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63728
1705263729
腓尼基文字的第二个特点是:它所有的符号表示辅音或半元音(如“waw”是半元音w,“jod”是半元音j);至于元音,书写时省去了并且也不表示出来。因此,腓尼基文字是彻底的辅音-音素文字体系。
1705263730
1705263731
腓尼基文字的第三个特点是:腓尼基文字的字母具有线形的、简单的、便于记忆和书写的形状。
1705263732
1705263733
它的第四个特点就是有字母表,也就是说,字母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必须指出,腓尼基文字的字母表没有传下来。19世纪30—40年代以前,腓尼基字母系统中字母的排列顺序,是根据伊特拉斯坎的各字母系统(其中最古的是马西里安纳字母系统——约在公元前700年。见第八章)中的字母顺序同古希伯来的旧约全书的贯顶诗(29)相符合而确定下来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保留了腓尼基文字的22个字母,在30—40年代,发现了证实所推测的腓尼基字母表字母顺序的补充材料。这些材料是:1938年在莱基什(巴勒斯坦)发现的公元前9世纪初有古希伯来字母表的一张表格,1949年在乌加里特发现的有乌加里特楔形文字字母表的一张表格(见本章第6节)。
1705263734
1705263735
腓尼基文字的第五个特点是:它的每个字母都有名称;这些名称是按起首音原则确立的,即字母的音值总是同字母名称的第一个音素一致(例如,b—bēt,d—dālet,g—gimel,w—wāw等)。跟腓尼基字母表字母的顺序一样,它的字母的真正名称也没有传下来。
1705263736
1705263737
人们判断腓尼基字母名称的根据是:这些字母的古希伯来名称,它们通过希腊语标音和比较晚期的犹太圣法经传的传说而传下来的;公元7—8世纪各叙利亚字母表中的字母名称。给字母赋予按起首音原则确立的名称——这一习惯从腓尼基人传到了阿拉米人、希伯来人、希腊人,然后又传给斯拉夫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许多民族。
1705263738
1705263739
腓尼基文字的第六个特点是:它的字母名称不仅同字母的音值有联系,而且也同字母的形状相联系;例如,名叫wāw的字母(闪米特语意为“钉子”),不仅表示音素w,而且形状像钉子。某些学者(H.Bauer,B.格奥尔基耶夫等)否定许多腓尼基字母名称同其形状的联系。例如,根据B.格奥尔基耶夫的看法,只有四种情形是字母名称完全符合字母形状(mēn,ain,reš,tāw),另四种情形是部分符合(alef,wāw,jod,šin)。对于其余的字母,B.格奥尔基耶夫要么否定字母名称同形状有联系,要么认为名称的闪米特语源是有争议的(30)。
1705263740
1705263741
腓尼基文字是自右向左横写。最初文字书写时词与词之间不分开。
1705263742
1705263743
18世纪中叶,美国人J.Sweeton和法国天主教神甫Barthélemy释读了腓尼基文字。由于腓尼基语接近于古希伯来语,腓尼基文字接近于已释读的撒马里亚(古以色列王国首都——译注)文字(见第七章),以及由于存在双语铭文,这些极有助于释读腓尼基文字。
1705263744
1705263745
腓尼基文字的晚期形状是公元前4—前2世纪用于迦太基和迦太基殖民地的布匿文字。在古罗马人破坏了迦太基(前146)之后,布匿文字被拉丁文字所排挤,只是以新布匿斜体文字的形式部分地保存下来,此种文字一直使用到公元初期。北非和西班牙一些民族的辅音音素制文字(如从公元前2世纪起使用的利比亚文字,西班牙伊比利安文字)起源于新布匿文字;利比亚文字的最晚期的一个分支——即撒哈拉杜亚勒吉人的现代文字——是所谓“季纳菲克文字”。
1705263746
1705263747
6
1705263748
1705263749
除了腓尼基文字体系以外,我们知道还有几种西部闪米特的文字体系,它们同腓尼基文字体系一样古老,或者甚至比它还要古老些。属于此种文字体系的有三种辅音-音素文字体系,即原始迦南文字体系,原始西奈文字体系和乌加里特楔形文字体系,还有一种音节文字体系,即比布洛斯文字体系。此外,几乎与腓尼基文字同时存在的还有阿拉伯半岛的南部闪米特诸文字体系。
1705263750
1705263751
乌加里特辅音-音素楔形文字在公元前14—前13世纪使用于腓尼基最终北部的城市——乌加里特(第79图)。约在公元前1200年,乌加里特被爱琴海沿岸诸部落完全摧毁了。在乌加里特被摧毁之后,乌加里特楔形文字就被人遗忘了,它对其他文字体系没有什么影响。乌加里特文字(正如乌加里特文化一样)是在不久前考古发掘时(1929—1930)才发现的;就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文字被法国学者E.Dhorm和Virolleaud以及德国学者H.Bauer释读了出来。
