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42939
1703342940
(15)另外,在心灵鸡汤的庸俗层面上,对自由意志的抹杀亦是一种“高贵的谎言”,这里值得参考哈耶克的意见:“经常有人断言:惟有成功者才相信个人应独自对他自己的命运负责。这句话本身,不像作为其根据的另外一句话——即因为人们成功了,所以才相信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那样令人难以接受。但我自己更倾向于认为二者的联系恰恰相反,人们是由于持有这种信念,所以才经常获得成功。某人可能相信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只应归功于他的努力、技艺和智能,尽管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但却可能对增加其活力和促使其周密行事产生最有益的影响。而且即使成功者的这种自鸣得意经常让人难以忍受和令人不满,但关于成功完全依赖自己的信念在实践中却可以最有效地诱发成功的行动。个人如果愈是喜欢因其失败而指责他人或环境,他便可能愈不满和愈无效率。”[英]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pp.121-122。
1703342941
1703342942
(16)[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p.14。
1703342943
1703342944
(17)[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潘光旦、胡寿文译,商务印书馆,1983,p.177。
1703342945
1703342946
(18)[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1998,vol.1,p.19。
1703342947
1703342948
(19)[法]涂尔干《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p.167。
1703342949
1703342950
(2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p.237。详情参看[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95,p67-68。
1703342951
1703342952
(21)“罪人以族,官人以世”出自《尚书·周书·泰誓》,《孔传》释义为:“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言淫滥。官人不以贤才,而以父兄,所以政乱。”《正义》释义为:“秦政酷虐,有三族之刑,谓非止犯者之身,乃更上及其父,下及其子。经言‘罪人以族’,故以三族解之。父母,前世也;兄弟及妻,当世也;子孙,后世也。一人有罪,刑及三族,言淫滥也。古者臣有大功,乃得继世在位。而纣之官人,不以贤才,而以父兄,已滥受宠,子弟顽愚亦用,不堪其职,所以政乱。‘官人以世’,唯当用其子耳,而传兼言兄者,以纣为恶,或当因兄用弟,故以‘兄’协句耳。”
1703342953
1703342954
(22)[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第六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据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影印,pp.358-360。
1703342955
1703342956
(23)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中华书局,2006,p.189。
1703342957
1703342958
(24)Ibid.,pp.189-190
1703342959
1703342960
(25)如果涉及宗教,就会使情况变得复杂一些。譬如克尔凯郭尔肯定不会同意马克思对“人”的定义,因为这样的定义完全排除了神秘性与超越性。在社会关系以外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人,因为人越是孤独,就越接近上帝。
1703342961
1703342962
(2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pp.15-16。
1703342963
1703342964
(27)[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pp.350-353。
1703342965
1703342966
(28)俞平伯《贾政》,《俞平伯全集》第6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p.38。
1703342967
1703342968
(29)参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静安文集》,《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影印),第6册,pp.51-52。王国维的看法也许不会得到当代红学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因为至少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王熙凤撮合“木石前盟”的情形所在多见,而王国维囿于当时的学术视野,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为完璧,一切推论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来的。
1703342969
1703342970
(30)[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p.351。
1703342971
1703342972
1703342973
1703342974
1703342976
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 第七章 原罪的两难
1703342977
1703342978
在信仰的表达上,风雨晦暝、生老病死愈是无法把握,生活的不可控感也就愈强,祭祀和崇拜也就愈是程式化。而一旦生活的可控感变强了,祭祀和崇拜的程式化自然就会放松。所以,对于那些希望以宗教信仰来维护社会公平的主张者来说,这是一个难解的悖论。宗教信仰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但难以追求社会公平。
1703342979
1703342980
/一/
1703342981
1703342982
“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门徒看见就责备那些人。耶稣却叫他们来,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新约·路加福音》18
:15-17)
1703342983
1703342984
这是耶稣行历中很著名的一段故事,除在《路加福音》之外,同样出现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里。这里之所以选用《路加福音》的版本,是因为在前两部福音书里,耶稣为之按手祝福的都是“小孩”,这里则指明是“婴孩”。这样咬文嚼字也许无甚必要,但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加精确一些,为了把“正义”的处境逼得更加极端一些,“婴孩”还是比“小孩子”更加恰如其分。
1703342985
1703342986
耶稣为什么说人若不像小孩子便进不了神的国呢?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小孩子,尤其是婴孩,刚刚降临人世,还未曾受到世俗的玷污,成年人只有自净自洁,修炼出婴孩一般的无玷的心,才有资格升入天国。
1703342987
1703342988
洗礼仪式便被一些神学家赋予了如此这般的深层含义。米尔恰·伊利亚德这样写道:
[
上一页 ]
[ :1.7033429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