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74182
1703074183
宋代恩荫之滥,历来为史家诟病。有常荫、致仕荫补、遗表荫补、后妃荫补、宗室荫补、宦官养子荫补、先贤及勋臣后裔恩荫,殁于王事者恩荫等(13)。科举取士年均360人左右,以恩荫为官者每年不下500人(14)。范仲淹抨击恩荫:“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者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15)赵翼有言:“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大者并可及于门客医士,可谓滥矣!”(16)官贵子弟幼年就能得到恩荫,自己还没娶媳妇生子,就又有了荫子权利了,“未应娶妇,已得任子”。当然,恩荫出官也要经吏部铨试,不能例外(17)。恩荫入仕者的仕途前景,也没法跟科举相比。“其与南北朝时期的门阀世族世袭制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它在选官体系中世袭的重心下降。”(18)
1703074184
1703074185
元朝的承荫,一般是从嫡长子、同母弟到其他子孙依次旁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的承荫资格,参看下表(19):
1703074186
1703074187
1703074188
1703074189
1703074190
从品级看,唐朝一品子出身正七品上,二品子出身正七品下;而元成宗制度,正一品官荫子以正五品叙,正二品荫子由正六品叙,似乎比唐代优越。但承荫只限一人,范围却比唐宋大为缩小。元世祖规定:“诸官品正从分等,职官用荫各止一名。”而且“诸职官荫子之后,若有余子,不得于诸官府自求职事,诸官府亦不许任用”。就是说,若已荫一子入官,余子不但不能承荫,甚至以其他方式谋官,也在禁止之例。元朝承荫只限一人,看来是向汉朝的“得任子弟一人”回归了。而且承荫要经严格审批,需要考试一经一史。“诸荫子入品职,循其资考,流转升迁”,承荫之后要按劳考升进(20)。当然,这些规定主要用于汉官,蒙古贵族另有仕途。
1703074191
1703074192
洪武皇帝规定:“自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用荫范围是一至七品。但洪武荫制,学者认为就没有全面实行过(21)。不久门荫范围就缩小到了三品以上。永乐年间“乃渐为限制,京官三品以上,考满著绩,始荫一子曰官生,其出自特恩者曰恩生”(22)。用荫只限于京官三品以上,还需要“考满著绩”。这与汉朝“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的规定,差不多少了。二千石比官品三品略低,“考满著迹”也类似于汉代的“视事满三年”。进而,所谓“门荫”实际是做“官生”。名义上依然称“荫”,实际只是一个进入国子监读书的机会,一个上大学的名额。这与汉代任子郎的宿卫候选,多少也有可比之处。官生并不是平白入学,“恒必验其材质,试其文理之可教者,而后许之。仍令勉学,务从科举出身”(23)。入监须经考试,并被要求在将来参加科举。还有,元明清荫子与汉代任子相同,只限一人,与唐宋一大家孩子都能荫补的情况,也相当不同。
1703074193
1703074194
清代的荫叙,分恩荫、难荫、特荫。难荫是优待“殁于王事者”之子的,特荫是酬奖元老名臣的;恩荫之法略近于明,只能荫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规定:满汉文官在京四品、在外三品以上,武官在京、在外二品以上,各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候铨(24)。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诏“原品解任食俸者准荫”,这样若干经过特批可以食俸的解任原品官,也能用荫了(25)。据统计,从顺治到光绪,大学士有5%出身荫生,六部尚书有14%出身荫生、世职,总督有11%,巡抚有9%(26)。
1703074195
1703074196
总之,历代任官特权的变迁轮廓大致如下:
1703074197
1703074198
1.周朝的任官特权最大,具有鲜明的贵族政治性质。
1703074199
1703074200
2.汉朝的官吏队伍富于流动性,官贵的任子特权不算太大。
1703074201
1703074202
3.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和部落贵族的任官特权,明显上升,并采取了门第特权的形式。
