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054075e+09
1704054075
1704054076 如果说顺驰是第一轮房地产调控的牺牲品,那么,中新地产则是倒在第二轮调控上的房地产企业。
1704054077
1704054078 2010年10月27日,代码00563、前称“中新地产集团”的香港上市公司,英文股份简称将由“NEO-CHINA LAND”,改为“SHIND URBAN”,中文股份简称改为“上实城市开发”。这标志着中新地产从此消失于香港资本市场。
1704054079
1704054080 该公司曾于2008年1月22日停牌,2010年6月25日恢复交易。其间,是当事人看来惊心动魄、外界听来却死水微澜的兴衰故事。
1704054081
1704054082 2009年春节过后,中新地产资金链断裂的传闻从香港传到了内地。
1704054083
1704054084 起因是,中新地产未能在约定付款日(2009年1月23日,即春节前两天),偿付其2014年到期的一笔4亿美元债券人民币1.5亿元票息。春节后中新地产集团发表声明称,受春节长假等技术性因素的影响,其1.5亿元债券利息没有支付,但债权双方在协议中约定的付息日最后期限为2月22日前,中新地产并无任何违法或违约行为,“目前中新公司账面上仍存有20多亿元现金,所欠债息将在最后期限之前如约支付至债权人手中”。
1704054085
1704054086 中新地产的全面危机至此掀开。
1704054087
1704054088 若中新地产不能在2009年2月22日前偿付1.5亿元票息,债权人有权要求其提前偿还4亿美元本金。2009年6月,中新地产尚需赎回11亿港元可转债,两者相加4个月时间须支付的资金达30多亿港元。与现金相比,缺口达10多亿元。
1704054089
1704054090 2009年1月21日,中新地产的新会计师事务所陈叶冯会计师事务所发布截至2008年10月31日的未经审计的中期业绩显示,中新地产营业额为5780万港元,同比大幅减少94.4%。期末的经营性现金流是-14亿元。中新地产非流动贷款一年后需偿还24亿元,另有近20亿元的应付贷款。
1704054091
1704054092 1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即使对于一般地产商也不算什么难事。但问题在于,2006~2007年大举圈地,令中新地产面临应付土地款和在建工程资金需求的巨大压力。至2008年年底,中新地产在12个城市有16个大型发展项目,土地储备约为1480万平方米。正是它的土地储备量,使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中新地产为人所知。
1704054093
1704054094 2007年10月9日,中新集团发布公告称,已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投入31亿元入主珠海淇澳岛影视城。该项目建筑面积约221.6万平方米。原定于2008年年底通过规划并开工的淇澳岛,2009年底仍未通过规划。而正是这个项目,成了压垮中新地产的一根大棒。
1704054095
1704054096 中新地产的前董事局主席郦松校为此以个人名义向上海城开借得18亿元。正是这笔借款,将上海城开引入了中新地产后来的重组。
1704054097
1704054098 2010年1月19日晚,上实控股(0363-HK)发布公告称,将收购中新地产(00563-HK)前主席郦松校所持有的5亿股旧股及由中新地产发行的6.84亿股新股,收购价格为27.46亿港元。收购完成后,上实控股将占中新地产扩大股本后的45.02%,成为中新地产单一最大股东。上实控股拥有上海城开59%的股权。
1704054099
1704054100 与此同时,中新地产前主席郦松校将以25亿元向中新地产购回淇澳岛项目。交易完成后,郦氏占中新地产扩大后股本21.1%的股权。剔除淇澳岛项目,上实取得中新地产在11个城市超过11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
1704054101
1704054102 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新地产总负债高达193亿港元。而1~8月,中新地产销售额仅为5.13亿港元;幸好四季度业绩大幅增长,全年预售款共得87.6亿港元。但即使如此,将其资产和债务冲抵后,净资产却所剩无多,基本相当于郦松校从上海城开借的那18亿元欠债。也就是说,上实控股以18亿元债权换来了中新地产45%的股权。
1704054103
1704054104 第一轮的房地产调控,顺驰倒下,创始人孙宏斌只剩5.26%股权,但保留了一个完整的融创中国,并于2010年10月7日在香港成功上市;第二轮的房地产调控,中新地产中招,创始人郦松校毅然割臂求存,留下21.1%的股权和一个2009年12月31日评估价为人民币22.5亿元的淇澳岛项目。
1704054105
1704054106 中新地产虽是香港上市公司,在内地知名度并不高,它的倒下未引起太大反响。在我看来,中新地产的案例提供的启示是:第一,不可贪大,否则有可能食而不化。第二,不可盲目轻信投行,到境外高息借债。这种债券也差点绊倒绿城、恒大。第三,管理要本地化,销售要市场化。中新地产的营销管理乏善可陈。第四,危机来临,果断断臂。这一点郦松校做得比孙宏斌好。
1704054107
1704054108 在普通人看来,顺驰和中新地产都是资金链断裂后拱手易主,而路劲基建主席单伟豹却说:顺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管理的问题。单主席评论孙宏斌是一个“极端聪明的人”,而有些远不如孙宏斌聪明的地产商,正在为自己很好地活到现在而自大自恋,但这些只是撞了大运的人,终有一天会为自己的狭隘短浅付出代价。
1704054109
1704054110 ❸ 邹锡昌:上市不成反赔钱
1704054111
1704054112 广州的昌盛集团也被2008年的房地产调控击中。但与顺驰和中新地产不同,邹锡昌的昌盛集团虽然上市失败,但公司控股权还在他手里,只是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
1704054113
1704054114 2007年12月,当听说邹锡昌确实已在路演时,说实话,我是吃惊的。因为一年前的2006年9月,在北京东四十条的南新仓大厦,他还对我们说只满足于现状,不会跟风去上市。但当年年底,他还是被投行的利嘴说动了心。
1704054115
1704054116 按照邹锡昌自己的解释,昌盛集团并不是非上市不可,但那时广东不少地产商都已经或正在准备上市,谈起来,邹锡昌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怎么就不可以上市。而昌盛集团是邹锡昌百分百控股,上市以后可以完善治理结构。于是,他说服公司高管,决定引进战略投资者。
1704054117
1704054118 2006年年底,昌盛集团与高盛旗下创投基金GSSIA签署协议,向后者发行2500万美元可赎回可转换债券,利率7%。双方约定,如果上市成功,GS-SIA可占12.5%的股份,如果上市失败,则罚息,利息增至每年28%。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们常说的投行与待上市公司的对赌协议,美林与恒大地产就签了类似协议。
1704054119
1704054120 邹锡昌原计划在2007年10月上市,那会是个绝佳的时间窗,SOHO中国就是在当年的这个顶峰卖出了一个好价钱。但2007年的香港资本市场,一如既往地讲求土地储备数量,如果没有成规模的土地储备,就得有潘石屹那样的商业故事讲。昌盛中国土地储备只有区区80万平方米,商业模式也未成型,中华广场是商业加写字楼,其他都是住宅。所以,必须加大土地储备。
1704054121
1704054122 2007年3月,邹锡昌经人介绍,看中了广州花都一块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可以很快办好手续,不会耽误当年10月的上市。但遭到高盛派往昌盛集团的执行董事的反对。这位勤勉的董事四处看地,发现了中山一幅体量巨大的地块。
1704054123
1704054124 2007年9月18日下午,昌盛集团举牌308次,以7.9亿元的价格竞得中山市西区沙朗一幅占地35.17万平方米(合527.5358亩)的地块,合楼面地价2261元/平方米,而当时周边房价只有约3000元/平方米。这意味着该项目日后的售价须达5000元/平方米以上。
[ 上一页 ]  [ :1.7040540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