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4702
1703064703
后 刑
1703064704
1703064705
【题解】本篇是关于用刑的辩论。“人之初,性本善。”贤良认为圣人以仁义教化百姓,导之以政,天下大治;愚人以刑律为治化之基,张网以捕鸟,设井以陷兽,犹沾沾自喜,致国灭人亡。主张“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
1703064706
1703064707
【原文】古者笃教(1)以导民,明辟(2)以正刑。刑之于治,犹策(3)之于御(4)也。良工(5)不能无策而御,有策而勿用也。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故威厉(6)而不杀,刑设而不犯。今废其纪纲(7)而不能张(8),坏其礼义而不能防,民陷于罪,从而猎之以刑,是犹开其阑牢(9),发以毒矢(10)也。不尽不止矣。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11)而勿喜。”夫不伤民之不治而伐(12)己之能得奸,犹弋(13)者睹鸟兽挂罻罗(14)而喜也。今天下之被诛者,不必有管、蔡(15)之邪,邓皙(16)之伪也。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17)故民乱反之政,政乱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18)而矜不能,恩及刑人,德润(19)穷夫,施惠悦尔,行刑不乐也。
1703064708
1703064709
【注释】(1)笃教:竭诚于教化。(2)明辟:明法,严明法律。辟,法,法度。(3)策:驱赶骡马役畜的鞭棒。(4)御:驾驭车马。(5)良工:古代泛称技艺高超的人。(6)威厉:犹威严,即严厉、严肃。(7)纪纲:网罟的纲绳。引申为法度。(8)张:扩大;张扬。(9)阑牢:养牲畜的栏圈。(10)毒矢:毒箭。(11)哀矜:哀怜;怜悯。(12)伐:自我夸耀。(13)弋:指狩猎。(14)罻罗:捕鸟的网。(15)管蔡:周武王弟管叔鲜与蔡叔度的并称。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蔡流言于国,谓“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避居东都,后成王迎周公归,管蔡惧,挟纣子武庚叛,成王命周公讨伐,诛杀武庚与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其乱终平。事见《书·金縢》及《史记·管蔡世家》。(16)邓皙:一作“邓析”,春秋时郑国大夫。邓析欲改郑刑书,而另创为新刑,并把它写在竹简上,称为“竹刑”。相传为子产所杀。事见《吕氏春秋·离谓篇》。又一说邓析是郑驷歂所杀,与此不同。事见《左传·定公九年》。(17)孔子曰一句:出自《论语·泰伯第八》。(18)嘉善:谓赞美善人。(19)德润:犹德泽。
1703064710
1703064711
【译文】古时候,圣人竭诚用仁义的教化来引导百姓,把法令宣讲清楚以依法执行刑律。用刑律来治理国家,就像用马鞭驾车一样。技艺再高的驾车者也不能没有马鞭驾车,而是拿着马鞭但不轻易使用。圣人借助于法令来做好教化工作,教化成功了,也就不用实行刑法了。所以,他们虽然很威赫严厉,但不轻易杀人;设置了刑律,但无人敢违反。如今废除了圣人的治国法度,而不能发扬;败坏了古代的礼义,就不能防止犯法。百姓陷入法网,就抓起来法办,就好比打开栏圈放出野兽,再用毒箭去射死它一样,不射完不罢休呀。曾子说过:“当政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知道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就会哀怜他们而不会沾沾自喜。”不忧虑百姓没有治理好,反而自我夸耀能制裁奸人,就好像捕鸟的人看到飞鸟陷入自己悬挂的罗网中一样的高兴。现在天下被杀的人,不一定有管叔和蔡叔那样的邪恶,有邓皙那样的伪诈。孔子说:“对待不仁的人,憎恶得太过分了,那就必然立即作乱了。”因此,下民乱了,要从朝政上反省原因;朝政乱了,要从执政者自身反省原因。自身行得端正,天下自然安定。所以,君子能够赞美善良的人,又能够同情那些不能为善的人,对受刑的人要给予恩惠,对穷人也要施与恩德;在施与恩惠时内心满怀喜悦,而在不得已需要执行刑罚时就会感到难过。
1703064712
1703064713
授 时
1703064714
1703064715
【题解】授时,即不违农时的意思。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自然力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支配作用。本篇以“授时”为篇名,表明大夫和贤良在辩论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时,双方都注意到天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但他们的观点则是不同的。本篇旨在指出为政者应该“使民务时”,就是要农民适应和掌握自然规律来发展农业生产。
