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3802e+09
1703063802
1703063803 【译文】从前,弥子瑕得宠于卫君卫灵公。卫国的法律规定,偷驾君主车子的人就要被砍掉双脚。弥子的母亲病了,家人偷偷地连夜告知弥子,弥子假托君命,驾着卫君的车子回了家。卫君(知道此事后赞叹)说:“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甘冒砍去双脚之刑。”又有一天,弥子和卫君在果园游玩,觉得桃子很甘甜,就把吃了一半的桃子给卫君吃。卫君说:“真是爱我啊,留下口中美味而给我吃。”等到弥子容颜衰退失去宠幸,又得罪了卫君。卫君说:“他曾经假传君命驾过我的车,又曾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本来弥子的行为,与当初没有两样。之所以从前被赞叹,后来却获罪,是君主的爱憎发生了变化。所以受君主宠信的时候,智谋会被认为得当而更加亲密。被君主厌憎的时候,其智谋就会被看做不得当而更加疏远。
1703063804
1703063805 解 老
1703063806
1703063807 【题解】解老就是解释老子的《道德经》,经文简约,本篇详释其义,为老子传注之祖。《群书治要》仅录此篇中关于不可轻易变更法令一段,说明不要让老百姓轻易变更职业,而百姓变更职业是源于法令的变更,从而指出,“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为政者不能轻易改变法令。
1703063808
1703063809 【原文】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1);作者(2)数摇(3)徙,则亡其功。一人之作(4),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人之功;万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万人之功。然则数变业,其民弥众,其亏弥大矣。凡法令更,则利害易(5),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6)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7)大器(8)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9)而数桡(10)之,则贼其宰(11);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而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1703063810
1703063811 【注释】(1)功:功夫。谓技术和技术修养、造诣。(2)作者:指工匠、役夫。(3)摇:疾速。(4)作:做工。(5)易:改变,更改。(6)大众:泛指民众,群众。(7)藏:收藏;储藏。(8)大器:宝器。(9)小鲜:小鱼。(10)桡:扰动;搅乱。(11)宰: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厨师。
1703063812
1703063813 【译文】技艺工人屡次变更职业,就会失去他技艺的纯熟;工匠役夫屡屡快速的迁移,就会失去其之前的劳动成果;一个人的劳作,一天中损失半天,十天就损失五个人所能做出的工作;一万人做工,一天损失半天,十天就损失掉五万人所做的工作。如此说来经常变换所做的工作、职业,变换的人数越多,造成的损失就愈大啊。凡是法令变更,与民众相关的利害就会发生变化;民众的利害发生变化了,就是(前面所说的)民众会改变其所从事的工作。所以从这个道理来看,管理大众如果频繁地改变政令,就少有成果;收藏的珍贵器物假如经常迁移,就会多有毁坏;烹煮小鱼如若经常搅动,就会有损厨师的烹饪之功;治理大国要是经常朝令夕改,那么百姓就会很苦。因此懂得治国之道的君主最重清虚恬静,而慎重于变更法令。所以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
1703063814
1703063815 说林上
1703063816
1703063817 【题解】《说林》的内容是韩非子为了著书立说而搜集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韩非收集和创作的寓言,汇集得很多,所以分为上、下两篇。《史记·韩非传索隐》:“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若林,故曰说林也。”《群书治要》只录其中一则,为显明“巧诈不如拙诚”。
1703063818
1703063819 【原文】乐羊(1)为魏将,攻中山(2),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3)之,乐羊尽一杯。文侯(4)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5)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6)猎得麑(7),使秦西巴(旧无巴字。补之。下巴同)持之以归,其母随而呼,秦西巴以不忍而与之。孟孙大怒,逐(8)之。居三月,复召为其子傅(9)。其御(10)曰:“曩(11)将罪之,今使傅子,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12)。”乐羊以有功见疑(13),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1703063820
1703063821 【注释】(1)乐羊:一作乐阳,乐毅的祖先,他因翟璜推荐被魏文侯任为将军。(2)中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3)遗:送交。(4)文侯: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5)罢:返回。(6)孟孙:鲁国人。(7)麑:音尼,幼鹿。(8)逐:驱逐;放逐。(9)傅:师傅,指负责辅佐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10)御:驾驭车马的人。(11)曩:音囊,三声。先时;以前。(12)巧诈不如拙诚:古谚。巧智伪诈,不如拙朴诚实。(13)见疑:受到怀疑。
1703063822
1703063823 【译文】乐羊担任魏国将军时,去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的国君将他的儿子烹饪后送交给他,乐羊竟吃完一杯。文侯对堵师赞说:“乐羊因为忠诚我的缘故吃了儿子的肉。”(堵师赞)回答说:“自己的儿子都能吃,还有谁不能吃?”乐羊灭中山国归来,文侯奖赏他的功劳但是却怀疑他的存心。孟孙猎到一只幼鹿,让秦西巴带它回去,幼鹿的母亲跟随其后而大声哀呼,秦西巴因为不忍心而放还幼鹿给母鹿。孟孙大怒,将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三个月,又召回秦巴西作他(孟孙)儿子的师傅。孟孙的车夫说:“先前您怪罪他,现在又任用他教导您的儿子,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孙说:“他对幼鹿都不残忍,又怎么会对我儿子残忍呢?”所以说:巧智伪诈,不如拙朴而诚实。乐羊有功却受到怀疑,秦西巴有罪却更加受到信任。
1703063824
1703063825 观 行
1703063826
1703063827 【题解】观行,此篇因篇中有观行二字,就取来做此篇的名字。观行者,谓以道法观人之行也。本篇分为二节,首节言以道正己,末节言因可势,求易道。本篇旨趣,近于道家。以道正己,道家言也;因可势,求易道,亦道家言也。本篇文章首先论述了君主观察自己行为的原则,又论述了君主应因势利导,任用臣下,实现“用力寡而功名立”。《群书治要》节录时对本篇有节略。
