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4132e+09
1703074132 (88) 陈支平:《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1703074133
1703074134 (89)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第32页以下。
1703074135
1703074136 (90) 《海瑞集》上编《淳安政事·兴革条例》,中华书局1962年版,上册第39页以下。
1703074137
1703074138 (91) 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部吏口才》,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页。
1703074139
1703074140 (92)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三六《舍人官箴》,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38页。
1703074141
1703074142 (93)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1703074143
1703074144 (94) 汪辉祖《学治续说·陋规不宜遽裁》云:“裁陋规,美举也。然官中公事,廉俸所入,容有不敷支给之处,是以因俗制宜,区赢应用。忽予汰革,目前自获廉名,迨用无所出,势复取给于民,且有变本而加厉者。”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页。幕友的月修有时达数十两。若某长官延请了十几位幕友,每年就要支付上万两馆谷。姚文田云:“所入廉俸即尽支领,亦不敷延请幕友。”《清史列传》卷三四《姚文田传》嘉庆十八年(1813年)十一月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63—2664页。吏胥的工食银还不够一日三餐。清人傅维麟说:“一役之工食,每年多不过十二两,或七两二钱,每日不过三二分,仅供夫妇一餐之用。古人云:‘黎民一天不再食则饥。’此数十万游惰之民肯枵腹而鹄立于堂侧,走马于阶前乎?必不能也!”《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四,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917页。
1703074145
1703074146
1703074147
1703074148
1703074149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703071967]
1703074150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第五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四:特权
1703074151
1703074152 薪俸之外,各种等级特权,是中国官僚又一重要职业寻求,也是朝廷为官僚提供的重要任职回报。当然,我们看成特权的,有人不看成特权;今人看成特权的,古人不看成特权。这背后还有一个文化观念问题。
1703074153
1703074154 官僚的特权,包括任官特权、教育特权、法律特权、经济特权等。除此之外,他们还依等级享受各种礼制待遇。等级礼制也是一种特权,一种社会特权,它使生活方式呈现出等级性,并依权力大小与品秩高低而为某些人独占。但因礼制还有更复杂的功能与意义,所以我们把它从“特权”一项中分离出来,单列为一个品秩要素,于第六章讨论。
1703074155
1703074156 在前三章讨论权责、资格与薪俸之时,我们特别注意提示其历代变迁与阶段性。本章也将如此。讨论中国官僚的等级特权的论著已相当多了,然而从总体上比较其历代变迁,还是有意义的。在下文行将提供的事实中,不但能看到中国官僚享有特权,还能看到那些特权的丰厚或简薄程度,以及给予和消受的方式,是发生过变化的;而且各种变化所显示的阶段性,其一致性还相当之大,可以互相印证。这就为认识传统专制官僚政治发展的阶段性,提供了新的观察点。
1703074157
1703074158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703071968]
1703074159 1.任官特权
1703074160
1703074161 周代封建贵族政治之下,实行世卿、世禄与世官制度。赵翼云:“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公侯伯子男爵、公卿大夫士爵,原则上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国君的长子做国君,其余子弟做大夫;卿大夫同样由嫡长子继承,余子为士。贵族的入仕特权,得到了政治社会传统的强大保障。
1703074162
