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4483e+09
1705314483
1705314484 (1)通过实际观察、问卷和访谈等手段发现的学习策略尽管数量很多,但不全面,也不系统。很多学习策略从外部是无法观察到的,而学习者也很难准确地描述自己所使用的学习策略。
1705314485
1705314486 (2)人们既不能肯定哪些学习策略是基本的,哪些是辅助性的,也不清楚学习策略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这是造成学习策略分类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1705314487
1705314488 2.成熟期
1705314489
1705314490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更多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以及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1705314491
1705314492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策略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705314493
1705314494 (1)研究采用理论先行的原则。这一时期的研究不再是单纯地从经验出发,而是以各种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如克拉申(Krashen)的监控模型、安德森(Anderson)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其他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成果,都为诸多学习策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705314495
1705314496 (2)研究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这一时期的研究倾向于某一方面策略的研究,如阅读理解策略、听力理解策略、词汇学习策略等。有的甚至研究词汇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学习策略。
1705314497
1705314498 (3)研究方法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方法关系到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有些研究的失败或先后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主要就是由于研究方法不可靠。
1705314499
1705314500 (4)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与年龄、智力、动机等方面的研究的不同之处是,学习策略研究有较强的实践性。只要是被证明有效的学习策略,就可以培训学习者使用这些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705314501
170531450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差不多同时出现的2项著名研究为学习策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705314503
1705314504 奥克斯福特(Oxford,1986)总结了前人的学习策略分类,把学习策略概括为“主要策略”和“辅助策略”2大类,包括64项个别策略。根据这样的分类框架,她研制了名为“语言学习策略清单”(The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SILL)的自陈式调查问卷,为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简便可行的工具。1990年,奥克斯福特(Oxford)对学习策略分类系统和SILL作了较大的修订。在分类方面,学习策略调整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大类。
1705314505
1705314506 其中,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等3小类;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等3小类。小类下再分子策略。如,记忆策略包括“运用形象和声音”、“认真复习”、“运用动作”等;认知策略包括“练习”、“接收和传送信息”、“为输入输出建立规则”等;补偿策略包括“猜测”、“克服说写中语言知识的不足”等;元认知策略包括“建立学习重点”、“安排和计划学习”、“评价学习”等;情感策略包括“降低焦虑程度”、“鼓励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等;社交策略包括“问问题”、“和别人合作”、“同情别人”等。
1705314507
1705314508 奥马雷(O’Malley)和夏莫(Chamot)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持续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实证研究,根据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策略类型三分法:“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交/情感策略”(social/ affective strategies)(O’Malley&Chamot,1990)。具体而言:
1705314509
1705314510 (1)元认知策略:指用来控制、调节和指导语言学习过程的策略,并涉及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包括计划、监测和评估。这种策略利用认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确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手段来调节语言学习。包括事先组织、直接注意、选择性注意、自我管理、事先准备、自我监控、延迟产出、自我评估等8项子策略。
1705314511
1705314512 (2)认知策略:指巧妙地处理学习材料或在学习中使用特定的技巧。通过对学习材料直接分析、转换或综合来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活动,与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有直接关系。包括重复、查资料、直接的全身反应、翻译、归并、记笔记、演绎、重组、想象、听觉表征、关键词、语境化、精加工、迁移、推理等15项子策略。
1705314513
1705314514 (3)社交/情感策略:指学习者选择与其他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交流的方法。它关注学习者与同学合作、问老师问题或用特定技巧减轻焦虑感。包括合作、要求澄清等2项子策略。
1705314515
1705314516 这样的分类法,具有多层次、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有利于研究哪些策略或策略组合能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堪称学习策略分类研究的集大成者,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分类法。
1705314517
1705314518 3.繁荣期
1705314519
170531452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继续发展,并且出现了几个新的趋势:
1705314521
1705314522 (1)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自主学习的研究相结合。把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自主学习的研究结合起来,使得学习策略研究的目标更明确、更长远、更有意义。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提高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固然重要,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一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者就可能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中。
1705314523
1705314524 (2)学习策略的培训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大多数学习策略的研究者开始把重点转向学习策略的培训研究,有的甚至开始研究以学习策略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为便于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培训,研究者还研制了一系列语言学习策略培训手册,具体介绍语言学习策略及培训办法。
1705314525
1705314526 (3)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策略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发现,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不仅与学习者的年龄、智力、学习风格、学习潜能、态度、动机等个体因素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他们的文化熏陶有密切关系。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研究者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特征。
1705314527
1705314528 这一时期的学习策略研究的主要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吴勇毅,2007):
1705314529
1705314530 (1)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调查,包括在习得听、说、读、写各种技能以及掌握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时所使用的策略。
1705314531
1705314532 (2)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善学者)与不成功的学习者(不善学者)的学习策略使用的对比分析。有人认为学习策略有好坏之分,因而区分出“正确的学习策略”与“错误的学习策略”,后者如“负迁移”、“过度概括”、“简化”和“训练迁移”等;有人认为策略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使用的时机、阶段是否得当,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否合适。
[ 上一页 ]  [ :1.7053144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