1703064716
1703064717
【原文】周公之相(1)成王也,百姓饶乐(2),国无穷人,非代之耕织(3)也。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则民富矣(4);上以奉君亲(5),下无饥寒之忧,则教可成也。语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6)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7)。夫何奢侈暴慢(8)之有乎?”管子曰:“仓廪(9)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故富民易与适礼。
1703064718
1703064719
【注释】(1)相:辅助;佑助。(2)饶乐:富饶安乐。(3)耕织:耕种纺织。犹言农桑。(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则民富矣:语出《孟子·尽心上》。易,整治。畴,已耕作的田地。税敛,税收。(5)君亲:君王与父母。亦特指君主。(6)徙义:谓见义即改变意念而从之。(7)入孝出悌:在家孝敬父母,出门严守兄弟礼义。(8)暴慢:凶暴傲慢。(9)仓廪:贮藏粮食的仓库。谷藏叫仓,米藏叫廪。
1703064720
1703064721
【译文】周公辅助周成王时,百姓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国家没有穷人,这并不是周公替代老百姓耕种纺织,而是教导百姓治理田地,减轻百姓的赋税,这样百姓就会富裕了。这样上可事奉君主与父母,下则百姓也没有饥寒的忧患,那么礼教就可以推行了。《论语》上说:“百姓富裕了,还要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要教育他们。”用道德教化他们,用礼仪规范他们,百姓明白了道义就会改变意念,从而一心向善,没有不是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则严守长幼之礼的。这样哪里还有什么挥霍浪费、凶暴傲慢的现象呢?管子说:“粮仓充实,百姓才能够有条件学习礼仪规矩;衣食富足了,百姓才会去关心自己的荣誉和耻辱。”所以,百姓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保障以后,就容易接受有关礼仪的教育了。
1703064722
1703064723
水 旱
1703064724
1703064725
【题解】本篇从上篇“授时”问题伴随而来的对农业生产严重威胁的水旱灾害问题,进行辩论,并联系到盐、铁官营问题。从周公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从而推论到欲“除饥寒之患”,在于“罢盐、铁”,“分土地”。指出应予民以田,大力发展农桑。
1703064726
1703064727
【原文】古者,政得则阴阳(1)调、星辰理、风雨时。故行修(2)于内,声闻于外;为之(为之作为善)于下,福应(3)于天。周公在上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4),岁无荒年。当此时,雨不破块(5),风不鸣条(6),旬而一雨必以夜,无丘陵高下皆孰(7)。今不省其所以然,而曰阴阳之运也,非所闻也。孟子曰:“野有死殍,不知收也。狗豕食人食,不知敛(敛作捡)也。为民父母见饥而死,则曰:‘非我,岁也。’何异乎以刃杀之。则曰:‘非我,兵也(8)。’”方今(9)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趣本业(10)、养桑麻,尽地力也。寡功节用,则民自富。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
1703064728
1703064729
【注释】(1)阴阳: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即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2)行修:品行端正。(3)福应:指预示幸福吉祥的征兆。(4)夭伤:夭折损伤。这里指自然灾难。(5)破块:谓暴雨毁坏农田。(6)鸣条:风吹树枝发声。(7)孰:“熟”的古字。庄稼、瓜果等生长成熟。(8)“孟子曰……非我,兵也”:文本《孟子·梁惠王上》。引文与原文略有不同,大意相同。原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殍,饿死的人。狗豕,犬与猪。常比喻行为恶劣或品行卑劣的人。(9)方今:当今;现时。(10)本业:农业。
