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62656
(88) 《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又重文1163个。以上是本书作者的分类,其中(3)似为中国传统所称转注字,(4)即会意字,(6)即形声字。中国传统上是分析字形结构,所以一般不包括假借、转注两类,分类统计也不包括重文。所以,上述分类及统计与我国文字学家研究不尽一致。——译注
1705262657
1705262658
(89) 我国学者多称意音字。——译注
1705262659
1705262660
(90) 实为47035个。——译注
1705262661
1705262662
(91) И.M.鄂山阴.中国象形字的起源、发展和结构(Пpoиcxoждeниe,paзвитиe и cтpyктypa китaйcкoгo иepoглифичecкoгo пиcьмa).学位论文.莫斯科,1943:80.
1705262663
1705262664
(92) 现代汉语中存在某些语法形式,但它们不够发达,参阅H.И.拉德院士《论汉语》(O китaйcкoм языкe)一文(原载《语言学问题》,1952年,第3期,第72-77页)。
1705262665
1705262666
(93) 学校教学把教识字和教标准语的规范结合起来,过去和现在都对此有促进作用,尽管不同省区的学生往往还是按当地方言读那些词。
1705262667
1705262668
(94) 汉字的这种性质大大方便了远东其他国家使用汉字。例如日本和朝鲜,尽管日语和朝鲜语同汉语有原则的不同,但在数百年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见第五章)。不仅如此,尽管他们的语言不同,但中国人和日本人借助汉字还是能够互相了解的。
1705262669
1705262670
(95) 罗常培和吕叔湘.Vers l’unification de la langue Chinoise.国际应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巴黎,1958,7:94-126.
1705262671
1705262672
(9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8年2月11日批准。——译注
1705262673
1705262674
(97) 中国文字改革问题(资料汇编).北京,1958;Г.П.谢尔久钦科.中国文字及其改革(Кumaйcкaя nucьмeннocmь u eё peфopмa).莫斯科,1959.
1705262675
1705262676
(9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进行汉语拼音文字的研究,也多以它为工具。有人曾经主张,条件成熟,汉语拼音方案就是汉语拼音文字。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汉语拼音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译注
1705262677
1705262678
(99) 除了这三种字体外,还存在过一种(第四种)更古老的字体——王朝前的文字,这是由图画文字向表词文字过渡的文字(第13图和第14图);在书写方面这种文字的特点是它的一个个各别图画要素连成一个统一的组画。
1705262679
1705262680
(100) 这个术语还见于希罗多德的著作中。
1705262681
1705262682
(101) Б.A.图拉耶夫.埃及文学(Eгunemcкaя лumepamypa).莫斯科,1920:25.
1705262683
1705262684
(102) M.Chaine:《埃及语言基本知识》(Notions de langue égyptienne),巴黎,1938年,第1卷,第3页。M.A.科罗斯托夫采夫[埃及语文学(Eгunemcкaя фuлoлoгuя).莫斯科,1963:31-33.]及其他埃及学家都证实了这一原理。
1705262685
1705262686
(103) A.Gardiner.埃及语法(Egyptian Grammaire):1.伦敦,1927:438-543.
1705262687
1705262688
(104) M.A.科罗斯托夫采夫.埃及语(Eгunemcкuй язык).莫斯科,1961:20.
1705262689
1705262690
(105) M.A.科罗斯托夫采夫.埃及语(Eгunemcкuй язык).莫斯科,1961:20.
1705262691
1705262692
(106) B.B.斯特卢威.古代东方史(Иcmopuя Дpeвнeгo Bocmoкa).66;И.M.季亚康诺夫.两河流域文字的产生.莫斯科,1956:37-39;A.Falkenstein.乌鲁克的古代文献(Archaische Texte aus Uruk).柏林,1936.
1705262693
1705262694
(107) 汉字某些字体,因模仿古字而再现其图画形式。
1705262695
1705262696
(108) 古文,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狭义专指战国时通行于关东六国的文字。本书作者则专指甲骨文。——译注
1705262697
1705262698
(109) 我国学者认为,以石鼓文为代表的所谓“大篆”是春秋战国之际,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产物,隶书产生于秦代,并较为广泛地运用。——译注
1705262699
1705262700
(110) 这里说的“科斗文”等是几种字体,按其字形特点命名。我国古字体中除“科斗文”(又名“科斗书”“科斗篆”——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外,其他三种不甚著名。——译注
1705262701
1705262702
(111) Б.A.图拉耶夫.埃及文学(Eгunemcкaя лumepamypa).莫斯科,1920:31.
1705262703
1705262704
(112) J.Cerny.古代埃及的纸和书(Paper and Book in ancient Egypt).伦敦,1952.
1705262705
[
上一页 ]
[ :1.7052626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