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19617e+09
1703719617
1703719618 图8–5 1965~1989年这25年间,巴西的通货膨胀情况
1703719619
1703719620 上述这些图和结论消除了许多广泛流行的对通货膨胀的谬误。工会常常是代罪羔羊,总是受到指责,认为他们利用垄断地位来提升工资水平,从而导致了成本增加,价格上涨。如果真是这样,那如何来解释日本和巴西的图呢?在日本,工会的作用微乎其微;在巴西,工会在政府的严厉打压和控制下只能勉强生存。但是,日本和巴西的图所显示的价格和货币之间的关联性与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图所显示的完全相同,而英国的工会比任何其他国家的工会都要强大,德国和美国的工会也十分强大。工会可以为工会成员提供有益的服务,也可能会因限制其他人的就业机会而造成巨大伤害,但是他们不会制造通货膨胀。工资的增长超过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1703719621
1703719622 同样,商人也不会制造通货膨胀。毫无疑问,经历过通货膨胀的国家的商人肯定不会比没有经历过通货膨胀的国家的商人更加贪婪,某个时期的商人也不会比另一个时期的商人更加贪婪。那么,为什么通货膨胀在某些地区、某些时候会比在另外一些地区、另一个时期更为严重呢?
1703719623
1703719624 通货膨胀都是从国外输入进来的。这是另外一个关于通货膨胀的常见谬误,那些企图推卸责任的政府官员常常以此作借口。正如我们在第3章所讨论的那样,如果这些主要国家的货币是通过金本位制相互联系起来的话,那么这种解释通常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许多国家都使用相同的商品货币,任何导致商品货币出现快速增长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所有国家,因此,通货膨胀是一种国际货币现象。但是,现如今,这种解释不攻自破了。如果还站得住脚的话,那为什么在不同国家通货膨胀率会如此高低不同呢?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和英国的通货膨胀率每年高达30%以上,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只有10%左右,德国更是低于5%。之所以说通货膨胀是世界范围的现象,是因为它在许多国家同时爆发——正如政府超额开支和巨额财政赤字是世界范围的现象一样。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之所以说通货膨胀不是一种国际现象,是因为每个国家都缺乏单独控制本国通货膨胀的能力——正如政府超额开支和巨额财政赤字并不是由不受本国控制的力量所导致的一样。
1703719625
1703719626 低生产率是另一个关于通货膨胀的常见谬误。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巴西的情况。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巴西是世界上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通货膨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对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福利来说,没有比提高生产率更为重要的事了。如果生产率每年增长3.5%,那么20年后产量将会翻一番;如果每年增长5%,那么只要14年就可以翻一番——区别还是相当大的。但是,生产率在通货膨胀中只是个小角色,货币才是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
1703719627
1703719628 那么,那些阿拉伯酋长们和石油输出国组织呢?他们迫使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提高了生产成本。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减少了人们所能得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因为每个国家都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支付石油的进口。因此,产量的减少导致价格的上涨。但是,这只是一次性的影响,它并没有对通货膨胀率产生任何长期的影响。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5年之后,德国和日本的通货膨胀率都出现了下降。德国的通货膨胀率从每年约7%下降到5%以下,而在日本,通货膨胀率更是从30%以上下降至5%以下。在美国,石油危机使通货膨胀率出现12%的最高值,但是,到了1976年,下降至5%,然后又开始上升,到1979年的时候,再次超过了13%。这又如何解释为什么在石油危机的相同冲击下这些国家的遭遇却迥然不同?德国和日本100%依赖石油进口,但是他们在平抑通货膨胀方面却比只有50%依赖石油进口的美国做得更好,也比同样是主要石油生产国的英国做得更好。
1703719629
1703719630 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基本观点上来。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比产量的增长速度更快所造成的。货币数量的变化是主角,而产量的变化是配角。许多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率出现暂时性波动,但是它们只有通过影响货币的增长速度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
1703719631
1703719632 货币为什么会出现过度增长?