1703063828
1703063829 【原文】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目失(1)镜,则无以正须(2)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3)之性急,故佩韦(4)以缓己;董阏于(5)之心缓,故佩弦(6)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
1703063830
1703063831 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7),二曰力有所不能攀,三曰强有所不能胜。故虽有尧(8)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9)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10)育(11)之强而无术法(12),不得长生(13)。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故乌获轻千钧(14)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娄(15)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故明主不穷(16)乌获以其不能自举,不困(17)离娄以其不能自见。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1703063832
1703063833 【注释】(1)失:违背;离开。(2)须:指胡须。(3)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故里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魏文侯(公元前446年—公元前396年在位)时任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区北)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战功。(4)佩韦:韦指皮绳,也叫韦弦。后因以“韦弦”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5)董阏于:一作董安于,春秋末晋人,赵简子家臣。(6)佩弦:佩带弓弦。弓弦常紧绷,故性缓者佩以自警。(7)立:成立;成功。(8)尧:中古帝陶唐氏之号。(9)乌获: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后为力士的泛称。(10)贲:孟贲,战国时卫国人。勇士。另一说为齐国人。(11)育:即夏育,周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后作为勇士的代称。(12)术法:方法。(13)长生:各版均认为是“长胜”之误。(14)千钧: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15)离娄:黄帝时期视力特强的人。(16)不穷:不陷于困境。(17)困:窘迫。
1703063834
1703063835 【译文】古时候的人,因为眼睛不足以看见自己,所以用镜子来观察面容;因为智慧不足以认识自己,所以用道德仁义来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眼睛失去镜子,就没有办法端正容颜;身行离开道德仁义,就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西门豹的性子急躁,所以佩带柔软的皮绳用来提醒自己动作要缓。董阏于的心性迟缓,所以佩弓弦以提醒自己要紧迫些。因此能够以有余来补其不足,用长处来接续短处,才是贤明的君主。
1703063836
1703063837 天下有三个必然的道理:一是再聪明也有做不成的事;二是力气再大也有无法举起的东西;三是再强大也有不能胜过的对手。所以虽然有尧帝的智慧,如果没有大众的助力,不能成就大功绩;即使有乌获的力气,没有人帮助,也无法将自己举起来;就算有孟贲和夏育的高强本领,如果没有方法,也不能长胜不败。因此说,形势有得不到的(不占优势),事有做不成的。所以乌获举千钧不费力,却难举起自己,并非自己比千钧还重,是因为形势不便啊;离娄很容易看清百步之外的秋毫之末,却看不到自己的眉毛和睫毛,不是因为百步近,眉毛睫毛远,是自然规律不许可啊。所以贤明的君主不因乌获不能举起自己而使他困窘,不因为离娄看不到自己的眉睫而使他窘迫。凭借可得之势,求其易行之道,所以治功不多而功绩功业就可以建立。
1703063838
1703063839 用 人
1703063840
1703063841 【题解】用人,本篇旨在说明君主用人之术,君主怎样任用各种人才。因篇首有“用人”二字,取来用做篇名。《群书治要》仅录其篇第二节并有节略,主旨为说明不要凭主观意愿和臆测做事。
1703063842
1703063843 【原文】释(1)法术(2)而心治,尧不能正(3)一国;去规矩(4)而妄意,奚仲(5)不能成一轮(6)。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则万不失(7)也。君(8)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而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
1703063844
1703063845 【注释】(1)释:废弃;放弃。(2)法术:“法”与“术”的合称。先秦韩非认为商鞅言“法”,申不害言“术”,两人所言皆有所偏,因而主张两者兼用。后因以“法术”指法家之学。(3)正:治理。(4)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5)奚仲:造车鼻祖,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也是古薛国的祖先。鲁国人,故里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亦称“车正”),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奚仲是古薛国中出现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后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谚流传至今。(6)轮:车轮。(7)万不失:绝无差错。(8)君:主宰,统治。
1703063846
1703063847 【译文】如果抛弃法令和策略,而仅凭君主一人的主观意愿来治理政事,即使尧帝也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大治。如果不用“规”和“矩”两种工具而凭臆测,造车之祖奚仲也造不出一个车轮。让中等才能的君主依照法令和策略来治国,让拙匠持守规矩的尺度来制造器物,就会万无一失了。领导众人的人,如果能舍弃连贤人巧匠也力所难及的做法(舍弃法令,只凭主观意愿和臆测行事),而守持中才之主和拙匠都能万无一失的方法,就可以使人尽其力,功业就得以建立起来。
1703063848
1703063849 功 名
1703063850
1703063851 【题解】功名,指功业和名望。本篇中专言明君立功成名之道,所以用“功名”作篇名。指出人君要成就功名,必须具备天时、人心、伎能、势位四个条件。
[ 上一页 ]  [ :1.7030638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