1705263752
1705263753
正如释读所表明的,乌加里特文字用了30个辅音-音素符号(第79图),其中两个符号有几乎相同的音值(s),还有三个表示’alef的符号;后者通常被认为是音节符号(‘alef+元音a,i,u)(31)。这30个符号中有22个在音值上同腓尼基文字的符号相同;两个符号是补充的“alef”;一个符号是第二个s,五个符号表示腓尼基文字中未出现的辅音。大部分铭文的语言接近于腓尼基语的西部闪米特语,同时也是该语言的比较古老的形式。1949年在乌加里特发现了一块有乌加里特字母表的泥版。这个字母表有22个字母,其音值与腓尼基字母相同,排列顺序也同腓尼基字母表一样;其余八个字母中有三个放在字母表的末尾,五个在字母表的中间(第79图)。
1705263754
1705263755
1705263756
1705263757
1705263758
第79图 乌加里特楔形文字的字母表(据M.Cohen)
1705263759
1705263760
因此,乌加里特文字无论就其辅音-音素的类型(它之所以可能有两三个音节符号是因受到了比布洛斯文字或者亚述-巴比伦文字的影响),还是就其大部分符号的音值,以及就字母表的存在本身,甚至就字母在字母表中的排列顺序来看,十分接近于腓尼基文字。乌加里特文字不同于腓尼基文字的地方是它有完全不同的字母的楔形形状和从左向右的写法。这两种文字的特点都是由于受亚述-巴比伦楔形文字的影响所致。
1705263761
1705263762
除了乌加里特城以外,在巴勒斯坦(贝特-谢姆斯)发现了有乌加里特符号的泥版,在下加利利发现了一块铜版。
1705263763
1705263764
1904—1905年在西奈半岛(西拉比特埃尔卡德姆高原),即由埃及到腓尼基的通路上,F.W.M.Petrie发现了用原始西奈文字写的铭文。在西奈半岛上有古埃及开采绿松石的矿场。这些矿场曾经三次开发:一次是在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即公元前18世纪;第二次是在喜克索斯人侵占埃及时期,即公元前17—前16世纪;第三次是在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即公元前15世纪。因此一些学者(如A.Gardiner)把原始西奈铭文算在公元前18世纪,另一些学者(如K.Sethe和H.Bauer)算在公元前17—前16世纪,还有一些学者(如F.W.M.Petrie和W.F.Albright)则把它们算在公元前15世纪。
1705263765
1705263766
一共发现了几十块铭文(第80图,a);一部分铭文是在矿场入口处发现的,一部分则是在绿松石神加托尔神庙内发现的。从一些材料看,铭文含有约40个符号,从另一些材料看(把某些符号看作书写变体),大约是32个符号。从这数量不多的符号可以做出如下结论:铭文是用字母-音素文字写成的。
1705263767
1705263768
1705263769
1916年英国学者A.Gardiner试图释读原始西奈文字。他从这样的推测出发:铭文是用闪米特语写的,每个符号按起首音原则表示该符号描绘的实物的闪米特语名称起首辅音。根据这种方法,A.Gardiner成功地释读了多次出现在敬献给加托尔神的铭文中的两个闪语词:“女主人”,“女神”和t—n—t—“圣餐”(32);因此有人认为,铭文是在埃及矿场劳动的闪米特奴隶们写的。对原始西奈文字符号所作的字形分析表明,这些符号在形体上既接近于埃及圣书字的符号,又接近于腓尼基字母表的字母。这就使得某些人提出一个假说:原始西奈文字是介于埃及圣书字和腓尼基文字之间的中间环节。
1705263770
1705263771
其他西部闪米特人古老文字的文物大约属于同一时间或者甚至更早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代初或公元前3000年代末)。这就是比布洛斯城的所谓“假圣书体”文字,它是20世纪20年代由M.Dunand发现的。
1705263772
1705263773
这一文字的符号总量约为120个,这使某些人认为比布洛斯文字是音节文字。从形式上看,比布洛斯的文字符号是一些动物、植物、房屋的示意图式的图像,或者是线条式的几何形;因此比布洛斯的符号被称为“假圣书体符号”(第80图,б)。其中许多符号同埃及圣书字相似,另一些符号同克里特音节符号相似,还有一些符号同腓尼基字母相似。
1705263774
1705263775
1705263776
1705263777
[
上一页 ]
[ :1.7052637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