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266656e+09
1703266656
1703266657 [71] 《董必武同志关于鉴别“一大”文件给中央档案馆的复信(1959年9月5日)》。
1703266658
1703266659 [72] 沈德纯、田海燕:《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主要问题——访问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董必武同志》,《人民日报》1961年6月30日。此外,董必武在1963年也陈述同样的见解,见前引《董老的回答——关于党的“一大”有关问题董副主席办公室给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学生的回答(1963年)》。
1703266660
1703266661 [73] 刘廷晓、马鸿儒:《董必武同志为什么放弃一大代表是十三人的意见?》,载《党史通讯》,1984年第8期。
1703266662
1703266663 [74] 同前。
1703266664
1703266665 [75] 《董必武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湖北共产主义小组》,《“一大”前后》(二)。
1703266666
1703266667 [76] 比如,舒怀为纪念董必武逝世两周年而作《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人民日报》1977年4月2日)依旧引用了1961年的谈话。
1703266668
1703266669 [77] 据笔者所知,在中国国内,一般学者得以看到中共“一大”的俄语文件的汉译和董必武的更正谈话,是在《党史资料丛刊》1979年第1辑、1980年第1辑和《“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出版之后。实际上,中共一大的三个文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早已分别在美国和苏联被发现、公开,所以只有中国将其作为“国家机密”。
1703266670
1703266671 [78] 《李达自传(节录)》,载《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第8期。请一并参照注63。李达其后也一直坚持不包括包惠僧的“十二人”说。
1703266672
1703266673 [79] 《李达就包惠僧代表资格问题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回信(1957年3月18日)》,董庭芝、章祖蓉:《关于中共“一大”代表人数的几种说法》所引。同样的解释也见于《李达致中央档案馆的信(1959年9月)》,《李达文集》第4卷,第720页。
1703266674
1703266675 [80] 《李达对叶蠖生的谈话(时间不详)》,叶蠖生:《对〈关于中共“一大”代表人数的几种说法〉一文的质疑》所引。
1703266676
1703266677 [81] 《董必武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湖北共产主义小组》。
1703266678
1703266679 [82] 刘廷晓、马鸿儒:《董必武同志为什么放弃一大代表是十三人的意见?》。
1703266680
1703266681 [83] 《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69年4月1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4页。
1703266682
1703266683 [84] 《董必武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湖北共产主义小组》。
1703266684
1703266685 [85] 董必武在九届一中全会(1969年)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列第19位),林彪倒台后的十届一中全会(1973年)时是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列第9位)。
1703266686
1703266687 [86] 李达、包惠僧、刘仁静皆被追究脱党后的经历,“文化大革命”期间分别被扣上“资产阶级学者”、“国民党特务”、“托派分子”的帽子,受到了迫害。
1703266688
1703266689 [87] 蜂屋亮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の重译と、大会会期·代表についての论考[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的重译与对大会会期和代表的考证]》,《お茶の水史学[御茶之水史学]》1988年第31号。
1703266690
1703266691 [88] 邵维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邵维正也是陈铁健主编:《伟大的开端》这一中国的中共创建史研究划时代著作中有关中共“一大”部分的执笔者,后来又出版了该部分的增补版:《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1703266692
1703266693 [8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不过,也有一些党史读物,为避免繁琐,把包惠僧也包括在内,称十三位参加者。比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1703266694
1703266695 [90] 持这种见解的有,邓文光:《研究现代史的甘苦》,载《人物与思想》第18期,(1968年后被收进邓文光:《现代史考信录——研究现代史的甘苦(初稿)》,东风出版社1974年版;及邓文光:《中共建党运动史诸问题》);舍维廖夫:《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大,’前后》(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藤田正典:《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の参加代表、会期について[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会期]》,载《近代中国》第8巻,岩南堂书店1980年版;郑学稼:《中共兴亡史》第1卷下,帕米尔书店1984年版,第646—648页等。
1703266696
1703266697 [91]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明报月刊出版社1971年版,第138页。
1703266698
1703266699 [92] 据“蜂屋论文”载,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广州,1950年版)、《人民手册一九五一》(大公报社)等都写漏了何叔衡的名字。
1703266700
1703266701 [93]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45页;周佛海:《逃.出了赤都武汉》,《北伐时期的政治史料——1927年的中国》,第279页。
1703266702
1703266703 [94] 陈公博:《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在陈潭秋:《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参照注57)和刘仁静的回忆(《一大琐忆[1979年12月21日]》,《一大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中,除陈公博外,还同时举出李汉俊的名字,说他们没有参加最后一天的会议。据推测,这是陈谭秋写回忆录时,把警察搜查后的情景(李汉俊和陈公博都留在会场)与南湖会议的情景弄颠倒了;而刘仁静的回忆则被认为是模仿了陈潭秋的叙述。
1703266704
1703266705 [95] “蜂屋论文”谈到陈公博的硕士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中所写的参加者是十二人一点时说,“陈公博……在写‘十二人”时,应该清楚这一数字不包括自己在内”。但是,也不能排除他自己记错数字的可能性。
[ 上一页 ]  [ :1.7032666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