1703064730
1703064731
【译文】古时候,政令得当,于是阴阳二气调和,星辰循轨运行,风雨适合农时。所以,只要自己内修仁德,美名就会传扬在外;在人间做好事,上天就会预示福德的征兆。周公在上位谦己修身,因而天下安宁和平,国家没有灾难,年年没有灾荒。这个时侯,下雨时没有毁坏农田,刮风时树枝不响,往往隔十来天便下一次雨,每次下雨都在夜里。不论是丘陵还是高地、低洼地,所有的庄稼都能成熟。如今不去反思过去为什么会这样,反而说什么“这是阴阳二气的运数”,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孟子》上说:“田野有饿死的尸首而不去收殓。猪、狗吃供人食用的粮食也不加遏止。做为百姓的父母,看到百姓饿死时,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年景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刀子杀了人,却推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刀子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当务之急,在于消除饥寒的忧患,终止盐、铁官方专营,解除山海禁令放权让利于百姓,将土地分给百姓,致力于农业耕作,养蚕种麻,充分发挥土地的出产能力。少搞土木建设,节省费用,那百姓自然就会富裕起来。如果能这样,即使是遇上水旱灾害也不会忧愁,荒年也不会受苦啊。
1703064732
1703064733
崇 礼
1703064734
1703064735
【题解】本篇是贤良文学对“礼治”的主张。只有崇“礼”,万方绝国之君方“怀天子之威德”而“奉贽献见者”;周公崇“礼”,执礼德而下天下。
1703064736
1703064737
【原文】王者(1)崇礼(2)施德(3),尚仁义而贱怪力(4),故圣人绝而不言。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5),虽之蛮貊(6),不可弃也。”今万方(7)绝国(8)之君,奉贽献(9)见者,怀天子之威德,而欲观中国之礼(礼下有仪字),宜设明堂(10)辟廱(11)以示之,扬干戚(12),昭雅颂(13)以风(14)之。今乃以玩好(15)不用(16)之器、奇虫不畜之兽、角抵(17)之戏、炫耀之物陈夸之,殆(18)与周公之待远方殊也。
1703064738
1703064739
【注释】(1)王者:谓以王道治天下之君主。《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邢昺疏:“言如有受天命而王天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2)崇礼:尊崇礼仪。(3)施德:给予恩惠。(4)怪力:指关于怪异、勇力之事。语出《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5)笃敬:笃厚敬肃。(6)蛮貊:貊,音陌,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7)万方:各方诸侯。引申指天下各地。(8)绝国:极其辽远的邦国。(9)贽献:贽,音质,初次见人时所执的礼物。贽献,献赠的礼物。(10)明堂:古代天子朝见诸侯的地方。也可以用来举行颁奖、养老、教学、选士等。(11)辟廱:即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辟,通“璧”。(12)扬干戚:扬,飞扬,引申为舞。干戚,亦作“干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13)雅颂:指《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14)风:教化,感化。(15)玩好:玩赏与爱好。(16)不用:不为所用。(17)角抵:我国古代体育活动项目之一。起源于战国,其称始于秦汉。晋以后亦称“相扑”、“争交”。类似现代的摔跤,即二人互相的角斗。(18)殆:句首语气词,大概、恐怕的意思。
1703064740
1703064741
【译文】作为治理天下的君主,应当尊崇礼仪,施予恩惠,崇尚仁义,而轻视那些怪异、勇力之事,所以圣人从来不谈这些。孔子说:“一个人说话要忠实守信,行为要笃厚恭敬,即使到了蛮貊这样的国家,也不应该改变。”当今四面八方偏远地区的国君都带着礼物来进见,这是感怀皇上的威严与圣德,同时也是想看看我们中原大国的礼仪。所以应该设置明堂、开办大学给他们看;跳起干戚舞蹈,表演雅颂的乐曲来感化他们。如今却拿那些只供玩赏而没有实用的宝器、奇异而不易喂养的动物、摔跤之类的游戏、以及陈列一些光彩夺目的物品来夸耀自己,这恐怕和周公接待远方宾客的方式不一样吧!
