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711839
1703711840
咸丰年间已通行期票的名词,官吏俸银,给予期票,到期向银号取款〔441〕。
1703711841
1703711842
同治年间,钱铺关歇的问题,还是严重。北京城内,几乎每月有几家关歇,甚至有些资本比较大、历史比较久的,如乾源、公源、源隆等,也在同治八年关歇了。这种关歇行为的动机多是不好的,每家所收揽的存款,自五六万串到一二十万串。这些存款很少是官吏或富人存进去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财产知道怎样保护;大半为佣工贩贾的零星存款,由一两串到二三十串。这些人的需要是很迫切的,如果钱铺关歇,就是将来有全部付清的希望,也是缓不济急的,所以总是听任司坊皂吏用两三成现钱将钱票加以收买,等到衙门判决清偿的日期到了,有钱有势的人,可以亲自到官署去照数面领,穷人则不容易进衙门,而且手中存票也不多,即使能领到两三成,也恐怕还不够应付衙门里的勒索,所以多放弃权利。一家钱铺若是发行十万串的钱票,关铺后只要用一二万串便可以了事。
1703711843
1703711844
钱票似乎是根据存款而发行的,至少它的起源大概是这样。所以它的形式和收据差不多。收到顾客的现钱,即填发一张“寄存现钱若干文”的收据,这种收据既是认票不认人,自然会慢慢地在市面流通起来。后来除各种印章以外,连“寄存现钱”等字都不必用笔写,而用印章了。
1703711845
1703711846
钱铺和银号是采取独立经营制,不是分支连锁制,所以单位多而规模不大。不论官营或商营,都是这样。但也有例外,特别是在晚清,例如上海源丰润银号,就有分号十七处,分设在各省城及商埠。但一般钱庄银号,在规模上比不上同时代欧洲的银行。例如英格兰银行一成立便有一百二十万镑的资本,一镑以合白银三两计,共值三百六十万两。固然当时欧洲的私人银行,规模要小得多,但中国的银号,普通只有几万两的资本。乾隆年间和珅的银号,每家资本平均就不过六万两〔442〕。中国的钱庄银号,数目多、规模小、独立、分散,不过同当铺比起来钱庄和银号要算是发展得快的。当铺经过千年的演进,业务的扩充改进很有限。而后起的钱庄银号,倒在一两百年之间就走到当铺的前面去了。
1703711847
1703711848
银号和钱庄的业务虽差不多,但因为有一部分钱庄还是以兑换为专业而没有能力作存放款。而银号大概很少专作零兑,因此大家觉得银号规模比较大。道光年间已经有所谓烟钱铺〔443〕,卖烟兼换钱,这是日后都市上最多的一种店铺,和明朝中叶的钱米店的性质差不多,要算是最低级的钱庄了。
1703711849
1703711850
晚清几十年间,是钱庄银号的最盛时期。它们的活动中心,渐移到长江流域,尤其是集中在上海。然而其间也遭受过几次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军攻打上海的时候。南市的钱庄倒闭的很多。战后上海异常繁荣,不过钱业的重心移到北市去了。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单是汇划庄便有一百零五家之多〔444〕,其中设在南市的有四十二家,设在北市的有六十三家〔445〕。所谓汇划庄就是上海的大钱庄,他们组织一家汇划总会,作为一种清算机关,加入汇划总会的就叫作汇划庄。
1703711851
1703711852
第二次是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中法战争的时候。上海市面很萧条,也有许多家钱庄倒闭。八九年间发生倒账风潮。有一丝栈亏空倒闭,钱庄中被连累的有四十家。倒闭的商店也有二十家。九年开市,南北两市的大小钱庄只有五十八家〔446〕。
1703711853
1703711854
第三次是光绪二十三年的贴票风潮。当时因贩运鸦片有厚利,市面对现款需要殷切,因此钱庄出重利吸收存款,以放给商贩。有些奸商利用商民贪利的心理,假设钱庄来骗取存款,到期不能付现,因而影响正当的钱庄,结果倒闭也很多。
1703711855
1703711856
北京、天津一带的信用机构在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的时候,遭到一次重大的打击。抢掠之后,继以焚烧;库银房屋和契据都荡然无存。当时北京的钱庄有三百多家,大概没有一家幸存的〔447〕。其中最大的四家,即所谓四大恒,现银全被联军抢去,搬运了三天〔448〕。清朝的金融中心本在北京,自太平军失败之后,上海日渐繁荣;经过义和团运动后,中国的金融中心乃真正移到上海来了。
