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3902
1703063903
【题解】《群书治要》于《难势》一篇辑录的两节文字,后一节不见于他本。首明用人需各尽其能,再论明主如何实现帝王之治。
1703063904
1703063905
【原文】夫良马固车,使臧获(1)御之,则为人笑;王良(2)御之,而日取千里。车马非异也,或至乎(3)千里,或为人笑,则巧拙相去(4)远矣。今以国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衔(5),以刑罚为鞭策(6)。尧舜御之,则天下治;桀纣御之,则天下乱。则贤不肖相去远矣。夫欲追远致速,不如任王良;欲进利除害,不如任贤能。此则不知类之患也。夫尧舜亦民之王良也。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7),以致财物(8),论(9)其税赋(10),以均贫富,厚其爵禄(11),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事(12)致贵(13),以过(14)受罪(15),以功置赏,而不望(16)慈惠(17)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1703063906
1703063907
【注释】(1)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2)王良:春秋时之善驭马者。(3)至乎:犹至于。到;达到。乎,表趋向的助词。(4)相去:相距;相差。(5)辔衔:御马的缰绳和嚼子。(6)鞭策:亦作“鞭筴”。马鞭子。(7)时事:指合于时节而应做的事。(8)财物:金钱物品的总称。(9)论:衡量;评定。(10)税赋:田赋;征收田赋。(11)爵禄:指授予爵位、官职和俸禄。(12)事:才能。(13)贵:使显贵。(14)过:过失;错误。(15)受罪:受到指责;承受罪责。(16)不望:不希望。(17)惠:指施予恩惠。
1703063908
1703063909
【译文】骏马和坚固的车,如果让贫贱的奴婢驾驶,就会被人耻笑。如果让驾车能手王良来驾驶,就可以日行千里。车和马并没有不同,或者日行千里,或者被人耻笑,是因为(驾驭者的)技术精巧与拙笨相差太远了。现在把国家比作车,把权势比作马,把号令比作缰绳,把刑罚比作马鞭,如果是尧帝和舜帝来驾驭,天下就会大治;让夏桀和商纣来驾驭,天下就会大乱。这是因为贤能与不肖相差太远了。如果想要跑得远行得快,不如任用善于驾车的王良;想要兴利除害,不如任用善于治国的贤能之士。这就是不懂得类比用人的毛病。要知道尧舜就是治民的“王良”啊。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懂得把握时节做事,用来得到财物;懂得衡量税赋,使贫富均等;懂得提高爵禄,让贤能之人都能得以任用;加重刑罚,用于禁绝奸邪;使百姓因为勤劳而富裕;因为有才能而显贵,因为犯错误而受罪责,因为立功绩而得到赏赐,而不去奢望求取君主仁慈恩惠的赏赐。这就是帝王的为政之方。
1703063910
1703063911
奸劫弑臣
1703063912
1703063913
【题解】本篇名是奸邪之臣、劫主之臣和杀主之臣的略称。《群书治要》节录的此段,说明为君者要能够克己修德,识别奸臣,才能避免被奸臣利用。
1703063914
1703063915
【原文】凡奸臣者,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1)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2),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3),取舍同则相是也,取舍异则相非也。今人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谓同取。人臣之所毁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谓同舍。夫取舍合,同而相与逆(4)者,未尝(5)闻也。此人臣之所取信幸之道也。夫奸臣得乘(6)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也。人主非有术数(7)以御之,非有参验(8)以审(9)之,必将以曩(10)之合(11)己,信今之言。此幸臣(12)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故主必蔽(13)于上,臣必重(14)于下矣,此之谓擅主之臣。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得尽智力以陈(15)其忠,百官(16)之吏,不得奉令以致其力矣。何以(17)明之?夫安利者就(18)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人主者非目若离娄乃为明(19)也,非耳若师旷(20)乃为聪(21)也,不任其数,而待目以为明,所见者少矣,非不蔽之术(22)也。不因其势,(23)而待耳以为聪,所闻者寡矣,非不欺之道(24)也。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聪(25)。故身在深宫(26)之中,明烛(27)四海之内,而天下弗(28)能蔽、弗能欺也。