1703064742
1703064743
【原文】昔周公处谦让以交卑士,执礼德以下天下。故辞越裳(1)之贽,见恭敬之礼也。既与入文王之庙,是见大孝之礼也。目睹(2)威仪干戚之容,耳听升歌(3)雅颂之声,心充(充下旧有以字。删之)至德(4),欣然以归,此四夷(5)所以慕义(6)内附(7),非重译(8)狄鞮(9)来观猛兽熊罴(10)也。夫犀象兕(11)虎,南夷(12)之所多也;驴骡馲驼(13),北狄(14)之常畜也。中国所鲜,外国贱之。南越(15)以孔雀珥(16)门户,昆山之旁,以玉璞(17)抵鸟鹊。今贵人之所贱,珍人之所饶,非所以厚中国而明盛德也。隋和(18),世之名宝也,而不能安危存亡,故喻德示威,唯贤臣良相,不在戎马珍怪(19)也。是以圣王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昔晏子修之樽俎之间,而折冲乎千里(20),不能者虽隋和满箧(21),无益于存亡矣。
1703064744
1703064745
【注释】(1)越裳:亦作“越常”或“越尝”,古南海国名。(2)睹:亲眼看见。(3)升歌:祭祀、宴会登堂时演奏乐歌。(4)至德:最高的道德;盛德。(5)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6)慕义:倾慕仁义。(7)内附:归附朝廷。(8)重译:辗转翻译。(9)狄鞮: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鞮,音低。(10)罴:音皮,熊的一种。俗称人熊或马熊。(11)兕:音四,古代兽名,皮厚,可以制甲。《说文》云:“兕如野牛,青毛,其皮坚厚,可制铠。”(12)南夷:旧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又指南方边远地区。(13)馲驼:骆驼。(14)北狄:原指古代的狄族。因其主要居住于北方,故称。后用为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15)南越:亦作“南粤”,古地名,今广东广西一带。(16)珥:插;戴。(17)玉璞:未经琢磨的玉石。(18)隋和:隋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隋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来这条蛇就在江中衔明月珠来报德,所以叫隋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认为是普通的石头,卞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为这样,便命名为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19)珍怪:珍贵奇异之物。金玉为珍,诡异为怪。(20)修之樽俎之间,而折冲乎千里:樽俎,指宴席。折冲,交涉;谈判。折冲樽俎,谓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语出《战国策·齐策五》。(21)箧: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
1703064746
1703064747
【译文】过去周公谦卑礼让地接待身份卑微的士人,用礼仪仁德屈尊来对待天下之人。辞谢越裳国君进献的礼物,这表现了周公恭让的礼仪;行礼完毕后,将礼品供奉到文王的祠堂里,这是显示大孝的礼节啊!来宾亲眼看到干戚舞的盛容,耳听到雅颂庄严的乐韾,心中充满了盛德,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这就是四方的民族之所以仰慕仁义而亲近归附的原因,并不是通过译使翻译观赏猛兽熊罴后的结果。犀牛、大象和老虎,南方多的是;骡子、毛驴、骆驼,是北方常见的牲畜。中原地带很稀罕的,而外族人却认为很平常。广东、广西一带的人用孔雀的尾羽插在门户上作装饰,昆仑山附近的人却用玉石来投掷飞鸟。现在看重人家不稀罕的东西,珍藏别人多得不得了的东西,这并不是厚爱中国以显明朝廷的盛德。隋侯珠与和氏璧,都是世间有名的宝贝,但对国家的安危存亡却没有什么帮助。所以,要想显示国家的盛德和威望,只有依靠贤臣良相,并不在于战马之类的珍宝异兽。因此,圣明的帝王把贤人视为宝贝,而不是把珍珠美玉当作宝贝。从前晏子在宴会上讲究礼义,便使得千里之外的晋军退却;不能遵修礼义的人,即使有满箱子隋侯珠、和氏璧,对国家的存亡也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1703064748
1703064749
取 下
1703064750
1703064751
【题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本篇贤良文学以卫灵公听取宛春之谏为例,劝诫上位者应体恤下民,常听取下位者意见,“仁以恕,义以度,所好恶与天下共之”,方可成就“君子”。
[
上一页 ]
[ :1.7030647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