1703711857
1703711858
第四次是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橡皮风潮。当时有一外国人在上海开设橡皮股票公司,大事宣传,说橡皮事业怎样可以赚钱,许多商人向钱庄借钱买股票,钱庄自己也购买;后来那外国人卷款逃回本国,大家才知受骗,倒闭的钱庄有几十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源丰润就在九月六日倒闭,共亏公私款项两千多万两。
1703711859
1703711860
上海的汇划庄又叫作大同行。其余的钱庄统称为小同行。小同行中分为元亨利贞四个等级。元字庄叫作挑打钱庄,有时候也经营存放款,但数目比较小。从前运送制钱,都用人挑送,当时称之为挑担钱庄,后来讹为挑打钱庄。亨字庄又叫作关门挑打,对于每天的收解,都托汇划庄和元字庄代办。利字庄不做存放款,只做银钱的趸批买卖,也做零兑,所以又叫作拆兑钱庄。贞字庄最小,就是所谓现兑钱庄,专做零兑生意,兼卖香烟〔449〕。
1703711861
1703711862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中国设立第一家新式银行,里面职员多为钱业界的人。但仍不能同钱业竞争。单就存款来说,各省各关存解的官款,仍旧存在私营的银号钱庄,而不存到奉旨设立的银行去〔450〕。至于一般商民,自然更是同钱庄往来。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时候,外国人为保护他们在上海的产业,曾同钱业合作,以维持上海金融,可见他们承认钱庄在上海的重要性〔451〕。
1703711863
1703711864
清末钱庄的业务,大概多少受了外商银行的影响。除普通存放款以外,还有贴现〔452〕,这是中国旧时所没有的业务。当时市面上的票据有期票〔453〕、庄票〔454〕、汇票〔455〕、银票〔456〕等。在法律上,钱庄在清末已包括在银行之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银行通行则例》所列举银行经营的业务如票据贴现、短期拆息、存放款、买卖生金银和兑换、代收票款、发行汇票和银钱票等,都为钱庄所经营。
1703711865
1703711866
上海一地清末有两百多家钱庄,其中有四十家汇划庄。它们除了资本和存款外,常向外国银行借款,利息是七厘,转放给商人,则为一分〔457〕。其他各省市的钱庄或银号数目,没有统计。康有为说:广州有银号二百七十三家〔458〕。
1703711867
1703711868
清末各省纷纷设立官银钱局。这无疑是仿照中央政府和海关的办法。最初似乎是招商设立,所谓官督商办,不用本省的名义,后来改为官营或官商合办,往往冠以省名。吉林在咸丰六年就设立通济官钱局,发行银票。光绪二十二年改设永衡官帖局,二十四年又改为吉林官银钱号,发行永衡官帖。奉天原设有华丰官银号,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奉天官银号,宣统元年再改为东三省官银号。山东也有通济官钱局,后来改为山东官银号。新疆所设的官钱局,都冠以地名,如迪化官钱局、伊犁官钱局等。光绪二十年代所设立的机构大抵都冠以省名,如陕西官银钱号、湖南阜南官钱局、湖北官钱局、河南豫泉官银钱局等。有些省份的机构名称先后不同:除吉林、奉天的以外,湖南阜南官钱局后来改为湖南官钱局,陕西官银钱号于宣统二年改为秦丰官钱局。江西在光绪二十八年设立江西官钱局,但在光绪三十三年改为江西官银钱号,在南昌设有总号和分店,各属设有分号〔459〕。有些省份不止一家,如新疆有迪化官钱局、伊犁官钱局、塔城官钱局、阿克苏官钱局和喀什噶尔官钱局。江南则在南京有裕宁官银钱局,在苏州有裕苏官银钱局。到清代末年,设有这种机构的还有广东、广西、黑龙江、热河、安徽、福建、浙江、甘肃、贵州、山西等。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有自己的金融机构。
1703711869
1703711870
