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0154e+09
1704501540
1704501541 [8] 这里最主要的假设是两条:一是低端劳动力的供应曲线在过去20年大体未变,忽略人口结构、价值观念等变化的影响;二是低端劳动力需求的扩大是稳定和线性的(或对数线性的),从而年份数据可以与实际就业数量对应起来。
1704501542
1704501543 [9] 这篇文章和随后的一篇文章此前由我的同事温永鹏博士执笔完成。
1704501544
1704501545 [10] 由于我们没有找到一些国家1990年以前的数据,因此2001—2009年的样本容量要大于1990年以前的样本。但是即使使用等样本也不影响我们观测的结果。
1704501546
1704501547
1704501548
1704501549
1704501550 经济运行的逻辑 [:1704500023]
1704501551 经济运行的逻辑 第三章观察产能周期
1704501552
1704501553 ■中国人均资本存量的短缺,使得中国的经济周期以投资和产能的剧烈波动为特征。
1704501554
1704501555 ■我们如何识别是否由于国内总需求的收缩导致了贸易盈余的扩张呢?
1704501556
1704501557
1704501558
1704501559
1704501560 经济运行的逻辑 [:1704500024]
1704501561 经济运行的逻辑 中国的资本约束
1704501562
1704501563 本节以及接下来的三节讨论我们理解中国实体经济总供求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短期运行的分析都将经济波动解读为总需求方面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出口(净出口)、投资和消费等支出法的分解来推断其背后的原因。如果总供应是相对稳定的,那么这种做法当然无可厚非。
1704501564
1704501565 短期内适龄劳动人口的变化相对缓慢,技术进步发生突然跃迁的情况也不常见,这使得总供应稳定的假设看起来似乎可行。然而,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中国资本形成的速度并不稳定,而资本形成对中国的总供应具有很强的影响。这使得在一些时候,总供应稳定的假设无法成立,并由此影响基于总需求分析的有效性。
1704501566
1704501567 例如,传统上对于2005—2007年中国经济数据的分析,以及对于当时巨额经常账户盈余的解释,普遍地基于总需求的分析框架,可能就存在比较明显的瑕疵。
1704501568
1704501569 本节概要地介绍了资本形成波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几节讨论了一个我们所发展和倡导的、基于国际收支平衡去分析总供求变化的框架。其优势在于,可以对称地处理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变化,从而改善分析的有效性。
1704501570
1704501571 随后的两节分别以2005—2007以及2008年以来的数据为基础,讨论了这一框架的具体应用,并展示了其与传统总需求分析的差异。这些分析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放在本书的第四章。
1704501572
1704501573 从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来看,总供应能力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分别是劳动力供应、资本存量,以及可得的技术。对于一定时期的经济波动来说,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而言,从供应角度来看问题,不同因素的重要性是很不相同的。
1704501574
1704501575 对于发达经济体的中长期增长而言,技术进步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供应的松紧在许多时候可能制约了其短期经济波动的空间和政策取向。
1704501576
1704501577 对于中国这类追赶型经济体而言,在中长期内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的快速形成和积累,技术进步可能也扮演了关键的但相对次要的影响。从许多实证研究结果看,劳动力供应的变动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很显著,这也许与测量技术有一定关系,但从我们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历史观察来看,我们相信劳动力供应的制约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明显。
1704501578
1704501579 这意味着,在分析中国经济中期波动时,我们必须重视资本形成过程的影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从开始发生到形成有经济意义的供应能力释放之间,通常都具有一定期限的滞后,再考虑到信贷市场的摩擦,这一特征对理解中国经济的波动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相对而言,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资本存量的约束以及产能投放的影响似乎没有这么明显。
1704501580
1704501581 以下我们简要回顾和描述这方面的一些重要事实。
1704501582
1704501583 一、技术进步
1704501584
1704501585 技术进步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似乎缺乏确切的定义,在实际测量中它包括了所有用资本和人力因素无法解释的经济增长。这似乎不是一个严密的定义,但看起来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这一因素解释了其长期增长的绝大部分。在理解上我们一般认为,技术进步不仅包括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的发明应用,还可以涵盖管理方式、营销手段、商业模式,甚至产权制度变革等因素的变化。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人们通常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1704501586
1704501587 技术进步通常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测量。这种测量方式通常需要对生产函数的形式进行较强的假定,不同的函数形式通常会造成测量结果的明显差异,从而引起解读的分歧。
1704501588
1704501589 对于中国TFP的测量而言,误差往往会更大,因为对中国没有官方的资本存量数据,折旧数据通常也被认为可靠性较差,导致研究者自行推算的资本存量数据差异极大;同时,因为中国存在规模很大的外出务工人员,对劳动力的测量也存在很大的误差。对此我们通常认为TFP的水平值意义有限,更看重其增长趋势所反映的经济意义。
[ 上一页 ]  [ :1.704501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