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5041
1705315042
鉴于教师因素对学生动机削弱的重要影响,多尔涅(Dörnyei)等一些研究者还进一步将“教师动机”(或“教学动机”)概念引入二语习得动机研究领域,并进而探讨影响教师动机的各项因素,诸如“教育工作紧张度高”、“繁文缛节阻碍教师自主发展”、“不当的培训使教师自我效能不足”、“重复的内容限制了智力发展空间”、“不充分的职业结构”等(丁安琪,2010)。
1705315043
1705315044
4.1.2.4“自我决定理论”和二语习得的内在动机
1705315045
170531504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齐和瑞安(Deci&Ryan,1985)的“自我决定理论”也被引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布朗(Brown,1994)强调了内在动机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传统的中小学外语教学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在动机,“使学生过分关注教育过程中物质和金钱的奖励,而不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和经验的内在渴望”。他认为,“以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主导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肯定的环境……结果使学生互相关爱,关系融洽,尊重知识”。
1705315047
1705315048
在布朗(Brown,1994)提出的12条教学原则中,其中有两条与动机直接有关。一条是“奖赏预期原则”(Anticipation of Reward Principle),属于外在动机,指如果预期某一行为可能带来奖赏,人们就更有可能去实施这一行为。另一条是“内部动机原则”(Intrinsic Motivation Principle),即最强有力的奖赏来自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因为二语学习行为源自个体内部的需求、希冀和欲望,其行为本身就是自我奖赏。而教材和教学的趣味性,就能够引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
1705315049
1705315050
“自我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自主性”(autonomy),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自己控制学习,并认识到学习的成败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外界的因素。在自主性与动机的关系上,“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性先于动机。如果环境有利于学生作出自我决定,就会激发内在动机,从而产生“自主性——动机——成功”的因果链。
1705315051
1705315052
然而,斯普瑞特等人(Spraitt et al,2002)在对香港理工大学508名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学习者的动机越强烈,课外参与自主活动的程度也越高。这就提示,动机和自主性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机也能引发自主性。
1705315053
1705315054
而房德格里夫特(Vandergrift,2005)的研究则表明,内在动机可能从很多环境中产生,未必都与自主性有关。
1705315055
1705315056
另外,在“自我决定理论”对动机次类型的分类方面,房德格里夫特(Vandergrift,2005)也发现,13——14岁的中学生对这些次类型的区分并不敏感。他认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学习者来说,只有大的类别(即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以及无动机)才有意义。
1705315057
1705315058
以上这些研究,从二语习得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
1705315059
1705315060
4.1.2.5多尔涅的动机理论
1705315061
1705315062
1.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模型理论”
1705315063
1705315064
在对加德纳(Gardner)的动机理论进行批评的同时,多尔涅(Dörnyei,1994)也提出了自己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模型理论”(Three-level Model Theory)。这个模型包括:
1705315065
1705315066
语言层(Language Level),指各种与外语学习有关的动机因素,包括融入性/工具性动机。
1705315067
1705315068
学习者层(Learner Level),指学习者的自信和成功的需要。
1705315069
1705315070
学习情境层(Learning Situation Level),包含3项因素:①课程特定的动机成分(Course-specific Motivational components);②教师特定的动机成分(Teacher-specific Motivational components);③群体特定的动机成分(Group-specific Motivational components)。
1705315071
1705315072
这一理论与加德纳(Gardner)的模型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学习环境层”因素,考虑到了学习环境对动机的影响。其中与课程有关的动机因素有大纲、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与教师有关的因素有教师的行为、性格和教学风格;与学习团组有关的因素指学习团组中的动力等。
1705315073
1705315074
这个理论强调了动机的多样性,使人们对特定条件下的动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动机提供了理论框架。
1705315075
1705315076
2.“第二语言动机的过程模型”
1705315077
1705315078
多尔涅(Dörnyei)的“三层模型理论”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讨论。为了回应讨论,多尔涅和奥拓(Dörnyei&Ott仵,1998)经过深入研究,又提出了“第二语言动机的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这个模型的主导思想是,以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动机观,把不同的研究成果综合成一个非离散的、综合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观察维度,一是行动序列,二是动机影响。
1705315079
1705315080
行动序列维度,即将行动序列分为3个主要阶段:行动前阶段、行动阶段、行动后阶段。
1705315081
1705315082
(1)行动前阶段:这一阶段与动机的选择有关。这又可分为3个次阶段:目标设定、意图形成、意图实施(commitment)。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次阶段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但通常有一定的时间差。
1705315083
1705315084
(2)行动阶段:这一阶段与动机的执行有关。这包含3个基本过程:次任务(subtask)的形成与完成(根据行动计划开始分阶段完成任务),复杂的持续评估过程(不断评估来自环境的刺激),行动控制(action control)机制(包括自我调节机制和积极挽救行动机制)的应用。
1705315085
1705315086
(3)行动后阶段:这一阶段与动机的反思有关。这包括评估行动结果和考虑将来的行动计划。
1705315087
1705315088
动机影响维度,即根据动机序列的大小5个阶段,将动机影响分为5组。
1705315089
1705315090
处于行动前阶段的3组:①对目标设定的动机影响;②对意图形成的动机影响;③对意图实施的动机影响。这3组动机影响可以叫做“鼓动力”(instigating force),它决定了行动实施的强度。
[
上一页 ]
[ :1.7053150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