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906848e+09
1703906848 今天,大量的第三方支付用户账户后端绑定了多家银行账户。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用户可以便捷、安全地实现对多个账户的管理,无须登录各家银行的网银和亲临网点。
1703906849
1703906850 第三方支付在实现对用户的横向价值后,逐渐发现自己的跨行结算能力在日积月累中越来越强,如支付宝已经拥有200多家银行和800多个结算接口,这样的能力使得其开始考虑一些小规模银行间的行间清算服务。也许未来某些银行间的清算业务将有部分第三方支付参与其中。
1703906851
1703906852 第三方支付行业在首次颠覆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也将进一步颠覆行间清算与银行卡清算,所有可以向上的通道和可以颠覆之处,都不会少了第三方支付的身影。
1703906853
1703906854 第三方支付账户在颠覆垂直账户体系的同时,却无法避免自身账户的垂直化。这种垂直化导致第三方支付账户数据和信息的垂直化。无论账户规模有多大,也无法避免数据和信息的片面化与单一化。例如,阿里系的企业严重依赖其生态圈,一旦脱离阿里生态圈,其竞争力将大幅度降低,这就是垂直账户体系造成的。
1703906855
1703906856 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各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也会像银行一样条块化与垂直化。但这个行业善于颠覆的特性,可能会对自身进行改造。
1703906857
1703906858 未来,行业内将出现信息与数据共享的趋势,让信息与数据规模大的企业获得信息与数据的兑现,获得更多横向的信息与数据,扩大用户群体与行业应用范畴。并让小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购买使用这些信息与数据,实现快速发展。
1703906859
1703906860 账户服务三大竞争者
1703906861
1703906862 没有不需要支付的用户,每个人、每家企业,甚至政府都存在不同的支付需求。只要有支付需求,就会有相应的支付服务机构。今天,第三方支付应用场景和用户的广义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个人到企业,已经很难说哪些行业没有第三方支付的身影。
1703906863
1703906864 中国多个行业均受到监管,看似限制了第三方支付应用的范围。实际上,这种监管并非对支付服务的监管。许多行业出于自身发展与服务的需要,并不反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介入。在基金和保险行业,甚至在政府的非税收入部分支付与结算方面都逐步有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准入机制。第三方支付应用行业越来越无边界化。
1703906865
1703906866 随着各类第三方支付账户内容泛化,第三方支付机构百家争鸣,走差异化竞争和市场细分路线成为必然,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
1703906867
1703906868 但从发展来看,未来有能力参与账户服务的竞争角逐并成为行业的主导者的,只有3大类机构:银行、通信运营商,以及平台类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1703906869
1703906870 银行业是当今第三方支付账户的起源,是所有支付账户的账户基础。其掌握着支付账户的命脉,当后两者威胁到其核心利益时,银行业是具备釜底抽薪的能力与可能性的。部分用户规模较大的银行目前都根据其用户的特点开始搭建互联网生态圈,试图增加服务内容以避免账户被后两者脱媒。尤其在融资服务方面,银行业具备后两者无法匹敌的优势:更低成本的资金池和充沛的授信源泉。这一优势将使银行业在高收益用户领域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在账户收益的绝对规模上压制住后两者。
1703906871
1703906872 通信运营商是最具可想象空间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其庞大的通信账户是发展支付账户的绝好基础:通信账户是高使用率账户,在时间、使用频率上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度高;通信账户完全具备支付能力,能独立于银行账户之外,生成自己独立的账户体系,尤其在物理网点的数量与覆盖方面更是强于银行。通信运营商自身通信技术基础强,应用于支付的边际成本低,相对于银行与平台类第三方支付机构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通信运营商能依托人们通信服务需求这一刚性需求,延展各类其他账户服务内容,其账户在小额理财、存取现金、信用支付等领域将获得比银行和平台类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大的优势。未来,通信运营商将拥有向支付产业链上游继续演进的机会,获取互联网银行牌照,实现线下+线上的O2O金融服务,充分释放其线下物理网点优势,结合其通信账户的规模优势,辅以通信基础能力优势,形成“上可攻银行,下可蚕食平台类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生态圈。
1703906873
1703906874 平台类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完全依托自身生态圈搭建起来的,没有银行和通信运营商的传统账户体系和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也没有较为刚性的需求和主要服务内容。所以,平台类第三方支付机构从电子商务、网络社区入手,建设账户的刚性需求服务内容,由于前两者无法专注或忽视电子商务、网络社区领域,使得其完成了圈地和生态圈的建设,掘取了账户规模的第一桶金。平台类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善于把握互联网上的需求,以新型的媒介形式与对用户体验的不同理解,左手借银行账户为基础实现支付能力,右手聚各类社会化服务形成服务内容规模,形成闭环的生态圈。在这种生态圈里,其账户是唯一且排他的,从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其账户的战略性安全,但从发展角度来看,“天花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其账户的发展受制于其生态圈体系的发展。
1703906875
1703906876 银行和通信运营商都是具备基础优势的后发者,银行业不会坐视账户脱媒,随着时间推移和制度改革压力增大,会不断强化账户的拓展与内容建设。通信运营商则是拥有更大战略腾挪空间,可在主业的树荫下从容发展,并适时把握向上的可能性。平台类第三方支付机构目前看似风生水起,更多的是叫好不叫座,其账户规模大但收益小,要实现在大和小矛盾间平滑过渡,还会面临更多困难。
1703906877
1703906878 与商业银行合作竞争
1703906879
1703906880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通过建立强大的信用,存管货币,充当支付的中介人和代理人,因而在现代支付体系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交易、电子货币和电子认证技术的发展演进,使电子支付体系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支付体系极为重要的构成。除了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成为电子支付的中介人和代理人。
1703906881
1703906882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支付的超常发展,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极强的创新意愿,使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边界融合、观念冲突逐步凸显出来。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话题被热议,更使关于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相关话题的热度不断升级。
1703906883
1703906884 未来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将有什么样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这需要正本清源,理清各方的核心业务、核心能力,以及在电子支付体系中的位置。
1703906885
1703906886 银行是动脉,第三方支付机构是毛细血管
1703906887
1703906888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总体关系必然是动脉与毛细血管的关系。这是由金融体系与支付体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决定的。
1703906889
1703906890 当然,如果比特币等新型电子货币发展为等同于甚至取代法币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关系可能会发生重大逆转。但至少在未来看得见的一段时间内,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主从关系不会发生逆转。
1703906891
1703906892 我们不妨给出“两个凡是”的总体结论:凡是银行业不愿做的,凡是实施成本较高的领域,都是第三方支付补充的领域(见图3–6)。
1703906893
1703906894
1703906895
1703906896
1703906897 图3–6 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关系
[ 上一页 ]  [ :1.7039068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