1703719633
1703719634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一观点十分重要,但是这只是寻找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治理方案的起点。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可以引导我们找出根本的原因,并且锁定可能找到治理方案的范围。但是,又说它只是一个起点,是因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货币为什么会过度增长。
1703719635
1703719636 不管当时货币应该与黄金还是与白银联系在一起,现在随着纸币的发行,政府,也只有政府才能导致过度的货币增长,从而造成通货膨胀。
1703719637
1703719638 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货币数量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这一时期通货膨胀也在加剧,主要有三个相关的原因:第一,政府支出快速增长;第二,政府推行了充分就业的政策;第三,美联储推行了一项错误的政策。
1703719639
1703719640 如果政府的额外支出是通过税收或向公众借款的方式来提供资金保障,那么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导致货币数量的增长和通货膨胀。因为,无论通过哪一种融资方法,政府支出的增加,都意味着公众的支出将会减少。但是,征税在政治上不得人心,因此,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希望政府增加支出,但是,却没人喜欢多缴税。政府向公众借款在政治上也不受欢迎,会导致公众抗议政府债台高筑,反对把用于投资的私人储蓄用作政府财政赤字的融资资金。
1703719641
1703719642 为政府的额外支出提供融资保障的唯一其他途径就是增加货币的数量。美国政府的做法是让政府的一个部门(财政部)向另一个部门(美联储)出售政府公债[3]。美联储在购买公债时或者用新印制的联邦储备券来支付,或者在其账簿上美国财政部贷方一侧计入一笔存款进项。因此,财政部就可以从它在美联储的账户中提取现金或开具转账支票来支付政府的账单。当首位收款人把这笔额外的高能货币存入商业银行的时候,这笔货币就变成了银行储备,也成为货币数量过度增长的基础。
1703719643
1703719644 按照法律规定,财政部向美联储直接出售的公债有数量限制,但是财政部很容易绕开这一限制: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公债,而美联储则从公众那里购买公债,这与直接销售具有相同的效果,只不过在间接销售中需向中间机构支付佣金,也就是说,他们花钱来制造烟幕。
1703719645
1703719646 用增加货币数量的方法为政府支出提供融资保障,通常是政治上最受青睐的手段,无论是对总统来说,还是对国会议员来说,都是如此。他们可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他们的支持者和选民提供一些“甜头”,而无须为了这笔支出而提议或投票决定征收新的税赋,也无须为此向公众借款。
1703719647
1703719648 在美国,货币数量增长的第二个原因是政府推行了充分就业的政策。与许多其他政府计划一样,其目的值得称赞,但是其结果却不敢恭维。充分就业的概念要比其表面上的含义更为复杂和模糊。
1703719649
1703719650 而且,政府在采取过于雄心勃勃的充分就业的政策方面,存在着传递某种政策偏好的不对称现象。凡是被认为有助于增加就业的措施,在政治上都大受欢迎,而凡是被认为会加重失业的措施,在政治上则备受冷落。
1703719651
1703719652 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双重的。首先,人们认为政府支出会增加就业机会,而政府税收由于会减少私人支出而会增加失业。因此,充分就业的政策往往会导致政府产生更强烈的冲动,可以用不增税或者减税的方法来增加支出,也可以通过增加货币数量的方法来为由此而产生的赤字提供融资保障。其次,美联储可以不采用为政府支出提供融资的方法来增加货币的数量。它可以选择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用新增的高能货币来购买未清偿的政府公债。这就促使银行扩大发放私人贷款的数量,而人们又认为这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在促进充分就业的压力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与政府的财政赤字政策一样,都具有通货膨胀的倾向。
1703719653
1703719654 这些政策都没能实现充分就业,而是导致了通货膨胀的爆发。正如时任英国首相詹姆斯·卡拉汉在1976年9月英国工党大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时所说的那样:“我们往往以为可以通过消费来走出萧条,可以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就业。我坦诚地告诉你们,这种选择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说过去曾经有过这种选择的话,那也只会向我们的经济中注入更严重的通货膨胀,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更高的失业率。这就是过去20年的历史真相。”
1703719655
1703719656 在美国,货币增长的第三个原因就是美联储的错误政策。美联储拥有控制货币数量的权力,但是,关于控制货币数量的目标,它只是在空谈而已。在实际行动上,它有点像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的狄米特律斯,在躲避爱着他的海伦娜的同时,却去追求爱着别人的赫米娅。美联储能够控制货币的数量,却没有用心去做,然而,它虽无权控制利率,却天天为利率操碎了心。其结果自然是两头都落空:货币数量和利率都出现了大幅波动,而这种波动同样具有通货膨胀的倾向。由于美联储对其在1929~1933年所犯下的灾难性错误难以释怀——当时它放任货币数量减少1/3,从而导致美国经济从严重衰退进一步滑落至灾难性的大萧条,因此美联储在纠正货币增长率下滑时总是敏捷利落,而在纠正货币增长率向上攀升时总是迟缓犹豫。
1703719657
1703719658 金融界的大多数人同样相信美联储有能力控制利率,而且这种迷信已经传染给了财政部和国会。其结果导致每当经济出现衰退时,财政部、白宫、国会和华尔街都会大声呼吁,要求美联储“降低利率”。而在经济扩张的时候,与此对应的对均衡的呼吁,即要求美联储“提高利率”的呼声,则明显毫无声息。
1703719659
1703719660 政府支出的增长、充分就业的政策和美联储沉迷于操控利率最终导致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就像不断向上驶去的过山车——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段时间曾出现停止的迹象(参阅第10章,出于某些原因有些乐观)。通货膨胀起起伏伏。截止到1980年,每一次上涨都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至比前一次顶点更高的水平,而每一次下跌都没有跌破前一次的低点。自始至终,政府支出作为国民收入的一部分都在不断增长,虽然政府的税收收入作为国民收入的一部分也在增加,但是却没有政府支出增长得那么快。因此,作为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财政赤字也在增长。
1703719661
1703719662 这些景象不是美国独有,也不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自古以来,统治者们——无论是国王、皇帝还是议会——都抵挡不了诱惑,把增加货币数量当作发动战争、创立不朽功业以及为了类似目的而必须获得资源的手段。他们常常屈从于这种诱惑,而一旦他们屈从于诱惑,那么通货膨胀就会接踵而至。
1703719663
1703719664 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收益
1703719665
1703719666 用增加货币数量的方法来为政府支出提供融资保障,这看起来十分神奇,就像是能凭空变出东西的魔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政府修建一条道路,用新印制的联邦储备券来支付修建费用,这看起来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修路的工人拿到了工钱,可以购买食物、衣服和房子,也没有人为此多缴税,而原本无路可走的地方修起了通衢大道。那又是谁在为此埋单呢?
[ 上一页 ]  [ :1.7037196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