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82283e+09
1703082283 [10]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29页。
1703082284
1703082285 [11]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民国丛书》第2编第46册,上海书店出版社据中华书局1933年版影印,第99—101页。
1703082286
1703082287 [12] 谢兴尧整理、点校《荣庆日记》,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1902年10月26日),第56页。荣庆日记中所提及奏稿迄今未见,具体内容难得其详,依照清朝体制,若当道意见依违两可,则留中未发的可能性较大。
1703082288
1703082289 [13] 《致保定袁宫保》,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十一日(1903年4月8日),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1册,第9035页。
1703082290
1703082291 [14] 张一麐:《心太平室集》卷7,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365页。
1703082292
1703082293 [15] 1876年,王韬在给丁宝桢的信中曾提出设想:“今请废时文而别以他途取士:曰行,曰学,曰识,曰才。行如孝第廉节,贤良方正,由乡举里选,达之于官,官然后贡之于朝……其以植典型,懋廉耻者,尤在乎立品为先。”(王韬:《上丁中丞》,光绪二年,《韬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0—111页)王韬针对科举仅以文字取士的弊病,希望以行、学、识、才的多元标准鉴别人才,对于为官资格,比较侧重道德与社会实践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因此,必须恢复乡举里选的古代人才甄别模式,学识方面重视通古今。而对于典型人物的挑选,则更注重品行要求。王韬所说仍是一种思路,至于用什么形式体现与贯彻上述理念,未见具体方案。
1703082294
1703082295 [16]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30日)上谕,《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第4602页。
1703082296
1703082297 [17] 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637页。
1703082298
1703082299 [18] 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光绪政要》卷22,第21页。
1703082300
1703082301 [19] 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1898—191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2页。
1703082302
1703082303 [20] 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1898—1911),第82页。为了贯彻前述宗旨,《京师大学堂章程》将“溥通学”与“专门学”结合作为功课设置的方针,其“溥通学”(顺序依次为经学、理学、中外掌故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学,共十门)为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1703082304
1703082305 [21] 《丛谈·亚力山》,《台湾日日新报》(汉文)1905年11月5日。
1703082306
1703082307 [22] 《丛谈·拿破仑》,《台湾日日新报》(汉文)1905年11月5日。
1703082308
1703082309 [23] 吴汝纶:《与李季皋》,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1898年7月6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95页。
1703082310
1703082311 [24] 吴汝纶:《答贺松坡》,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三日(1902年8月16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第406—407页。
1703082312
1703082313 [25] 吴汝纶:《与张尚书》,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十一日(1902年10月12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第406—407页。
1703082314
1703082315 [26]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3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76—1288页。
1703082316
1703082317 [27] 《两湖经心两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五日,《张之洞全集》第2册,奏议47,第1299页。
1703082318
1703082319 [28] 于荫霖:《悚斋日记》卷6,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七日(1901年10月28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初编第23辑之224,第45—46页。
1703082320
1703082321 [29] 《科举难废》,《万国公报》第174册,1903年7月,第24页。
1703082322
1703082323 [30] 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日(1902年12月1日)上谕:“著自明年会试为始,凡一甲之授职修撰、编修,二、三甲之改庶吉士用部属中书者,皆令入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其在堂肄业之一甲进士、庶吉士,必须领有卒业文凭,始咨送翰林院散馆,并将堂课分数,于引见排单内注明,以备酌量录用……分部司员及内阁中书,亦必领有卒业文凭,始准奏留归本衙门补用。如因事告假及学未及格,必俟补足年限、课程,始准作为学习期满。其即用知县签分到省,亦必入各省课吏馆学习,由该督抚按时考核,择其优者立予叙补。其平常者,仍留肄习,再行酌量补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页。
1703082324
1703082325 [31] 张謇:《变法平议》,《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2,第15—16页。
1703082326
1703082327 [32] 《奏定学堂章程·各学堂奖励章程》,第1—18页,湖北学务处刊本。转引自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522—523页。
1703082328
1703082329 [33] 张希清著、吴宗国审定《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1703082330
1703082331 [34] 陈增佑:《奏请变通学堂毕业奖励出身事宜折》,1905年9月,《光绪政要》卷31。
1703082332
[ 上一页 ]  [ :1.7030822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