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4252
1703064253
修 政
1703064254
1703064255
【题解】本篇节录自《修政》,分别通过周武王、周成王和鬻子的两段对话来说明为政之道,周武王和鬻子的对话说明君主要施行“三文之政”,周成王和鬻子则说明了如何使民富且寿的道理。
1703064256
1703064257
【原文】周武王问鬻(1)子曰:“寡人愿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吾为此奈何?”鬻子对曰:“攻守战胜同道,而和(2)与严(3)其备也。故曰:和可以守,而严可以守,严不若(4)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严可以攻,严不若和之得也;和可以战,而严可以战,严不若和之胜也。则唯由和而可也。故诸侯发政(5)施令,政平于人者,谓之文政矣。诸侯接士,而使吏礼恭于人者,谓之文礼矣。诸侯听狱(6)断治(7),刑(8)仁于人者,谓之文诛矣。故三文行于政,立于治,陈(9)于行,其由此守而不存,攻而不得,战而不胜者,自古而至于今,未之尝闻也。今也君王欲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唯由此为可也?”武王曰:“受命(10)矣。”
1703064258
1703064259
周成王曰:“寡人闻之,圣在上位(11),使民富且寿云。若夫(12)富则可为也,寿则不在天乎?”鬻子对曰:“圣人在上位,则天下无军兵之事,民不私相杀,则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君积(13)于道,而吏积于德,而民积于用力(14),故妇人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饿,则民免于二死,而得二生矣。君积于仁而吏积于爱,而民积于财(财作顺),刑罚废矣,而民无夭(15)竭(16)(夭竭作大过)之诛,则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使民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厉疾(17),则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兴(18)贤良以禁邪恶,贤人必用(19),不肖人不作,则民得其命矣。故夫富且寿者,圣王之功也。”王曰:“受命矣。”
1703064260
1703064261
【注释】(1)鬻:鬻熊,姓芈,名熊。是祝融氏的后代,是陆终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作老师。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当作老师。楚人以鬻熊为始祖。(2)和:不刚不柔之称;适中;恰到好处。(3)严:严格。(4)不若:不如;比不上。(5)发政:发布政令;施行政治措施。(6)听狱:听理讼狱。(7)断治:判决处治。(8)刑:惩罚;处罚。(9)陈:施展;施用。(10)受命:犹受教。(11)上位:特指君位,帝位。(12)若夫:至于。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13)积:长久。(14)力:劳役;仆役。(15)夭:短命;早死。(16)竭:亡;失去。(17)厉疾:灾疫。(18)兴:推举;起用。(19)用:执政;当权。
1703064262
1703064263
【译文】周武王问鬻子说:“寡人想要守卫就必定能够守得住,进攻就一定能够攻取,作战一定能够胜利,我应该怎么实现呢?”鬻子说:“进攻、守卫、战胜,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用平和或猛厉的方法都能实现。比如说,用平和的方法也可以守,用猛厉的方法也可以守,但是用猛厉比不上用平和守得牢固。用平和的方法可以进攻,用猛厉的方法也可以进攻,但猛厉之得比不上平和之得稳当。平和可以作战,猛厉也可以作战,但猛厉之胜比不上平和之胜。所以只有采用平和之道最为合宜。所以诸侯发布施行政令时,为政平和对人,称之为‘文政’。诸侯迎接贤士,而令官吏恭敬礼遇对人,称之为‘文礼’。诸侯听理讼狱判决处治,量刑仁慈对人,称之为‘文诛’。把这‘三文’贯穿在为政、治国、行事的过程中,以此来守卫而没有保住,进攻而没有攻取,作战而没有获胜的,从古至今,从来没听说过。现在,君王您想保卫就能守住,进攻就能攻取,作战就能取胜,只有依此而行才能实现。”武王说:“您让我受教了。”
1703064264
1703064265
周成王说:“寡人听说,圣人居王位,可以使人民富足而且长寿。富足是可以做得到的,至于寿禄难道不是上天决定的吗?”鬻子回答说:“圣人居王位,因此天下没有战争,百姓不会私相拼杀,则百姓都免于一死,而得到一次生机。君王积蓄道义,而官吏积蓄德行,百姓就能积蓄民力,所以妇女能织布做衣,男人能耕田种粮,因此百姓没有受冻饿死。这是百姓免去两死,而得两次生机了。君王积累仁义,而官吏积累仁爱,则百姓积累财物,刑罚就可以废弃不用了,所以百姓没有因此受刑早死亡故的,是百姓免去三死,而得到三次生机了。使百姓富有时,用物也尚节俭,所以百姓没有灾疫,这是百姓免于四死,而得四次生机了。推荐贤良而禁绝邪恶,贤人必能当权,不肖之人不能作乱,则百姓就得以保全性命了。所以说能够富足且有寿禄,都是圣王的治功。”成王说:“您让我受教了。”
1703064266
1703064267
立后义
1703064268
1703064269