1703063916
1703063917
【注释】(1)信幸:信任宠爱。(2)善:喜好。(3)大体:此处指人的共性。(4)逆:违背;拂逆。(5)未尝:未曾,不曾。(6)乘:利用;凭借。(7)术数:指君王驾驭臣下的策略、手段。(8)参验:考核验证。(9)审:详究;细察。(10)曩:先时;以前。(11)合:同,相同;一致。(12)幸臣:得宠的臣子。(13)蔽:蒙蔽;壅蔽。(14)重:重要;紧要。(15)陈:施展;施用。(16)百官:古指公卿以下的众官。后泛指各级官吏。(17)何以:用什么;怎么。(18)就:谋求;求取。(19)明:明白;清楚。(20)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21)聪:明察。(22)术:方法;手段。(23)势:形势,情势。(24)道:方法;途径。(25)聪:听;听觉。(26)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27)明烛:引申为明察。(28)弗:不。
1703063918
1703063919
【译文】所有的奸臣,都是想通过顺从君主的心意,来取得信任宠爱的地位。因此,凡君主有所赞扬的,奸臣就跟着称赞;凡君主有所憎恶的,奸臣就跟着诋毁。大凡人的共性,多是取舍相同就互相肯定,取舍不同就互相责备反对。现今臣下所赞誉的,也是君主所肯定的,就叫做“同取”;臣下所诋毁的,也正是君主所反对的,这就叫“同舍”。取舍相合、相同却互相违逆的,还没有听说过。这是臣下取得君主信任和宠幸的方法。奸臣利用君主信任宠爱的情势,用来诋毁、赞誉、提升、降免群臣。君主如果不用策略和手段来驾驭他们,不用考核验证的方法来详究细察,必然会因为他们从前和自己观点一致,而相信其现在的话。这就是得宠的臣子之所以能够欺骗君主而实现个人目的的原因。所以君主受蒙蔽于上,而奸臣掌大权于下。这就叫专权欺君之臣。国家只要有专权欺君之臣,那么群臣就不能尽其才智、能力来施展忠诚。各级官吏无法遵行法令各尽其力。用什么来说明这一观点呢?凡是安逸有利的事人就会去想办法谋取,凡是危险有害的事人就会想办法舍离,这是人之常情。作为君主,并非眼睛要像离娄的视力那样明亮才叫“明”,并不是耳朵要像师旷的听力那样灵敏才叫“聪”。不运用策略和方法,而认为依靠亲眼所见的才算清楚明白,这样能看到的东西就很少了,这不是不受蒙蔽的好方法。不用自己的权势,而认为依靠亲耳所闻才是明察,这样能听到的东西就很少了,这不是不受欺骗的办法。贤明的君主,能使天下人不得不为自己去察看,使天下人不得不为自己去听闻;他自己虽然身居深宫之中,却能够像明烛一样明察于四海之内,使天下之人不能蒙蔽、欺骗自己。
1703063920
1703063921
三 略
1703063922
1703063923
【题解】《三略》全名《黄石公三略》,因分为上、中、下三略而名。《上略》多引《军谶》语,主要通过对“设礼常,别奸雄,著成败”的分析,论述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以得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中略》多引《军势》语,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三略》的主旨,黄石公在文中表述:“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是故《三略》为衰世作。”
1703063924
1703063925
《三略》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云下邳神人撰,成氏注。唐、宋《艺文志》所载并同。《三略》是《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魏徵等人在《群书治要》中,根据治国的需要,着重从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以及选贤用人出发,辑录一千余字,其中《上略》摘取九段,《中略》摘取一段,《下略》摘取十一段,皆成为其后谏言的理论依据。
1703063926
1703063927
