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5009e+09
1705315009
1705315010 赫尔曼(Hermann,1980)的研究发现,那些英语学习优秀的学生会比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动机更加强烈,而且在英语课堂上更加活跃。这表明,学习上的成功促进了学习动机,而不是动机引起了成功。由此,他提出了“成效性假说”(resultative hypothesis,又译“结果性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学习好的人更容易产生动机。动机与学习结果可能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强烈的动机能刺激学习;另一方面,成功地达到某种目标也能维持原有的动机,甚至产生新的动机。
1705315011
1705315012 一些研究结果也支持了“成效性假说”。例如,斯特朗(Strong,1984)也证实,融入性动机受到学习成绩的强烈影响。斯波尔斯基(Spolsky,1989)也指出:“强烈的动机与态度能使学习者学得更好,反之亦然。”
1705315013
1705315014 2.二语学习动机的变化
1705315015
1705315016 “成效性假说”实际上已经暗示了动机的变化问题。在早期的动机研究中,人们往往认为,动机是静态的,即学习者先有某种动机(要么是融入性,要么是工具性),然后开始学习,最后得到结果。
1705315017
1705315018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普遍认识到,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动机水平的浮动、动机种类的转化、动机种类的增减等3个方面。
1705315019
1705315020 动机水平的浮动,即“动机提升”和“动机削弱”(demotivation,又译“动机消减”)。例如,威廉姆斯等人(Williams et al,2002)曾调查了英国228名7到9年级中学生法语和德语学习动机,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降低。
1705315021
1705315022 一般说来,影响动机水平浮动的因素主要有学习环境(如学习内容、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群体、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经历(如学习成功与否)等。
1705315023
1705315024 例如,多尼察——施密德等人(Donitsa-schmidt et al,2004)在对以色列学校的阿拉伯语二语教学的改革试验中发现,最能预测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学生对阿拉伯语学习的满意程度。
1705315025
1705315026 加德纳等人(Gardner et al,2004)也对加拿大197名中级水平法语学生在一学年内的动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从秋季到春季,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呈现下降趋势。更重要的是,与动机的融入性等一般因素相比,跟特定环境有关的动机(如对学习环境的看法和态度)下降更加明显。②动机的下降与期末成绩有关。期末成绩为A的学生,一般能够保持自己的动机;成绩为B的学生,动机稍微有所下降;成绩低于B的学生,动机下降最为明显。
1705315027
1705315028 动机种类的转化,即从一种动机转化为另一种动机。例如,有的学习者原本是出于工具性动机,但通过与目的语所属文化和社团的接触,其融入性倾向越来越占优势,终于转化为融入性动机。
1705315029
1705315030 动机种类的增减,即原本只有单一的一种动机,以后又增加一种或多种,或者相反。例如,有的学习者原本只有工具性动机,但在学习过程中,又产生了融入性动机,而其工具性动机并未削弱。当然,有的学生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仅有的一种动机也削弱了,甚至消失而变成无动机。不少研究发现,造成动机削弱的主要原因,一是环境因素,二是成效因素。
1705315031
1705315032 3.动机削弱及其影响因素
1705315033
1705315034 “动机削弱”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下降,直至消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动机削弱”问题首先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注意。
1705315035
1705315036 1992年,克里斯托佩尔和格拉汉(Christophel&Gorham,1992,1995)在对学习教育传播学(instructional communication)课程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几乎三分之二的动机削弱都与教师因素有关。他们按顺序排列出了学生提到的导致动机削弱的因素,其中列为前5项的是:①对评分制度和作业不满;②教师没意思,组织混乱,准备不足;③不喜欢课程内容;④教材组织低劣;⑤教师不容易接触,以自我为中心,有偏见,侮辱学生。
1705315037
1705315038 受此启发,香伯斯(Chambers,1993)率先在语言教学领域开展了“动机削弱”研究。他将学生对动机削弱的看法和教师的看法进行了对比研究。首先,学生对自身动机削弱原因的看法主要有:①教师意识不到学生根本没跟上自己的思路,还自顾自地继续讲;②教师上课时给出的指令不清晰,学生不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③教学设备较差;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释不充分;⑤教师批评学生;⑥学生不明白时,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不好;舆使用的教材已过时。而教师一方所观察到的动机削弱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理的、态度的、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但往往不涉及“教师的”。
1705315039
1705315040 这就说明,师生双方由于立场不同,对动机削弱原因的看法,呈现出互相对立之势。
1705315041
1705315042 鉴于教师因素对学生动机削弱的重要影响,多尔涅(Dörnyei)等一些研究者还进一步将“教师动机”(或“教学动机”)概念引入二语习得动机研究领域,并进而探讨影响教师动机的各项因素,诸如“教育工作紧张度高”、“繁文缛节阻碍教师自主发展”、“不当的培训使教师自我效能不足”、“重复的内容限制了智力发展空间”、“不充分的职业结构”等(丁安琪,2010)。
1705315043
1705315044 4.1.2.4“自我决定理论”和二语习得的内在动机
1705315045
170531504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齐和瑞安(Deci&Ryan,1985)的“自我决定理论”也被引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布朗(Brown,1994)强调了内在动机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传统的中小学外语教学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在动机,“使学生过分关注教育过程中物质和金钱的奖励,而不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和经验的内在渴望”。他认为,“以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主导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肯定的环境……结果使学生互相关爱,关系融洽,尊重知识”。
1705315047
1705315048 在布朗(Brown,1994)提出的12条教学原则中,其中有两条与动机直接有关。一条是“奖赏预期原则”(Anticipation of Reward Principle),属于外在动机,指如果预期某一行为可能带来奖赏,人们就更有可能去实施这一行为。另一条是“内部动机原则”(Intrinsic Motivation Principle),即最强有力的奖赏来自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因为二语学习行为源自个体内部的需求、希冀和欲望,其行为本身就是自我奖赏。而教材和教学的趣味性,就能够引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
1705315049
1705315050 “自我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自主性”(autonomy),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自己控制学习,并认识到学习的成败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外界的因素。在自主性与动机的关系上,“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性先于动机。如果环境有利于学生作出自我决定,就会激发内在动机,从而产生“自主性——动机——成功”的因果链。
1705315051
1705315052 然而,斯普瑞特等人(Spraitt et al,2002)在对香港理工大学508名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学习者的动机越强烈,课外参与自主活动的程度也越高。这就提示,动机和自主性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机也能引发自主性。
1705315053
1705315054 而房德格里夫特(Vandergrift,2005)的研究则表明,内在动机可能从很多环境中产生,未必都与自主性有关。
1705315055
1705315056 另外,在“自我决定理论”对动机次类型的分类方面,房德格里夫特(Vandergrift,2005)也发现,13——14岁的中学生对这些次类型的区分并不敏感。他认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学习者来说,只有大的类别(即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以及无动机)才有意义。
1705315057
1705315058 以上这些研究,从二语习得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
[ 上一页 ]  [ :1.7053150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