从各省机构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到:官钱局和官银号有等同起来的倾向。有些省份在当初也许考虑到这两个名称的原意,如果计划发行钱票,则设立官钱局,发行银票,则称为官银号;但后来就不加以分别了,因为许多机构既发行钱票,也发行银票,因而就统称或改称为官银钱号或官银钱局。例如在直隶,天津银号于光绪二十九年发行银两和银元两种钞票,保定于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天津于三十二年二月发行银两票。又如江西,在光绪三十三年以前,只发行钱票,所以设立官钱局,但光绪三十三年同时发行钱票、银两票和银元票,所以就改称官银钱总号。可见这种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发行纸币。
1703711871
1703711872
有些官银号附设银炉,镕铸银锭。这就把银炉和银号结合在一起了。例如江西,原在宝昌局内设有银炉六座,镕铸银锭。后来设立官银钱号,将银炉撤废,在官号内附设官炉,镕铸方宝、圆宝、圆锭等银锭。
1703711873
1703711875
三、票号的兴衰
1703711876
1703711877
票号完全是清朝的产物,而且和清朝同时衰亡。
1703711878
1703711879
关于票号的起源,说法很多,有些外国人,说票号起源于隋末唐初〔460〕,或把唐宪宗时的飞钱和票号连在一起〔461〕。中国人方面,意见也不一致。有人说是明朝中叶产生的,在清初因战争的摧残,消灭殆尽〔462〕。有人说是起于明末清初,因李闯王败走时,把军中所有的金银财宝放在山西太原康家的院子里,康家拾得八百万两,就用来创设票号〔463〕。甚至有人说票号中的规则是顾炎武所拟订的〔464〕。另外有人说是创始于康熙乾隆时代〔465〕。这几种说法,都不能提出证据来。中国自明朝中叶以后的小说,如《金瓶梅》、《狯园》、《隔帘花影》、《醒世姻缘》、《儒林外史》、《红楼梦》和《镜花缘》等,都有关于钱庄的事,但都没有提到票号。清初书中偶尔提到西客〔466〕,有人说西客是票号的别名。实际上西客只能说是山西客商〔467〕,不能说都是山西票号。而且明末的汇兑业务,还是由政府办理,这也可以证明当时没有票号。一直到道光二十六年,山西巡抚吴其浚还提到山西省钱店日增、钱票日广的话〔468〕,可见那时候即有票号,也还在发展的初期。
1703711880
1703711881
比较可信的是发源于日升昌颜料铺的说法。据说在乾隆嘉庆年间,有山西平遥人雷履泰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所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产于四川,因此自往重庆制造铜绿运到天津。当时现银的运送,数目多的则由镖局保送,但有时仍有被劫的事,雷履泰于是创办汇兑的办法〔469〕。后来就改称票庄。
1703711882
1703711883
汇兑的办法,并不是雷履泰所创办的,唐的飞钱和宋的便换不必说,明清〔470〕都有会票的办法。雷履泰不过加以仿效罢了。这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票号出现于什么时候,换言之,就是日升昌或日升长〔471〕颜料铺什么时候改成日升昌票庄。据说该庄平遥总号的经理说是道光年间,北京的经理则说是道光十一年。
1703711884
1703711885
对于票号的起源,虽有各种说法,但有两点大家是一致的。第一是票号和汇兑的关系,第二是票号和山西人的关系。山西人从事商业的,一向很多,几乎每家必有人出外经商。南至粤桂,北至俄国的莫斯科,都有他们的足迹。清初的野史中,常常提到西商〔472〕。经过清初百多年间的太平,资财颇有累积〔473〕,乃能从事信用事业。清朝中叶以后,山西人在中国信用事业上特别活跃,无论银号〔474〕、典当〔475〕或放私债〔476〕,都以山西人为多。至于票号,可以说百分之九十是山西人开的,里面办事人员也多是山西人。
1703711886
1703711887
票号的发达,大概是在咸丰年间,可能是在咸丰末年,因为咸丰初年的汇兑,似乎还是由银号办理〔477〕。咸丰四年已有票局的名称,似乎是指推行官票的机构,后来也做收买官票的工作,也许就是银号或钱庄。也许票号就是由一部分银号或钱庄转化的,它们一面推行官票,一面承做汇兑。咸丰时国内各地治安不好,不便于运送现金,清朝政府在对太平天国和捻军作战的时候,各省的协饷输送中央,中央也有款项需要汇往各省,大概票号就是这样兴起来的〔478〕。有人说,太平天国的时候,票庄损失很大,几乎一蹶不振,因为咸丰十一年日升昌总庄屡催广东和汉口的分庄收歇,而河南方面的分庄则已经收歇〔479〕。但这恐怕是一时的现象,同战事有关,不能说成是票号业的衰落。
1703711888
[
上一页 ]
[ :1.7037118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