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19847
1703319848
在美国,虽然很多华人奋斗得很艰苦,但从整体上看,人身安全还不至于受到印度尼西亚式的威胁。而且,凭着努力和机会,也可以当选议员,甚至可以当选州长。华人不但可以进入大学读法律和医学,有的人还担任了大学校长……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这并不是说美国什么都好,美国的种族、民族问题也令人头痛,美国也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国家。我们的意思是说,评论问题时要尽可能实事求是。
1703319849
1703319850
《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11月6日发表张剑荆的文章指出: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接班人副总理安瓦尔突然被免职并立刻下狱,在东盟内部引发了对立。安瓦尔是不是犯有鸡奸罪,自有法庭判决,但没有人相信马哈蒂尔真会因为这个原因拿掉他。另外,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龃龉使两国关系降到了近十年的最低点。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李光耀和马哈蒂尔的舌战。连这两个旗手都互相攻击,岂不说明亚洲价值观正面临着挑战?
1703319851
1703319852
毛泽东曾针对斯大林破坏法制的事件指出:“这样的事件在英、美、法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发生。”这句话,仍然值得我们联系亚洲实际,加以深思。
1703319853
1703319854
更为重要的是,亚洲金融风暴给我们的教训告诉我们决不能骄傲。
1703319855
1703319856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外管理》杂志1998年第九期发表文章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泡沫加腐败。
1703319857
1703319858
厉以宁指出,银行不良资产增多主要原因是政企不分、官商勾结,官与商都从中渔利。政府让银行给那些与政府有关系的商人贷款,很多项目没有什么效益,必然还不了款,造成银行呆账坏账增多。外商投资开始止步。借钱人想用新债还旧债,外商不愿意借,而到期外债又无法偿还,这样使外债问题暴露出来。有人说,东南亚经济危机是美国资本搞阴谋的结果,这个看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就因为你内部有问题,根源在于内部,简单地说,就是泡沫经济加腐败。
1703319859
1703319860
还有的学者补充说:亚洲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腐败,是政治腐败再加上金融监管、金融改革方面存在问题。亚洲是腐败现象最甚的洲。这是因为,亚洲的封建社会历史特别长。
1703319861
1703319862
至于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1994年提出的中国的粮食将不够吃的问题,《妖魔化》一书是这样评论的:“前不久,西方媒介又在中国的粮食自给问题上大作文章,宣扬中国在下个世纪将不能养活自己,会大量进口粮食,从而对世界粮食供应造成‘威胁’。这也是他们宣传‘中国威胁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出于偏见和敌意。”
1703319863
1703319864
我们在《交锋》一书中曾说:布朗的分析方法和结论,中国国内过去并非没有。布朗的题目《谁来养活中国》虽令人心悸,但从逻辑来说并不新鲜,其论述也不能说全无根据。在国内,已有相当多的人提出过类似观点,但从未引起太多关注。这一次,提出问题的是美国人,所以便引起关注。
1703319865
1703319866
布朗的结论虽不无偏颇,但他提出的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土壤恶化、水资源短缺以及粮食增长率的递减等问题,几乎都是事实,而且都对粮食增长发生着重大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与需求的增长是否能够长时期地保持平衡,并不能说完全没有任何疑问。我们对于布朗先生提出的问题,应该给予认真研究。说“中国人能够养活貝己”固然豪迈,但教训告诉我们,经济问题不能全靠豪迈来解决。
1703319867
1703319868
但是,有些中国人似乎对布朗的动机而不是研究本身更感兴趣。冷战虽已结束,但以冷战眼光看待世界的仍然不少。所以在一些国人眼中,布朗的动机比他的研究结果更重要。
1703319869
1703319870
《妖魔化》一书猛烈否定美国电影,指好莱坞是制造“丑陋的中国人”的大本营。该书认为,好莱坞适合冷战需要,宣扬美国霸权主义,一直把中国人当作反面角色,从早年的“傅满洲形象系列”到近年的《龙年》,“好莱坞电影对中国与华人形象一贯的恶意丑化和诬蔑”,刻意描绘中国人的“落后、愚昧、腐朽”,最近几年尤甚。可以称之为“妖魔化中国的好莱坞电影”。
1703319871
1703319872
该书甚至认为,在华人影星李小龙的影片中,李小龙主演的角色不近女色,也是好莱坞的阴谋。《妖魔化》一书评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的继续,即剥夺东方男子的性象征,把东方男子刻画成性无能、性冷淡的无用之徒。”这个批评是不是有些牵强和矫情?
1703319873
1703319874
该书很自然地对近年来美国“大片”吸引中国观众的情况表示不满。
1703319875
1703319876
但是,中国最近的许多报纸刊物都高度评价美国投巨资花费四年时间拍摄动画巨片《花木兰》。
1703319877
1703319878
这些报刊说《花木兰》“散发浓郁的中国味”,“浸透着中国文化底蕴”,表扬该片的美国制作人员不辞辛苦在四年前就来到中国的紫禁城、敦煌等地深入生活,并聘请中国人为该片人物作造型设计等等。香港报纸还大力称赞演员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导演吴宇森近年来在好莱坞拓展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1703319879
1703319880
我们在上文提到,江泽民总书记在1998年春热情地向全国推荐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
1703319881
1703319882
显见,《妖魔化》对美国电影的批评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是说过头了。
1703319883
1703319884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998年9月12日说好莱坞已经没有美国特色。最有实力的两家制片厂哥伦比亚三星影片公司和20世纪福克斯公司已经分属两个国家——日本索尼公司和澳大利亚的新闻公司。几部最成功的片子依靠外国资源:《三个男人和一个婴儿》改编自一部法国喜剧。《全面回忆》部分资金来自法国,由荷兰人导演,奥地利人施瓦辛格主演。《英国病人》的导演是英国人,在意大利拍摄,女主角是法国人和英国人。美国的保守派说,美国文化正从好莱坞中消失。
1703319885
1703319886
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1703319887
1703319888
《妖魔化》还说:“美国媒体在对华报道上,看不到任何多元化的东西,完全是一种狭隘的和排外的。”“发自中国的任何报道都必须是为了给美国公众灌输这样一种偏见:‘中国是一个极权的、专制的、反人权的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既然苏联已经解体,下面一个就该是中国。’”“美国记者甚至不做任何采访,把一切来自中国的消息都说成是假的。”
1703319889
1703319890
这些话,充满“完全”、“任何”、“都是”的绝对化,包括了一切美国报刊和记者,而且也没有时间限制,是不是过头了?
1703319891
1703319892
笔者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就接连读到美国重要报刊上的一些关于中国的比较公正的报道。
1703319893
1703319894
1998年9月16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刊登该报驻北京记者亨利·朱的一篇长文,说中国选择渐进式的改革模式,避免了俄罗斯的覆辙,“中国的模式看起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
1703319895
1703319896
10月11日,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刊登该报驻北京记者梁复朗的一篇文章《中国的经济耐心使它免遭亚洲危机的冲击》,该文说中国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依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国经验是实行适合本国国情的开放政策,但中国需要进一步加深经济改革。
[
上一页 ]
[ :1.7033198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