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5378e+09
1704053780
1704053781 ❷ “文件治理”带来市场波动
1704053782
1704053783 人们总是在等待“另一个”文件的出台。过去10年、20年,都是这样过来的。很多产业和行业的管理,以文件而非法律法规为指导。哪个部委每年发出的文件要是少于10件,该部部长的“年终总结”想必不知如何落笔。
1704053784
1704053785 多年来我们正是以发布文件的方式来治理房地产市场的。我将这种现象称为“文件治理”。房地产就是一个文件治理的典型领域。
1704053786
1704053787 曾经有很多善良的专家呼吁,房地产市场要加强立法,譬如《住宅法》或《住宅保障法》。然而,法律法规颁布了,如果不认真执行,也不过是纸上成文法,它的效用甚至还不如一项文件通知。
1704053788
1704053789 譬如,2010年11月月初,又有媒体称,房地产开发企业雪藏了近12亿平方米土地(本人对该数字存疑)。而对闲置土地的处理,法律早有明文规定。1995年1月1日施行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斯年以降,全国有多少幅闲置的土地已是荒草萋萋,但有几幅土地被征收了土地闲置费,又有几幅土地被政府部门收回?
1704053790
1704053791 类似的情况还有《物业管理条例》有关成立业主委员会的规定。全国每年数以千百个住宅小区建成,但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有几个?
1704053792
1704053793 有时候,一纸文件却可以达到法律条文无法起到的作用。假如哪个城市的市委、市政府下一道文件,规定某年某月某日起征收土地闲置费甚至收回闲置土地,我相信,它的效果一定要比前述房地产法第二十五条好得多。
1704053794
1704053795 法律法规不能没有,但法律法规颁布之后,还得有相应的文件。法院的判决当然是引用法律条文,但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却是靠文件来运转的。地方政府的文件往往是援引更高一级政府或职能部门的文件作为指引,有时甚至是以领导的讲话为工作指导。倘若哪位办公厅副秘书长起草的某个通知,是引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主要参考,那真是咄咄怪事。
1704053796
1704053797 文件治理的思路决定了,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波动大、周期短、调整密,是正常的。如你所知,中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已畅行市场化12年,但在本质上仍是一个“政策市”。政策的每次调整,都会带来市场的波动。而正像我们上面梳理的,至少从2004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每一年都会迎来新的调控政策,因而不可避免地随着政策而摇动、舞蹈。
1704053798
1704053799 所以,任志强说: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是政策引发的波动。
1704053800
1704053801 在我看来,多年调控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实行的是文件治理。它的后面是制度建设的匮乏和法律意识的不彰。我不期待房地产市场的管理能被依法治理替代,只是期望新的文件能够更切合实际,更符合市场取向,更人性更良善。我承认,这与人治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1704053802
1704053803 2011年1月底,新的房地产调控开始。这会是本轮调控的最后一个文件吗?不是的。有的地产商还期望能颁布新的文件来修正现在的文件,譬如取消限购令。
1704053804
1704053805 ❸ 调控必须成功,2011年房价必须下跌
1704053806
1704053807 媒体在评论2010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时,用了一个夸张的形容词:“史上最严厉”。但从不喜欢人云亦云的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说,2010年的调控,肯定不能算是“史上最严厉”的,1956年没收私营产业,是连同企业主的房产一起没收的,还有比这个更严厉的政策吗?
1704053808
1704053809 我们不这么较真,因为号称“史上最严厉”,虽然不够严谨,但暗含的意思是与最近10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相比较而言。2010年4月开启的此轮调控,发展到2011年2月中旬,已经可以这么说:它是集历年调控政策之大成,种种手段无所不用之极。
1704053810
1704053811 宏观方面,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并已进入加息通道,2011年3月以后再加息两次是完全可能的。货币供应收紧,房地产信贷首当其冲。
1704053812
1704053813 信贷融资方面,除了像1994年那样,完全停止给开发商发放开发贷款(实际上已大幅减少),其他的都在执行。资本市场再融资已暂停,信托也管住了,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限制已快到极限,家有两套房的不准再买了,连首套房的优惠利率也取消了。
1704053814
1704053815 房地产税收方面,5年内转让房产已要求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的优惠没有了,土地增值税的预征率大幅提高,并要求全面清算。房产税试点已经开始在上海、重庆实行,全面推开恐怕是时间问题。
1704053816
1704053817 行政调控登峰造极,限购令畅行天下。虽然我认为限购令与“法无禁止即自由”、“法无授权即禁止”的法律原则相悖,但现阶段也只有表示理解。前面说了,不要总是用法律来要求习惯以文件治理产业的调控部门和地方政府。监察部都盖章了,要是不出台限购令,哪位市长没准真会被找去喝茶约谈呢。
1704053818
1704053819 保障房建设规模庞大而且持续,土地做到了“应供尽供”。如上一章所述,保障房对整个商品房市场的影响,将于2011年以后初步体现。
1704053820
1704053821 这些政策集中涌来,哪个年头有此遭遇?专家告诉我们,有一种叫政策叠加效应的经济现象。我的理解是,针对某个领域、某个经济现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段时期后,这些政策会产生“1+1>2”的效果。
1704053822
1704053823 2010年4月以来的房地产调控,6个月没看出效果,不等于一年也没有效果。到2011年下半年,系列调控政策的叠加效应必将出现,房地产市场的严峻程度将超过多数人的想象。2010年7月我就提醒那些抱有幻想的地产商,不要低估了本届中央政府此次调控房地产的决心,要顺势而为,“给领导一点面子”,至少在2012年年底以前,不要激怒领导出台更可怕的政策。对地产商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资金的匮乏。2011年下半年,所有的资金渠道基本已被堵塞,而销售市场则是一片观望,在这种情况下,一批中小地产商将不得不率先毅然降价,随后,品牌地产商也将加入打折队伍。但令人担心的是,那时降价也可能应者寥寥。
1704053824
1704053825 我可以肯定,这一轮调控必须成功,2011年统计数据里的平均房价必须下跌。但我无法肯定,房价是否将从此转入全面下行,房地产市场是否就此迈入全新的世界。因为,房地产制度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制度,没有根本变化;更重要的是,决定房价上涨的几个关键因素尚未发生根本变化。
1704053826
1704053827 经济学家赵晓说,在房地产供求格局、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格局基本未变的情况下,房价下跌是小概率事件。而海尔地产董事长卢铿则明确表示,第三轮房地产调控是完全可能的,但再来一轮调控可能也是无效的。
1704053828
1704053829 聪明如你,已经发现了我上述观点的矛盾之处:决定房价上涨的几个关键因素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意味着房价仍有上涨的动力;但我却声称2011年房价必须下跌。因为,一只强大的有形之手介入了,此时它将大过市场的力量。
[ 上一页 ]  [ :1.704053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