1703074203
1703074204
4.唐代门荫和宋朝恩荫,仍给官贵任官特权以很大保障。但不依门第而依官品,进阶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劳考,已不同于前一时代了。
1703074205
1703074206
5.明清的荫叙范围大为缩小,而且变成了官生、荫监的形态。
1703074207
1703074208
如不考虑明朝的军官世袭、清朝的满贵特权,则明清官僚的荫叙特权,比魏晋南北朝与唐宋小了很多,向汉朝回归了。
1703074209
1703074210
清代还有另一个例外,就是太平天国的世袭制。天王洪秀全下令:“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罗尔纲先生评论说:“封建皇朝还认为‘士世禄不世官,恐其未必贤也’,不得世袭其官,而太平天国竟连这一点都不考虑了。”(27)当然,天国短祚,制度混乱,世袭制实际上没有严格贯彻。
1703074211
1703074213
2.教育特权
1703074214
1703074215
文教特权的等级分配,主要体现在学校制度上。国家学校的开放或封闭,入学资格的高峻与宽松,历代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1703074216
1703074217
周朝“学在官府”,最高学府是国子学。“国子”的意思是“国之子弟”,亦即贵族子弟,他们拥有教育特权。天子、诸侯和卿大夫,往往在幼年时,就有专任或兼任的师、傅、保,担任其教师和监护人。
1703074218
1703074219
孔子的私学事业,推动了“学下民间”,这是中国教育史的一大变革。汉代社会很富有平民性,文教制度也很富有平民性。无论是中央的太学,还是郡国的官学,都没有等级和身份的限制,足以为贫寒学子提供“知识改变命运”的通道。当然面向贵族子弟的学校,有时也有。东汉明帝曾为外戚专门设立了“四姓小侯学”。但这种学校,有迫使纨绔子弟从师向学之功,却没有妨碍平民接受教育之弊。
1703074220
1703074221
魏晋南北朝由于分裂动荡,平民文教凋零,士族垄断文化,出现了“学在家族”的局面,同时国家学校等级化了。晋武帝创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这标志着中古学校制度的重大转折,向等级化、身份化的转折。国子学只接受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国子生皆冠族华胄,比列皇储”(28)。在晋代,权贵子弟通常从六七品官起家,太学生毕业后只能担任八九品的吏员(29)。南朝一般只设一学,但所设的不是太学,而是“博延胄子”、“广延国胄”的国子学。北朝学校,优待鲜卑贵族和北方士族。魏齐国子寺“掌训教胄子”,下设国子学,有生72人;太学,有生200人;四门学,有生300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不是以教育程度区分的,而是以学生的父祖官品区分的,国子学“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选”(30)。士族门阀政治和部落贵族政治,是此期学校发生身份化、等级化的最主要原因。
1703074222
1703074223
进入唐朝,民间文教重新繁荣起来,科举制为贫寒士子提供了晋身之阶。但因前一时代的贵族化浪潮的残留影响,学校体制依然等级鲜明。唐朝最高等的两所学校,是弘文馆和崇文馆。弘文馆以贵臣子弟为学生。崇文馆原是皇太子和诸王的皇家私塾,后来也扩大到皇亲国戚和贵臣之子。二馆之下,依次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律学、书学和算学等六学(31)。从学生身份看,二馆六学可分五等(32):
1703074224
1703074225
1703074226
1703074227
1703074228
各级学校的区别,仍不是教育程度,而是学生身份。甚至连学生的校服都不一样,国子、太学、四门学士及四门俊士,穿“黑介帻,簪导,深衣,青襟褾领,革带,袜履”;律、书、算学士及州县学士,穿“黑介帻,白裙襦”(33)。
1703074229
1703074230
唐朝毕竟已进入了科举时代,六学体制虽然等级性浓厚,但其间已有流动的可能性了。“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34)诸学即律学、书学和算学,“俊士”即四门学中的800名八品以下子及庶人子弟,他们可以通过经书考试,而升入太学,甚至国子学了。
1703074231
[
上一页 ]
[ :1.7030741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