【题解】本篇节录自《立后义》,指出商汤和武王以臣弑君,以下犯上,是至逆之为,但是他们能够拥有天下,在于他们为天下除害,施行仁义,因此能够名满天下。从而说明为君者要实施仁义,如果违背道德仁义,就会自取灭亡。
1703064270
1703064271
【原文】殷汤放(1)桀,武王杀纣,此天下之所同闻也。为人臣而放其君,为人下而杀其上,天下之至逆也,而所以长有天下者,以其为天下开利除害(2),以义继之也。故声名称于天下,而传于后世。以其后世之(无以其后世之五字)隐(3)其恶,而扬其德美,立()其功烈(4),而传于久远(5),故天下皆称圣帝至治,其道之也当矣。
1703064272
1703064273
【注释】(1)放:驱逐;流放。(2)开利除害:犹言兴利除弊。(3)隐:隐讳;隐瞒。(4)立:流传。(4)功烈:一作“功列”。功勋业绩。(5)久远:长久;长远。
1703064274
1703064275
【译文】殷汤流放夏桀,武王诛杀纣王,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为人臣而流放自己的君王,作为人臣而诛杀自己的君主,这是天下最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够长久地拥有天下,是因为他们为天下兴利除害,并继之以仁义之道。所以他们的声名能在全天下称扬,并且永久地流传于后世。因此后世的人隐讳他们的罪责而赞扬他们的美德,确定他们的功勋业绩,并且使之传扬久远。所以天下都称颂他们是圣明的君主,他们的治理是最好的治理,其治国之道是最适当的。
1703064276
1703064277
1703064278
1703064279
1703064281
群书治要译注 卷四十一
1703064282
1703064283
淮南子
1703064284
1703064285
【题解】《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李尚、苏飞、伍被、左吴、田由等八人,仿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西汉刘向校定时名之“淮南”。
1703064286
1703064287
东汉高诱曾作《淮南子注》,其在《淮南子序》中称:刘安与诸士“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环奇之事。……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又言:“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1703064288
1703064289
较之《吕氏春秋》,《淮南子》一书虽不够简练,但文辞繁富,气魄宏大,集哲学、政治学、史学、伦理学、科学、经济学、军事学等于一体,显示出汉代崇尚雄浑博大的文化特色。全书共二十一篇,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文献。
1703064290
1703064291
《淮南子》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主,认为宇宙万物都为“道”所派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并对“无为”做了新的解释,强调因势利导,主动作为。认为治国之本在民,“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指出本无固定的古制,倡导实事求是,表现了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书中也糅合了先秦儒、法、名、阴阳等家思想,《汉书·艺文志》列入杂家著作。
1703064292
1703064293
唐刘知几在《史通·自叙》中评价:“昔汉世刘安著书,号曰《淮南子》。其书牢笼天地,博及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篇》以为“《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钦佩其体系的博大。
1703064294
1703064295
魏徵等编撰《群书治要》,于《淮南子》二十一篇中摘选十一篇的部分段落,包括原注释,计七千七百余字。多收录君主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不涉自然科学。选文言简意赅,博洽精严,颇具说服力。
1703064296
1703064297
【作者简介】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长子。初封阜陵侯,后袭父封为淮南王。他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虽身处富贵,却好文乐学,亲近贤士。《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称:“淮南王刘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一书(后称《淮南鸿烈》《淮南子》)。
1703064298
1703064299
刘安的父亲刘长本为汉文帝的弟弟,受封为淮南王,因密谋反叛,被废爵流放,在流放途中自杀。刘安对此怀有怨心,一直积蓄力量,准备在政治形势有利之时有所作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1703064300
1703064301
原 道
[
上一页 ]
[ :1.7030642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