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73582
(100) 李勇先:《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天地出版社2000年版,自序第1页。
1703073583
1703073584
(101) 苗书梅:《宋代县级公吏制度初论》,《文史哲》2003年第1期。
1703073585
1703073586
(102) 龚延明先生云:“私名:吏名。属招收的非正式编制内的人吏,掌抄写书局文字。”《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1页。
1703073587
1703073588
(103) 尚书省各司的吏胥,主要来自召募。应募需要保人。缺人时由各司申报尚书都省,看验应募者的人材及书札,再申牒御史台复试书札,便正式收补为“私名”。《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之三:“景德四年(1006年)正月七日敕,诸行私名已有定额,候阙方得更收。”第61册第2438页上栏。
1703073589
1703073590
(104) 对私名吏胥,朝廷每年派近臣和铨选官员试律三道,及格者升补正名。后来还采用了锁院、巡搜、弥封之法,并增加了口试。参看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5—716页;林煌达:《南宋吏制研究》,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2001年博士论文,第148页以下。
1703073591
1703073592
(105) 祖慧:《宋代胥吏的选任与迁转》,《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703073593
1703073594
(106) 据祖慧先生研究,宋代额外吏员的身份,实际更为复杂。例如私名又有入额编排者、未入额编排者两大类。正额私名的头几名方有微禄,其余的大多没有请给。未入额编排者也有员额。地方上又有很多无员额的私名,是公人私置的随从或打手,可算是第三类了。此外胥吏中的“习学公事”,也是一种见习吏员资格。见其《宋代胥吏溢员问题研究》,《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703073595
1703073596
(107) 沈榜:《宛署杂记》卷三《职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1703073597
1703073598
(108) 《海瑞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上册第41页。
1703073599
1703073600
(109) 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133页。
1703073601
1703073602
(110) 朱金甫:《清代胥吏制度论略》,《清史论丛1994》,辽宁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60页。
1703073603
1703073604
(111) 陈宝良:《明代幕宾制度初探》,《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
1703073605
1703073606
(112) 郑天挺:《清代的幕府》,收入《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页。
1703073607
1703073608
(113) 据瓦特估计,18世纪末幕友约7500人。转引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也有人认为,全国有1500多个州县,每州县的幕友少则二三人、多则十数人,总计不下万人。再加上督抚司道的幕友,数量就更可观了。党圣元、李继凯:《中国的师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页。
1703073609
1703073610
(114) 韩振:《幕友论》,《皇朝经世文编》卷二五《吏政十一》,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921页。
1703073611
1703073612
(115) 可参党圣元、李继凯:《中国的师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9—150页。按,除年修之外,幕主还须另行支付伙食钱。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1页。
1703073613
1703073614
(116) 汪辉祖:《佐治药言》,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页。
1703073615
1703073616
(117) 郭润涛:《清代的“家人”》,《明清论丛》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03073617
1703073618
(118) 这些措施,包括不得聘用亲友为幕友;本省或邻省五百里之内之人,不得聘为幕友;幕主迁转新职,幕友不得相从;幕满五年须更换;不得续聘前任之幕友,等等。这些措施往往流于虚文。福尔索姆:《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1703073619
1703073620
(119) 萧奭《永宪录》卷二上:“乾隆元年,兵部右侍郎吴应宗请督抚设七品幕职二员,两司设八品记室二员,府州县设九品掾司一员。”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5页。其事“后皆不果行”。又见徐珂:《清稗类钞·幕僚类·幕僚定品级》,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册第1380页。
1703073621
1703073622
(120) 福尔索姆:《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府制度研究》,第54页。
1703073623
1703073624
(121) 张敏:《晚清的幕府与官僚制度》,《学术季刊》1994年第1期;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5页。
1703073625
1703073626
(122)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张之洞罢除宾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8页。
1703073627
1703073628
(123) 按,委员原指临时委派的监督或调查人员,后来变成了委派人员的正式职称。参看郑天挺:《清代的幕府》,收入《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页。
1703073629
1703073630
(124) 黎仁凯:《晚清的幕府制度及其嬗变》,《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703073631
[
上一页 ]
[ :1.7030735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