【作者简介】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齐国(今山东淄博)人。据宋人罗沁《四皓辩》记载,黄公石,又名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因避秦时苛政暴虐,曾隐居湖北谷城黄石山,世称黄石公,后又在太湖夏黄修道,故曰夏黄公,简称“黄公”。又称圯上老人,他保存西周姜太公《太公兵法》,后经其推演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授予西汉大谋略家张良。张良拾履的故事讲的就是黄石公传兵书给张良的公案。黄石公原在庄襄王中担任股肱大臣,辅佐幼帝有功。后在秦国皇宫中被收为门客谋臣,是专门研究兵法的大学士,曾用名“方衍”。宰相吕不韦主编的古代百科全书式著作《吕氏春秋》中“论威”、“决策”、“三略”等诸篇兵法,都是黄石公撰写。后受吕不韦与秦皇逼交《太公兵法》之害,又看到他们的暴政手段,才弃仕与另三位大臣一道归隐商山,这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商山四皓”。
1703063928
1703063929
上 略
1703063930
1703063931
【题解】本篇节录自《上略》,开篇就提出:“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站在战略的高度,说明人心向背,是国家兴衰的根本。同时指出用兵要崇礼而重禄。还提出为将之道,要与士卒同甘苦,爱护士卒,将民本思想体现在军略上,即是兵本思想。
1703063932
1703063933
【原文】夫主将(1)之法(2),务在于揽(3)英雄之心,揽,结也。赏禄有功,通志(4)于众。凡为人主,患在骄志,盈不通下,故诫也。故与众同好,靡(5)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6)。治国安家,得人者也;人谓贤人也。伊尹(7)赴而汤隆。宁戚(8)到而齐兴。亡国破家,失人者也。微子(9)去而殷灭,伍员(10)奔而楚亡。是以明君贤臣,屈己(11)而申(12)人。
1703063934
1703063935
【注释】(1)将:将领;统帅。(2)法:方法;作法。(3)揽:延揽,结纳。(4)通志:指意志相通。(5)靡:副词。不;没。表示否定。(6)倾:倾覆;覆亡。(7)伊尹:名尹,一说名挚,夏末商初人,奴隶出身。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伊尹曾辅佐商汤王灭掉了夏朝,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从而名扬天下。他一生辅弼商朝五代帝王,治国有方,世称贤相。(8)宁戚:姬姓,宁氏,名戚,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春秋时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85年)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宁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胸有大志的人物。管仲十分推重宁戚,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9)微子:周代宋国的始祖。名启(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殷商贵族,殷商帝乙的长子,殷商最后一个帝王辛(纣王)的庶兄。初封于微地(今山东省梁山西北一带),后世因之称为微子启(或微子开)。以纣王淫乱,商代将亡,屡次劝谏。王不听,遂出走。武王克商,他肉袒面缚乞降。后纣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攻灭,即以他继承殷祀,封于宋。(10)伍员:春秋末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性格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因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于是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其父、兄骗到郢都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后助吴灭楚。(11)屈己:委屈自己。(12)申:指施展。
1703063936
1703063937
【译文】统帅将领的方法,关键在于结交天下英雄的心(揽,就是真心结交),赏赐禄位给有功之人,使自己之志成为众人之志(凡是做君主的,最大的忧患就是自己骄傲自满,自高自大,自己盈满而不能让自己的属下也能亨通显达,所以应加以警诫)。所以,与众人有共同的愿望,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的;与众人有共同的仇恨,就没有不能战胜的敌人。国治家安,是因为得到了贤人(人指贤达的人,因为伊尹的到来,而使商汤得以隆盛,因为任用了宁戚,齐国才得以兴旺);国破家亡,是由于失去了贤人(微子离开后殷商被灭,伍子胥逃走而后楚亡国)。因此,明君贤臣哪怕是委屈自己,也要使贤能之人的才华得到施用,心志得到舒展。
1703063938
1703063939
