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5255
1705315256
那么,当学习者感觉目的语太难时,也会降低他们对该语言的积极态度。
1705315257
1705315258
(3)对目的语所属社团和文化的态度,指学习者是否乐于与目的语的母语者交往、是否认同或欣赏对方的文化价值、风俗习惯等。
1705315259
1705315260
对目的语所属社团和文化的态度是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文化态度”在语言学习中的体现。“文化态度”是指人们对特定的社团及其文化的评价性反应,即对某些社团及其文化评价较高而对另一些社团及其文化评价较低。而这种评价,则取决于特定的社团及其文化本身的魅力、声望以及不同文化的距离、不同社团的关系等。
1705315261
1705315262
首先是文化魅力,即特定文化吸引他人的程度。在“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下,各种特定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尽管特定文化的拥有者会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豪感,也有权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文化,然而在二语学习者眼里,你的文化对他是否有魅力,却又是不能强迫的。学习者当然会根据“礼貌原则”,表现出对目的语文化的尊重,但尊重不等于赞同或喜爱。
1705315263
1705315264
那么,如果某种目的语文化在学习者心目中不具魅力,就无法使他们对目的语社团及其文化产生积极的态度。
1705315265
1705315266
其次是文化声望,指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附加值。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有的文化的观念和习俗会获得比其他文化的观念和习俗更高的声望,因而拥有较高的地位。
1705315267
1705315268
例如,中华文化曾经拥有很高的声望,周边一些民族和国家的人们纷纷前来学习,并以引进和模仿中华文化观念和习俗为荣。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成了汉字文化圈各国共同的传统观念。在习俗方面,据考证[11],日本最晚在其飞鸟时代通过遣隋使从中国引进了端午节习俗,并长期作为群臣和贵族专享的一项庆典活动,直到江户时代才演变成为民间的男孩节。这样,原本只是中国民间节庆活动之一的端午节,却成了当时日本贵族生活的一种象征。
1705315269
1705315270
又如,俄国彼得大帝实行了以“法国化”为主的“西化”改革。在当时俄国人的心目中,法国文化就具有崇高的声望了。
1705315271
1705315272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则具有较高的世界性声望,并成为现代化的象征。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常常听到一句口号,即“与国际接轨”,毋庸讳言,其实质就是与西方接轨。
1705315273
1705315274
那么,如果某种目的语文化不具有公认的声望,也就无法使学习者对此产生积极的态度。
1705315275
1705315276
第三是文化距离,指目的语文化与评价者自身的文化之间的距离。一般而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较为接近时,学习者就较容易产生认同感。反之,就容易产生“文化休克”。
1705315277
1705315278
一般来说,由不同的历史传统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圈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而同一文化圈内不同社团的民族文化之间,则距离比较近。例如,欧美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比较近,但与亚洲国家的文化距离就比较远。
1705315279
1705315280
第四是社团关系,指目的语社团与评价者自身所属社团的历史和现实关系。这种社团关系,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到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
1705315281
1705315282
在这些社团之间,有的长期和平共处,保持着友好关系;也有的则曾经或正在发生各种冲突、压迫甚至大规模战争。这些历史和现实,就会成为有关社团的集体记忆,进而影响到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
1705315283
1705315284
(4)对学习环境的态度,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学习条件、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如果学习者能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能享受到齐备的教学设施和人性化管理,或者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就会给予积极的评价。
1705315285
1705315286
就学习内容而言,大到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如风格变体、语域变体、地域变体、社会变体等,小到每一堂课教授的知识点、开展的活动等,都会影响到学习者的评价。
1705315287
1705315288
上文在动机部分谈到的影响学习者动机水平浮动的环境因素,同样也适用于态度。
1705315289
1705315290
那么,如果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不能让他们满意,自然难以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态度。
1705315291
1705315292
以上这些方面,就构成了学习者态度的基本内容。二语习得研究者一般是通过自陈氏问卷来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并进行打分统计,得到“积极/消极”或“正面/负面”的结果。但这些结果并不包涵道德评判,所反映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换言之,学生对二语学习的反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但不存在“好不好”的问题。
1705315293
1705315294
4.1.3.3影响二语学习者态度的环境因素
1705315295
1705315296
态度虽然是个体的心理反应,但它又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一个人对事物或他人的态度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这是个人的经历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1705315297
1705315298
因而,从个体的角度看,二语学习者态度属于个人现象,但影响态度的决定性因素,则经常来自社会环境。大体上,影响二语学习者态度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705315299
1705315300
(1)课堂学习中的体验,包括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等。这方面的影响与对动机的环境影响因素是一致的。它实际上是先对态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动机。
1705315301
1705315302
以多尼察——施密德等人(Donitsa-schmidt et al,2004)的研究为例。在以色列,阿拉伯人占总人口的20%,是该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因而阿拉伯语是除了希伯来语以外的第二官方语言。在犹太人学校,阿拉伯语是初中7——9年级的必修课,但也可以选修法语。犹太学生往往对阿拉伯语的态度比较消极,所以实际选修人数只达到60%,与阿拉伯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地位并不相称。
1705315303
1705315304
于是,研究者在特拉维夫市的学校实施了一项教学改革实验,即把开设阿拉伯语课程的时间提早到小学4——6年级,并把教学内容从阿拉伯语标准书面语改为阿拉伯语口语。他们将692名4——6年级学生分为提前学习阿拉伯语的实验组(539名)和不提前学习阿拉伯语的控制组(153名)。调查发现,这一教学环境的改变对于学生的态度和动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对阿拉伯语及其文化的态度更积极,更倾向于将来继续学习阿拉伯语。
[
上一页 ]
[ :1.705315255e+09 ]
[
下一页 ]