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3852e+09
1703063852
1703063853 【原文】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伎能(1),四曰势位(2)。非(3)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4);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5)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6)而自劝(7);因伎能,则不急(8)而自疾(9);得势位,则不进(10)而成名。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11)之令,故曰明主。
1703063854
1703063855 【注释】(1)伎能:技能。(2)势位:权势地位。(3)非:违背,不合。(4)穗:稻麦等禾本科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上的顶端部分。(5)务:操劳。(6)趣:督促;催促。(7)自劝:自我劝勉。(8)急:迫使;逼迫。(9)疾:极力;尽力;努力。(10)进:长进,进展。(11)毋穷:畅行无阻。穷,止。
1703063856
1703063857 【译文】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成就名望,其原因有四:一是顺应天时;二是得到人心;三是掌握技能;四是拥有权势地位。不合天时,纵有十位尧帝也不能在冬天里使庄稼长出一串穗来。违逆民心,即使是孟贲、夏育这样的大力士,也不能让众人竭尽能力。所以顺应天时,不用操劳,庄稼就可以自然生长。得到人心,百姓不必督促就会自我勉励。依靠技能,即使不急于求成事情自然也会速成。得到了权势和地位,即使不进取,功名也会自然成就。就像水的流动,船的浮起,安守顺应自然的规则,推行不会穷尽的法令,这样就称得上是贤明的君主。
1703063858
1703063859 大 体
1703063860
1703063861 【题解】大体,谓所以治理天下之大体。本篇讲述如何师法天地自然,从而达到天下大治。描述了韩非子心中最美好的政治理想。《群书治要》仅录此篇第一、三两节且有节略。
1703063862
1703063863 【原文】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照,四时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本书下心作私)不以心累己,寄(1)治乱(2)于法术,托(3)是非(4)于赏罚(5),属(6)轻重(7)于权衡(8),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9),不洒垢而察难知,守成理(10),因自然。荣辱(11)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大山(12)不立好恶(13),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14),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15)于天地,而万物备;措(16)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志,(志作毒。怨旧作愆。改之)下无伏怨(17)之患。故长利积,大功(18)立,名成于前,德垂(19)于后,治之至也。
1703063864
1703063865 【注释】(1)寄:委托,托付。(2)治乱:安定与动乱。(3)托:依靠;寄托。(4)是非: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5)赏罚:奖赏和惩罚。(6)属:依托;寄托。(7)轻重:重量大小。比喻主次。(8)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比喻评量、比较的制度。(9)不吹毛而求小疵:即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10)成理:固定的规律。(11)荣辱:光荣与耻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誉的好坏。(12)大山:泰山。(13)好恶:喜好与嫌恶。(14)小助:细流也。(15)寄形:寄托形体。(16)措:安放。(17)伏怨:潜藏的怨恨。(18)大功:大功业,大功劳。(19)垂:留传;流传。
1703063866
1703063867 【译文】古时顾大局识大体的君主,能了望天地的变化,能观察江海的水流,能顺应山谷的高低趋势,能遵循日月照耀、四季交替运行以及风云变幻的自然法则。不让智巧烦扰心境,不让私利拖累自身。安定动乱托给法律术数,对错是非托与赏罚之则,主次轻重交托评量之法。不违背自然法则,不损伤人的性情。不吹开毛发来求小疵,不洗去污垢来察隐秘。恪守自然定律,随顺天然之理。荣誉与耻辱,责任在自己,而不在于他人。上面如果没有辽阔的苍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承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壮阔。识得大体之人,寄托形体于天地,似天之遍覆,地之遍载,因此万物完备。心之运用如大山不让微尘,江海不择细流,因而国家富足。君上领导没有忿恨恼怒之情,臣民下属没有隐藏的怨恨为祸患。所以长久的利益得以积聚,伟大的功业得以建立,名望成就于生前,德化垂范于后世,这是治理天下最高的境界。
1703063868
1703063869 外储说左上
1703063870
1703063871 【题解】《群书治要》节选本篇的内容,为了突显信义重要,是以举例来说明为君不可忘故,不可失信以及父母不可失信于子的道理。将教子之文放于此篇也说明父子之间相处和君臣之道有共通之处。
1703063872
1703063873 【原文】文公(1)反国至河,令:“笾豆(2)捐(3)之,席蓐(4)捐之,手足胼胝(5),面目梨黑(6)者后之。”咎犯(7)闻之而夜哭。文公曰:“咎氏不欲寡人之反国耶?”对曰:“梨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手足胼胝、面目梨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今臣与在后中,不胜其哀,故哭也。且臣为君行诈伪(8)以反国者众矣,臣尚自恶(9)也,而况于君乎!”再拜而辞,文公止(10)之,乃解左骖(11)而盟于河。
1703063874
1703063875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12)会(13)疾风(14),左右止,文侯不听。曰:“可以疾风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15)往,犯风(16)而罢虞人。
1703063876
1703063877 曾子妻之市(17),其子随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18),为汝杀彘(19)。”妻道(道作适(20))市来(21),曾子欲捕彘杀之,其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也。”曾子曰:“婴儿者,非有知也,待(22)父母而学之者也。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23)杀彘。
1703063878
