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86207
1705286208
我最初只是想收集客户的服务信息,但这些新推销员却比同期的其他推销员多卖出了19%的保险。后来,我们把这个问题整合到所有人的推销陈述里,连熟练的业务员也比从前多完成了10%的业务量。没看过您的书之前,我还搞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705286209
1705286210
得克萨斯州的这位销售培训师:
1705286211
1705286212
虽然是无意中用上的,但你的手法相当高明,因为它不仅让客户对自己的选择做了承诺,还让他们为自己所说的理由做了承诺。再者,诚如我们在第1章中所见,人们往往会看在理由的面子上去做某件事。
1705286213
1705286214
我在亚特兰大的一位熟人,也肯定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他曾遵循标准的建议,充分描述了自己应该获得聘用的所有理由,但在工作面试中仍一无所获。为了改变这样的结果,他开始主动采用一致性原则。他向评估人员保证自己会尽量完整地回答所有问题,接着又说:“不过,在我们开始之前,我想知道您能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很好奇,我的哪些背景让你们把我加入候选名单呢?”这就使得评估人员亲口对他及其资历做出积极的描述,换言之,在他自己还没有陈情之前,招聘方就已经自我承诺要聘用他了。他发誓说,依靠这种手法,他已经连续拿到了三份更好的工作。
1705286215
1705286216
自设的牢笼
1705286217
1705286218
承诺为什么这么有效呢?原因很多。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承诺对我们将来行为的限制程度。一个旨在让人顺从的大规模项目阐明了若干因素的运作详情。这个项目最令人啧啧称奇的一点是,它在近半个世纪前就系统化地应用了相关的因素,可在那时,科学研究还根本没有确认到底是哪些因素与此相关。
1705286219
1705286220
影响力研究
1705286221
1705286222
A、B两国战争期间,许多被俘的A国士兵被关在C国人管理的战俘营里。他们很快发现,C国人对待战俘的方式明显跟B国不同,后者喜欢用严刑拷打来迫使战俘顺从。C国方面则有意回避了这种残忍做法,他们采用的是“宽大政策”,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专门设计的复杂心理攻势。
1705286223
1705286224
战争结束后,A国心理学家对释放回国的战俘提出了连珠炮般的问题,想要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从某些方面来看,C国的战俘政策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比方说,C国人非常有效地让A国战俘互相揭发,彼此监视。出于这个原因,当然也还有其他种种因素,要是有人想逃跑,计划很快就会暴露,逃跑的人几乎没有成功的。心理学家埃德加·沙因(Edgar Schein)是A国负责调查C国战俘改造项目的首席研究员,他写道:“要是真有人逃跑了,只要给告发他的人一袋子大米,C国人就能轻轻松松地把人给找回来。”事实上,据说几乎所有关在C国战俘营里的A国俘虏都曾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跟C国合作过。
1705286225
1705286226
在对C国战俘营做了研究之后,人们发现,C国人大量依靠承诺与一致的压力来让战俘顺从。显然,C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想办法让A国人与他合作,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可以。A国士兵都受过训练,除了自己的姓名、军衔和编号之外,他们什么也不会说。C国人并不施以肉体暴力,那他们到底是怎么让这些A国士兵透露军事情报、告发同房战友,甚至公开谴责自己的国家的呢?答案很简单:以小积大。
1705286227
1705286228
C国人经常要战俘做一些态度温和地反对A国、支持和平的陈述,如“A国并不完美”“这里没有失业问题”等。表面上看起来,这些陈述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一旦顺从了这些小的要求,战俘们就马上发现,自己要被迫答应内容相关但更具实质性的要求。假设说,C国审讯员要一个A国战俘同意A国并不完美这一说法,战俘认可了;紧接着,审讯员就要他谈一谈,在他看来,A国有哪些地方不完美;等战俘做了解释,审讯员说不定又要他列一张“A国的问题”清单,并签上名字;之后,他们又要他跟其他战俘结成小组,讨论自己的这张清单:“毕竟,你自己也相信这些问题,对吧?”随后,他们又要他写一篇文章,扩充清单,更详尽地探讨A国存在的问题。
1705286229
1705286230