【原文】夫用兵之要,在于崇礼(1)而重禄(2)。礼崇则智士至(3),禄重则义士轻其死(4)。故禄贤不爱(5)财,赏功不逾(6)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7)矣。用人之道,尊之以爵(8),赡(9)之以财,则士自来;《易》曰:何以聚人,曰财。接之以礼,厉(10)之以辞(11),崇接士之礼,厉士以见危授命之辞。则士死(12)之。
1703063940
1703063941
【注释】(1)崇礼:尊敬而以礼相待。(2)重禄:厚俸,高薪。(3)至:到;达到。(4)轻死:以死事为轻,不怕死。(5)爱:舍不得;吝惜。(6)逾时:超过规定的时间。(7)削:削弱。(8)爵:授爵或授官。(9)赡:供给;供养。(10)厉:“励”的古字,劝勉。(11)辞:文词;言词。(12)死:不顾生命;拼死。
1703063942
1703063943
【译文】用兵的关键,在于为君者能够对人才尊重并以礼相待,而且能够给予丰厚的俸禄。尊重人才并以礼相待,那么有智谋的人就会前来效力;俸禄优厚,则恪行大义的义士就会以死效力。所以加俸禄给贤人不要吝惜钱财,奖赏有功的人要及时兑现,这样就能使全军上下同心协力,而使敌国的势力削弱。用人之道,在于授予官爵使其尊贵,供给钱财使他富足,有智谋的人就会自愿前来(《易经》上说:怎么来聚集人才?要用钱财);用厚礼接待,用大义的言辞激励(以隆重的礼仪迎接将士,以临危授命的激昂之词激励将士),将士就会以死报效。
1703063944
1703063945
【原文】夫将师(1)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养士如此,乃可加兵(2)于敌也。昔者良将之用兵也,人有馈(3)一箪(4)醪(5)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之。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6)己也。
1703063946
1703063947
【注释】(1)师:应为“帅”字之误。(2)加兵:谓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3)馈:赠送。(4)箪:瓢类盛器。(5)醪:音劳,酒的总称。(6)及:至,到达。
1703063948
1703063949
【译文】身为将帅,一定要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才可对敌作战(这样待将士,才可以向敌方发动进攻)。从前,有一位良将带兵打仗,有人送他一坛美酒,他就下令把酒倒在河里,与全体士卒同流而共饮。一坛美酒虽然不能使一河的水都有酒味,但三军将士因此而愿意拼死作战,是因为都感受到了水酒中将帅对自己的情义。
1703063950
1703063951
【原文】军井未达(1),将不言渴;达,彻也。军幕(2)未办,将不言倦;冬不服裘(3),夏不操扇;与众同也。是谓礼将。是谓达礼之将。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将与士同祸福,共安危,众如一体而不可离也。可用而不可疲(4)。不疲者以主恩养素积,策谋和同也。故曰:畜(5)恩不倦(6),以一取万。夫恩以接下,则士归之,养一人可以致万人,燕养郭隗(7)以致乐毅(8)是也。良将之统军也,恕己(9)而治人(10),推惠施恩,士力日新(11)。推此之乐惠而施恩于人,皆忠恕之道。将士用力,故日益新。战如风发(12),攻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以身先人,故兵为天下雄(13)。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振(14)。所得贤,则敌国畏威而振怖也。贤者所适(15),其前无敌(16),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者,国之命,将能制胜,国家安定。将拒谏(17),则英雄散;策(18)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19);将专己(20),则下归咎(21);将自臧(22),则下少功;臧,善也。将受谗(23),则下有离心;将贪财,则奸不禁;上贪则下盗也。将内顾,则士卒慕(24)。内顾思妻妾也。将有一则众不服,自拒谏以下,将犯此一条,则众不服,以其违主道。有二则军无式,式,法也。有三则军乖背(25),有四则祸及国。众乖散则国亡,故曰祸及国也。军无财则士不来,军无赏则士不往。香饵之下,必有悬鱼(26);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求贤材士至,求战则致死。故曰所求者至。故礼而后悔者,则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则士不使(27)。礼赏不倦,则士争死矣。
[
上一页 ]
[ :1.7030639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