1703063879 【注释】(1)文公:即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十九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胥臣辅其政;栾枝、冀缺佐其事;却溱、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犨、荀伯御其戎。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作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2)笾豆: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笾,音边。(3)捐:放弃;舍弃。(4)席蓐:草席、草垫子。(5)胼胝: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6)黧黑:谓脸色黑。(7)咎犯:狐偃,姬姓,狐氏,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舅,所以叫舅犯、又称咎犯。(8)诈伪:弄虚作假,伪装假冒。(9)恶:讨厌,憎恨。(10)止:阻止;制止。(11)左骖:服马左边的骖马。(12)明日:其他本中作“是日”。(13)会:副词。恰巧;适逢。(14)疾风:急剧而猛烈的风。(15)驱车:赶车;驾驶车辆。(16)犯风:冒着大风。(17)市:集市。(18)顾反:亦作“顾返”。还返。(19)彘:猪。(20)适:去,往。(21)来:回来,返回。(22)待:须,需要。(23)遂:副词。于是;就。
1703063880
1703063881 【译文】晋文公返回晋国时,走到了黄河边上,下令说道:把竹笾木豆丢掉,草席草褥子丢掉,手脚上长了老茧、面目黑瘦的人都退站到后面去。文公的舅父咎犯听到这番话后终夜哭泣。文公说:“舅舅,您不想让我返回晋国吗?”咎犯回答说:“竹笾木豆是用来吃饭的,而您丢掉了;草席草褥子是用来睡觉的,而您丢掉了;手脚长茧、面目黑瘦的人是劳苦有功的人,您让退到后面去。现在,臣也该在后面的人中,不胜悲哀,所以哭啊。况且臣为您能够返回晋国,采用了许多诈伪的手段,臣自己都厌恶自己,何况您了。”说完,再三行礼向文公吿辞。文公阻止了他(并收回了命令),而且宰杀了左边驾车的马,在河边与众人盟誓,表示永不相弃。
1703063882
1703063883 魏文侯与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好时间去打猎,到这一天却碰上刮大风,左右的人劝阻他,文侯不听,说:“因有大风就可以失信?我不能这样做。”于是亲自驱车前往,顶着大风去吿知掌管山泽的官员停止打猎。
1703063884
1703063885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随着一起去。母亲对儿子说:“你回家去,回去我给你杀猪吃。”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就准备捉猪去杀,妻子阻止他说:“只是和孩子开玩笑的。”曾子说:“孩子还不懂事,是跟着父母学习的,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孩子的办法!”于是曾子便动手杀了猪。
1703063886
1703063887 外储说左下
1703063888
1703063889 【题解】在本篇,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选录了两则故事。“文王伐崇”是讲为通过文王系袜带的小事说明为君者应如何对待身边之臣;“解狐举邢伯柳”通过解狐不计个人私怨,为国家推举人才而说明为臣要时刻有公心。
1703063890
1703063891 【原文】文王(1)伐崇(2),至黄凤墟,而袜系解,左右顾(3)无可令结系,文王自结之。太公(4)曰:“君何为自结(5)系?”文王曰:“吾闻上君之所与处者,尽(6)其师也;中君之所与处者,尽其友也;下君之所与处者,尽其使也。今寡人虽不肖(7),所与处者,皆先君之人也,故无可令结之者也。”
1703063892
1703063893 解狐(8)与邢伯柳为怨,赵简主(9)问于解狐曰:“孰(10)可为上党守(11)?”对曰:“邢伯柳可。”简主曰:“非子之雠乎?”对曰:“臣闻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12);其废不肖(13)也,不阿(14)亲近(15)。”简主曰:“善(16)。”遂以为守。邢伯柳闻之,乃见解狐谢。解狐曰:“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往矣。怨子如异日。”
1703063894
1703063895 【注释】(1)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汉族,西周奠基人。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侯之位,又称伯昌。在位五十年。商纣时为西伯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2)崇:崇国。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君。(3)顾:视,看。(4)太公:即太公望吕尚。姜太公(约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5)结:用线、绳、草等条状物打结或编织。(6)尽:全部;整个。(7)不肖:自谦之称。(8)解狐: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因病去世,是杀害当时晋国中军尉祁黄羊父亲的人。(9)赵简主:嬴姓,赵氏,原名名鞅,后名志父,谥号简。时人尊称其赵孟,史书中多称之赵简子,亦称赵简主,其全称名讳当为赵鞅、赵志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没有嬴鞅一说)。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赵氏大宗宗主。赵武之孙,赵成嫡长子,出生世卿大族,至晋定公时执政晋国十七年之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10)孰:疑问代词。谁。(11)守:看管;治理;管理。(12)仇雠:雠人;冤家对头。(13)不肖:不成材;不正派。(14)不阿:不曲从,不逢迎。(15)亲近:亲近的人。(16)善:表示赞同、应诺。
1703063896
1703063897 【译文】周文王讨伐崇国,行至黄凤旧城,袜带散开了,环顾左右,没有可以支使让为自己系袜带的人,文王于是自己把袜带系上。姜太公说:“君上您为什么自己系袜带?”文王说;“我听说上等的君主对与其相处者,都看作是自己的老师;中等的君主对与其相处者,都看作是自己的朋友;下等的君主对与其相处者,都看作是供自己役使的人。现在我虽然不贤,与我相处的都是先君的旧臣,所以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令其为我系袜带的人啊。”
1703063898
1703063899 解狐与邢伯柳有怨仇,赵简子问解狐:“谁可以去做上党的地方长官?”解狐回答说:“邢伯柳可以。”简子说:“邢伯柳不是你的仇人家吗?”解狐回答说:“臣听说,忠臣举荐贤能,不避仇怨;黜免不贤肖之人,不袒护亲近的人。”简子说:“您说得太好了。”于是任用邢伯柳为上党地方长官。邢伯柳听说后,便去见解狐表示感谢。解狐说:“我举荐你是为公,怨恨你是为私。你走吧,我怨恨你还是一如往日。”
1703063900
1703063901 难 势(旧无难势字。加之)
[ 上一页 ]  [ :1.7030638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