此后,C国或许会在反对A国的广播电台上向整个战俘营,以及B国的所有战俘营,甚至驻扎在邻国的A国军队播报这个人的名字和他写的文章。突然之间,这个战俘就发现自己成了“合作者”,给敌人帮了忙。因为他知道自己写这篇文章并非出于他人的要挟或胁迫,于是这人便会不断调整形象,好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合作者”这个新标签,如此又带来了更广泛的合作举动。所以,根据沙因的研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完全不跟对方合作,绝大多数人都做过一些自己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都合作过一两次。C国则把这些事情有效地利用了起来……在审讯中获取口供、要战俘自我批评、透露情报,这么做尤其管用”。
1705286231
1705286232
这里有必要着重指出,在A、C两国交战期间的心理教化项目中,所谓的“合作”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A国调查人员把合作定义为“所有帮助了敌方的行为”,所以它包括多种活动,如签署和平请愿书、跑跑腿、在电台里发出呼吁、接受特别的待遇、做虚假供述、告发同狱战友、泄露军事信息等。
1705286233
1705286234
其他对说服感兴趣的群体也知晓这种方法威力巨大又有效。例如,慈善组织常常要人们一步步做出越来越有分量的承诺,以最终让当事人捐甚为可观的数目。研究表明,最初看似琐碎的小承诺,如答应面谈,能打开“顺从动量”的闸门,诱使人们之后做出捐献器官和骨髓的行为来(见图7-2)。
1705286235
1705286236
1705286237
1705286238
1705286239
图7-2 从小事做起
1705286240
1705286241
猪喜欢泥巴。可它们并不吃泥巴。为此,似乎有必要让承诺逐渐升级。
1705286242
1705286243
许多商业组织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对销售人员来说,这就意味着从一笔小生意做起,最终拉到大生意。商人做小生意几乎都不是为了贪图利润,而是为了建立承诺。有了承诺,之后的生意自然而然地就来了,做成大生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美国销售员》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写道:
1705286244
1705286245
总体而言,小订单为全面推销铺平了道路……这样来看:有人签了订单,购买了你的商品,尽管利润微薄得不足以弥补你打电话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但他已经不再是潜在客户了,他成了你真真正正的客户。
1705286246
1705286247
这种从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叫作“登门槛”。1966年,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Jonathan Freedman)和斯科特·弗雷泽(Scott Fraser)公布了一批令人吃惊的数据,社会科学家们这才首次意识到这种手法是多么有效。这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派研究者假扮成义工,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处居民区,当面向业主们提出一个荒谬的要求。
1705286248
1705286249
影响力研究
1705286250
1705286251
研究者要业主们同意在自己的前院草坪上立一块公益告示牌。为了让业主们明白牌子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出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房子挺漂亮,可房子正面的视线完全被一块硕大的“小心驾驶”的告示牌给挡住了。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该地区的绝大多数业主都拒绝了这个要求(只有17%的人答应下来),但有一组业主的反应却分外积极。这一组中,76%的人都答应把自家的前院贡献出来。
1705286252
1705286253
他们答应得如此爽快,主要是跟两个星期前发生的一件事有关:他们对保障驾驶员安全做了个小小的承诺。当时,有一位义工来到他们家,请他们在院前立一块长宽只有七八厘米的警示牌,上面写着“做一个安全的驾驶员”。这个要求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几乎所有人都答应下来,但它给人造成的影响却极为惊人。由于几个星期前毫不知情地答应了一个有关安全驾驶的小小要求,这些业主对另一个分量重得多的要求居然也照单全收。
1705286254
1705286255
弗里德曼和弗雷泽并未止步于此。他们重新找了一组业主,尝试了一种稍有不同的程序。
1705286256
[
上一页 ]
[ :1.7052862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