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222435
1704222436
结果,支付宝在2018年春节取得了2.51亿人抢5亿红包的成绩。
1704222437
1704222438
我上面提到的都是支付宝的春节红包活动,但还有另外一件更有趣的事情,让我们看下面这张表(见表3–1)。
1704222439
1704222440
表3–1 2015—2018年红包活动参与者变化
1704222441
1704222442
1704222443
1704222444
1704222445
是不是很有趣?和“双11”一样,红包活动开始成为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活动标配。
1704222446
1704222447
不知你是否有一种感觉:不管是“黑色星期五”,还是天猫“双11”,又或者是集五福的红包活动,它们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制造节日。
1704222448
1704222449
罗振宇在2018年年初的跨年演讲的最后,提出了一个“人生算法”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想要获得成就,都需要一套“人生算法”。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
1704222450
1704222451
当时我在演讲现场,被这段话给击中了,因为这段话不仅仅道出了人生成就的积累逻辑,同时也揭示了互联网活动运营的一个关键打法——制造节日。
1704222452
1704222453
制造节日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面对你的用户,不断重复一个最基本的活动规则,并且强化这个活动配备的日期效应,不断重复、不断强化。
1704222454
1704222455
“黑色星期五”之所以取代了“感恩节后的第二天”,就是因为它用近十年的时间重复地让消费者感知“感恩节后的第二天是一个星期五”,并让消费者体验与认知“这个星期五,商场会给客户全年最大的折扣”。
1704222456
1704222457
“双11”之所以变成了“网购节”,就是因为天猫和跟随它的其他电商平台一起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不断重复地让消费者感知“在11月11日这一天,所有的电商都会打折”,并强化认知“这一天有好多莫名其妙的玩儿法,但在这一天买东西不吃亏”。
1704222458
1704222459
如果集五福活动想变成春节的标准配置,就需要继续重复地让消费者感知“每一年春节,支付宝都会给我送红包”,再强化消费者的认知“红包获得方法很容易,集齐五张福就可以做到”。
1704222460
1704222461
这就是制造节日的最基本逻辑。
1704222462
1704222463
1704222464
1704222465
1704222467
从零开始做运营2:运营人的进化 节日制造的助推器:注意力营销
1704222468
1704222469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制造节日的基本逻辑,在这一节我要继续告诉你,基本逻辑是用来规划活动本身的,但一个活动能否被制造成一个节日,除了这一套“重复+强化”的基本逻辑之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加持,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注意力营销。
1704222470
1704222471
那么,什么是注意力营销?
1704222472
1704222473
很简单,抓住目标用户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多个渠道都接触到相关的信息,不断强化其潜意识对活动的感知,并利用渠道去覆盖活动前、中、后的不同时段,以不同的刺激去强化用户的感知。
1704222474
1704222475
在这件事上,做得最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的活动就是天猫“双11”网购狂欢节了。
1704222476
1704222477
2009年和2010年,搜索引擎基本没有记录媒体对“双11”的宣传。
1704222478
1704222479
2011年,网上首次出现了展示交易额的宣传,并且在“双11”前出现了一些新闻报道,如物流准备情况、优惠券和红包的领取情况等。
1704222480
1704222481
2012年,网上提前两个月就出现了有关“双11”的新闻,且有人开始质疑“双11”的商品价格是否最便宜。
1704222482
1704222483
2013年,天猫率先公布双11新规则:50天内最低价(9月30日—11月10日)。网上也出现了各种针对商家的“营销支招”,甚至有人提议要把“双11”改为一个法定节假日。但最有趣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有一个电商导购网站突然出现,它叫作“什么值得买”。当然,属于它的真正的春天可能还要再等两年。
1704222484
[
上一页 ]
[ :1.7042224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