1703074163 战国秦汉进入官僚政治时代,但依然存在着入仕特权。汉代实行任子制,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子弟一人为郎。除了父任、兄任外,实际上还有宗家任、族父任、外戚任、姊任、祖父任等多种情况。任子的范围,有时甚至扩大到了孙子和“门从”(同族子弟),经常突破“任一人”之限。如苏武就“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还有批量除拜的。汉安帝曾下诏:以公卿、校尉、尚书子弟各一人为郎、舍人。东汉任子,多由皇帝发特诏,称“诏除郎”。
1703074164
1703074165 虽然实际的任子范围经常比较宽泛,但制度上只限于“吏二千石”子弟。这个秩级,我们怀疑实际是“比二千石以上”。因为上引安帝任子诏中,可以任子的官职有校尉,而校尉比二千石;又,光禄大夫也能任子,此官也是比二千石(2)。二千石郡守国相约一百余人,中央比二千石以上官职约三十多个。可任子者约一百数十人,满三年才能任子,则每年任子最多不过数十人。这就是汉代任子的大致规模。与唐宋的门荫、恩荫相比,任子数量并不太大。而且必须指出,郎官并不是吏职,只是皇帝近卫而已,需付出数年宿卫的辛苦,表现优秀,才有可能被选拔补吏。孝廉察举每年约二百余,这些“孝廉郎”的选官待遇,明显优于“诏除郎”,许多职位规定只任命孝廉郎,诏除郎不与其选;选拔各县的长、相、丞、尉时,往往也指明只取孝廉郎,诏除郎偶尔才能得到这种机会(3)。
1703074166
1703074167 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的任官特权膨胀了,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以贵承贵,以贱袭贱”(4)的局面。若干所谓“清官”,如给事中、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侍中、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太子庶子、尚书郎、著作郎、秘书郎等,成了高门子弟的起家之选、迁转之阶。九品中正制名义上以德才定品,实际却是依权势、门第定品的,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说的就是士族子弟都能获得任官资格。中古名族琅邪王氏,由晋至陈,保持显贵达300年,传十二世,史书有名者255人中,居官者205人,曾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者达43人(5)。在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等8种要职中,西晋世族占67%,东晋世族占85%,刘宋世族占64%,梁陈世族占61%(6)。北朝官贵的任官特权,也相当可观。据毛汉光对16种官职的统计,两晋南北朝士族所占比例,在57.3%到84.5%之间(7)。
1703074168
1703074169 隋唐官僚政治复兴,科举制为布衣才俊提供了晋身之阶,但依然存在着“门荫”、“品子”制度。门荫,是五品以上官僚子孙的起家特权。三品以上官竟然可以荫及曾孙,这大大超过了汉代的任子范围。门荫所给予的出身,由正七品上而至从八品下。品子,是给予六至九品(及勋官三至五品)子弟的任官特权。他们经分番服役或纳资而获得散阶,六七品子弟于从九品上叙阶,八九品子于从九品下叙阶。那么门荫与品子制度,就使流内九品以上官的子弟,全部获得了任官特权。这大大超过了汉代的任子范围。又,唐朝爵级、勋官都可以叙阶,汉朝则不能通过爵级得官;唐朝的皇亲国戚身份也可以叙阶,汉代则没有给皇族入仕开辟专门的通道,外戚当权居位只是政治现象,不是制度规定。再与科举叙阶加以比较:进士甲第不过授予从九品上,乙第不过授予从九品下(8),只与品子相当,远不如门荫。参看下表:
1703074170
1703074171
1703074172
1703074173
1703074174 据统计,唐代135名士族出身的宰相中,门荫入仕者有25名,占20%(9)。
1703074175
1703074176 当然,唐代门荫与南北朝士族的“平流进取”,还是有所不同的:门荫者出仕者仍要考试,要经过吏部试判,并不是只凭父祖官位就能得官的,考不过依然没官;至于升官进阶,更要经过考课。而且随科举制的发展,科名拥有者逐渐赢得了胜过门荫的仕途前景。那么唐朝官僚子弟的等级任官特权,小于魏晋南北朝。魏晋南朝的士族任官特权,很多是习惯性的选例,看上去不如唐朝的门荫、品子整齐清晰,但不能据此认为唐朝的门荫特权更大。正如宁欣先生的评论:唐朝依父祖官品用荫,“否定了门阀专政时期的门第高低作为享有世袭特权的原则”(10)。一个依据门第,一个依据官品;一个是门第特权,一个是官僚特权,这就是魏晋南北朝与唐朝的差别。
1703074177
1703074178 宋代科举更繁荣了,然而恩荫依然大行其道。“太祖受禅,文武五品以上皆得荫子弟。”(11)子弟恩荫资格的认定,与父祖的寄禄官、差遣及职同时相关。参看下表(12):
1703074179
1703074180
1703074181
[ 上一页 ]  [ :1.7030741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