登位,即位。(9)洪范:《洪范》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10)党:偏私。韦昭注:“阿私曰党。”(11)王道: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12)荡荡:意为“平易”,平坦宽广。(13)和:和谐,协调。(14)长:滋益。(15)甘露:甘美的露水。(16)时雨:应时的雨水。(17)私:偏私,偏爱。(18)阿:偏袒。(19)桓公:指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至公元前643年在位。(20)去私恶:指桓公不计较和管仲之间的私人仇怨。(21)管子:即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颖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22)五伯长:这里五伯是指春秋五霸,五伯长指齐桓公。(23)竖刁:亦作“竖刀”,泛指阉官奸臣。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谀事桓公,颇受宠信。桓公卒,诸公子争立,貂等恃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无亏,齐国因此发生内乱。后世因此“竖刁”蔑称寺人貂。(24)虫出于户:齐桓公死后,诸子因争夺王位而迟迟不给桓公下葬,以至于桓公尸体丢在床上六十七日,尸体生蛆,蛆虫都爬出了门外。(25)少:年轻。(26)愚:憨直。(27)长:相比之下年纪大。(28)智:聪明,机智。(29)齐:通“济”,成功。
1703063396
1703063397 【译文】从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要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处事公正无私,则天下太平安和。我曾经从古书的记载中看到,曾经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他们取得天下必定是因为公正无私,那些失去天下的必定是由于偏私不正。大凡君主能登上王位也都是由于公正,所以《洪范》上说:“君主不偏袒、不偏私,君王所行的正道是平坦宽广的。”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时,不会只滋益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滋润万物时,不会偏私只滋润一类物种,那么作为万民之主的国君就更不该偏爱结私某一个人了。齐桓公早年秉持公正,不计较私人恩怨,重用(曾经谋害过他的)管仲,因而成为五霸之首。而他晚年放纵私欲,任用宠爱的宦官竖刁等小人,结果自己死后无人安葬,蛆虫都爬出了门外(自己死后五个儿子争夺王位,六十日才将桓公安葬,致使尸体生蛆,而且蛆虫都爬出了门外。)。人在年少的时候比较憨直,年长后会聪明。如果是因为聪明却做事偏私,还不如憨直而能公正行事。(君王用偏私治国则会使其败亡,用公正无私治国则天下大治。)
1703063398
1703063399 去 私
1703063400
1703063401 【原文】天无私覆(1)也,地无私载(2)也,日月无私烛(3)也,四时(4)无私为(5)也。行(6)其德而万物得遂(7)长焉。遂,成。庖人(8)调和(9)而不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10)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伯王(11)(原书伯王作王伯,下同)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伯王。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诛暴有所私枉,则不可以为王伯。
[ 上一页 ]  [ :1.7030633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